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文化研究新視野
——第十九屆全國科技文化與社會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述評

2024-04-13 05:26
社會科學動態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倫理科學家

夏 勁

1.科技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

武漢理工大學楊懷中教授在《關于科技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幾點思考》中指出,科技現代化作為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文化吸納科技文化、弘揚科技文化的過程??萍嘉幕I科技現代化的基本路徑是:一是創新文化理念,牢固確立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的地位;二是立足民族傳統,推進中國傳統科技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三是深化交流互鑒,努力實現科技文化“中國化”;四是強基固本,著力普及科技文化。

武漢理工大學夏勁教授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文化審視》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的任何一個特征無論是建設過程還是目標達成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要求將科技創新及其成果應用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深入分析我國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所面臨的文化觀念、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中諸多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創建適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新型科技文化的若干對策。

武漢理工大學孫德忠教授在《科技文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中提出,科技文化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構成部分,從多個層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物質、精神、政治、社會和生態五大文明建設: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載體;人與自然關系和解的重要途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新型物質、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2.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

《自然辯證法通訊》雜志社原主編李醒民教授做了題為《所謂的科學家精神不同于科學精神》的報告。李教授指出,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雖然有某些交集,但兩者在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有較大差異??茖W精神是科學家群體在追求真理過程中形成的以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為支柱的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屬于科學文化的深層結構。近年來科學家精神的提法頻繁出現在學界乃至官方文件中,并被界定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六種精神。李教授認為,創新、求實無疑是科學家必須具備的精神,至于愛國、奉獻、協同、育人則屬于科學家乃至一般公民的社會責任、道德品格。因此,在涉及科學研究領域或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精神時,采用科學精神這一術語更合適一些。

中國農業大學李建軍教授在《科學家精神:新時代科學文化建設的基本指向》中提出,新中國科學家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鑄就了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內核的科學家精神,是中國科學共同體貢獻給全社會的精神財富??茖W家精神是新時代科學文化建設的基本指向和重要資源,也是團結凝聚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國效力的精神動力。

江南大學萬長松教授在《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科學家精神的傳承與發展》中提出,科學家精神以求真務實、理性批判的科學精神為基本內核。新中國科技工作者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實現了科學家精神的中國化,形成了以“科學報國”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科學家精神。新時代中國特色科學家精神以“科技強國”為核心,第一要義是愛國和奉獻,核心要義是創新和協同,基本要義是求實和育人。

3.科技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國科學院大學孟建偉教授做了題為《構建中國科學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報告。他提出,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將科學僅僅理解為一種知識,本質上屬于狹隘的“知識論”范疇,使其陷于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困境。面對西方傳統和“另類的”科學哲學的雙重困境,中國科學哲學開創了一種既不同于“知識論”又區別于“文化論”的第三種研究范式,即科學文化哲學。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哲學的結合,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從而有助于大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1.1.2 宮腔粘連 宮腔粘連指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導致宮腔內部粘連和纖維化[8]。有研究認為,子宮內膜受損后,受損內膜表面大量纖維組織形成黏附,進而形成纖維化改變[9-10]。人類的生育能力主要取決于受精卵的健康發育與子宮植入胚胎能否同步進行[5,11],宮腔粘連可通過影響子宮內膜接受胚胎植入而導致不孕。嚴重的宮腔粘連是女性因子宮病變而導致絕對不孕的因素之一,其嚴重度等同于子宮切除[12-14]。大量研究提示宮腔粘連對女性不孕有影響[15-17]。Plante等[18]認為,剖宮產和宮腔鏡手術也會導致宮腔粘連,進而引發不孕。

華南師范大學肖顯靜教授做了題為《科學實驗的產生、發展及其革命——從“讀圣賢之書”到“讀自然之書”》的報告。他認為,古希臘的占星術、巫術、煉金術是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理論為基礎的,自然之書被封存起來。弗朗西斯?培根倡導“發現”的文化,使科學認識由“哲學式科學”走向“實證式科學”。伽利略開創了可控性實驗與數學推理相結合科學實驗。近代科學實驗革命給我們的最大啟發是從“以書本為本,讀圣賢之書”轉向“以自然為本,讀自然之書”。近代科學實驗造成破壞環境的負面效應,必須進行新的科學革命,使現代科學實驗“自然化”,發展一種既有利環保也有利于經濟的現代科學。

湖南大學彭福揚教授在《產業文化及其建設意義》中提出,產業文化是科學文化、技術文化、工程文化的延伸,兼有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特性。因此,研究產業文化對于促進產業發展、增強國力和提升民族精氣神具有重要意義。

黃岡師范學院石國進教授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技術理性嬗變及其新建構研究》中提出,現代技術實踐要求技術理性走出“事實上”的技術與預設的技術進步不一致的“技術批判困境”,構建符合中國式現代化時代要求的技術理性?!靶录夹g理性”既是技術理性現代嬗變的必然結果,更是適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理念、新體系,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

國防科技大學朱亞宗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式科技原創的基本路徑》的報告,從科技文化視角分析中國現當代科技原創的成功案例,指出中國式科技原創可以歸納為三大基本路徑:一是國家任務引領,個人獨辟蹊徑;二是大師開辟方向,政府協調攻關;三是立足自主創新,跨界創造奇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立教授做了題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與科技自立自強》的報告,通過對國家層面科技創新體系的分析,認為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結合起來,構建作為國家科技戰略力量的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三位一體”模型。

4.科技前沿倫理問題及其治理

山東大學馬佰蓮教授在《“倫理先行”的本質內涵、現實根源及實施邏輯》中提出,科技倫理治理貫徹“倫理先行”的要求,應樹立“親科技”氛圍、確立“倫理先行”的價值邏輯,構建科技倫理、確立“倫理先行”的工具邏輯,健全機構機制、確立“倫理先行”的組織邏輯,積極推進道德教育,確立“倫理先行”的道德邏輯。

湖南師范大學易顯飛教授在《基于腦機接口的“融合主體”及其倫理風險》中提出,腦機接口技術催生了“融合主體”,引發三類結構轉化,即主體認知結構轉化、人體空間結構轉化和社會結構轉化,可以從“自覺”難題下的責任困境、“自為”難題下的行動困境和“自適”難題下的身份困境三個方面透視“融合主體”的人文風險。

國防科技大學楊愛華教授在《正義戰爭理論視域下無人作戰系統對戰爭倫理的沖擊》中指出,無人作戰系統極大沖擊了戰爭倫理,對開戰正義中正當理由、合法權威、絕對優勢的沖擊;對交戰正義的挑戰;造成戰后正義的困境。

5.生態科技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華中師范大學李宏偉教授在《病菌“行動者”的歷史參與及其文化反思》中提出,人們關注的常常是病菌作為“病原體”“毀滅者”方面,但對于其參與歷史、塑造文明的作用揭示不夠。依據科學實踐哲學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各種各樣病菌微生物都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異質行動者”,我們必須自覺保護它們。

內蒙古大學盧艷芹教授在《現代化視域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具有本體論依據、技術論導向和文明論視域,它是基于生命物質統一性的生命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以生態技術為依托形成生態生產力的合力,以“類”的視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啟了休戚與共的時代向度。

6.科技文化教育與傳播

哈爾濱理工大學伍玉林教授在《面向中國式現代化創新觀念與教育模式的思考》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創新人才培養亟待加強科技文化教育,要從科學、哲學、文化等層面進行整體性思考,構建以家國理念、政治認同、文化自信、人格塑造功能與自然科學教育功能協同育人的課程體系。

湖南師范大學劉德華教授在《科技文化傳承與創新:讓學生走近科學家》中提出,科學教育存在只傳授科學知識而忽略科學家的問題,培養創新人才必須改革教學,引入科學家的歷史研究場景、學科領域、文化背景、成長歷程及職業生涯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和生活。

大連理工大學王飛教授在《國外學術期刊利益沖突研究熱點及發展動向分析》中提出,通過對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收錄的外文文獻進行主題分析,發現國外學術期刊利益沖突研究熱點從關注表面現象轉向重視內在機理的發展趨勢,認為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既應關注傳統的研究主題,更要把握國際研究熱點和新動向。

福建師范大學劉曉玉副教授在《優秀網絡文化的評價標準的模糊性與精確性研究》中提出了評價優秀網絡文化的兩個標準:一是形式評價標準,包括交互性、虛擬性、傳播性、數字性、藝術性;二是內容評價標準,包括符合國家需要、推動社會發展、加強文化認同、提供精神支撐、政治方向明確、價值取向正確。

7.總結

參加本屆科技文化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從多視角專題研討科技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及其相關問題,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主題。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及其特征闡明科技文化在全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的先導地位和關鍵作用,并針對我國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存在的諸多制約因素深入分析和建言獻策,體現了新時代科技文化研究與時俱進和專家學者的責任擔當。

二是鮮明的科技文化研究自主創新意識。孟建偉和石國進等學者以批判的眼光審視現代西方科學技術哲學,針對西方科學技術哲學陷入“理論與實際脫節”困境,提出“構建中國科學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技術理性”等主張,彰顯了中國學者的文化自信和開拓創新精神。

三是深化和拓展了科技文化的基礎理論研究。圍繞“科技文化”“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等基本概念的內涵、外延及其地位和作用等展開探討。比如,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否僅限于創新精神和求實精神?科學家精神究竟包含哪些精神?科技文化是否是“第一文化”?如何理解“第一文化”?產業文化是否屬于科技文化的范疇?針對這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爭鳴,營造了自由探討學術氛圍。

四是多視角聚焦中國式科技創新文化研究。從中國科技創新體系及其運行機理、中國科學家自主創新個案分析、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科技創新文化教育等視角研究中國式科技創新文化建設問題,以促進中國式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五是關注科技前沿動態及其發展趨勢,圍繞科學技術社會應用的雙刃劍效應,從科技倫理文化、生態文化等視角進行前瞻性研究。例如,針對腦機接口、生物機器人、人類基因編輯、數字化網絡、自動駕駛汽車、ChatGPT、算法等生命科技、人工智能和數字化領域的前沿尖端技術研發及其應用可能或已經引發的倫理問題、認識問題和社會問題,探究規避高技術倫理風險、社會風險和進行科技倫理治理、社會治理的有效對策。

本屆科技文化學術研討會的研究成果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科技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這一會議主題,與會代表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新性、科學性、合理性的建議,必將對中國式現代化和推進新時代科技文化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猜你喜歡
中國式倫理科學家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中國式民主
假如我是科學家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中國式失敗
與科學家面對面
當天才遇上科學家(二)
當天才遇上科學家(一)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