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概述

2024-04-13 05:26王建坤馬德坤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王建坤 馬德坤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理論的有機構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①,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豐富人民精神世界”。②中國式現代化對共同富裕理論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推動了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一步研究。以“精神生活共同富?!睘橹黝},時間設定為2013—2023 年,根據CNKI 數據顯示,共發表文章300 余篇。學術界目前從生成邏輯、基本內涵、價值意蘊、主要特征、衡量標準、現實挑戰、實踐路徑等方面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行研究,已經形成較為系統化的研究成果。鑒于此,本文將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與評價,并給予合理展望,為學者提供較為全面的研究面貌,以期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提供進一步研究思路,推動研究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邏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邏輯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論邏輯

國內大部分學者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出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精神生活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物質與精神互促共進關系的理論飛躍,是應對精神異化帶來的人的片面發展的重要舉措。燕連福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理論上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精神生活就是要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基本觀點。③劉旭雯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馬克思關于精神生活的理論表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未來社會的最根本特征成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出場的理論邏輯。④廖小琴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互促共進的生動表征。⑤劉影則從異化視角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導致人的精神需求、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的異化,進而導致人的片面發展,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與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⑥

(二)歷史邏輯

目前研究關注點主要從黨的歷代領導集體對精神富裕的重視這一視角出發,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張龍麗認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在追求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注重富裕的協調性和全面性,提出物質與精神是相輔相成的。⑦而燕連福、段妍等學者則繼續向前追溯。燕連福認為,從五四運動后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到掀起延安整風運動的學習熱潮,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精神文明建設擺在革命奮斗的重要位置。他還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厚德載物”“致良知”等思想契合了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時代要求。⑧段妍認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為實現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在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富裕的同時,也注重豐富其精神生活。⑨還有學者從思想道德奠基和中華民凝聚力視角進行分析,認為“扎實深厚的文化思想道德基礎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中華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是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生動力”。⑩

(三)實踐邏輯

學界主要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共享共建發展理念等視角進行研究。楊勇兵認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精神生活上的表現是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產品多樣性、多層次性、多方面性的需求與精神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提供優質文化產品與資源。?孫迪亮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堅持“共享、共情、共建”的建構原則。只有共享才能激發社會活力,確保共富,只有共情才能提高效率、確保質量,只有共建才能創造成果、保證供給。?

(四)現實邏輯

學界主要從人民精神生活現實狀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等視角進行研究。馬振清認為,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化解人民群眾在精神層面問題的現實必然。?毛玉娟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視人民精神生活的執政黨鮮明特征。?谷松嶺認為,從國際視野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凸顯了社會主義文明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超越,豐富了人類社會文明的新形態。?

綜上,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出發探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發展邏輯,剖析了其理論邏輯、歷史邏輯、現實邏輯、實踐邏輯。雖然關于發展邏輯的表述略有不同,如出場邏輯、生成邏輯,但基本都涵蓋了以上四大方面,并未跳出理論、歷史、現實、實踐的四位邏輯框架。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內涵

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從結構層次、構成要素、具體表現等不同層面對如何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進行了理論闡釋。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結構層次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結構層次,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是“兩層次說”。夏海燕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內涵既指個體精神生活的需求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得到了滿足;也包括社會層面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理性客觀的輿論氛圍、崇德向善的價值追求。?周泉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堅持個體精神生活發展的基礎上的全體人民總體性精神發展狀態。?第二種是“三層說”。羅會德認為,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從“整體性、全面性、動態性”三個層面出發,既著眼于絕大多人的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不否認每個社會成員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精神生活品質的提高,同時對于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有長遠謀劃和部署。?柏路以文化的功能論視角,從個體語境、公共語境、民族語境三維透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認為文化能夠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食糧、精神紐帶和精神底氣。?第三種是“四層說”。王金主張從對象全民性的主體結構、全面聯動性的內容統籌、參與能動性的實現方式、漸進分階段推進樣態四個各方面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徐艷也持類似觀點,認為要從充實富足的狀態、全體人民都富裕、共建共創精神資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四個方面去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構成要素

以構成要素為切入點理解某一概念,是學界普遍使用的概念界定方法。辛世俊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在精神生活領域對美好社會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價值理念、積極健康的道德觀念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認同,并用以指導自身行為的精神狀態。?胡洪彬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應通過不斷挖掘相關支撐要素來保駕護航,這是多重支撐要素相互影響構成的有機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要素包括根基層面的支撐要素,即物質性要素和歷史性要素;理念層面的支撐要素,即理論性要素和文化性要素;參與層面的要素,即社會性要素,如社會積極條件和有利要素;支撐層面的要素,這一層面的要素指領導性因素、組織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的介入。?項久雨認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為基礎,以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內在動力,以不斷選擇、追求、創造、共享精神資源為重要特征,最終實現個體全面發展與全體人民全面發展的統一。?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具體表現

對某一概念的認識,不僅可以從其結構和要素兩方面去理解,還可以通過概念具體化、現實化后的實際成果或未來樣態來理解。王習勝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應該是“生命觀、生存觀和生活觀的積極與進??;政治觀、法治觀和道德觀的正確與高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科學與進步”的理想樣態。?潘玉騰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他認為個體在心靈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等方面具有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價值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感、高度的信仰自覺,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是其在個人層面的表現;社會群體保持健康的社會心態,社會道德秩序良性運行,人人具有享用社會精神資源的權利,社會精神文化環境和諧友善、公平正義,國民素質和社會精神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是其在社會層面的表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精神層面有著更高追求、更高境界,不斷匯聚精神共識,形成廣泛的價值認同、堅定的文化自信,國家民族呈現文明昌盛、大氣自信、開放包容的精神文明水平是其在國家民族層面的表現。?

三、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必須明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才能更有信心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更有勇氣應對前進路上的困難。目前,學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論意義主要集中于其對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關于精神生活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相關論述的繼承與發展。黃意武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在更高程度的實現,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張鑫炎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內容,從理論上來說,這是因為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能使人們擺脫狹隘本性而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質。?黃鑫權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精神生活生產理論的最新成果,主要表現為:深化了對物質生活生產與精神生活生產辯證關系的認識;深入考察了精神生活生產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深入探究了精神生活生產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問題。最后,他認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優良的精神文化條件。?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旨在煥發民族精神的深層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精神歸屬感?,從思想層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燕連福認為,這一方面有助于增強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激發人民積極投身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動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應有之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以人的現代化、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必然包括物質生活的現代化和精神生活的現代化。李輝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人本內涵,充分體現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人的價值追求。?李茹佳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邏輯,始終將物質變革與精神變革、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落實于人,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先天性弊病。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目標與表征。?蔡小菊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關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關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認同力,關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價值意蘊和文化特性。?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主動回應

柏路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時代應答,以高質量的精神生產,為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滋養,以共時性的價值凝聚,為美好生活凝聚精神功能。?牛家儒認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精神層面的需求。這既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姜彥楊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有利于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意味著更高品質的生活進而要求高質量的發展,這不僅包括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包括人民精神生活的發展。黃意武認為,推動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要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順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強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不斷用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進而推動精神文化領域的全面進步。?

(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表征

廖小琴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自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未來走向,展現了人民精神生活走向自覺發展的發展理念和精神生活邁向共同富裕的實現歷程。?柏路認為,包含精神文明在內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駕馭資本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超越,為人類文明發展拓展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對精神文化產品的全方位占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并以新發展理念等精神理念引領“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使人們實現精神和諧。?白勤認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著眼于人的本質,將全世界人民看作一個統一體,與人類前途命運休戚相關,是探索人類共同發展新格局、新道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結晶和思想智慧。?

此外,還有學者如夏鋒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出發,研究其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哲學意蘊、戰略意義和時代意義。?王慧瑩從公共文化治理視角出發,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高質量”“均等化”的發展路徑。?也有學者依據不同層次,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內在包含三層價值追求:滿足人自然本性的最低價值追求,解決作為社會屬性的人的理性和精神發展的高層次價值追求,以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要特征與衡量標準

事物的主要特征是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顯著標識。明確目前學界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主要特征的研究現狀,對于下一步推進什么樣的精神生活,如何推進精神生活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向性價值。

朱青青認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獨特的特征表現。由于精神生活的復雜性、精神需求的多樣性、精神世界的廣袤性以及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非平均性和非同步性。同時,其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合規律性,人在實踐中遵循價值尺度,充分體現了人的活動的合目的性。此外,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普遍性決定著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普遍性,同時也因精神價值的實現的主觀性、精神生活需求的多樣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評價標準的抽象性使得其具有復雜性。?周泉認為,人們在時間改造開始之前便已經有意識地把握著自身互動的目的,并在腦海中通過創造性的思維認知和主觀意識為改造物質世界提供指導,反映了精神生活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雖然在本質上有賴于物質生活的整體狀況,但同時也表現出自身相對獨立發展的獨特規律。?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問題不同于物質生活富裕,物質生活富裕具有較為指標化、數字化的衡量標準,目前這一問題是學界針對該研究的難點和重點?!叭矫嬲f”“三層二維說”“主客觀說”是目前學界關于這一問題的主要觀點。

魏泳安認為,衡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從居民就業、收入水平、社交、衛生健康等所屬的物質生活層,文化經費、文化設施、文化產業、文化發展機會等所屬的公共文化層,精神生活、精神體驗、精神信仰等所屬精神生活層三個層面出發,并將其置于地區、城鄉、群體等空間差異性和體現發展力、創新力、主體性彰顯等具有歷史視野的時間發展性的縱橫維度之中進行考察。?廖小琴認為,由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標應包含主觀指標也包含客觀指標,如精神生活需求狀況、精神文化活動狀況、精神發展程度、精神狀態等。這種標準通過六個方面表現出來:人民的精神需求廣泛豐富;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強烈;社會精神生活和諧自由;社會文明程度高;社會創新創造能力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在此基礎上,學者進一步提出,可以采用條件性指標、過程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外加加權計算方法,以過程性指標和結果性指標為主要權重,從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去全面構建測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標體系。?此外,也存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量化指標成果。比如,浙江嘉興文化廣電旅游局制定了由理想信念實現度、精神生活豐富度、精神生活參與度、精神生活共享度、精神生活享受度五個一級指標、十五個二級指標、三十個三級指標構成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標體系。

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與實踐路徑

勇于直面挑戰、敢于應對挑戰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品格,以強烈的問題意識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有效解決問題的最優解。目前,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進程中,面臨著來自物質基礎不足、認知視角模糊、不良思想影響等嚴峻挑戰。

(一)精神文化供給能力不足

文豐安認為,目前在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上存在社會公共文化創新性有待增強,文化攻擊和群眾需求存在錯位;文化供給滯后及新興文化產品保護機制有待健全,群眾參與需求較弱;文化產品供給單一化合精神生活淺層化,弱化了群眾的高尚價值觀和行為養成等問題。?李建國認為,先進精神文化資源的繁榮發展亟需持續推進,先進文化資源的轉化為充足的優秀文藝作品的轉化率不高,主流意識形態主導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未完全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供給能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51)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機制有待加強

文豐安認為,文化資源分配與共享不健全的現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目前存在精神文化分配合享受機制有待完善,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果分配不均衡的問題。(52)精神生活的問題還要從物質實踐中獲得答案。馮顏利認為,目前物質生活的區域間、城鄉間、人群間失衡現象仍然存在。物質生活相對貧困進一步造成精神生活相對貧困,使得人民在文化獲得、文化享受與參與等方面條件不等、機會不均,促使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臨著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困境。(53)

(三)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存在模糊認識

李建國認為,目前存在闡述理論有難度、由“無形性”引起的問題易被遮蔽、大眾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存在認知偏差等問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義需要進行理論闡釋。(54)魏泳安認為,當前對于精神生活的模糊認識可以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考慮??臻g維度表現為部分農村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志氣貧困”和“智識貧困”,時間維度則表現為短時期內快速變遷所導致的例如“躺平”“精神內耗”等負面心態。(55)

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研究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從夯實物質基礎、價值觀引領、提高文化供給質量、增強共建共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較為有針對性的意見。

(一)夯實物質基礎,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物質條件

代玉啟認為,物質生活的富足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探索給予保障。只有通過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產品,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會不斷提高,人們的自由度和社會性才會不斷增長,人們的創造性也才會增強,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追求更高層次、更為多樣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56)魏泳安認為,教育因素、職業技能、地域情境、生活氛圍、社會角色、健康因素、文化因素、代際傳承等,都是構成物質生活的功能性要素,要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發揮物質生活可行能力的基礎功能。(57)

(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發揮作用。劉秀華認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產業優化升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增強力量,凝聚共識,引領人民享受精神的獲得感,引領人的自由全面發展。(58)柏路認為,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植于“生產—分配—交往—消費”的實踐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生產“提質增效”與精神生活“多維需要”相統一,調節精神產品“公平分配”與精神生活“權利享有”相統一,助力精神交往“深層互動”與精神生活“共識凝聚”相統一,推動精神消費“理性自覺”與精神生活“意義生成”相統一。(59)劉影認為,還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之中,融入精神文明創建之中,融入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之中。(60)

(三)提高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質量,解決精神文化生活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直接影響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進質量,必須優化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和供給數量,解決精神文化生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張弛認為,要正確處理市場供給和資源配置的關系,打破慣性思維,找準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點推陳出新,改變精神消費曲高和寡的現狀,在精神消費的優化中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61)齊峰認為,要積極利用元宇宙技術,通過強化技術支撐,以數字普惠推動精神產品共享;通過優化場景匹配,以情景互融提升精神文化享受;通過深化人文內驅,以人為本發展構筑健康的精神世界。(62)

(四)提升精神文化產品共建共享能力,縮小精神文化生活差距

趙麗濤認為,如果單純強調人的精神需求而忽視物質基礎,那么最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就會成為“空中樓閣”。這就需要建立精神文化資源普惠性供給機制,大力促進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打破區域壁壘、城鄉差異、地域歧視的限制,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惠及全國民眾。(63)項久雨認為,建立健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機制一方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策并優化精神文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還要調動包括企業、非營利組織在內的社會力量,結合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需求創造既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又使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產品。(64)

六、研究評價與未來展望

綜上,學界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已經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但是仍舊存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未來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化:

(一)進一步明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

關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尚且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學界并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敖Y構說”“要素說”“現實表現說”均有合理性,從構成層次和組成要素還有現實表現等方面闡述了“是什么”的問題,但同時存在難以避免的缺陷,如“現實表現說”從具體表現來映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并未正面回答“是什么”。出現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备拍畹臅r間較短,且研究的基礎如物質生活的富足程度等問題,學界也未形成統一、權威的認識,因此研究其內涵具有一定難度。但是,必須明確的是,概念研究是任何學術研究的“第一步”,具有基礎性意義。因此,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研究和概念界定仍然是學界需要關注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進一步細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

對于學者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是目前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問題。精神生活的虛擬性、動態性、主觀性等特征造成了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衡量標準難以把控和不易衡量。有學者曾通過精神生活同富裕的具體表現來衡量其效果。但是,所呈現的衡量標準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如何用明確的指標來考核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現狀況、如何衡量精神文化活動的價值大小、如何衡量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效果,這些都是衡量客觀因素亟需解決的問題。更為困難的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有外在客觀因素還有內在主觀因素,人民群眾的心理生活、文化生活、信仰生活的真實狀況雖然具有外化表現,但是這種外化大多數情況下并非其真實狀態的全部顯現。因此,如何通過表征透視其真面目是學界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結合多學科知識和實地調查研究,制定多維度、多層次的衡量標準,力求構建較為完整的主客觀衡量標準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衡量標準的逐步完善,為進一步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明前進方向。

(三)進一步豐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

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研究意義,為該研究提供研究動力。目前,學界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研究主要集中于從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的意義層面出發去解釋。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僅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全世界人民真正的共同富裕。盡管學界也有少數學者研究國際意義。但局限于研究該問題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研究深度和廣度依舊不足。因此,要立足國際,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國際意義,向外界傳遞好中國聲音,傳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全球精神生活的意義,對于全人類解放而言具有偉大意義。

(四)進一步闡述不同主體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

目前,學界大多數聚焦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宏觀主體即全體中國人民,僅有極少數人關注了微觀主體。但必須明確的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既需要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又需要關注到全體中國人民不是同質化的,而是分為不同的群體,因此需要推動不同群體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但就目前而言,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仍然缺乏支撐,還可以繼續深化。以農民群體為例,農民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為關鍵的群體之一,但是目前學界關注該群體的研究成果仍然較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僅需要全體性共同富裕,還需要做到“精準”共同富裕。因此,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還需要從微觀上研究例如農民、殘疾人、特定職業群體等特殊群體,進而為更好制定相關政策和落實工作重點提供理論支撐。

(五)進一步豐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學界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幾乎所有的研究成果均提到了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而且研究相對集中在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目前,學界提出的解決路徑主要針對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共建共享機制不健全、認知模糊等現實挑戰,從提高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高人民審美能力等方面入手,從人民內部和社會及國家外部邏輯出發點,在制度建設、價值引領、需求提升等層面探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問題。但是,目前研究存在缺少事實證據的問題,即缺少能夠證實學界提出的路徑可行性的例子。因此,目前學界對研究路徑的研究,需要注重挖掘真實案例,以案例為基礎,提出解決方案,總結真實有效的實踐經驗,同時也要將目前提出的解決路徑付諸實踐,檢驗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是否能夠作為值得推廣的做法。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見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