?

“基于培養完整兒童”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

2024-04-11 02:22張明霞
小學語文教學·人物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學科教材兒童

張明霞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進一步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芭囵B完整兒童”是無錫師范附屬小學將培養時代新人的宏偉藍圖轉化為課程育人實踐的目標指引,“培養完整兒童”的實踐研究就是從語文學科教學開始的。本文從完整的兒童觀、兒童的教材觀、科學的學習觀三個維度闡述了錫師附小40年來以培養完整兒童為目標的語文教學實踐研究。

一、用完整的眼理解兒童:彰顯文化的兒童觀

兒童具有“整體認知”“詩性邏輯”“游戲精神”三大文化特征,用兒童本位的學科視角研究兒童的語文學習,就是要把兒童當作完整的人來尊重,聚焦整體認知,開展主題學習;就是要把兒童當作生長中的人來引導,順應詩性邏輯,開展自主學習;就是要把兒童當作社會中的人來培養,發揚游戲精神,開展探索學習。

1.聚焦兒童整體認知的主題學習

兒童用整體的方式感覺世界并對世界做出反應,由此形成了整體認知?;趦和幕@一表征,我校語文學科聚焦統整式主題單元學習、結構化主題閱讀學習、革新型主題活動學習。

(1)統整式主題單元學習。

我校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展了單元整體教學,體現出了研究的前瞻性。學校在使用蘇教版教材時,就通過取舍、重組、破立重建單元學習系統,從零散的知識看背后的結構,從點狀的能力看序列的素養。發展到現在,我校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彰顯出獨特的創造性:一是一、二年級用提煉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的方法解決不設單元頁的問題;二是各年級單元要素進行基于教材的橫向比較和指向學段的縱向探究;三是依據單元要素進行內含大觀念、大任務、真實性、情境性的單元整體教學,系統開發單元導讀課、要素推進課、單元小結課三類校本課型。

(2)結構化主題閱讀學習。

語文的閱讀課堂注重圍繞主題展開結構化的群文閱讀,形成了閱讀教學的“三大課堂”。第一課堂,是課堂教學中基于主題的一篇帶一篇、一篇帶多篇;第二課堂,是課外拓展時基于文化的一本帶一本、一本帶多本;第三課堂,是走出校門后基于生活的實踐性閱讀,比如廣告、邀請函、留言條等。三大課堂,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兒童閱讀因其橫向的拓展性和縱向的綿延性交織成一種整體認知。

(3)革新型主題活動學習。

跨學科學習是新教學背景下的新趨勢。我校教師關注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力圖打通學科,實現綜合育人。近年來,我們開展了基于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的語文課程超市活動,包含了語文發現課程、語文觀察課程、語文經歷課程、語文審美課程、語文體驗課程、語文游戲課程、語文校史課程、語文未來課程等一攬子課程。在這些課程活動中,兒童的語文學習溝通內外,圓融并進,走向整體認知和綜合運用。也就是說,學習活動成為化教為學的一種有效路徑。

2.發展兒童詩性邏輯的自主學習

兒童告訴我們教育的起點。語文自主學習強調兒童居課程中央,兒童用自己的方式學習語文,用自己的理解把握世界,還兒童以自由、尊重與解放,兒童就能得以用創造的精神、開放的眼光和靈活的思維學習語文。這樣的“詩性邏輯”讓兒童學習語文充滿自由度、迎接挑戰性、富有驚喜感。

(1)自由度。自由,意味著空間,也孕育著可能,它成為兒童創造的培養皿。我校為兒童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科舞臺,鼓勵兒童進行自由的創造。廣播臺小主持、電視臺小記者、兒童報小編輯,采訪、攝影、整理,撰稿、播報、評議,參與其中的兒童樣樣精通。

(2)挑戰性。迎接挑戰、戰勝挑戰、享受挑戰,兒童因此收獲珍貴的學習成長。我校一向主張“給兒童當教師的機會”。在學校,語文課堂里不僅有“老師先生”,更有“兒童先生”?!靶∠壬n堂”是我校語文的一道亮麗風景。

(3)驚喜感。學校的開放與包容給予兒童無限的學習驚喜。在學校,兒童可以自己出卷,考試無人監考,允許申請二次考試,甚至可以申請跳級。

3.激揚兒童游戲精神的探索學習

語文探索學習鼓勵兒童用游戲的方式學語文,合作與互惠、整理與歸類、活動與探究。兒童因熱愛游戲而熱愛探索,因熱愛探索而熱愛語文。兒童在校本課程、單元學習、學科活動中,實現了從游戲家到探索家再到學習家的身份轉變。

(1)合作經歷,打造校本課程雛形。學校的很多文學素養校本課程是在兒童的合作玩耍中萌生的。比如,兒童一拿到報紙,就自發地圍坐在一起,討論報紙的風格、版面、欄目,在合作裁剪、科學分類、合理布局、平整粘貼、美化裝飾后形成小報。兒童以游戲的精神打開,以合作的方式進入,以語文的視角學習,校本讀報課就這樣創生。

(2)統整歸納,勃發單元學習樣態。我校在使用蘇教版教材階段,就對12冊語文教材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統籌,將課文按敘事類、詩歌類、說明類等類別分學段進行統整和歸納,形成新的學習單元。

(3)系統建模,壘建學科活動框架。在活動與探究中,我校逐步壘建起“三類六型”學科活動框架:學科文化類,包含學科基礎型、文化拓展型活動;活動體驗類,包含主題剖析型、情感體驗型活動;自主建構類,包含興趣選擇型、集體生活型活動。兒童在挑戰飛花令、解鎖九宮格、名著趣配音等比賽中,快樂游戲,快樂探索。

二、用完整的本培育兒童:尊重兒童的教材觀

兒童經驗是兒童與環境積極互動、逐漸建構、不斷生成的結果。從兒童經驗看語文教材,我們的教材觀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教材內容看,“以前教材是整個世界,現在整個世界都是教材”;從教材功能看,以前教材促進知識傳遞,現在教材兼容核心素養發展;從教材開發看,以前教師是唯一主體,現在兒童也是參與主體。

1.兒童帶著自己的教材而來

一個兒童就是一座學習的富礦:散點式知識內存、潛在式學習經驗和萌發式認知水平聚合為“兒童自己的教材”,成為我校全課型語文學習的生長“根莖”。

(1)兒童教材助力識字培養。教室里創設了實物、圖畫、兒歌、字謎等語文識字情境,可以喚醒兒童的生活經驗,聯動兒童的閱讀經驗,調動兒童的游戲經驗。兒童借助自有經驗識字,正音、辨形、析義成為一種自然自在的學習過程。(2)兒童教材賦能閱讀提升。我校開發了三類語文學習任務單——課前導學單:借助兒童知識內存、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定位兒童已知;課中樂學單:任務驅動、深度學習、經驗擴展;課后研學單:鼓勵兒童在長閱讀、長作業、長探究中豐富經驗。(3)兒童教材促進寫作進階。習作學習更與“兒童教材”息息相關——生活經驗提供素材來源,閱讀經驗補給寫作支架,情感經驗支撐感性表達。

2.兒童的全部世界都是教材

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從這一意義來說,生活構成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二現場”,生活世界成為兒童的生活教材——時時是語文,處處是語文,人人是語文。

教材是浸潤起始意義的家庭生活。我校積極開發起始于兒童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浸潤于家庭生活學語文:有的家庭是文藝世家,就讓兒童在傳統節日獨立設計、主持家庭文藝晚會;有的家庭書香濃郁,就讓兒童經常組織讀書讀報交流活動;有的家庭熱衷觀影,就讓兒童嘗試寫影評、畫海報、做推介。教材是蘊含自然意義的校園生活。在我校,校園生活既在一個人,也在一件事,更在一處風景,它自然而然成為兒童的語文學習教材:班干部競選演講、運動會班級介紹、“樂”字書法展等。教材是彰顯發展意義的社會生活。我校還主張兒童回到社會生活的現場,用好“大教材”,學習“大語文”。比如,為了規范漢字使用,兒童會組成小隊,走上街頭,研究商家廣告牌,調查錯別字,撰寫倡議書;又如,為尋訪古運河文化,兒童會走進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走進博物館觀察運河文物,走進古運河尋訪周邊居民,形成研究報告……語文學習在兒童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走向綜合與實踐,走向意義與發展,走向生長與完整。

3.兒童創新創造著新的教材

兒童世界的本質性特點既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成就了教育的使命。兒童因其在語文學習中的“生長中的狀態”,不斷萌發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們在與文本、與同伴、與自我的多重對話中,不斷創生生長性學習資源,實現對教材新的創新與創造。

兒童與文本對話,認知式實踐萌生教材。這樣的教材意蘊豐富:兒童預習課文時,將個性感悟化為課前演講,演講成為學習教材;兒童將文中的人物情節繪制成思維導圖,圖表成為學習教材;兒童將學習時的知識經驗融于讀寫結合,寫話也成為學習教材。兒童與同伴對話,合作式交鋒衍生教材。附小的語文課堂鼓勵兒童成立學習共同體,兒童會圍繞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打破桌椅矩陣,制定分工,合作交流。于是,串聯主持人、觀點記錄員、總結發言者各司其職。在“傾聽—串聯—反芻”的過程中,兒童自我與他人的智慧交鋒、觀點碰撞不斷衍生新的教材。兒童與自我對話,質躍式思維創生教材。與文本對話、與同伴對話,促發兒童的舊知通過內化產生新的認知,思維由量變到質變產生新的躍進。這時的兒童重新認識語文學習,把握學習的本質,表現出更多元的認識、更深刻的理解、更高階的思維,創生出讀后感、微日記等更具意義價值的學習教材。

三、用完整的學成就兒童:順應兒童的學習觀

在兒童、教師、教材、環境四位一體的語文世界,兒童是學習主體,教材是學習客體,環境是學習支撐,教師是連接兒童、教材、環境的橋梁和關聯者?;谝陨详P系,完整的語文學習應以教材為生長性學習資源,以環境為浸潤式學習場域,教師依據兒童發展需求進行單元整體設計,兒童在多樣態的學習場景中回歸真實情境,在項目化實踐中學習專家思維。

1.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單元整體式學習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強調元素結合的升華效應,主張各因素間互為作用,形成整體、穩定、優化的結構。單元整體式學習的關鍵在于三個方面:

一是進行“全局性視角”。從全冊教材、單冊教材和獨立單元的視角探求冊次與冊次、單元與單元、單元與單篇的關系,“瞻前顧后”前后關聯,“左顧右盼”橫向拓展。二是嘗試“重點式突破”。深入研究好單元導讀課、要素推進課、單元小結課三類課型。單元導讀課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引導兒童前后勾連,拉寬視野;要素推進課著力于將語文要素從靜態知識概念轉化為具體學習任務;單元小結課引導兒童對語文要素進行重構。三是聚焦“特殊型單元”。即明確習作單元、閱讀策略單元、綜合性學習單元等特殊單元與普通單元在單元結構和獨特價值方面的不同,開發特殊型單元的學習策略。存異求同,從本質意義上滿足兒童自主探究的學習需求。

2.回歸學習的現場:打造沉浸式情境

回到現場,是兒童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要回到兒童生存的現場,回到生活展開的現場,回到真實有意義的現場。我校的語文學習,依托樂學教室,打造沉浸式情境,讓兒童回到學習現場。

普通教室是兒童的語文學習室。我們積極改造教室環境,利用識字卡片、思維導圖、報紙雜志等各類學習資源,將教室布置成探究區、自然角、操作臺、圖書吧,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讓教室喚醒兒童探究欲,增強語文學習玩探性。專用教室是兒童的語文生長區。我們著力建設彌漫濃濃語文味的物型環境,讓兒童沉浸在閱讀、表演、辯論等綜合性活動中,觸摸學科肌理。教師可通過讀書沙龍、課本劇表演、時事辯論會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態引導學生學習,讓兒童沉浸在學習內容可實踐、學習過程可舒展、學習評價可生成的教室生態中。主題教室是兒童的語文工作坊。杜威認為,“所有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讓兒童在商品店、裁縫鋪、小劇場等情境化的現場“過語文生活”,是對“做中學”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對語文學習的沉浸式體驗。

3.像專家一樣思考:學科項目化實踐

我校積極開展育人新路徑研究,通過語文學科的項目化實踐,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分小組、分階段,有探究、有實踐,將學科專業性與生活情境性相融合,探索小學語文項目化實踐的有效路徑。

以我校舉辦的“給我一張身份證——校園植物掛牌在行動”活動為例,為解決校園內各類植物沒有介紹的問題,孩子們自發開展了制作植物掛牌的項目。第一階段:分組計劃。兒童在組內明確觀察員、記錄員、資料員、制作員等任務分工,制訂活動計劃,設計觀察記錄表。第二階段:觀察記錄。兒童組隊尋訪角落教室樂花園,通過多植物探尋、多角度觀察、多成員討論,在觀察記錄表上記錄下校園內植物的種類、數量及特征信息。第三階段:學習討論。兒童借助互聯網、云服務、智能終端等“互聯網+”技術,查閱各類植物資源;邀請科學老師開設主題微課;合作討論篩選植物介紹的有效信息;自選語言風格,創作植物介紹。第四階段:設計制作。兒童走進學?!肮そ充仭?,創新創造。他們用語文的眼光斟酌掛牌文字,用數學的眼光計算掛牌長短,用美術的眼光考慮掛牌形狀……60塊植物掛牌,從醞釀到雛形到制作,均由兒童自發構想、自主加工、自己實現,獲得了基于學科又超越學科的全方位發展。

基于完整的兒童觀、指向兒童的教材觀和孕育科學的學習觀的教學實踐表明:兒童的肉體與精神共生、理智與感性相遇、個體與社會交融、認可與認證聯通,實現了生命的完整性生長,培育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未來不是一個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正如楊九俊院長所說,今天培養的時代新人,不應被動適應變化,而應迎接、預測、創造變化。為了培養完整兒童的錫師附小語文教學實踐,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我校語文的教育理想,也永遠是我校語文教育的使命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

猜你喜歡
學科教材兒童
【學科新書導覽】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超學科”來啦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