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輔導員情感勞動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應用

2024-04-14 18:15劉俏芝
高校輔導員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一站式輔導員勞動

劉俏芝

(南京審計大學 澄園書院,江蘇 南京 211815)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是提升新時代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的系統化、精細化的重要改革舉措。自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積極響應、大膽探索[1]。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隊伍,是“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中的前沿力量,其核心作用是下沉到學生社區,在搭建學生與社區、學校及老師的情感紐帶的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而,提升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中的思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強輔導員職業熱情,提升職業幸福感,讓輔導員工作真正聚焦主責主業,助力“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逐漸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部門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就其本質而言,輔導員工作不僅是技術性和認知性的工作,更是一項情感性的工作,具有豐富的情感意義和情感需求。輔導員的情緒及情感感知、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情感聯結以及情感教育工作,在其日常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發揮著持久而深入的作用。因而,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中大力開展情感勞動,對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情感勞動:理論來源及運行機制

(一)理論來源

20世紀末,在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和勞動形式變化的社會背景下,意大利自治主義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非物質勞動”的概念。21世紀初,隨著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東尼·內格里(Antonio Negri)的《帝國》(Empire)和《大眾》(Multitude)兩本極具影響力的著作的出版,“非物質勞動”這一概念再次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討論和關注。非物質勞動有兩種基本方式,在實際的勞動實踐中,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第一種基本方式主要涉及智力或語言的勞動,如解決問題、處理象征性或分析性的任務以及語言表達方面的工作等。這種非物質勞動產生想法、符號、文本、語言單位、形象和其他諸如此類的產品。第二種基本方式稱為情感勞動。情感不僅涉及精神,也涉及身體,揭示的是個體現實的生命狀態,它在表達某種身體狀態的同時,也表達了某種思維模式。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形式的勞動都需要變得更為可交流化和情感化。情感勞動是非物質的,是一種輕松、友好、滿意、激情的感覺,甚至是一種聯系感和歸屬感,是非物質勞動最重要的子范疇,生產的最終形式為社會網絡、組織形式和生命權利。維爾諾(Virno)對哈特和內格里的觀點進行總結,他表示,非物質勞動主要是關于非物質的服務、無形的情緒和溝通行為的生產[2]。

由此看來,教育工作是一種典型的非物質勞動。如果說“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課堂教學屬于非物質勞動中的第一種基本勞動方式,更加注重教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那么,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日常思政工作則更多是情感性的非物質勞動。輔導員不僅自身需要高度的情感卷入,而且需要掌握學生的生命狀態,增強學生的社會聯系感和集體歸屬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區、融入學校,與師生建立良好的情感關系,構筑起成長成才必備的土壤——社區物理環境和人文支持系統??梢哉f,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在進行情感勞動。

(二)運行機制

格蘭迪提出了系統性的情感勞動模型,以此來說明情感勞動的工作機制。他將情感勞動分為前因、過程和結果三個階段。一是前因,即有可能誘發情感產生的各種情境因素。二是情感調節過程。在情感調節過程中,個人因素和組織因素是影響人們選擇情感調節策略的兩個重要變量。三是結果。工作滿意度、工作倦怠水平、組織的績效、職業生涯發展空間、職業晉升途徑等是情感勞動的結果變量。依據格蘭迪的情感勞動模型,情感勞動的工作機制包括自我情感調節機制和人際情感調節機制兩種類型[3]。據此,我們將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中的情感勞動機制分為自我情感勞動機制和人際情感勞動機制兩種類型。

1.自我情感勞動機制

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情感勞動,不僅是組織的要求,更是輔導員對職業認同和熱愛的具體體現。但是,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需要入駐學生社區,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工作瑣碎,責任重大。當輔導員在工作中產生的內心感受與組織要求的情感規則不一致時,輔導員需要努力調整自我情感以達到工作中所要求的情感需要,要努力利用各種心理資源的喚醒或抑制以實現更有效的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職業倦怠感,提升職業熱情和職業幸福感。一般來說,輔導員自我情感勞動機制包含表層表演和深層表演兩種形式。表層表演調節的是外顯行為,包括面部表情、語音語調、手勢、體態等情感表現。表層表演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輔導員的外顯行為,強化職業道德。深層表演調節的是認知及內部感受。輔導員只有充分認識到工作的價值及意義,愿意克服工作中的各種困難,找到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使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和組織要求的情感需要保持一致,才能真正勝任輔導員這份工作,因此,深層表演是輔導員提升工作滿意度的有效策略。

2.人際情感勞動機制

情感需要的滿足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際互動,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都是被關系性地建立起來的。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承擔了許多角色,是學生與各部門聯系溝通的橋梁,這進一步增加了輔導員人際互動性的工作,因此,輔導員在社區開展人際情感勞動有著先天的優勢,但同時對輔導員社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輔導員人際情感勞動機制主要包括共情和情感共同體建設兩種策略。共情原本是一種心理咨詢技術,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在論述優秀心理咨詢師必須具備的條件時提出的三個條件之一。羅杰斯表示共情不僅是一種咨詢技術,更是一種個人素養。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必須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分析問題,因學生個體的不同而不斷優化教育方式方法,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情。共情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被理解、看見、關懷、欣賞、尊重的感覺,能激發學生更積極健康的生命狀態。情感共同體建設是現代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輔導員在社區的日常思政工作中,在遵循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下,首先需要致力于情感共同體建設,促進學生與社區及學校形成情感共同體,讓表達愛、分享愛、傳遞愛和享受愛成為一種校園文化,從而激發學習熱情、豐富師生心靈、激發生命活力。因此,輔導員要從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釋放積極情感、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培養團結凝聚的社區環境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情感共同體建設。這些復雜的人際情感勞動機制是隱形的德育手段,是推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重要途徑,更是“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二、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情感勞動的主要內容

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的日常思政工作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是一個有機整體,共同服務于高等教育“三全育人”體系。輔導員思政工作分散在班會、團日活動以及社區日常教育管理中,缺少課程體系上的系統性、強制性和專業性。但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入駐學生社區,整合育人資源、管理育人空間、落實育人舉措,開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務工作,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4]。因此,輔導員在社區有太多機會走近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與學生有著頻繁深入的互動,通過深入互動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心理特征、情緒變化,在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學習生活、擇業交友等方面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教育、關心和幫助,這個過程承載了輔導員情感勞動的時間空間、內容與形式[5]。輔導員情感勞動的內容包括情緒及情感感知、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情感聯結及情感教育等。情緒及情感感知是輔導員觸及學生心靈的基石。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是輔導員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情感聯結是輔導員與學生建立關系進而深入開展思政工作的橋梁。情感教育是完善學生人格,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環節。

(一)情緒及情感感知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勞動都需要變得更為可交流化和情感化。因為情感是一種相遇的產物,并作用于相遇過程中不同參與者的行動能力。輔導員在社區與學生頻繁互動,首先考驗的是輔導員的行動能力,即輔導員的情緒及情感感知能力。情緒及情感感知包含“去感知”和“被感知”[6]兩個維度?!叭ジ兄笔禽o導員開展工作的行動力量,而“被感知”則是輔導員自身的情感能量。

在輔導員與學生相遇的過程中,師生關系在彼此之間進行互動和關聯。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是學生在學校與各部門及各類教育管理人員進行聯系的紐帶。在隔著屏幕或者面對面與學生的日?;又?,輔導員要敏銳地感知到學生的精神狀態,捕捉他們的精、氣、神,要將國家的、學校的以及自己的積極的、健康的、主流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傳遞給學生,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生命狀態和社會氛圍,這就是輔導員的“去感知”能力。同時,輔導員自身需要具備足夠強大的情感能量,在走近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內心的過程中,在把握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特點、行為模式、思維方式中,在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情感需求中,學生能感知到被輔導員真正發自內心地理解和愛護,輔導員是真正在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這是輔導員的“被感知”能力。通過這樣的“去感知”和“被感知”,輔導員才能真正接納學生的喜怒哀樂,真正與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而能夠被以許多不同方式感知的心靈是可以做許多事情的有力量的心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可以更真實地感受到,輔導員在社區的工作雖然是日常的、瑣碎的,雖然不具有“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老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嚴肅性和強制性,但卻是細水長流且直擊心靈的。輔導員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收獲更多力量,從而反哺職業熱情和職業幸福感。

(二)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

自我情緒管理和調節,也叫情緒勞動,是指人們在工作中為符合組織需要和期望而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提升、掩蓋、壓抑或改變的過程[7]。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輔導員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影響著學生對學校、社區、老師、班集體以及學校各部門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例如,無論內心感受如何,在面對學生時都必須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而不是板著面孔;不管學生的情緒有多低落,輔導員都需要表現出關愛、共情和耐心,而不是疲倦和壓抑;在面對傲慢無禮或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學生時,輔導員更需要以耐心和誠心去教導學生等。

輔導員在工作中首先需要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積極的情緒狀態,其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舉手投足等外顯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因為輔導員工作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助力高等教育培養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人才,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輔導員這種隱形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比如,在面對一個學業受挫的學生時,輔導員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包容的話語就是溫暖的教育力量;在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面前,輔導員優雅的舉止和良好的情緒表達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因而表層表演能力是一名輔導員的基本素養。

長久且過多的表層表演容易導致輔導員認知失調,產生職業倦怠感,因而輔導員情緒勞動需要更多地朝著深層表演的方向努力。只有具備良好的深層表演能力,才能積極主動地改變自己的認知,調節自己的內在感受,真正看到其工作的價值及意義,找到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讓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緒體驗和內心想法保持一致,滿足社會及學校對輔導員工作角色的需求。因此,深層表演能力是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內生動力和重要心理資源。

(三)情感聯結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在任何情境下,我們都需要情感聯結并與他人互動。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是第一批入駐學生社區的教育管理隊伍,是學生與學校建立情感聯結的橋梁,是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建立母校情結的第一道窗口。因而,輔導員與學生建立的情感聯結關系到一所大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影響著一所大學的人文氛圍。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調查校長是否關愛學校的老師。校長說非常關愛。然后,他調查老師們,發現老師們感受到的來自校長的關愛微乎其微。在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調查依然這樣。這就是典型的情感聯結出現了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空心病”越來越凸顯,情感淡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弱,集體生活能力欠佳,等等,這就導致大學班級管理越來越難,班級集體凝聚力不足,學生宿舍矛盾凸顯,學生母校情懷不深等。因而,“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就顯得尤為緊迫和必要。因為社區一直是高等學校育人的盲區,而當代學生也越來越關注學習生活體驗。但這同時也越來越考驗一名輔導員的情感聯結能力。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日常思政工作很大一部分是要讓學生有一種歸屬感,感受自己在社區的主人翁地位,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分子,喜歡自己的社區、學校,愿意與老師和同學一起維護和共建社區環境,感受到老師是支持和關愛自己的,并且在社區能獲得良好的學習生活體驗,在學校里能找到好朋友,相信學校的紀律是公平、有效的,從而能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致力于自己現在和未來的學業進步??傊?,輔導員要有將學生與社區、學校、老師緊密聯系起來共同努力共同進步的能力,打造一個情感共同體[8]。

(四)情感教育

內爾·諾丁斯認為,教育應該圍繞關心主題來重新組織。普通教育應該面向所有學生,指導他們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世界上所有的人[9]221。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朱小蔓指出,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感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10]15。由此可見,情感教育主要關注學生情緒、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其宗旨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和諧、健全成長。情感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過程,而是學校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11]。輔導員作為日常思政工作者,沒有系統和規范的課程體系作為教育載體,除了依托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來開展工作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放在情感教育層面去直擊學生心靈,這樣才可以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形成有機融合,培養更加健全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已經不需要為學費和生活費擔憂,甚至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可以不著急就業,但隨之而來的情感需求卻前所未有地上升。網絡生活也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活的常態,大學生在虛擬網絡世界中更容易表現出健談、慷慨、積極、主動的狀態,而在現實世界里,大學生的情感日趨荒漠化,顯示出冷漠、自私、孤僻、抑郁等情緒狀態,在情感層面表現出更多的矛盾和沖突。因此,“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挖掘育人資源,打造情感共同體,提升學生的歸屬感。輔導員在社區的日常思政工作中可以近距離地面對真實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到不同生存境遇下的學生個體,為教育學生學會表達愛、接受愛、給予愛以及如何愛自己提供了良好的機會,是培育學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使學生更加積極、健康、向上的重要時空平臺,是提升學生生命狀態的重要育人資源。

三、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情感勞動的主要途徑

隨著“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不斷走深走實,輔導員在社區的情感勞動已成為高校管理部門賦予輔導員這一角色必須要完成的一項工作。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情感勞動主要有以下幾種途經。

(一)空間前置,拓展社區情感勞動環境

情感是一種相遇的產物,需要在現實的關系中建立和加深。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下,第一步即是隊伍入駐學生社區,而輔導員則是隊伍入駐中最前沿的力量。很多高校的輔導員將辦公區域搬到了學生社區內部,與學生同吃同住,在空間上有更多機會與學生相遇,拓展了傳統的在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空間設置,讓曾經只有物業宿管人員和學生的社區,有了更多常駐的育人力量。輔導員作為常駐學生社區的老師,不同于物業宿管人員,他們的知識水平更高,育人能力更強,空間前置不僅拓展了輔導員情感勞動的環境,還增強了輔導員日常思政工作的親和力,讓高?!叭恕备恿Ⅲw化。輔導員在學生社區辦公,深入學生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現場,與學生一起互動和學習,對學生的精神面貌、第二課堂活動參與情況、宿舍關系等有了更多觀察視角,為情感勞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環境。

(二)時間延伸,創造社區情感勞動機會

關系的產生和發展、情感的增進,都需以現實的時間為基礎。 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將辦公時間延伸到了8小時之外,讓曾經只有物業宿管人員值班值守的地方,常態化增加了輔導員24小時值班值守。傳統模式下輔導員在8小時之外更多使用線上方式開展的工作,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得以有更多機會走出云端。正所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輔導員用24小時守候在學生身邊的方式,極大地創造了情感互動的機會。與傳統模式相比,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是最先常駐學生社區的管理、服務和教育力量,也是在第一課堂之外,參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最多的人。因此,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的工作更加繁忙,責任更加重大,但也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加了解,與學生的關系更加緊密,日常思政工作擁有了更多抓手。

(三)多元互動,豐富社區情感勞動力量

教育部大力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改革,從根本上說,是為了落實黨中央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一線規則”,將領導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務力量真正下沉到學生中間,推動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需要明確的是,輔導員是“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的核心團隊,是學生社區多元協同育人主體的綜合實施者,是“一站式”學生社區各項工作的關鍵切入點。輔導員需要在多種育人力量下沉的社區充分發揮多元互動角色,協調聯動,避免多元主體下沉過程中結構性不匹配、重疊性較多、秩序性不夠、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學校管理部門要密切圍繞輔導員制定詳細的權責機制,優化工作方案,并配以科學合理的考評制度,將上述四種力量統籌到輔導員周圍,形成以輔導員為核心的有組織有規劃的相對穩定的“一站式”學生社區工作隊伍[12]。社區多元主體在工作中做到各司其職、多元互動、協同共進的時候,就是情感共同體形成的開始,這是學生對學校、對社區產生歸屬感的重要基礎,可進一步推動各種育人力量在“一站式”學生社區扎根。

四、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情感勞動能力提升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要求輔導員將自己的心靈和情感盡可能多地投入工作中。在社區科學有效地開展情感勞動既是輔導員工作的技巧,也是輔導員工作的動力。輔導員情感勞動能力的強弱,不僅跟知識和技巧有關,還跟輔導員本身的個性、態度、職業認知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因此,輔導員情感勞動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有相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更需要輔導員對這一職業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其能力提升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深度挖掘情感資源

在“三全育人”的大環境下,輔導員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日常思政工作不是孤立的,輔導員要敏銳地挖掘各類情感資源,協同聯動開展情感勞動,將有形無形、有意無意的情感性因素有機結合起來。比如積極挖掘任課老師、行政管理人員、物業宿管人員等育人力量加強情感聯結,在社區協調推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圈,暢通學生在社區學習、生活、體驗等各方面的交流溝通渠道;充分抓住當代大學生的情感需求特點,以大學生所喜歡的詼諧、幽默、活潑的方式,給予學生以寬容、理解、共情、關懷、陪伴、信任、自主等;敏銳抓住國慶、校慶、學生個人生日等重要節點強化社區德育建設,促進情感共鳴;充分利用學生社區各類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從教室、宿舍到食堂,從學校官微、部門虛擬社群到學生個人朋友圈等渠道深度挖掘情感性因素,為情感勞動提供素材和土壤。

(二)合理把握情感表達

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中,輔導員扮演著引導者、教育者、關懷者、照顧者、欣賞者和協調者等各種各樣的角色,不僅需要與學生頻繁互動,還需要與學生家長、任課老師及學校各行政部門協調聯動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因此,何時何地使用何種強度的情感,如何持續性地賦予工作以積極情感,是一項技術性工作,也是輔導員個人情感素養的體現,更是考驗輔導員對這一職業是否具有敬畏之心的體現。情感勞動要注意頻率和強度,不可操之過急,也不可忽冷忽熱,要依據不同對象、不同事件、不同時機靈活應變,持續開展。

(三)積極拓展情感勞動方式

情感勞動貫穿輔導員社區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勞動方式要符合現代大學生特點和需求,講究多樣性,注重實效性。如既要表達興奮、驚訝、欣喜、親近等正向情感,也要表達批評、失望、苦惱等負向情感;既要有直接的顯性的情感表達,也需要間接的隱形的情感培養??傊?,要以學生為軸心,在時間和空間上充分展開與延伸,靈活選擇合適的切入口開展情感勞動,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四)有效減少情感失調

輔導員基于組織要求或個人職業熱愛進行情感勞動,盡可能多地投入自己的心靈和情感以實現組織目標或個人職業理想。一般來說,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可提高輔導員的情感喚醒水平,幫助輔導員更好地展示職業要求的情感表達,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滿意度。但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下,輔導員角色多樣,任務繁重、瑣碎而又充滿挑戰,輔導員高度的情感卷入并不一定能獲得對等的情感回報,甚至很多時候會消耗較多的情感資源,輔導員常常因工作需要,有必要隱藏真實的內心感受或壓抑負面情緒,這就會引發情感失調,增加輔導員的情感負荷,使其產生職業倦怠感。因此,有效減少情感失調,需要輔導員個人及組織雙方共同努力,及時補償情感資源。首先,輔導員要積極主動提升自身情感勞動能力,優化情感勞動策略,增強自身情感素養。其次,高校管理部門應深入了解輔導員社區工作的狀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提升輔導員情感勞動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政策和情感支持。

猜你喜歡
一站式輔導員勞動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1+1我們這樣學隊章:我們的輔導員
熱愛勞動
好輔導員這樣煉成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校外輔導員的一天
數年如一日的義務輔導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