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各家學說思政元素挖掘角度小議 *

2024-04-14 14:32連雅君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24年4期
關鍵詞:醫家學說學派

連雅君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中醫各家學說在中醫學家及中醫教育學家的不懈努力下應運而生,從20 世紀60 年代傳承至今,成為中醫藥院校的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涵蓋內容廣、涉及深度深,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我國北方以任應秋教授為代表,形成了以學派為主的醫家學說體系;而南方以裘沛然為代表,強調醫家學術思想體系不分派系[1]。中醫各家學說教材編寫經歷數次變遷,各個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但仍受到上述不同風格影響,出現了從不同流派角度、不同醫家角度撰寫的教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重視在教育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將思政建設融入教材內容的人民衛生出版社第3 版《中醫各家學說》教材,在孫思邈章節列出了具體的思政元素[2],體現了中醫各家學說與思政建設結合的思想統一性、可操作性,同時為其融入思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1 樹立政治認同 文化自信的隱性作用觀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3]。大學生進入高等院校時正處于立德的關鍵階段。該階段為正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階段,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面對社會中的真善美及對立面。正確的德行教育決定了大學生未來的人生導向及做事原則,不論今后處于何種社會職業,都對其有重要的提醒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做出的講話:“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中國夢與世界夢息息相通,中華民族應該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4]。

1.1 愛國思想引導的政治認同觀政治認同是人們對政治體系的自覺接受度,心理上的接受促進政治行為上的積極參與、維護,并促進政治體系發展的政治參與過程[5]。缺失政治認同感的社會是不穩定的社會。因此現階段大學生應當在接受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政治認同感。

愛國主義的崇高思想引導了國家的政治認同感。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言:“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6],其對治國如治人的認可:“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惜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6],均說明了愛國思想與中醫文化之間的關系密切?!搬t國如醫人”的思想體現了中醫藥文化的愛國情節。還有河間學派代表劉完素,其出生于宋徽宗時代,死于金章宗時代。作為一名跨越朝代的醫學家,他3 次拒絕金章宗完顏璟發出的為官邀約??赡苁瞧涞疵?,但結合時代背景,更可能是劉完素對亡國故土有著眷戀深情,無法為新朝堂天子“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最終劉完素投身民間,以醫術造福故土百姓。

1.2 中醫各家學說的文化自信觀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 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要認真汲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7]。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與其他文化相比具有明顯差異性。中醫課程因歸于醫學類專業,故相對強調其科學化屬性,而在人文角度對其重視度、挖掘深度難免不足。但中醫各家學說作為一門由人而發、由人而匯、由人而成的學科,自身早已凝聚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時匯集了道學、儒學、理學等諸多傳統文化理念。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上,如何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增強對中醫各家學說中理論觀點的自信心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1.2.1 首先中醫各家學說具有科學性中醫的科學性和人文性并不對立。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張從正在那個信鬼怪神佛的年代,得出了“人死非天命”的結論?!度彘T事親》記載了一個案例,富家之子愛食櫻桃,家人不加管制,最終二子患肺癰、肺痿,接連喪命,張從正嘆曰:“人之死者,命耶?天耶?古人有詩:爽口味多終作疾,真格言也。天生百果,所以養人,非欲害人。然富貴之家,失教縱欲,遂至于是”[8]。在該篇章中,張從正否認了天命之說,而是從患者日常錯誤的飲食習慣以及過度放縱妄行的角度,對其死亡做出分析。

1.2.2 堅定中醫理論自信觀的重要性在“西學中用”思想引導下,中醫學子赴海外學習西醫理論一度成為主流。而留學海外的學成者中,卻出現了一部分中醫藥文化的敵對分子,一時間對中醫文化自信造成了重大打擊。醫學界出現了以余云岫為代表的“推西滅中”主張,極力否認傳統中醫學理論知識及中醫療效。中西醫匯通學派正是在中醫受此生存環境威脅,生死存亡之際產生的一種學說體系,即衷中參西、融會貫通。中西醫匯通醫學家惲鐵樵在《群經見智錄》[9]中對余云岫抨擊中醫傳統理論看法做出了具體的抗辯,言論有理有據、態度疏離適當,彰顯了大家風范。

中醫各家學說課程一般被安排在學年制后期,在學生系統接觸過中醫基礎、西醫基礎課程后。學生對中醫理論產生了自身的判斷,同時可能會產生疑惑,教師在過渡階段時期,應注意到學生的這種心理。因為即便是現在,中醫西醫之爭論仍然普遍存在,而中西醫匯通學派的諸位醫家在面對質疑時,利用所學堅定中醫理論自信,向學子展現了應有的學者風范。

1.2.3 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觀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同樣,對中醫文化的自信并非盲目自信,應當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觀,要正視學說理論因為時間、環境、認識角度不同會存在一定片面性,不能因為推崇某一學派,就認為某一觀點無所不能,更不能以偏概全。以劉完素提出火熱論、善用寒涼之藥為例,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演示如下:首先辨證論治作為基本思路,并不代表善用寒涼藥就不用溫熱藥,如其所創防風通圣散屬于辛溫藥及苦寒藥并用。再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可謂詳細全面,但書中確有部分內容保留了迷信因素,應當加以特別提醒,讓學習者明白古籍醫典不可盲目相信,需在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價值觀引導下學習其內容,不能走唯心主義的偏頗路線。

1.2.4 理解學說理論應當發散如劉完素處于宋金交替之際,而金元時期的氣溫相比于北宋遼國時期明顯升高[10],因此多見屬內熱的患者,故其多用寒涼之藥。除此之外,教材多以金元時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下簡稱《局方》)盛行,醫家照本宣科、濫用成方,導致用藥溫燥的說法解釋時代背景。但這種說法易造成學生對《局方》方藥的偏見。教師在解釋時可以結合上述氣候變化理論,即鑒于《局方》成書年代為北宋時期,與宋金時期相比溫度偏低,因此用藥會偏熱。這種解釋可避免學生對《局方》的誤解,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中醫各家學說發揮政治認同的隱性作用,主要體現在政治自信、文化自信方面。

2 突出精益求精 改革創新的工匠精神的隱性作用

2020 年11 月2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闡釋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即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同時強調其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2.1 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各個流派傳承的醫家著作,皆在醫學家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精神中匯總而成。以傷寒學派傳承為例,張仲景在東漢末年目睹了疫病傷人、哀鴻遍野的慘況,于是他在數年醫學沉淀中,勤求博采,結合諸多論著,精心撰寫了《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此后,在原始版本難見、版本殘缺、內容缺損的情況下,晉代醫學家王叔和、宋代翰林學士王洙等眾醫家不懈努力,積極搜尋各種抄本,極力還原原著,并經過后人林億的校訂,諸家合力完成了關鍵書籍《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傳承,為其后的傷寒學派奠定了基礎;更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諸多論著,延續了其深厚的內涵。同理,鼎鼎有名的河間學派及易水學派的后期傳承,都得益于諸多醫家孜孜不倦的耕耘。

以醫家個人成績為例,孫思邈一生鉆研醫術,精益求精、筆耕不輟,如其《備急千金要方·自序》中所言:“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于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于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6]。李時珍跋山涉水、實地考察,歷時30年最終完成巨著《本草綱目》,書序言:“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11]。張介賓編著《類經》歷時30 年,更定數次,最終成書,書序言:“獨以應策多門,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12]。以上無不體現了諸位醫家令人欽佩的工匠精神。

綜上可知,古籍在歷史的漂泊中得以延續,不論是原著者還是傳抄者、收集者等,均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正是他們對醫學著作珍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才使得中醫古籍傳承至今;也正是學派的生生不息,才讓這種工匠精神得以源遠流長。

2.2 追求卓越改革創新的工匠精神以學派傳承為例,在歷史的洪流中,中醫各家學說秉持了不進則退的思想。傷寒流派到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再到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的出現,均是關鍵時期的改革創新,皆是追求卓越的體現。金元時期《局方》的盛行,加之氣候的變化,導致用藥偏溫燥,恣火傷陰,因此善用寒涼之藥的劉完素提出了河間學派經典火熱論;同樣反對過分拘泥古方的張元素,強調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理論,提出了易水學派經典臟腑辨證論。二者均對當時狀況做出了挑戰,但是創新點各有不同。溫補學派由后世之薛己、趙獻可、李中梓、張介賓等人在易水學派基礎之上創新而成。清末民初,中醫、西醫理論之間發生了劇烈的摩擦沖擊,中西醫匯通學派對西方醫學和中醫學進行了融會貫通,提出了很多新穎的理念,不僅抨擊了中醫無用論,同時做出了適當的思路調整,對后世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醫家個人為例,對于我國臟腑解剖做出重大貢獻的王清任,為了可以觀察真實的臟腑情況,不惜前往疫病區域、行刑現場,多番考證察看,突破性地改變了前人對小兒與大人臟腑不同的認知觀點,同時發現了重要的人體部位橫膈膜,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血府之說。同時,他對于人之記憶也提出了“在腦不在心之說”,實屬突破創新,現代醫學老年癡呆的腦病研究方向與此學說異常契合。此外,唐宗海在《血證論》中以專書專著的方式,創新性從理法方藥方面系統闡述了中醫治療血證的優勢。唐宗海具有一定的西醫基礎知識,不僅對中醫經典論著《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鉆研理解更為細節,更是在陳修園著作基礎上撰寫了《傷寒論淺注補正》《金匱要略淺注補正》,對很多原有的共識內容有獨到的見解。如黃疸之病,前人論述多圍繞濕熱展開,而唐宗海則圍繞“瘀熱在里”,通過氣血水火理論進行闡釋。此外亦有對狐惑病之病名的探析分解等。

諸多種種不便一一闡釋,但是不難發現,中醫各家學說這一學科之中,充斥了諸多思政元素,潛移默化之中印證著中醫學說傳承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值得進一步探究。

3 中醫各家學說課程思政建設方式的多樣化

目前中醫各家學說在思政建設方面處于相對兩難的境地,一方面隨著中醫各家學說課時的逐漸縮短,課程可以利用的時間愈發不足;另一方面,將思政建設融入本就不多的課時中,容易對關鍵教學任務造成阻礙。因此,如何將思政與中醫各家學說專業知識做好融合,也成為需要探討的問題。

3.1 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政課的隱性作用,主要體現在恰到好處地融入。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促進中醫各家學說思政課程建設的特色性:以3~6學時為一個周期性范圍性的概述性思政強調,從整體觀角度,分散知識點性把握思政元素;或是在中醫各家學說緒論篇做1 個學時的思政元素匯總,從整體觀角度,集中知識點,把握思政元素。

此外,可以將各個醫家的特殊思政故事帶入授課過程。該方法為筆者現階段課程思政元素融入的主要方式,具體的實踐方法為在諸位醫家的個人生平中,添加其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故事。如朱丹溪個人特點為“崇尚俠義”,所以他更愿意為民眾請命,與官場之人周旋;王清任為了抵抗清朝貪官的“官橋官渡”,不惜得罪縣太爺也要為民說話。這兩位都是醫家醫者仁心的典型代表,值得做為教學內容。

3.2 思政元素的新媒體課程新時代的課程建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特點,多種課程模式的出現,更好地促進了教學的進步。尤其在疫情期間,線上課程更是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因此具有思政元素的新媒體課程,也將逐漸成為教學主流。大學生更擅長從互聯網中獲取資源,中醫各家學說的思政元素課程不占用主要課時,可以對學生開放慕課等在線課程資源;課程可以開啟討論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3 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除了上述教師主導式的思政模式,還有以增強學生主導地位為思路的教學方式。大學生特有的創造力及敏感性是他們最大的武器,教師可以中醫各家學說的思政元素挖掘作為切入點,將中醫各家學說思政元素挖掘作為課下小組討論任務,讓學生發揮特有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思政元素的多元化特性,并作為主要考核方式(平時成績)的部分分值。

4 小結

綜上,筆者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為指導方針,從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多元化思政建設幾個角度進行探討,可知中醫各家學說不論學派傳承亦或是醫學家個人的成就,都不單單是傳抄這么簡單的過程,其中伴隨著數代醫家臨床實踐、時代理解、改革創新的綜合考量,可以稱為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中醫各家學說教師在傳授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更應當教導學生認清學術知識需要內涵沉淀,更需要堅持學術理念的創新精神,從而重點培養學生踏實學術、精益求精、改革創新的工匠精神,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中醫各家學說與思政元素多種角度的結合,為后續課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歡
醫家學說學派
關于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新思考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愛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與“五輪學說”
創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馬克思無產階級解放學說的當代釋讀
“正統四象說” 與“醫家四象說” 相關問題辨析
清代著名醫家莫枚士之《經方例釋》臨證用藥思路探析
淺談清代河南醫家李守先《針灸易學》的學術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