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本溯源

2024-04-14 02:11翁昕源陳安喬施并塑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活態傳承傳統村落

翁昕源 陳安喬 施并塑

摘 要:傳統村落承載著古城千年的興衰更迭,是地域物質資源與歷史文化的聚集地。傳統村落的微更新改造是動態地保護歷史遺產,隸屬典型的活態遺產范圍。以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侯官村為研究對象,將活態傳承的保護與微更新理念引入侯官村改造中,打破鄉村自身空間局限,動態保護傳統村落。針對傳統村落歷史文脈環境進行微更新的研究,通過小范圍改造和修復,活化傳統村落環境風貌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促進人、文、地、產、景的多維度發展,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關鍵詞:傳統村落;活態傳承;微更新;侯官村

歷史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的引領和動力之源?!吨腥A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要“拓展鄉村文化服務渠道”,“加強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傳統村落在空間規劃、社會交融和區域管理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多種原因,大量傳統建筑遭到破壞,呈現“千村一面”的現狀。傳統村落的保護追本溯源是要能適應現代生活。因此,本文從活態保護視角出發,提出侯官村微更新的模式和策略,以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一、活態傳承理念及微更新理論介入鄉村

近年來,傳統村落失“活”現象不斷加劇,而活態傳承是由“保護的動態性”與“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兩個層面相互融合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盎顟B”是基于過去靜態保護方式加以“活”元素、塑造“活”場景、融合活化功能、凝聚傳承群體[1]。

微更新理論源于城市更新理念,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對不合理的空間和老舊建筑進行改進提升,追求“針灸式”的方法兼顧物質環境與非物質文化,時間短、成本低、尺度小,順應實際變化多層次、慢調整、漸進式更新。更新是有機體為了實現健康和永續發展而進行的必要的新陳代謝過程,能夠喚醒城市文化記憶[2]。保留傳統村落原有的特色建筑結構與功能,通過調動群眾積極性,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改善村落整體環境,達到保護與傳承為一體的目的。

二、活態傳承理念在侯官村實踐的難點及規劃策略

侯官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上街鎮,古稱“侯官市”,今為千年古村落。侯官北路一側是閩江,自古是水陸交通要道。三座青山環繞在其東、西、南面,分別為龍臺山、華棣山、鳳凰嶺(赤塘山),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3]。侯官村曾以水上商貿聞名,商旅絡繹不絕,市井繁華,是當時的商貿重鎮。如今村中還以“上市”“中市”“下市”命名。歷史上,侯官村曾作為古侯官縣的治所,長達160余年。

(一)活態傳承理念在侯官村規劃實踐中的難點

1.統籌用地之難

侯官村建筑質量不一,較多為翻新建筑,有較多常住人口,新建筑基本形態相差無幾。村內土地資源零碎化,且村內人口結構復雜導致土地分割化嚴重。自建房與古建筑擁擠且不協調的困境使整體場景的塑造困難重重。

2.文化整合之難

千年侯官有著商貿文化、城隍廟文化、三山文化、閩都文化及文物遺址等,對其文化進行整合是一大難題,記憶的重塑需要環境、文化的刺激。將活態傳承理念運用于侯官村需要在統籌用地和建筑修繕的前提下進行,由于侯官村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文化遺產,且文化產量及類型具有多元化特征,因此針對如何整合的問題,需從縱橫維度進行多元規劃研究。

3.凝聚傳承之難

受城市化發展影響,侯官村活力隨著老齡化問題加劇而日益衰退。村莊“失活”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整體規劃的欠缺、功能設施的不足、景觀節點的衰敗等,使得原有的優越地理環境資源因系統性失衡得不到有效利用,與文化遺產形成的紐帶也逐漸斷開。目前,其文旅產品較單一,主題性文化不突出,不足以達到可看、可游、可玩的文旅要求,難以吸引青年游客、創業者等群體的落戶。

(二)活態傳承,構建千年侯官文化

侯官村古厝和周邊的城隍廟、漢鎮閩將軍廟、鎮國寶塔、龍臺石塔遺址等文物可直觀地使人們感受到古村落的魅力?;顟B傳承以山為點、以水為面、以史為核,再現“侯官市”面貌。

1.科學性與整體性結合

侯官村內以古厝為核心展開節點分布,村內的街巷、祠堂、古井、戲臺……,以及毗鄰村莊的碼頭、沙灘、城隍廟、鎮國寶塔……,需與侯官村聯系,實現區域聯動。在修復古厝的同時,協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潛在沖突,感受歷史沉淀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結合形成的場景還原,使侯官村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與現代共生。

2.宣傳性與引導性結合

村民與村落是侯官村歷史文脈中的主體因素和活態傳承的源頭。只有村民把文化記憶保護作為一種與生俱來的責任與擔當,提高參與度,才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要提高村民的主體意識,政府部門、村委會、企業單位等需要與村民進行良好交流互動,在修繕改造前期應該對村民進行意見調查并不斷跟進,與村民協調合作,共謀發展機會。宣傳與引導能夠有效增強村內凝聚力,整合多元化資源,多方推動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3.本土性與創新性結合

發揮本土特色的同時注入新文化,利用傳統村落的本土性開展系列特色民俗活動,通過品牌注入和項目投資,從濱江文化、三山文化等切入,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在歷史文化遺產方面,重點關注文化創意產業,根據自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建設名家工作室、寫生基地,舉辦藝術展等,形成系列文化產業鏈,對侯官村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同時帶動村民就業。

(三)活化功能,促進內外功能融合會通

根據對侯官村傳統資源和歷史文化的分析,侯官村古村落可遵循“以用促?!钡谋Wo原則,依托資源優勢,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坝谩敝冈诓黄茐奈幕z產的情況下,賦予傳統村落現代功能?!氨!笔侵副Wo傳統建筑的同時促進文化遺產傳承,使其對文化遺產的具體保護措施得到社會的認可[4]。

第一,“用”外力。侯官村具有較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傳統資源,且與沙堤村、都巡村、新峰社區、上街社區等相鄰,緊靠福州大學城、高新區,因此應合理借助外力。例如:侯官村古渡口區域可重點打造鎮國寶塔古渡口碼頭公園,拓寬臨近區域的旅游業務;利用沿江綠色生態地塊,立足本土茉莉特色,打造以茉莉為主題的綠色體驗旅游區。

第二,“促”內力。以內部空間為核心向外部空間進行輻射,借助其他的歷史文化遺產,創新鄉村功能,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地方特色更加明顯。例如:在鎮國寶塔、城隍廟、古樟樹等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打造“千年古縣衙”等特色稱號。

三、基于活態傳承理念的侯官村環境微更新設計

(一)侯官村新舊建筑整體環境風貌微更新

侯官村新舊建筑整體環境需結合微更新的原則,以尊重現狀為前提進行合理規劃。村內舊建筑呈現散、亂的特點,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控引導,新建民居與古厝的棄舊圖新導致傳統村落街道肌理和空間模式被破壞。其保護與發展要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現有的保護與開發案例,采取綜合整治,使其達到新舊融合的效果。同時,在保留傳統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同現代建筑風貌相結合,屋頂鋪青瓦,塑飛檐翹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注傳統,也關注當下遺產實踐的活態性與包容性,實現歷史與當代的交融,共同實現微更新。

街道系統對于整個傳統村落來講扮演著骨架的角色。在進行規劃前,應對村落的道路結構進行梳理,優先考慮承載街巷功能的主街改造,并與公共空間的改造相結合,實現主街空間與公共空間的交替穿插,以增加空間的節奏感。

(二)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鄉村系統的功能延續、調適與轉變是人文自然環境變遷和主體認知發展的結果,它在最初定居模式的基礎上,根據居住者的需求而不斷發展變化[5]。傳統村落建筑體現出區域特征與文化內涵,因此需針對侯官村自身的特色探索保護和傳承策略,最大化彰顯其社會價值。

1.保護傳統文化,合理活化利用

文化觀念對鄉村文化生態起著決定性作用,應從整體性視角著手,將街巷肌理、特色古厝、農林業態、傳統工藝、民風民俗、生態景觀等視為有機聯系的整體,通過梳理其關系的共融度,提煉其核心特色要素,進行系統性的共生設計。全面理解和把握鄉村的特點和發展潛力,為未來的規劃和建設提供有力支持。這樣的綜合性研究方法有助于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

2.延續歷史文脈,發展多元特色產業

文化是鄉村整體規劃的核心,“區域化+旅游+產業鏈”的模式將促進文化多元化的實現。鄉村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實施與承載空間。從設計角度看,文旅融合在城市與鄉村這兩個不同的空間維度里,有著從內容到形式的不同發展路向與模式[6]。對傳統村落進行活態傳承,能夠促進傳統村落和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延續歷史文脈。

(三)侯官村新舊區域環境要素微更新

1.博物館環境微更新

侯官村中存在少部分廢棄古厝,院墻和內部的建筑損毀嚴重。微更新設計中,應充分思考“留與拆、破與立”的外在矛盾與內在關聯。在改造中恢復內院立面和院落空間,保留加固歷史信息豐富的建筑外墻和木結構。博物館庭院的景觀采用“移步異景”的手法來貫通室內外流線,同時庭院兩側建筑通過玻璃幕墻映射出借景的傳統園林意境,從而營造出整體空間的流動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座融合閩都文化、體驗與休憩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圖1)。

2.歷史商鋪微更新

破敗的歷史商鋪在建筑風貌上同傳統民居不協調,破壞了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微更新設計將歷史商鋪和傳統民居的風格進行統一,并用建筑圍合出相應的商業街,進一步提高功能復合性。商鋪的微更新能夠還原古時侯官村作為商貿重鎮的歷史場景,在歷史演繹和文化互動的同時注入經濟活力,推動傳統村落的發展。

3.公共服務設施微更新

對侯官古街的主道路進行修繕,通過建筑改造來調整道路的節奏感。強調從“文化元素”到“設計符號”的轉譯,注重對“文化元素”生成過程中的社會依據和歷史語境的理解與分析,深度研究不同表征與結構背后更為復雜多義的內涵,力求使其轉譯后的“設計符號”既能體現傳統的文化形態和觀念,又能與現代設計的要求與理念相一致。將植物景觀與歷史文化融合,將福州具有傳統工藝特色的藝術品與公共服務設施相融,將鄉野化的舒適感呈現給大眾,以“穴位植入”的方式來豐富活動空間(圖2)。

四、結語

傳統村落的活態傳承要從村民的核心需求出發,從歷史還原角度探索傳統村落的動態價值,為傳統村落的規劃提供一種新思路,從功能、情景、群體和記憶等方面著手,使傳統文化功能得到延展,激活村落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實現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相融合,將保護、傳承與發展三方面進行互動。實現活態傳承理念與微更新理論一體化,因地制宜地為侯官村拓展保護的多元化模式,探求歷史文化保護與村莊整體發展之間的平衡。從活態傳承視角出發,運用微更新理論為侯官村的發展構建內外兼修、優勢互補、價值共享的多方參與模式,為我國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雪琪,高飛,李路平,等.活態傳承理念下風景旅游城市近郊村莊規劃探索:以桂林漓東近郊村莊為例[J].中國園林,2021(增刊1):106-111.

[2]葉建平,朱雪梅,林垚廣,等.傳統村落微更新與社區復興:粵北石塘的鄉村振興實踐[J].城市發展研究,2018(7):41-45,73,161.

[3]黃凱端.侯官村的歷史文化傳承與變遷[J].福建史志,2020(4):57-62.

[4]段德罡,劉波,申研.以“用”促“?!保蝴惤瓕毶绞^城保護實踐[J].華中建筑,2012(6):123-127.

[5]趙曉梅.鄉村遺產闡釋的歷史文化主題框架建構與應用初探[J].東南文化,2023(5): 6-18,191-192.

[6]李倩.鄉村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基于設計視角的創新思考[J].文化遺產,2021(4):144-151.

作者簡介:

翁昕源,福建農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陳安喬,福建農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與景觀設計。

施并塑(通訊作者),福建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地域遺產文化景觀、近代園林研究。

猜你喜歡
活態傳承傳統村落
民族地區傳統村落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視角
面向文化創意產業的閩南民間故事活態傳承路徑研究
河北蔚縣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結構表征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活態傳承與工匠精神培育初探
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價值與途徑研究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方式初探
從“傳統村落”項目申報看古村落的保護與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川劇活態傳承的價值研究
試論貴州苗醫藥文化的活態傳承
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文化旅游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