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論澶淵之盟

2024-04-13 11:16張希清
中州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真宗宋真宗契丹

張希清

澶淵之盟長期以來是社會各界熱烈議論的話題。但對這一盟約是如何訂立的,如何評價的,在歷史上有何影響,對當代有何啟迪,學界尚未完全討論清楚。2004年12月3日至5日,在河南省濮陽市即北宋時期的澶州,由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濮陽市文化局、濮陽龍文化研究會和內蒙古赤峰市(其所轄巴林左旗原為遼上京臨潢府)文化局、赤峰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召開了“澶淵之盟一千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結束后,編輯出版了《澶淵之盟新論》一書。2024年是澶淵之盟簽訂1020周年和“澶淵之盟一千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20周年,謹撰寫《再論澶淵之盟》一文,以資紀念。

一、景德元年的遼宋戰爭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丙寅(十五日),遼承天太后和圣宗親率20萬大軍南下?!独m資治通鑒長編》(以下簡稱《長編》)載:“契丹主與其母舉國入寇,其統軍順國王撻覽引兵掠威虜、順安軍,魏能、石普等帥兵御之,能敗其前鋒,斬偏將,獲印及旗鼓、輜重。又攻北平寨,田敏等擊走之。又東趨保州,振武小校孫密領十卒偵事,中路遇敵前鋒,密等依林木彀弓弩以待之,敵下馬以短兵格斗,密等射殺十數人,又殺其軍校,獲所佩右羽林軍使印。進攻州城,不利而北。是日(二十二日也),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勢以攻定州,王超陣于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敵勢益熾。其輕騎俄為我裨將所擊,乃率眾東駐陽城淀?!盵1]1265

景德元年十月丙戌(初六),遼承天太后和圣宗自陽城淀,緣胡盧河逾關南,抵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城下,四面圍攻瀛州[1]1279,“勢甚盛,晝夜攻城,擊鼓伐木之聲,聞于四面”,“契丹主及其母又親鼓眾急擊,矢集城上如雨,死者三萬余人,傷者倍之,竟弗能克,乃遁去”[1]1279。像遼軍這樣由承天太后和圣宗親自擊鼓、晝夜攻城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大概瀛州是遼在周世宗北伐時失去的州城,這次遼軍南下“本謀關南之地”[1]1290,所以勢在必得,戰斗進行得十分慘烈。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時任知瀛州軍州事的李延渥“勖勵興師,鳩合眾力,親當矢石,固守金湯”[2]343,奮勇抵御,乃至全民皆兵,連僧人、尼姑也都參與了守城,最后取得瀛州保衛戰的勝利,“獲鎧甲、兵矢、竿牌數百萬,驛書以聞”[1]1279。因此,十一月辛亥朔(一日),瀛州捷至京師開封,宋真宗立即“賜延渥及將士等錦袍、金帶、緡錢有差。又特遷延渥本州團練使”[1]1280。

宋軍瀛州之戰的勝利意義重大。第一,瀛州之戰使遼軍在瀛州城下被阻擊了十余日,“死者三萬余人,傷者倍之”,有效地消耗了遼軍的實力,也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第二,瀛州之戰的勝利增強了宋真宗親征的信心,加之寇準等大臣的力諫,最終使真宗于景德元年十一月庚午(二十日)親征成行。第三,瀛州之戰中遼軍的失敗,使得承天太后和圣宗更加堅定地貫徹南下之初所確定的“興師尋盟”“以戰逼和”的戰略決策[3]。

景德元年九月,宋真宗累得邊奏,契丹已謀南下,遂與輔臣共議親征。宋真宗繼位時,年方30歲,正值壯年,勤于政事,希望有所作為,對于抵御遼軍南下十分重視。咸平二年(999年)十二月,宋真宗就曾因遼軍南下而御駕親征,到達大名府(今屬河北),登上大名子城南門樓。景德元年這次親征,宰相畢士安認為“冬候猶遠,順動之事,更望深圖”,次相寇準認為“進發之期,不可稽緩”,樞密使王繼英認為“所議進發,尤宜緩圖”[4]8740。真宗最終采納了畢士安、王繼英的建議,決定于十一月出師親征。

但是,在宋真宗決定親征之后,參知政事王欽若和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仍以遼軍深入,而密請真宗南幸金陵(今江蘇南京)或西幸成都(今屬四川),“參知政事王欽若以寇深入,密言于上,請幸金陵,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請幸成都”[1]1267。但遭到寇準的勸阻:“準心知欽若江南人,故請南幸,堯叟蜀人,故請西幸,乃陽為不知,曰:‘誰為陛下畫此策者?罪可斬也。今天子神武,而將帥協和,若車駕親征,彼自當遁去,不然,則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眾。勞逸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欲委棄宗社,遠至楚、蜀耶!’上乃止?!盵1]1267宋真宗沒有采納王欽若、陳堯叟的建議,依然于景德元年十一月親征。

遼軍瀛州敗后,復又大舉南下,逼近天雄軍(大名府)。又有人復請南巡,避其鋒銳。真宗也發生了動搖?!吧像v蹕韋城,群臣復有以金陵之謀告上宜且避其銳者,上意稍惑?!盵1]1284寇準又協同殿前都指揮使高瓊、帶御器械王應昌進諫,最終堅定了真宗親征的決心?!皽试?‘陛下不以臣言為然,盍試問瓊等?’”“瓊仰奏曰:‘寇準言是?!以?‘隨駕軍士父母妻子盡在京師,必不肯棄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敵不難破?!薄皯?‘陛下奉將天討,所向必克,若逗留不進,恐敵勢益張?;蚯荫v蹕河南,發詔督王超等進軍,寇當自退矣?!弦馑鞗Q?!盵1]1284-1285

真宗抵達澶州南城之后,寇準又督促真宗渡過黃河,登上北城門樓,檢閱諸軍??軠蕦φ孀谡f:“六軍心膽在陛下身上,今若登城,必禽賊矣?!盵5]71于是,真宗“登北城門樓,張黃龍旗①,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敵相視益怖駭”[1]1287。

皇帝親征,意義重大。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不但極大地鼓舞了宋軍的士氣,也對遼軍起到了震懾作用。

景德元年十一月戊辰(十八日),宋真宗命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李繼隆為駕前東面排陣使;以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石保吉為駕前西面排陣使。又命東面鈐轄張旻馳騎奔赴澶州扼守浮橋,命西面鈐轄秦翰“亟督眾環城浚溝洫以拒戎馬”[1]1283。

李繼隆、石保吉抵達澶州,即于澶州北城之外排兵布陣。他們根據多年與遼交戰的經驗,并考慮澶州北城城壁狹隘、不足以防守的弱點,在北城外布置了一套獨特的車營防御工事?!袄^隆計度州之三面,距大河,毀車為營(去車之一輪也)。先命士卒,掘重濠,塹埋鹿角②數十里(命謂便寨),以大車數千乘重疊環之,步騎處其中?!盵6]李繼隆的車營防御戰術,對于抵御遼軍的進攻起了重要作用。

十一月甲戌(二十四日),遼軍南京統軍使蕭撻覽(凜)“率眾抵澶州北,直犯大陣,圍合三面,輕騎由西北隅突進。李繼隆等整軍成列以御之,分伏勁弩,控扼要害”[1]1286。蕭撻覽(凜)“方為先鋒,異其旗幟,躬出督戰”[1]1286。宋內侍周文質“出兵捍御,其部以連弩射殺撻覽,敵遂遁去”[1]1314。

對于蕭撻覽(凜)的死,史料記載頗為詳細,如《長編》卷五十八載:“撻覽中額殞,其徒數十百輩競前輿曳至寨,是夜,撻覽死?!盵1]1286-1287李繼隆等人在奏章中說:“有戎帥號先鋒統軍、順國王撻覽者,異其旗幟,方出行軍,伏弩齊發,矢中撻覽額而斃。戎人數十百輩競前輿曳而去,戎師悉遁?!盵4]8740《遼史·圣宗紀》記載:“壬申,次澶淵。蕭撻凜中伏弩死?!盵7]160《遼史·蕭撻凜傳》記載:“進至澶淵”,“撻凜按視地形”,“取宋之羊觀、鹽堆、鳧雁,中伏弩卒”,“太后哭之慟,輟朝五日”[7]1314。

蕭撻覽(凜)是遼軍的一員驍將,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擒繼業于朔州”[7]1313;宋真宗咸平六年四月,“獲宋將王繼忠于望都”[7]158。蕭撻覽(凜)之死,對于遼軍的士氣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打擊?!堕L編》卷五十八記載:“敵大挫衄,退卻不敢動,但時遣輕騎來覘王師?!盵1]1287蕭撻覽(凜)死后,在澶州城下,遼軍再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蕭撻覽(凜)是遼承天太后的堂兄,其子是遼圣宗的駙馬,所以,承天太后為之慟哭,這對承天太后也是一個極其沉痛的打擊。蕭撻覽(凜)之死,對促成澶淵之盟的訂立具有重要作用。

二、澶淵之盟的訂立

1.遼和、戰兩手并用

在澶淵之盟訂立的具體過程中,有兩個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遼為王繼忠,在宋為曹利用。

王繼忠為宋真宗藩邸舊臣,真宗嗣位,屢典禁兵,累升為殿前都虞候、定州路副都部署。咸平六年(1003年),王繼忠于望都(今屬河北)與遼軍大戰,孤軍被圍,全軍覆沒,繼忠兵敗被俘。王繼忠見遼主于炭山,《遼史·王繼忠傳》稱:“太后知其賢,授戶部使,以康默記族女女之。繼忠亦自激昂,事必盡力?!盵7]1284遼承天太后看中王繼忠是宋真宗的藩邸舊臣,繼忠也“事必盡力”,于是“乘間言和好之利”[1]1268。他曾向遼承天太后和圣宗進言:“竊觀契丹與南朝為仇敵,每歲賦車籍馬,國內騷然,未見其利。孰若馳一介,尋舊盟,結好息民,休兵解甲。為彼此之計,無出此者?!盵8]3“時契丹母老,有厭兵意”[1]1268,遂欣然納繼忠“結好息民”之說。

景德元年九月遼承天太后和圣宗率軍南下駐陽城淀時,即“遣小校李興等四人持信箭以繼忠書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達闕下,詞甚懇激”[1]1268。王繼忠與莫州部署石普同為宋真宗藩邸舊臣,所以命他致書于石普,“請遣使至北境,時議和好”[8]4。另附一封“密奏”,請轉呈宋真宗。遼軍南下的目的是收復關南故地,但從一開始,便是“興師尋盟”[8]4,和、戰兩手并用。

閏九月乙亥(二十四日)石普派使臣將王繼忠的“密奏”送達宋真宗。其密奏云:“臣嘗念昔歲面辭,親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為事。況北朝欽聞圣德,愿修舊好,必冀睿慈俯從愚瞽?!盵1]1268契丹愿修舊好,真宗半信半疑,對輔臣說:“自古獯鬻為中原強敵,非懷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則獷悍之性,豈能柔服。此奏雖至,要未可信也?!盵1]1268宰相畢士安等曰:“今既兵鋒屢挫,又恥于自退,故因繼忠以請,諒亦非妄?!盵1]1269真宗說:“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無成請盟,固其宜也。然得請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遺之貨財,斯可也。所慮者,關南之地曾屬彼方,以是為辭,則必須絕議,朕當治兵誓眾,躬行討擊耳?!盵1]1269于是以手詔賜王繼忠,表示同意議和,但拒絕先遣使臣,其手詔曰:“朕富有寰區,為人父母,倘各諧偃革,誠亦協素懷。手詔到日,卿可密達此意,共議事宜,倘有審實之言,即附邊臣聞奏?!盵2]903真宗明白宋遼和議的關鍵是關南之地,認為可以“遺之貨財”,決不可歸還“關南之地”。許和而不急于謀和,所以不先派遣使節,更不提議和條件,只是囑王繼忠繼續交涉。宋遼雙方均不愿先遣使節,示弱于人,和議要有所突破,還要看戰場上的情況。

十月丙戌(六日),“王繼忠得上手詔,即具奏附石普以聞。言契丹已領兵圍攻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1]1268。雖然宋軍在瀛州大捷,但是,當時瀛州與京師道路隔絕,“傳言瀛州已陷”,前往救援瀛州的貝冀巡檢使史普“亦叛去”[1]1280。至十一月辛亥朔(一日),瀛州大捷驛書始至京師,真相方大白。

2.曹利用出使議和

十月丙午(二十六日),宋真宗收到王繼忠十月初六日的奏狀,大概惑于“瀛州已陷,普亦叛去”的傳言,認為“欲先遣使,固亦無損”,于是,“募神勇軍士李斌持信箭赴敵寨”[1]1278,“授利用閣門祗候,假崇儀副使,奉契丹主書以往,又賜繼忠手詔”[1]1279。其《與契丹國主書》云:“今者殿前都虞候王繼忠,遠達封章,備茲陳述。睹息民之深旨,實政治之嘉謀。將導歡盟,議通信使?!薄靶抻癫陨煺\,指丹青而著誓;成二國睦鄰之事,契沖人守位之心?!盵2]882其《賜王繼忠手詔》云:“今月二十六日,石普遣人赍到卿重封奏狀,知已領得近降手詔,及言所議通和,固已端的,乞早遣一人到此商量。再閱奏陳,備已詳悉?!薄岸么藖硪?固葉素志。已議專差使命,致書大遼。止于旦夕之間,令自旦冀前往?!盵2]903真宗派遣曹利用議和的使命是,可以許“遺之貨財”,決不可許“關南之地”。帝語利用曰:“契丹南來,不求地則邀賂爾。關南地歸中國已久,不可許;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盵9]9705此后,曹利用多次使遼,不辱使命,踐行了諾言。

曹利用至天雄軍,知府王欽若、鈐轄孫全照疑契丹不誠,乃留之不遣。遼承天太后和圣宗遲遲未見宋朝來使,讓王繼忠再次上奏宋真宗,其奏狀曰:“昨十月六日,石普差人送到手詔。北朝曰:候朝廷使者。今尚未至,乞早差人至此商量。見今頓兵,不敢擄劫。必望圣慈早降宣示,免臣失信?!盵4]9729繼忠分別請石普及貝冀路排陣使葛霸轉奏真宗。

十一月庚午(二十日),宋真宗收到葛霸轉呈的王繼忠奏狀,因賜繼忠手詔曰:“葛霸等以卿奏狀來。曹利用往,兼報卿令人援接前去。尋聞道路艱阻,尚在天雄。今有付利用手詔,同封付卿。便可聞于大遼,遣人赍送接援赴彼?!盵2]903此前,“繼忠尋亦聞利用留天雄不行,復具奏,乞自澶州別遣使者至北朝,免致緩誤”[1]1283。同日,真宗北上親征。

從宋遼和議往來可以看出,遼承天太后和圣宗瀛州之戰敗后,率大軍南下,在戰場上,除曾攻陷祁州(治今河北安國)、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縣南)、德清軍(治今河南清豐)之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獲,所以急于尋盟,對于和議,遼承天太后和圣宗有些迫不及待,宋真宗則并不著急。

十一月戊寅(二十八日),曹利用偕遼使韓杞返回澶州。十二月庚辰朔(一日),韓杞遞交國書,“其書復以關南故地為請”[1]1288。宋真宗與輔臣商議后說:“朕守祖宗之基,不敢失墜。所言關南之地,事極無名,必若固求,朕當決于一戰!所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或歲以金帛濟其不及,朝廷之體,故無所傷?!盵4]9730同日,德(治今山東陵縣)、博州(治今山東聊城)并言契丹移寨由東北去,但動向未明。辛巳(十二月二日),真宗命淄(治今山東淄博南)、青(治今山東益都)防御敵騎南渡,情勢仍然緊張[1]1289。

十二月癸未(四日),曹利用與韓杞至契丹寨,對于和議內容又進行了激烈爭論?!堕L編》卷五十八載:“契丹復以關南故地為言,利用輒沮之,且謂曰:‘北朝既興師尋盟,若歲希南朝金帛之資以助軍旅,則猶可議也?!浣影檎律崛烁哒煎嵩?‘今歲茲引眾而來,本謀關南之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之人負愧多矣?!么鹨浴A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矣’。其國主及母聞之,意稍怠,但欲歲取金帛。利用許遺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議始定?!盵1]1290除此之外,“契丹復遣王繼忠見利用,且言:‘南北通和,實為美事。國主年少,愿兄事南朝?!謶]南朝或于緣邊開移河道,廣浚壕塹,別有舉動之意。因附利用密奏,請立誓,并乞遣近上使臣持誓書至彼”[1]1291。大抵曹利用不能做主,王繼忠于是將這些條件作為“密奏”,請曹利用轉呈。

十二月甲申(五日),曹利用與契丹右監門衛大將軍姚柬之持其國主書回澶州。乙酉(六日),姚柬之入對,呈遞契丹國主書,“書辭猶言曹利用所稱未合王繼忠前議。然利用固有成約,悉具繼忠密奏中矣”[1]1291。大概是指曹利用沒有覆奏后來王繼忠所附加的條件。

3.訂立澶淵之盟

十二月丙戌(七日),宋真宗“命西京左藏庫使、獎州刺史李繼昌假左衛大將軍,持誓書與柬之俱往報聘。金帛之數,如利用所許,其他亦依繼忠所奏云”[1]1291?!哆|史》卷十四《圣宗紀五》載:“戊子,宋遣李繼昌請和,以太后為叔母,愿歲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許之,即遣閣門使丁振持書報聘?!盵7]160宋遼和議達成。

《長編》卷五十八、景德元年十二月辛丑(二十二日)記事注中附錄了澶淵之盟的雙方的《誓書》,現移錄如下: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蛴斜I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于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筑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謹白。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云:“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蛴斜I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于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筑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惫码m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于天地,誓之子孫,茍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咨述。不宣,謹白。[1]1299

由宋遼雙方的《誓書》可知,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為:一是宋朝每年送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作為“助軍旅之費”;二是兩國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彼此不得藏匿逃犯;三是兩國所有沿邊城池,并可依舊存守,但不得創筑城隍,開拔河道;四是兩國還約定為“兄弟之國”。

三、澶淵之盟的性質與影響

1.澶淵之盟的性質與評價

自從澶淵之盟訂立以來,關于澶淵之盟的性質與評價,一直是一個聚訟紛紜的話題。直至今日,仍然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澶淵之盟對于宋朝來說,是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另一種觀點認為,澶淵之盟并非“城下之盟”,而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情況下簽訂的平等互利的盟約。在當時及此后,宋朝君臣大都認為和議是平等互利的,甚至是宋朝的一個勝利,是好事,寇準是第一功臣。

澶淵之盟訂立之后,宋真宗寫了一首《回鑾詩》,并命近臣唱和?,F在河南省濮陽市御井街有一通殘存的“契丹出境”碑。碑上刻有《回鑾詩》,但能夠辨認的僅有25個字,其余35個字皆漫漶不清。據元刻《玉?!繁竞兔骷尉浮堕_州志》本,全詩為:

我為憂民切,戎車暫省方。

征旗明愛日,利器瑩秋霜。

銳旅懷忠節,群胡竄北荒。

堅冰銷巨浪,輕吹集嘉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上天垂助順,回旆躍龍驤。

可見,宋真宗對澶淵之盟是肯定的[10]。

除宋真宗外,也有大臣如王旦、富弼、王安石、張方平、蘇轍、王十朋等都是肯定澶淵之盟的,并給予高度評價。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癸未(二十六日),宋真宗對宰相王旦說:“北戎愿保歡好,頗見其情,但固守封疆,足以安吾生聚?!蓖醯┱f:“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盵1]1578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六月,樞密副使富弼《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說:“真宗皇帝嗣位之始,專用文德,于時舊兵宿將,往往淪沒,敵騎深入,直抵澶淵,河朔大騷,乘輿北幸。于是講金帛啖之之術,以結歡好,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盵11]《長編》卷二五九、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乙卯載:上問方平:“祖宗御敵之策孰長?”方平曰:“真宗之初,趙德明納款,及澶淵之克,遂與契丹盟,至今人不識兵革,可謂盛德大業?!盵1]6320-6321

王安石《澶州》詩云: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間兩城峙。

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樓鹵如邊城。

城中老人為予語,契丹此地經鈔虜。

黃屋親乘矢石間,胡馬欲踏河冰渡。

天發一矢胡無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12]532

宋哲宗朝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副宰相)蘇轍《歷代論·燕薊》云:“真宗皇帝親御六師,勝虜于澶淵。知其有厭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虜欣然聽命,歲遣使介,修鄰國之好。逮今百數十年,而北邊之民,不識干戈。此漢、唐之盛,所未有也?!盵13]1012

王十朋《觀國朝故事》詩亦云:

昔在景德初,胡虜犯中原。

朝廷用萊公,決策幸澶淵。

高瓊雖武夫,能發忠義言。

詠詩退虜騎,用丑樞相顏。

鑾輿至北城,斷橋示不還。

一箭斃撻覽,夜半卻腥膻。

至仁不忍殺,和好垂百年。

偉哉澶淵功,天子能用賢。[14]

但也有大臣持反對意見,如宋真宗朝參知政事王欽若卻認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古人恥之”?!朵乘浡劇肪砹涊d:“上以澶淵之功,待準至厚,群臣無以為比,數稱其功,王欽若疾之。久之,數乘間言于上曰:‘澶淵之役,準以陛下為孤注,與虜博耳。茍非勝虜,則為虜所勝,非為陛下畫萬全計也。且城下之盟,古人恥之;今虜眾悖逆,侵逼畿甸,準為宰相,不能殄滅兇丑,卒為城下之盟以免,又足稱乎?’上由是寖疏之。頃之,準罷而天書事起?!盵15]《長編》卷六二也記載此事,系于宋真宗景德三年二月丁酉。王欽若此說,不過是出于對寇準的嫉恨和構陷。宋朝朝臣以及士大夫同意其看法,認為澶淵之盟是“城下之盟”者,在宋代史籍中,恐怕僅此一人而已。即使后代,也大都認為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講和修睦、息兵安民、平等互利的和議。

至于王欽若所說“以陛下為孤注,與虜博耳”,即指寇準促使真宗親征并從南城渡河登上北城門樓之事。仁宗朝參知政事范仲淹則說:“寇萊公當國,真宗有澶淵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盵16]所謂寇準把真宗作為孤注一擲的行為,天下公論則認為是忠君保國。同時,在范仲淹看來,天下謂寇準大忠,正在于他“能左右天子”以“卻戎狄,保宗社”,是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

我認為:澶淵之盟并非“城下之盟”,而是宋遼雙方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簽訂的平等互利的和平盟約。

第一,“城下之盟”是弱者遭受強敵進攻,抵抗無望、被迫屈辱求和而訂立的盟約。澶淵之戰以前,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北宋并非弱者,甚至還稍勝一籌。澶淵之戰,宋朝也并非因失敗而求和者,而是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接受了遼朝言和的提議。遼朝與宋朝為敵,每歲賦車借馬,國內騷然,未見其利。景德元年遼軍南下,屢戰失利、損兵折將之后,孤軍深入,進退兩難,更是迫不及待與宋議和,請求宋朝“別遣使速議和好事”[1]1286。宋真宗也“以和戎為利”,“唯以息民止戈為事”,收到王繼忠的密奏,得知遼朝“愿修舊好”之后,遂賜王繼忠手詔,表示愿意議和[1]1268。雙方在戰場和談判上經過幾個回合之后,最終訂立了澶淵之盟。因此,澶淵之盟并非“城下之盟”,而是宋遼雙方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簽訂的平等互利的和平盟約。遼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李錫厚研究員說:“澶淵之盟是北宋戰而勝之條件下簽訂的互利協議”,澶淵之盟非“城下之盟”[17]。

第二,澶淵之盟訂立之后,兩國互稱為“南朝”“北朝”,兩國皇帝互稱為“大宋皇帝”“大契丹皇帝”,而且雙方相約為“兄弟之國”,因為遼圣宗“年少”,所以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則稱遼圣宗為“弟”,稱承天太后為“嬸”,可以看出,雙方在政治上是平等的。

第三,在領土上,“沿邊州軍,各守疆界”,“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1]1299,宋遼兩國都沒有喪失一寸土地。

第四,宋朝每歲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看似是不平等的。但是,歲幣是作為“助軍旅之費”,而且“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至雄州交割”[1]1299,并非進貢。宋真宗朝的宰相王旦、宋仁宗朝的樞密副使富弼等都認為:“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盵1]3640而且,宋朝的“歲遺”也可以從榷場互市的利息中得到補償。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宋昭上《論北界利害乞守盟誓女真決先敗盟》說:“臣竊料議者謂歲賜浩瀚,虛蠹國用,是不知祖宗建立榷場之本意也。蓋祖宗朝賜予之費,皆出于榷場歲得之息。取之于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發損也?!盵18]“歲遺”即是“歲贈”,也可以說是一種“以金帛買和平”的贖買政策。歷史上,也有“漢以玉帛賜單于”的先例[9]9705。宋遼關系史專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陶晉生教授說:“事實上歲幣是對契丹出兵的補償,或者是宋沒有放棄關南地的代價,而不是進貢?!盵19]

2.澶淵之盟的影響

澶淵之盟對當時及其后都有重大影響。其影響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

其一,澶淵之盟結束了長達25年的宋遼戰爭局面,維持了此后將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來。在此期間,宋遼之間雖然有過這樣那樣的矛盾,但是沒有發生過戰爭,社會和平安定,兩國百姓不識兵革,安居樂業,免遭由戰爭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的痛苦。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載:

仁宗皇帝慶歷中嘗賜遼使劉六符飛白書八字,曰:“南北兩朝,永通和好?!睍暸e,乃以“兩朝永通和好”為賦題,而以“南北兩朝永通和好”為韻,云:“出南朝皇帝御飛白書?!盵20]

南北兩朝皇帝生辰、正旦,皆有使節友好往來,皆以兄弟相稱。宋真宗比遼圣宗年長,故以宋真宗為兄,遼圣宗為弟。宋真宗致書于遼,即稱遼圣宗為弟、承天太后為嬸?!端纬聦嶎愒贰肪砣兜涔恃馗铩け背佟份d:

北朝書詔,白紙寫,用御寶印,渾金鍍匣子盛,錦托裹,渾金鍍鎖鑰,請御寶印封,并紅絲絳、錦重黃襆白面簽云:“書致于弟大契丹皇帝闕下,兄大宋皇帝封?!眹讣丛?“嬸大契丹皇太后?!焙炘?“謹致書?!毕略?“謹封?!痹儆眉t羅襆封畢,用詔紙封帶,復用御寶印。大中祥符正月,契丹太后喪,予慰書,用黃羅襆。乾興元年二月,告哀,亦用黃羅襆。當年十月,與契丹皇后生辰書,卻用紅羅襆。[21]

雙方交往過程中表現的這種手足親情關系,則為宋真宗和遼圣宗的繼承者繼續沿用。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記載:

契丹既修兄弟之好,仁宗初,隆緒在位,于仁宗為伯。故明肅太后臨朝,生辰、正旦,虜皆遣使致書太后,本朝亦遣使報之,猶娣婦通書于伯母,無嫌也。至和二年,宗真卒,洪基嗣位,宗真妻臨朝,則仁宗之弟婦也,與隆緒時異。眾議:每遣使但致書洪基,使專達禮意,其報亦如之,最為得體。元祐初,宣仁臨朝,洪基亦英宗之弟,因用至和故事。[22]

遼圣宗耶律隆緒與宋仁宗之父真宗為兄弟行,因此遼圣宗“于仁宗為伯”。遼興宗耶律宗真與宋仁宗又為兄弟;而宋仁宗長于遼興宗,宋仁宗為兄,遼興宗為弟;宋仁宗于遼道宗為伯父,故致道宗書冠詞為“伯大宋皇帝致書于侄大契丹圣文神武睿孝皇帝闕下”[23]。應當說宋遼皇帝之間這種兄弟關系,恰好反映了契丹與漢族兩個民族之間的骨肉親情。

澶淵之盟訂立之后,宋遼兩國互賀正旦、生辰及告哀、祭吊等使節往來頻繁,宋朝設立了主管使節往來的機構國信所,專門負責對遼交聘事宜;遼朝也設有通事,以知華事、通華語者擔任,并在燕京置會同館,接待宋使。據聶崇岐統計,宋遼之間正旦、生辰、告哀、祭吊等共交聘388次,澶淵之盟后為379次[24]。宋遼交聘中,從國家和皇帝的稱號,到外交文書和禮儀的細節,都是平等友好的。

其二,澶淵之盟反映了宋遼雙方人民向往和平、反對戰亂的愿望,對宋遼雙方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發展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在經濟上,遼圣宗統和二十三年(1005年),遼朝就在涿州(今屬河北)、新城(治今河北定興東)、朔州(今屬山西)、振武軍(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等地設立榷場;宋朝也在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今屬河北)、安肅軍(治今河北徐水西北)、廣信軍(治今河北徐水東南)設立榷場,雙方互派官員,監督貿易,征收榷稅。此外,民間的走私貿易也很盛行。遼朝從宋朝輸入的主要有茶葉、瓷器、漆器、稻米、絲織品、香料、書籍等,宋朝從遼朝輸入的主要有馬、牛、羊、駱駝、馬具、食鹽、珠玉等。其大宗商品為馬、羊。如宋神宗熙寧三年五月,制置條例司言:“諸路科買上供羊,民間供備幾倍。而河北榷場博買契丹羊歲數萬,路遠抵京則皆瘦惡耗死,屢更法不能止,公私歲費錢四十余萬緡?!盵1]5136此僅為榷場貿易,已經十分可觀,民間私人貿易數量更多[25]。

在文化上,遼朝“統和、重熙之間,務修文治”[7]1451,創辦學校,大量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文化教育興盛。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制科時說:遼朝在燕云地區漢族士大夫參與下,“其朝廷之儀,百官之號,文武選舉之法,都邑郡縣之制,以至于衣服飲食,皆雜取中國之象”[26]。宋朝圖書大量流入遼朝。遼道宗大安五年(1089年)出使遼朝的翰林學士蘇轍上疏曰:“本朝民間開版印行文字,臣等竊料北界無所不有?!薄霸L聞此等文字販入虜中,其利十倍?!盵13]747遼朝也出現了許多好學能詩善文的士大夫。如遼興宗朝的蕭韓家奴,“少好學,弱冠入南山讀書,博覽經史,通遼、漢文字”[7]1445,“擢翰林都林牙,兼修國史?!盵7]1449“譯《通歷》《貞觀政要》《五代史》?!盵7]1450“有《六義集》十二卷行于世?!盵7]1450

當然,澶淵之盟對于宋朝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蹲髠鳌吩?“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圣人以興,亂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盵27]《司馬法》曰:“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盵28]但是,宋朝大部分統治者在締結澶淵之盟之后,卻從中消極地總結經驗教訓,既“忘戰去兵”“武備皆廢”,又昧于兵事,缺乏韜略,以至于導致慶歷增幣、靖康之恥,以及紹興和議,對此后的宋與遼、夏、金的和戰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大臣多言祥瑞,樞密副使馬知節獨言:“天下雖安不可忘戰去兵?!盵12]894宋仁宗慶歷四年六月,富弼《上仁宗河北守御十三策》說:“澶淵之盟,未為失策。而所可痛者,當國大臣議和之后,武備皆廢,以邊臣用心者謂之引惹生事,以縉紳慮患者謂之迂闊背時。大率忌人談兵,幸時無事。謂虜不敢背約,謂邊不必預防,謂世常安,謂兵永息。恬然自處,都不為憂?!盵11]1501“是致寶元元年,元昊竊發,數載用兵,西人窮困,未有勝算。又至慶歷二年,契丹觀釁而動,嫚書上聞,中外倉黃不知為計。不免益以金帛,且茍一時之安。此二邊所以敢然者,蓋國家向來輕敵忘戰,不為預備之所致也?!盵11]1501-1502這是對慶歷增幣的沉痛反思。

紹興十七年(1147年),宋高宗曾對大臣說:“真宗皇帝澶淵之盟,虜人百年不犯邊塞。今者和議,人多異論,朕不曉所謂,止是不恤國事耳?!盵29]2958紹興八年七月,殿中侍御史張戒上疏說:“自古能守而能和者有矣,未有不能戰、不能守而能和者也。使真宗無撻攬之捷,仁宗非慶歷之盛,雖有百曹利用,百富弼,豈能和哉?”[29]2253宋高宗和宰相秦檜不注重戰、守,一味“屈己求和”,甚至殺害岳飛,自毀長城,于紹興十一年與金朝簽訂喪權辱國的“紹興和議”,割地、納貢、稱臣。紹興和議怎么能與澶淵之盟相提并論!紹興和議這樣喪權辱國的和議怎能不“人多異論”!

宋朝大臣李綱《議國是奏札》說:“和、戰、守,三者一理也。雖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則何以戰?雖有堅甲利兵,弗能戰也,則何以和?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然后其和可保。不務戰守之計,惟信講和之說,則國勢益卑,制命于敵,無以自立矣。景德中,契丹入寇,罷遠幸之謀,決親征之策,捐金幣三十萬而和約成,百有余年,兩國生靈皆賴其利,則和、戰、守三者皆得也?!盵30]我們應該從積極方面汲取澶淵之盟的經驗,而不要受其消極方面的影響。宋朝“忘戰去兵”“武備皆廢”而導致割地、納貢、稱臣甚至亡國的慘痛教訓,是應該永遠記取的。

注釋

①黃龍旗,即上畫交龍、竿頭系鈴的黃色旗幟。②鹿角,指帶樹枝的樹木。

猜你喜歡
真宗宋真宗契丹
論北宋真宗時期君權與相權的關系
一席話救百人
王旦的氣量
宋祁生平考
宋真宗年間曹瑋筑“山外四寨”考論
“一國兩制”由契丹人首創?
如何看待宋真宗時期“相權強化”的現象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讀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鳳翥契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