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城產教融合研究文獻綜述

2024-04-11 06:09資春芬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24年13期
關鍵詞:大學城產教檢索

□文/資春芬 陶 蕊

(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 廣西·南寧)

[提要] 大學城產教融合是學術界與產業界為實現知識與技術轉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形成的合作,作為一種重要的創新機制,能夠有力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賦予大學城所在城市發展新動力和新的歷史使命,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大學城產教融合相關文獻的研究,發現國內外學者比較系統地論述大學城的定義、興起與發展、大學城的建設等,而關于產教融合則主要研究其內涵、人才培養模式、合作機制、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等,為后續大學城產教融合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大學城產教融合研究現狀

為了解大學城產教融合研究的現狀,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全文數據檢索平臺,采用篇名檢索法對“大學城產教融合”進行檢索(檢索日期2023 年8 月19 日),不限文獻來源類別及檢索起始時間,共計檢索期刊論文等0 篇,可見鮮少甚至沒有對大學城產教融合進行的研究。接著用篇名檢索法分別對“大學城”及“產教融合”進行了檢索。

(一)大學城研究現狀。采用篇名檢索法對“大學城”進行檢索,檢索范圍為總庫,檢索起止時間2015 年1 月1 日~2023 年8 月19 日,共計檢索“大學城”相關文獻1,486 篇,其中學術期刊論文1,055 篇、學位論文203 篇、會議36 篇、報紙42 篇、圖書1 本、成果5 項、學術輯刊6 篇、特色期刊138 篇。對上述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后,得出2015~2023 年期間發表的大學城相關期刊論文數量情況如下:1,486 篇文獻中,2015~2023 年間發表篇數分別為40 篇、82 篇、100 篇、23 篇、173 篇、226 篇、236篇、258 篇及244 篇,另外,檢索結果中含2 篇2014 年發表的相關文獻。從數量來看,2015~2018 年年均文獻研究數量達200多篇,2019~2021 年間每年相關文獻研究數量超過100 篇,2022~2023 年年均相關文獻研究數量幾十篇,說明近些年學術界對大學城相關方面的研究較為豐富。

上述文獻涉及多種不同研究,主要有應用研究、工程研究、開發研究、技術研究、開發研究-管理研究、學科教育教學、開發研究-政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等,尤其在應用研究(86 篇)、工程研究(85 篇)、開發研究(66 篇)文獻中關于“大學城”方面的研究最為豐富。

相關文獻來源頗廣,分別來源于廣州大學、現代商貿工業、福建師范大學、當代體育科技、教育現代化、現代商業、現代職業教育、價值工程、重慶師范大學、當代貴州、才智、福州日報、文體用品與科技、經濟研究導刊、華南理工大學、課程教育研究、商場現代化、中國市場、教育教學論壇、市場周刊等。其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分布情況見表1。從表1 可以看出,當前對大學城投入研究最多的為高等教育領域,有449 篇文獻分別從大學城的發展、管理、優化等視角對大學城展開研究;有185 篇文獻與建筑科學與工程領域相關,其從建筑及建設的角度對大學城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此外,大學城相關文獻研究還多見于體育、貿易經濟、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多個學科領域。(表1)

表1 大學城相關文獻涉及學科領域一覽表

(二)產教融合研究現狀。采用篇名檢索法對“產教融合”進行檢索,檢索范圍為總庫,檢索起止時間2015 年1 月1 日~2023 年8 月19 日,共計檢索期刊論文1.28 萬篇,其中學術期刊1.05 萬篇、學位論文215 篇、會議233 篇、報紙289 篇、圖書1 本、成果11 項、學術輯刊14 篇、特色期刊1,507 篇、視頻10段。對上述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后,得出2015~2023 年期間發表的產教融合相關文獻數量情況如下:2015~2023 年間相關文獻的年度發表量分別為1,430 篇、2,334 篇、2,357 篇、2,324篇、2,018 篇、1,256 篇、520 篇、317 篇及235 篇。從各年度文獻研究數量來看,2018~2023 年年均發表相關文獻數量在1,000篇以上,說明近幾年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事業單位等對產教融合特別重視,投入了大量研究,產生了大量相關學術成果;2015~2017 年間各年發表的相關文獻數量在幾百篇不等,說明產教融合相關主題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及重視,并投入了相當大的科研力量展開各種研究。

產教融合相關文獻涉及多種研究,如學科教育教學、開發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工程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與項目管理等,其中在學科教育教學(1,142 篇)、開發研究(635篇)、應用研究(406 篇)等方面投入研究最多。

產教融合研究的相關文獻來源廣泛,分別有現代職業教育、現代商貿工業、職業、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教育教學論壇、廣西教育、教育與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技術教育、產業與科技論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山西青年、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職教論壇、科技風、產業創新研究、才智、智庫時代、大學(研究版)、高教學刊等。

上述文獻研究涉及的學科領域分布情況見表2。從表2 可知,當前對產教融合投入研究最多的是教育領域,含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領域,相關研究文獻多達8,081篇,而高等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也達到了3,758 篇。教育領域主要從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產教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產教融合助力教育轉型等視角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貿易經濟、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領域在產教融合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研究,2015~2023 年間,上述學科領域相關研究的文獻數量均在700 篇以上,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教融合助推產業發展、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基于產教融合的區域經濟發展、全民數字素養與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產教融合與計算機應用雙效能化等。此外,產教融合相關文獻研究還見于企業經濟、建筑科學與工程、會計、輕工業手工業、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美術書法雕塑與攝影、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多個學科領域??梢?,近年來,產教融合在各學科領域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表2)

表2 產教融合相關文獻涉及學科領域一覽表

二、大學城產教融合國內外研究主要內容

(一)大學城國內外研究主要內容

1、大學城國外研究主要內容。大學城的概念最初見于歐洲,英文通常將其稱為:University City、University Town 或College Town。國外對于大學城有多種定義,本文主要引用兩種較有代表性的定義:第一種定義根據國外大學城的發展狀況,認為大學城是指在大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其自身規模日漸變大;或多所大學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學校園自身或周邊形成一定規模的城鎮,因而得名為大學城,如美國波士頓地區的劍橋大學城、日本的筑波大學城等。第二種為《教育大辭典》的定義:大學城是以大學為中心所建立的社區,其人口約在5 萬~10 萬人之間,區域內既可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亦可提供便利的食宿及交通環境,如英國牛津大學城、意大利的波洛尼亞大學城等。

來自英國的大衛·梅爾威樂認為,巨型大學是各高等院校組成的集合體,集合體內成員間有著不同的定位,并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供繼續教育及高等教育,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后,大學的結構、功能及規模等因素在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轉移的過程中也相繼發生了變化,從而促進了大學城的產生及發展。

另有國外學者從其他角度對大學城進行了研究。如,Christopher Brooke 從歷史演變及發展規劃等角度對大學城進行了剖析;Blake Gumprecht 從大學城具體類型及其特點的角度進行了研究;Glibert,E.W 研究了大學城如何進行社區文化建設、如何與社區實現相互融合以及如何與社區形成互動發展;Lerord Nunery 研究了大學城與其周邊商業、零售業之間的發展關系以及大學城對提升當地城市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2、大學城國內研究主要內容。隨著大學城在國內的引入、興起及發展,國內學者對大學城的研究也更為深入及廣泛。張勇強對大學城進行了定義:大學城的構成是以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依托,以高等教育、科技研究及產業開發為一體的高科技知識產業園區。王伯偉認為,從大學城的基本模式來看,其為一種在某特定區位集中多所大學,并對大學城的內外資源、功能、能量等進行綜合配置,從而形成一個以大學為中心,輻射周邊區域,集教育、生活服務功能和配套產業等為一體的城市特定區域。

楊天平認為,大學城的興起及發展徹底改變了其所在地的人口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當地的產業結構,兼具一般大學及城市的主體和構成單元,大學城的產生和發展既拓寬了大學的功能,又加強了城市的教育作用。

關于大學城的研究,國內很多學者也從其他角度對其進行了探索。如,莫曉紅對廣州大學城建設提出了六原則:社會效益第一原則、開放性原則、梯度開發性原則、現代化原則、綜合性原則及可持續發展原則;范喬真以構建廣州大學城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聯盟為例簡要剖析了構建大學城信息資源共享聯盟的主要途徑;袁欣在從大學城教育模式選擇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并以廣州大學城為例提出了大學城資源整合的開放合作型教育管理模式。

此外,學者也對大學城的創建進行了較多研究,發現要創建大學城,除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外,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國內首個大學城建設至今已有幾十年,之后各地相繼投入大學城的建設,從各大學城的建設及使用當中也發現了一系列問題,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問題為大學城的建設及使用未能達到預期目標,因而政府、學者、師生、群眾等從上至下都對其產生了質疑,質疑政府是否應對大學城的建設繼續給予政策支持,并不斷追加資金投入;質疑大學城的師生員工等是否應繼續支持大學城的建設等。

(二)產教融合國內外研究主要內容

1、產教融合國外研究主要內容。在對產教融合內涵研究方面,英國學者Jon Whittle 等提出:社會與教育兩者的發展之間及產業部門與高等教育部門之間均為相互依存的關系;瑞典學者Allan Klingstrom 認為,從學習到生產所經歷的轉變是一種結合了學校教育及企業生產的認知體驗,主要表現為教育與生產的結合,高校與產業的結合,并通過兩者間的結合更高效地為社會服務。

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挪威學者Harald Knudsen研究認為,要保障高等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關鍵在于產教融合相關利益主體之間是否形成密不可分的聯系;Jon Whittle 等研究表明:高等院校欲獲得長遠發展,需滿足兩個條件:其一,高等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需順應其自身成長邏輯及發展規律;其二,高等院校的發展不能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相背離。

國外學者對產教融合合作機制的研究,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其一,Grollann P 等通過對大量案例展開研究,發現高校及企業可從產教融合中受益,如高??赏ㄟ^產教融合節約實踐教育成本,而企業則可節省用人、培訓成本等;其二,Siegel D S 等通過研究指出,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高校應盡量選擇與那些可長期投入到產教融合中的企業合作,而不是與追求快速、短期利益回報的企業合作;其三,Laine K 通過研究指出,高校應按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開設相應課程,并利用產教融合合作企業為高校教師提供的實踐場所及機會,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成長和發展,最終達到產教融合的目標。

對于產教融合存在問題的研究方面,Kenzhegaliyeva 和Makhabbat 全方位研究了德國及哈薩克斯坦產教融合當中的“雙重元素”培訓模式,在其研究中對“單一元素”培訓模式到“雙重元素”培訓模式的轉變進行了梳理,發現轉變過程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及挑戰,如產教融合當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形式單一、企業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不高等。

關于產教融合存在問題解決對策的研究上,Lindel P 等指出,只有國家在政策上予以充分保障及激勵,產教融合才能正常運行;而Rossif 在研究中指出,產教融合獲取成功的關鍵是高校與企業相互間知識及技術的轉移,只有在兩者間通過知識及技術的相互轉移,才能達到產教融合各參與主體的利益最大化,繼而推動高校與行業企業的共同發展,提升校、企投入產教融合的熱情與積極性。

2、產教融合國內研究主要內容。謝笑珍(2019)就產教融合的內涵得出:研究早期,部分學者將產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認為產教融合是一種高校與企業間就人才培養所達成的合作。隨著國家對產教融合的重視,其內涵及概念也得到發展,當今產教融合早已超越校企合作的范疇,成為整個教育系統與行業、產業等系統間互動發展的紐帶。袁曉華、張淼(2022)在其研究中指出,產教融合既是一種合作關系,也是一種高等學校的教育活動、產教的組織形式或高校與產業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

吳東照、王運來(2020)指出應在密集嵌入科教資源的基礎上推進產教融合的實施,要做到這點,首先要在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科教資源的合理嵌入,其次要做到產教協同育人,還要發揮企業的主體能動作用,最后通過加強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耦合,達到推動產教協同創新的目的。宋秦中(2021)對產教融合的實施路徑提出了兩大方向:一是構建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三鏈融合的協同育人平臺;二是打造融合、服務、協同持續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

國內學者關于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也較為關注。王向紅(2018)認為國家缺乏頂層設計是產教融合的關鍵問題,同時,高等院校在產教融合方面創新動力也不足,不能很好地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湯智華(2019)指出:產教融合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過于重視產教融合中的“教”,而忽視產教融合中的“產”,此外,產教融合的相關配套政策及管理機制所帶來的引導作用不明顯,且產與教、供與需之間的對接渠道不夠暢通;閆廣芬、李文文(2019)認為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其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困境,如產教各方在過程中忽視產而重視教,政府關于產教融合方面的政策多為指導性政策,可落到實處的配套性政策則難以進行調研,市場機制的缺乏進一步使得供需之間難以有效銜接等。

對于產教融合存在問題的解決,學者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見解。羅汝珍(2017)認為產教融合實施的有效對策可分三步進行,分別是為產教融合構建有效外部支持體系、完善內部支持體系、健全各主體自身的發展支持體系。李政(2018)關于產教融合提出的對策為:以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基礎,建立區域性產教信息溝通平臺,在產教融合基礎上系統設計人才培養體系,通過放權賦能等方式發揮中間性組織如行業企業的協調作用。楊華(2018)在對產教融合的路徑構建中提出,要在職業教育中有效實施產教融合,可通過法律筑底,并制定出臺相關法律如《產教融合促進法》,利用中介搭臺,借由多方協作,加速構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支撐體系,加速推進其縱深發展。劉常興、劉源(2021)指出,有效實施產教融合,需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共同努力協同完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不斷提升產教融合發展環境。企業持續深化校企融合度,與高校合作加強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共同培養;高校則應將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聯合起來。

三、大學城產教融合研究評述

(一)大學城相關研究評述。通過梳理可見,關于大學城的文獻研究雖然異常豐富,但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主要見于高等教育領域,集中體現為對大學城的概念、產生條件、建設模式、功能定位、特點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研究;第二類,則多見于建筑及城市設計規劃領域,如對各大學城的建筑、建設、設計規劃方案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關于大學城其他方面的研究,在一些城市規劃建設相關的會議論文集中亦有見,如多篇與大學城相關的論文在《首屆中國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年會論文集》(2006)中可見。

近些年,由于大學城在國內的產生、興起、建設、發展,使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各類報紙及期刊紛紛對其進行了評價,評價中褒貶不一,但基本都是圍繞具體大學城建設項目所展開,另外也提出了大學城在建設、發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然而因受限于篇幅,且各學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關于大學城的闡述仍不夠全面、系統。

(二)產教融合相關研究評述。從文獻整理可見,關于產教融合的文獻研究分為兩大領域:第一,主要見于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領域,相關文獻數量達1 萬多篇,主要從產教融合的內涵、人才培養模式、合作機制、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等多個角度對產教融合進行了深入剖析;第二,主要見于經濟管理及各行業領域的研究中,相關文獻數量達4,000 多篇,主要對產教融合合作機制、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校企業間知識與技術的相互轉移、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了多方解讀。

綜合比較可知,關于產教融合,無論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不管是教育相關領域,抑或經濟管理或行業領域,在研究角度上存在相似之處,如大量國外各界學者對于產教融合的內涵、人才培養模式、合作機制、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均進行了深入研究;而國內各界學者則重點研究了產教融合的內涵、實施路徑、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等多個方面。

四、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國內外對大學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城的概念、分類、功能、特征、優勢、開發模式等層面;對產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教融合的內涵、合作機制、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方面;而對“大學城產教融合”的研究較少。本文希望在對大學城及產教融合相關研究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一定程度彌補“大學城產教融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并對“大學城產教融合”進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猜你喜歡
大學城產教檢索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首屆中國鋼琴音樂周”在我校大學城校區舉行
2019年第4-6期便捷檢索目錄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專利檢索中“語義”的表現
大學城經濟對城鎮化影響初探——以呈貢大學城為例
大學城體育課程資源共享初探
國際標準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