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明觀的四大鮮明特征

2024-04-13 11:16辛向陽呂耀龍
中州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人權文明

辛向陽 呂耀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許多重要場合就文明論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論述蘊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人類文明史以及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等問題思考上的深邃智慧,集中體現出習近平的文明觀。習近平文明觀與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是一脈相承的,具有四大鮮明特征。

一、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

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文明的起源和發展規律,特別是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特征。

1.以新標準探源中華文明

我們黨歷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中華民族歷史,同樣,也是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盵1]

西方考古學界依據對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考古成果得出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術和城市。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中華文明只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一標準偏重于文明的技術性要素,只是局限于四大文明中的兩大文明,顯然不能作為普遍的標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運用恩格斯有關“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的歷史唯物主義論斷,提出文明三要素:城市、階級、國家(生產力獲得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出現社會分工,階層分化,出現階級;出現王權和國家),以此為標準來判斷中國社會進入文明的歷史,確證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這一標準的提出打破了那種文明的技術性衡量標準,而代之以社會性、國家性的衡量標準。它不再以孤立的技術要素作為歷史溯源的根據,而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古代文明進行整體性考察,探索生產力發展基礎之上的社會分工分化等問題,使得文明探源更加科學合理,幫助人們獲得關于古代文明生成發展過程更加理性的認識。

新的文明三要素的提出,一是以考古紀實和古代典籍豐富了文明起源理論的研究成果,促使文明起源問題研究多元化范式得以形成;二是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研究提供了嶄新認識工具,有利于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進一步深化;三是確證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正確性、真理性。同時,以新的文明三要素來考察中華文明、世界多元文明和人類文明史,在理論上可以極大地豐富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在實踐上可以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造和演化提供指引。

2.認識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2日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這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得出的科學結論。

第一,突出的連續性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得出來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盵2]可見,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國家是維持階級存續和緩解共同體內耗的重要形式?!皣业慕M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載體”[3],沒有國家,社會就會消亡,文明就會中斷??v觀世界歷史四大文明發展進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式發展到今天的文明,原因主要在于中國沒有出現過因外國入侵所導致的國家覆滅,而只是發生過國家內部的王朝政權更迭;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之所以會發生文明連續性的中斷,原因就在于它們的國家出現過分崩離析,使其文明存續無所憑依。國家形態的連續性使制度得以不斷豐富發展,從郡縣制到科舉制,從六部制到行省制,國家制度持續完善。習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中華文明經歷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盵4]中華文明基于國家的存續而綿延不斷,在思想、技術、器物等方面持續繁榮,蘊含著橫亙古今、面向未來的歷史勢能。

第二,突出的創新性是運用辯證法得出來的。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在于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運用辯證法研究人類歷史演進規律,指出所有制的創新推動人類社會形態的變遷;在《資本論》中就資本主義時代之后的所有制問題,提出要創新所有制形式,“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5],其中也蘊藏著辯證法的哲學智慧。中國古代的改革和變法恰好實現了對辯證法中創新理論的自發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變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綿綿不絕: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吳起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都是變革的代表,秦王嬴政的郡縣制改革深刻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漢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都是變法的產物,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張居正變法都是巨大的社會變革。運用辯證法透視中華文明,可以發現,中國古代重大變法和當代改革實踐都蘊含著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和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亦即中華文明的創新性之所在。

第三,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是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得出來的?!斑@種歷史思維就是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來認識歷史、把握現實的思想方法?!盵6]這一歷史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以歷史事實為導向,通過研究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理清事物是如何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從而揭示事物發展規律、預測事物發展趨勢,它極大地超越了唯心主義的分析方法,如康德的目的論的分析方法——康德認為歷史是人類為了實現“理性的高度完善”這一目的而展開的,因此他以“不安分的理性”的目標實現為導向來考察人類的文明演進,使其理論陷入虛無。運用歷史分析法具體分析中華文明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整個歷史過程,則可以真實不虛地發現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一是中華文明自夏商周時期實現首個大一統,到歷朝歷代不斷實現民族大融合,再到清朝時期形成天下一統局面,具有“向內凝聚”的統一性。夏商周時期,由西周完成的中國歷史上的首個大一統開創了封邦建國的禮樂文化;秦漢時期大一統開拓遼闊版圖,漢承秦制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治統治,促使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出現融合統一;遼、宋、夏、金、元時期中華民族這一廣土巨族的統一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清朝反對分裂割據、重視邊疆事務,實現了多民族中國的空前統一。在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生成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羈縻制度、畿服制度、噶廈制度和八旗制度等維護多民族融合和中央權威的制度,確保追求統一成為歷史的主流,也為中華文明的持久賡續提供了重要保證。

二是中華文明對漢族和少數民族都具有極強吸引力,也不拒斥外來優秀文化的融入,具有兼容并蓄、多元一體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包容而開放,對內通過不斷促進各民族大融合、大團結逐漸克服了“中原”與“四夷”的分野;對外通過不斷吸收域外優秀文化促進中華文明繁榮發展。唐朝時期的胡風易俗、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都是多元文化交融薈萃的體現,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更是由唐玄宗親自將印度、波斯的音律與中國本土的清商樂融合創作而成;宋朝鼓勵外商來華貿易,先后建立了一系列對外貿易口岸,與其他國家簽訂了貿易條約,火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的發明更是影響深遠。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能夠超越地域鄉土、宗教信仰和血緣世系的界限,融匯各個民族優秀文化、吸收世界其他多彩文明優秀成果不斷發展,凸顯出鮮明的包容特性。

三是中華文明自古就“講平衡和諧,講人己關系,提倡天人合一”[7],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独献印分兴涊d的“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就凸顯了中華文明尚和的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盵8]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價值理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同所有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正如羅素在《中國問題》中所說:“中國的力量不至于加害他國,他們完全是依靠自己的能力來生存的?!盵9]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為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國家跳出“修昔底德陷阱”提供了中國方案,更為人類和平發展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這些都充分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二、胸懷天下的文明觀

中華文明長久以來都因開放包容而聞名于世,并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不斷煥發新的旺盛生命力。自古及今,我們中華民族就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的交流交往,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這種胸懷天下的文明觀有怎樣的內容呢?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5月27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盵1]

第一,這是一種平等的文明觀,強調各種文明不論規模大小、歷史長短,不分優劣高低,都一律平等。習近平在2021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的致辭中指出:“各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各有千秋,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薄安町惒⒉豢膳?可怕的是傲慢、偏見、仇視,可怕的是把人類文明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強加給他人?!盵10]460中國由積貧積弱到實現全面小康經歷了百余年的艱辛求索,能夠充分理解廣大發展中國家所處的困境和面臨的風險,充分尊重不同文明所具有的獨特信仰、文化和語言。因此,這一文明觀不僅始終倡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從而促進各國之間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保障不同文明之間互為伙伴、彼此尊重、和諧共存,而且反對西方文明以“教師爺”的姿態詆毀、打壓、改造其他文明,倡導多元文明之間能夠交通成和而非隔絕閉塞、共生并進而非強人從己。

第二,這是一種互鑒的文明觀,強調每一個文明都有自己的長處,主張各種文明都可以找到彼此的互補之處。習近平2023年初在給雅典大學維爾維達基斯教授等希臘學者的復信中寫道:“2000多年前,中希兩大文明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為人類文明演進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貢獻……歷史充分證明,只要堅持兼容并蓄、開放包容,人類文明就能不斷發展繁榮?!盵11]如今,深受“兩希傳統”[12]影響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互鑒交融,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不斷將“第二個結合”引向深入,演繹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嶄新篇章。與此同時,由“一帶一路”倡議所牽動的沿線國家多種文明(中華文明、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等)與多種宗教(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之間的深度交融,促使“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文明觀在國際社會得到廣泛認同,中國正在織就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鑒、融合的宏偉畫卷,引領創造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新輝煌。

第三,這是一種對話的文明觀,強調對話不是對抗,溝通不是脫鉤,這是基于共同價值的對話。習近平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包容而不排他,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盵10]487這一文明觀主張不同文明之間用對話促進溝通,并通過教育、媒體等手段推動文明間的交流與理解,增進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間人民的互信[13],有力回應了“文明沖突論”主要倡導者亨廷頓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力量增長正在并將繼續發生在亞洲文明之中,中國正逐漸成為最有可能在全球影響方面向西方挑戰的國家”[14]的誤判,亦即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文明會對西方文明形成威脅的謬誤。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動沿線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極大地踐行和發展了聯合國大會2001年11月通過的《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2005年10月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關于保障和促進文明之間對話的理念,不斷以交流對話凝聚共識,促進地區爭端和區域問題和平解決,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和中國方案。

第四,這是一種包容的文明觀,不同文明相互取長補短,而不是強勢文明壓倒弱勢文明。習近平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盵15]中華文明自古就融通中外、開放包容,積極主動學習和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盛唐的中國,首都長安城不僅外國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而且萬國衣冠匯聚于此。2019年6月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家檔案》中講:唐代長安城里有粟特人、波斯人、大食人、天竺人、回鶻人、羅馬人,甚至還有非洲人,總數多達五萬人,為中華大地帶來許多異域文化,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外域宗教得以傳入中國,使得中華文明呈現出博采眾長的盛唐氣象。如今,在多元文明并存的國際社會,中國始終“旗幟鮮明反對殖民主義遺毒和各類霸權主義行徑”[16],主張尊重和珍惜一切文明成果,既積極借鑒其他文明發展的有益經驗,又不斷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涵養中華文明,努力推動中華文明實現新飛躍,更好破解“中西古今”之爭。中國還著眼全人類,立足全世界,不拘泥于不同國家之間因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本土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博弈和沖突,強調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暢想,試圖推動人類文明實現整體躍遷。

習近平總書記在12月3日向首屆“良渚論壇”所致的賀信中指出:“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斷豐富發展、歷久彌新,不斷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華,極大豐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園?!辈⑶覐娬{:“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論壇’平臺,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相互成就,促進各國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親?!盵17]充分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明論題上立足千秋偉業、胸懷四海寰宇的廣闊視野,中國正在不斷將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融入一系列推動世界多元文明共同進步的具體實踐中。

三、人民至上的文明觀

人民至上的文明觀強調人民是文明創造的主體,文明發展的最強大動力來自人民,文明創造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和實現人民的人權。

1.人民是文明創造的主體

文明創造最主要的力量是人民,不是極少數人或是個別人,蘊含深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中華文明是由歷代中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斑斕的世界不同文明也是由世界人民創造的。

第一,中華文明是由中國人民締造的。人民是實踐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因此也是文明的主要創造者?!艾F實的個人”的生產活動是一切文明創造的源泉,中國人民世世代代的生產生活實踐從根本上確保了中華文明得以革故鼎新、持續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造性,認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18],并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性的人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迄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與此同時,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也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不斷推進“第二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確保了一切文化創造上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是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文化主體性的創造和鞏固有賴于億萬人民的所思所行。習近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19]的確,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文明創造上的首創精神,才能更好激發億萬群眾的創造力與活力,創造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

第二,人類文明是由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盵20]人類文明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由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創造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整個人類文明都是由人民創造的。2023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晚宴上,在關于中美關系的思考中,60多次提到人民,指出中美關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澆筑的,大門是由人民打開的,故事是由人民書寫的,未來是由人民創造的,“在人民中間讓我覺得踏實,同人民在一起讓我有力量”。放眼全球,人類迄今取得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由生活在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創造的,不論種族與膚色,人們都為人類文明的不斷演進辛勤勞作。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布魯諾·鮑威爾等人的英雄史觀時所提出的“工人創造一切”[21],“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2]287,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和文明演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以至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共產主義不可能是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22]539,在《共產黨宣言》中進一步指出要依靠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來實現共產主義。

2.保護人民的人權是文明創造的最終目的

文明創造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的人權得到更好保護。文明進步的尺度就是看人權保護的水平,就是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講:“就業、教育、醫療、撫幼、養老、住房、環境,這些老百姓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正不斷融入中國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變成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绷暯皆?022年5月會見聯合國高級事務專員巴切萊特時也講:“一國人權狀況好不好,關鍵看本國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這是檢驗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敝袊鞘澜缟衔ㄒ怀掷m制定和實施4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主要大國,在全面推動人權事業發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9年4月,中國制定第1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發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強調:“中國政府在治國理政中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012年6月,中國制定第2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發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指出:“中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和重大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積極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堅定不移地推進人權事業,人權狀況持續改善?!?016年9月,中國制定第3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發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強調要依法、協調、務實、平等、合力推進人權事業,指出:“依法推進,將人權事業納入法治軌道;協調推進,使各項權利全面協調發展;務實推進,把人權的普遍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平等推進,保障每個人都能平等享有各項人權;合力推進,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共同促進人權事業的發展?!?021年9月,中國制定第4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發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p>

中國通過制定和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持續開展保護人民人權的一系列實踐,并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逐漸形成一種以“以人民為中心”為主要標志的人權化文明,使中國人權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全球人權治理,豐富了人權文明內涵。

四、大歷史的文明觀

大歷史的文明觀注重從長時段的歷史縱深中認識文明,在世界歷史的生成視野中創造文明。

1.從長時段的歷史縱深中認識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23]。文明只有放在長時段中去研究,才能把握一條逐漸呈現的主線[24]。

第一,重視社會階段劃分,從社會形態演進的進程中把握文明,從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發展中把握社會主義文明。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劃分,指出:“第一階段”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25]。一方面,開拓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之間存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的研究空間;另一方面,奠定了在長時段歷史空間中進行社會階段劃分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礎,為人們更好地認識人類社會文明變遷提供科學的方法論。1877年,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研究印證了馬克思幾十年前就發現的唯物史觀,并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在《古代社會》中也對社會的發展階段進行了明確劃分。這本著作備受馬克思重視,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根據其關于《古代社會》的筆記——《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專門創作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也以社會階段劃分的方法考察了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既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理論、國家理論和人類文明史理論,也使社會階段劃分的方法更加成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盵26]他也強調了社會階段劃分的認識方法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分“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第一步,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到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又以大歷史的宏大視域,聚焦長時段歷史,回顧了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世界社會主義500余年的奮斗史、中華民族5000余年的文明史,在總結歷史發展經驗、探尋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深化了對中華文明的認識。

回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我們發現這一階段也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具有鮮明特征的不同階段,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根據世情、國情和時代特征的新變化,得出我國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這一新的發展階段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部分,要求加快推動現有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轉化,以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盵27]新質生產力的生成發展必將促進新質生產關系的生成發展,新質生產關系的不斷變革也必將促進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升級,新質生產力和新質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將在新的發展階段持續推動中華文明演進。

第二,重視總結歷史經驗。這一文明觀重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分析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揭示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一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得出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在“窯洞對”中,毛澤東通過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找到了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人民監督政府。進入新時代,我們黨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經驗,找到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爸灰R克思主義執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我們就能夠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盵28]自我革命作為中國共產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不僅是確保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正確的一大法寶,而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保障。二是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揭示出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1)歷史虛無主義的目標明確。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思潮,旨在否定中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真實歷史,囊括眾多觀點,傳統十分深厚,既有十八、十九世紀的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又有新時期的軟性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伴隨時代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上不斷呈現出新樣態。赫爾德在《人類歷史哲學思想》中跳出歐洲文化中心說的窠臼,曾明確指出:拿歐洲人的標準來看,中國幾千年來始終停滯不前,這是對中華文明本身的虛無。(2)歷史虛無主義危害極大。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人通過在蘇聯境外出版蘇聯作家德魯日尼科夫的小說《針尖上的天使》,以文學作品中的故事來否定和解構蘇聯共產黨歷史,助推蘇聯國內歷史虛無主義的泛濫,最終促成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3)歷史虛無主義盛行有其特定原因。近代西方中心主義興起之后,歷史虛無主義作為唯心史觀廣泛流行,通過總結歷史經驗發現其錯誤觀點之所以容易被人們接受,原因主要有三點:歷史虛無主義容易滿足消費心理,其中一些絕對化的顛覆性的結論與快餐文化相似,容易在短時間內就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歷史虛無主義的形式不斷推陳出新,更容易吸引眼球;國外意識形態的滲透為歷史虛無主義開辟了傳播空間。

2.在世界歷史的生成視野中創造文明

這一文明觀強調在世界歷史的生成視野中把握世界發展潮流、解決時代課題、推進文明創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面對啟蒙時代之后全世界面臨的兩大重要課題——如何實現人的自由和消除人的不平等,亦即如何推動國家完成現代性轉化的重大命題,中國共產黨帶領各族人民上下求索,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在破解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面臨的諸多悖論中在現代化實現路徑上取得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二戰后一些國家面臨的實現現代化與喪失國家獨立性之間的悖論——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既能夠捍衛國家主權獨立完整,又能走和平發展道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中國式現代化能夠始終走在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上,不會成為其他政治制度和政治體的附庸;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的推進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中國式現代化還破解了所謂現代性意味著穩定而現代化意味著動蕩的“亨廷頓悖論”。對于活力與秩序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處理好這對關系是一道世界性難題。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盵29]中國式現代化是在黨的領導下實現的現代化,是能夠最大程度實現人民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現代化,可以通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及時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不會造成矛盾的疊加,因此能夠同時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穩定繁榮。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路徑創新以其鮮明優勢為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重要選擇。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黨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創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人類政治新文明、人類工業新文明、人類農業新文明、人類城市新文明和人權發展新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城鎮化道路等,實現了對西方政治文明、工業文明、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人權文明的全面超越,為人類文明繁榮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業已成為新時代新征程引領時代潮流、把握歷史主動的關鍵,其所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是中華文明現代性轉化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現實路徑[30]。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堅持,引領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行,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不是搞所謂“資本社會主義”或者“民主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道路,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離開了科學社會主義,要么會回到封閉僵化的老路上,要么會走到放棄共產黨領導、放棄社會主義的邪路上。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是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求的具體道路,其創新理論成果與實踐成果對于世界社會主義文明不斷演進具有重要引領意義。世界社會主義500多年的發展已經給人類文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公有制到按勞分配,從巴黎公社原則到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從8小時工作制到婦女解放,從蘇維埃制度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國際主義到胸懷天下,這一切使人類文明的社會主義特征更加彰顯。

2023年12月2日,習近平在向2023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所致的賀信中明確指出:“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前途命運和人類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堅持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我們堅定不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新機遇。中國期待同各國攜手努力,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盵31]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對于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世界現代化等偉大實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深入把握習近平文明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胸懷天下、強調人民至上、突出大歷史視域的四大鮮明特征,對于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文明、世界文明以及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等問題的戰略思考和系列論述具有重要意義,既有利于理解不同文明發展的歷史脈絡和蘊含的豐富內容,又有利于從更高維度去面對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塑造人類的整體價值,從而更好掌握人類文明演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人權文明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請文明演繹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漫說文明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論社會組織的人權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