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賽事碳排放研究進展:環境影響、碳足跡測算與應對舉措

2024-04-13 10:42吳成港
浙江體育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體育場館足跡體育賽事

吳成港,楊 鑠

(寧波大學 體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0 前 言

持續增長的碳排放對全球氣候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1]。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社會各個方面、領域和行業的支持,并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2]。在體育領域,體育賽事、體育產品生成等各個環節都會帶來一定的碳排放,而其引起的氣候變化也會直接對體育活動產生影響。同時,體育活動的舉辦往往具有高曝光、高關注的特點,大型體育賽事又可以利用其社會影響力來激勵大眾共同推動可持續發展,例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等大型體育賽事的環保措施往往對促進低碳環保具有示范的作用[3]。在中國,2022北京冬奧會通過綠色供電、場館建設、賽事安排等方面,全面展現了中國踐行“綠色辦奧”和可持續性發展理念的成果,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以北京冬奧會為契機,體育運動中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應是我國體育學界思考的重大課題,如何評估賽事舉辦期間各個過程活動的碳排放影響,又如何通過有效的措施以及節能減排的技術來減少相關活動的碳排放量,成為當下最重要的體育賽事環保話題之一。

基于此,本文將系統梳理體育賽事碳排放相關的研究進展,從環境影響、碳足跡測算與應對舉措3個方面,把握碳足跡研究的最新動向,以助力我國體育領域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學術前沿動態保持一致,為體育相關行業提供借鑒,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生態文明建設。

1 體育賽事碳排放環境影響的研究進展

體育賽事碳排放產生的環境影響,是研究者重點關注的領域。在體育賽事舉辦過程前后,舉辦地的一系列經濟行為,無疑會對環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如奧運會、世界杯、頂級職業聯賽)作為人類社會最高級別、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其在碳排放方面的影響總是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場館建設、場館運營、交通運輸等賽事相關活動中,都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其中,賽事的級別、規模、觀眾數量和運動項目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大型體育賽事的碳排放總量。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數據,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超過330億噸。在體育方面,僅2022年卡塔爾足球世界杯賽的碳排放量就約有363萬噸,占全球總排放量的萬分之一。而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在4年的籌備周期內一共產生了216萬噸二氧化碳,相鄰兩屆世界杯不僅產生碳排放巨大,而且增長幅度較大。不僅如此,如今日益興盛的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水上運動也在影響著所在舉辦城市的生態環境,在體育賽事和自然環境高度相關的影響作用下,給環境帶來了損害。此外,在大型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由于大量人口涌入比賽舉辦城市,導致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并且極易與賽事籌備階段的環境產生脅迫污染效應[4]。

1.1 體育賽事籌備階段的碳排放

體育賽事籌備階段通常會涉及大量場館的建設工作。這其中大型體育場館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大項目,城市組織者會通過各種渠道籌集大量資金以建造滿足賽事需求的體育場館。在其規劃、設計、建造、運行、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內,需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5]。如,為了滿足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比賽的需要,預計投入使用的8座球場中有6座球場需要新建,2座球場需要改建[7]。再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北京作為主辦城市新建場館12個,比賽場館占地總面積達140萬m2,附屬基建設施的面積達249萬m2[6]。在這樣規模的工程建設下,因體育場館占地面積大,帶來的生態影響更大。國外研究表明,在阿爾貝維爾舉辦的冬季奧運籌辦過程中,將比賽場館集中建設在海拔超過1 500m的高山社區,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8]。其次,在場館運營方面,資源的消耗與控制以及廢棄物和垃圾的排放與分解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在人群高密度和高集中度的情況下,也會對所在地區的生態承載力提出考驗。根據國際足聯發布的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溫室氣體核算報告》(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Report)顯示,體育場館、訓練場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是世界杯比賽的第三大碳排放來源,約占總排放量的 24.6%[9]。此外,體育場館在建設過程中的原材料運輸,也會加劇當地的交通碳排放[10]。因此,盡管通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大大推進了體育設施的建設,但場館建設相關的碳排放居高不下,這就使體育場館相關的綠色行為逐漸成為了綠色體育實踐研究的一項重大議題[10]。而如何讓比賽場館在建設、運營、維護等環節變得更環保、更節能,甚至是實現零排放的碳中和,也成為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體育賽事環境評估的重點[11]。

1.2 體育賽事舉辦階段的碳排放

除了場館建設外,在交通方面,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由于運輸而產生的碳排放對城市環境影響日漸嚴重[12]。研究顯示,2005年德國超過90%的碳排放是由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的交通運輸導致的。以足球運動項目為例,根據國際足聯在巴西世界杯期間的調查報告,各個參賽隊伍乘坐飛機參加比賽就產生了270萬噸的二氧化碳,這相當于56萬輛汽車的年尾氣排放量[15]。在解析大型體育賽事碳排放現狀時,研究發現,交通領域是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階段的重點碳排放領域,尤其在世界杯等大型單項體育賽事中,運動員參賽和觀眾參賽會產生大量交通碳排放[13]。2010和2014年兩屆世界杯在交通出行方面均產生了近300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等同于馬耳他共和國整個國家在2014年全年產生的碳足跡[14]。此外,體育賽事舉辦期間體育參與者住宿、餐飲、游覽等行為活動也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

2 體育賽事碳足跡測算的研究進展

2.1 碳足跡及其測算方法

碳足跡是一種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作為評估碳排放量的方法之一,在現有研究中已經趨于成熟。從碳足跡的研究尺度出發,碳足跡的指標包括個人、家庭、企業、城市、國家等多個尺度。從碳足跡的核算方法和應用范圍來看,適用于微觀層面分析產品和服務主要采用生命周期評價法,適用于中宏觀層面分析系統內各部門直接和間接的碳排放關系采用投入產出法,IPCC方法則適用于各個尺度的碳排放核算[16]。因此,碳足跡方法應用于體育賽事的研究時,首先應該對體育賽事所涉及到碳排放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不同的環節采用相對應的分析方法。

碳足跡評估方法應用于體育活動相關的實證研究主要針對體育場館碳足跡和體育賽事舉辦過程碳足跡。國內學者康一亭對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壺場改造前后的減碳潛力進行了評估,采用了基于全生命周期評價的碳排放分析方法,為大型體育場館碳足跡的研究提供了示范和借鑒[17]。王孟在對馬拉松賽事參賽者碳排放核算過程中,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對參賽者交通和住宿兩大過程進行碳排放核算,采用排放因子法對餐飲等其他方面碳排放進行核算[18]。國外研究方面,Edwards采用生命周期評價的方法對體育賽事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方法和結果[19]。Rodrigo采用使用了英國環境事務部(DEFRA)開發的碳排放評估方法,對參加2016/2017英超聯賽的足球俱樂部的旅行模式進行評價[19]。Viachaslau采用了一種基于生命周期評估的評估方法的混合評估方法,即DEFRA-LCA 方法以英國游客赴法國南部短途旅游為例,進行了碳足跡影響分析,評估了直接和隱含的間接溫室氣體碳排放[20]。Collins用環境生態足跡產出量表與生態足跡分析的方法對2003/2004足總杯(英格蘭足球協會主辦的男子淘汰制足球杯賽)決賽這一單場比賽的碳足跡進行研究[21]。Stavros在大學體育賽事觀眾交通碳排放的研究比較中,使用了GREET 2016碳排放評估方法模擬了觀眾出行所選擇的交通方式和行駛里程以估算賽事交通碳排放[22]。學者們通過對體育賽事環節的碳足跡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但在研究中致力于提供體育賽事相關活動環節下的碳足跡評估框架。

2.2 體育場館碳足跡測算

目前建筑領域的碳排放核算研究分為兩個維度,一類從宏觀的角度對國家區域省市等建筑進行總體核算,另一類則從微觀角度對單體建筑進行核算[26]。對于一些承辦國際性大型比賽的場館,有學者將其定義為高碳體育場館[25]。在碳足跡應用于體育場館的研究中,從劃分核算階段的角度去界定核算邊界,研究主要可分為:狹義建筑碳排放(僅運行階段)以及從全壽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進行核算[2]。從全壽命周期去分析各個階段,從建材的加工生產、運營維護、再到建筑的拆除的周期內將場館的建設分為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四個階段[28]。國內學者沈丹丹的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碳排放最有針對性則是運行階段,此階段碳排放量占總比的76.2%[29]。因此在現有碳足跡應用于體育場館的核算研究中,學者們主要從運營方面對場館低碳運營的碳排放核算以及影響因素研究。蹇益從高碳場館低碳運營的角度,通過對黑龍江大學體育館運營階段的碳排放研究得出場館運營的碳排放來源主要是場館的照明和供暖,并對影響大型體育場館低碳運營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對于影響場館低碳的重要性程度[30]。對大型體育場館的碳排放研究中不僅要考慮到自身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還有建設過程中原材料以及賽事舉辦期間客戶群的交通碳排放。如,在國際足聯發布的《溫室氣體核算報告》中,顯示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在準備階段的場館建設過程中,由于建筑原材料的使用以及人員和原材料交通運輸分別占據體育設施建設總碳排放的15.95%和2.56%。因此,在體育場館的碳足跡研究中,不管是建設材料的運輸還是觀賽人員的運輸都是體育場館所產生碳排放影響的重要場景之一。

2.3 體育賽事交通碳足跡測算

近年來,隨著體育賽事的舉辦,體育參與者的流動性顯著增強。綜合現有體育賽事碳足跡測算研究的結果,不難發現交通領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更大。在體育賽事交通碳排放測算方面,就單個運動項目而言,足球賽事的交通碳排放最高。如,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所產生的交通碳排放占總排放量的比例高達74%,其中國際出行占總比 57%、城際出行15%、城市內出行2%[26]。從出行跨度上可以看出,賽事涉及的跨度越大、行駛里程數越多,碳排放往往越高。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賽事舉辦城市達到創紀錄的12個,分別在11個州都建設了新的體育場館,甚至有些場館之間的行駛里程超過5 000km,這就使得球隊、觀眾和工作人員不得不在這些城市交通往返時,使用更多交通工具,因而產生了更多碳排放量[2]。此外,從交通工具選擇上看,有數據顯示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期間,從包括阿聯酋、墨西哥、阿根廷、西班牙和日本在內的10個國家飛往卡塔爾的機票預定數量激增,航班提前預定數量相較于2019年同期狀態下增長了10倍之多,這也會帶來碳排放的激增[32]。除了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碳排放研究外,學者們對職業聯賽的碳排放也進行了研究。如,有研究指出,2011-2012賽季英屬哥倫比亞大學10個校隊單個賽季所接待的約40 000名觀眾中,選擇以航空方式出行的4%觀眾所產生的碳排放占所有觀眾碳足跡總量的52%[33],少數觀眾選擇了航空旅行,卻產生了占比超總量一半的碳排放影響。在參加頂級聯賽的俱樂部層面,Rodrigo等對2016-2017賽季英超俱樂部的碳足跡進行測算,并且對于同旅行模式下的碳排放進行了評估,交通因素在英超足球俱樂部旅行過程中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中所占份額最大(約61.3%)[19]。在出行距離一定的情況下航空旅行所產生的碳排放明顯高于其他交通工具,航空旅行在交通出行碳排放影響方面表現顯著。Dosumu在對觀看英格蘭低級別足球聯賽觀眾的交通碳排放進行研究,采用了Kruskal-Wallis測試來評估了2012/2013賽季英格蘭低級別聯賽間旅行相關碳排放差異,估算2012/2013賽季觀眾年平均碳排放水平為56 237噸二氧化碳當量[34]。職業聯賽的舉辦具有持久性和連續性,而在其他個人項目單次比賽的交通碳排放研究中,Pamela通過對參加德國滑雪運動的參與者進行在線調查,估算出2015年雪上運動主動參與者因交通出行所造成平均年碳足跡約為431.6 kg二氧化碳當量[35]。馬拉松賽事方面王孟等人對2021年參加鄭開國際馬拉松賽事的參賽者進行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平均參賽碳足跡為94.57kg二氧化碳當量,其中平均交通碳足跡為81.56kg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河南省外參賽者的交通碳足跡占比遠遠大于鄭州市內參賽者[18]。在體育賽事有限的實證研究中可以發現,足球職業聯賽由于其商業影響力之大,受眾人群之多,行業產生的碳排放影響也尤其顯著。

3 應對體育賽事碳排放的研究進展

3.1 應對體育賽事碳排放的策略選擇

正如前言部分所提及,諸如奧運會、亞運會、世界杯、職業聯賽等體育賽事的舉辦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環保舉措的示范作用。學者們對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于體育賽事各個環節的綠色實踐部分提出了諸多解釋。在響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層面,刑金明對國際足聯發布的《2022卡塔爾世界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容進行分析,對我國大型體育賽事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在戰略目標和戰略內容方面啟示[5]。孫葆麗在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深化改革研究中,探究發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深化改革下的奧林匹克運動發展實踐應與多方合作在各個領域內共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諸如世界杯、奧林匹克運動會這些大型國際賽事的舉辦過程中對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36]。從碳中和理念角度,“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在體育產業和能源結構方面將發生重要變革,體育賽事作為體育產業的一部分,能源減碳增氫是實現碳中和必須要攻克的難題[37]。在碳中和愿景的驅動下,劉超等人對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大型體育賽事進行綠色發展道路的現實困境進行了分析,在場館建設、交通出行、能源使用、生態碳匯等方面對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做出總結,提出我們在政策體系、保障機制、組織流程、技術手段等方面當前所面對的現實困境[38]。因此在探索我國體育賽事的可持續發展路徑中,朱洪軍借鑒國外體育賽事的綠色發展經驗,立足于我國國情提出我國體育賽事綠色發展的主要路徑為加強意識素質的教育,構建賽事與綠色統一化標準,支持專業機構開拓綠色市場,分級分區逐步推動發展[39]。另一方面,從生態機制補償的視角下,金朝霞對大型體育賽事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建立大型體育賽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構建大型體育賽事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策略[40],以推動大型體育賽事的綠色發展,也為推動體育賽事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

3.2 應對體育賽事碳排放的行動舉措

在實踐舉措方面,國內學者馬春在北京冬奧會推進碳中和的經驗啟示研究中,系統總結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的主要措施,傳遞賽事低碳理念的途徑,并將北京冬奧會的管理進行梳理并提出了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碳中和的管理建議以應用于其他賽事的活動管理中[41]。張琬婷則從體育場館的角度對體育場館綠色行為的內涵、實踐以及所實施的路徑進行分析,進一步總結了發達國家的體育場館綠色行為實踐內容,最終探討出我國綠色行為的實施路徑為政府引領、市場驅動、人員落腳、行為落實[11]。宋安鵬從體育場館的建設角度分析了碳中和目標下的如何低碳建設體育場館,提出了以使用綠色建材,科學選址并采用裝配式建筑加以信息技術賦能以及采取各類碳抵消手段等實現高碳體育場館的低碳建設[10]。從場館運營節能的角度,張永明等從體育場館的供配電系統進行改造研究以實現體育場館綠色低碳運營,并且通過賽事期間與非賽事期間的供電負荷分析,驗證了場館配電低碳改造方案具有可行性[42]。國內學者陸瑤對大型體育場館搭建關聯節能模型,研究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場館為例在先進技術和清潔能源的情景下可減少65.4%的碳排放量[43]。而在科學選址方面,國外學者Rodrigo在大型體育賽事選址的研究中,為了提高大型體育賽事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以一種FLP模型在不影響主要游客流量的情況下選擇了一個交通碳排放最低的主辦國[44]。在對大型體育賽事綜合管理方面,任慧濤在研究中結合國際奧委會的倡議對大型體育賽事碳中和進行研究,界定并梳理了大型體育賽事碳足跡的研究框架,并對賽事碳中和管理提出具體方法[45]。這不僅為體育賽事碳中和提出綜合管理意見,同時也為體育賽事的舉辦以及相關行業提供借鑒。在實現碳中和愿景的推動下,推進大型體育賽事實現碳中和是推進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在多元主體參與下,共建賽事生態治理體系,首先由政府明確生態理念并建立機制,承辦賽事的城市和企業承擔責任并通過生態管理補償機制,使綠色體育成果惠及民眾[46]。此外,綠色消費主義的最新趨勢正在引領酒店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這可能使該行業處于綠色創新的最前沿。研究表明,采用綠色實踐對酒店服務行業和旅游業是有益的[47]。在已經結束的北京冬奧會具體實踐舉措方面已經有所實踐,在辦賽籌備階段最大限度利用比賽已有比賽場館并使比賽場館均達到綠色低碳標準,結合賽后利用環保手段實現碳中和,通過建設低碳交通體系以及清潔能源車輛保障服務賽區。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也為綠色體育賽事的舉辦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4 結論與啟示

基于現有體育賽事碳排放的相關研究可以看到,不論是賽事的規模、級別或是項目差異如何,交通出行都是體育賽事舉辦期間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交通出行距離和交通方式的選擇是影響交通碳排放的兩大關鍵因素。在大型體育賽事碳中和的相關研究中,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響應碳中和理念層面,相關具體環節的實證研究較為有限。據此,本研究認為,未來體育賽事響應綠色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時,不僅僅要關注重點領域,還需要為體育賽事的舉辦提供一套完整的辦賽標準和碳足跡評估框架。一方面,可以推行通過相關行業責任方合作的模式,推進低碳環保的實踐舉措,另一方面,應當通過體育賽事的社會影響力實現引領作用,減少體育參與者在比賽、服務比賽、觀賞比賽等相關環節的碳足跡,以實現體育賽事的碳中和,促進體育事業與產業的綠色發展。

猜你喜歡
體育場館足跡體育賽事
政府購買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化解策略
2022年冬奧會對中國體育賽事轉播的影響
巧用“體育賽事”解釋相遇與追及的兩類典型問題
大型體育場館PPP項目商業模式研究
成長足跡
足跡
足跡
體育賽事品牌化發展研究
春的足跡
體育:室內體育場館空氣質量標準年內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