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人文金陵”的傳播路徑及價值

2024-04-14 03:48孫境心閔若怡張可錢蘇妍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南京文學

孫境心 閔若怡 張可 錢蘇妍

摘 要: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天下文樞”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評為“世界文學之都”。隨著數字化新媒體的盛行,依托于歷史文化的“人文金陵”面臨著傳統傳播方式被淘汰與更替的嚴峻形勢。完善傳播路徑需深入探究新媒體背景下南京歷史文化的發展機遇與優勢,從南京歷史文化脈絡、國內外研究方向等角度出發尋找適合“人文金陵”的傳播路徑,探究構建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價值,為南京歷史文化發展助力賦能。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歷史;文學;南京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對話南京 重構記憶:基于新傳播格局的‘人文金陵影像賦能”(202310327050Z)研究成果。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南京通過對本土歷史古跡、傳統金陵文化與經典文學作品的探索與挖掘,致力于“帶著世界看金陵”。以智能媒體為傳播媒介,嘗試構建傳播新路徑,探索新傳播格局下宣傳南京古跡、科普南京文學與文化的目的與價值。

一、“人文金陵”歷史文化發展脈絡

(一)南京歷史文化背景

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叭宋慕鹆辍钡姆秶ń鹆隁v史文化古跡與景觀、傳統金陵文化思想以及依托于金陵形成的文學作品。南京是歷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及南朝宋、齊、梁、陳先后在這里建都,其建城史2 500多年,建都史近500年,曾是江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天下文樞”之稱,在歷史、文化資源上占據著天然的優勢。南京在歷史長河中接受了來自五湖四海多元文化的洗禮與熏陶。從古至今,在一次次移民浪潮的影響下,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海派文化與內陸文化、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不斷在南京匯集,摩擦碰撞,最終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海納百川、豐富多彩的南京文化,也造就了南京文學兼容并包、南北交匯、雅俗共賞、新舊碰撞的特點。

(二)南京現代人文發展特色

2019年10月,南京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學之都”,成為中國迄今唯一獲得此頭銜的城市。榮獲這一文化名片充分表明南京與文學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南京是閱讀之城,全市文學社團和協會組織超1 000家,各類閱讀組織達400多家?!澳暇┪膶W客廳”先鋒書店,被CNN贊為“中國最美書店”,被BBC評為“全球十大最美書店”之一。同時南京也是創作之城,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在海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名家名作,如高曉聲、蘇童、畢飛宇等,近現代的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與南京這座城市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還擁有《鐘山》《青春》《雨花》等一系列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期刊。豐富的文學資源、蓬勃發展并日趨完善的文學事業與產業、豐富多彩且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學活動是南京現代人文發展的鮮明特色。

(三)國內外對南京文學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對南京文學的研究具有切入口多樣,多與南京文化發展的現實目標相連接的特點,而非單一直白地探討南京文學本身的特點與發展。國內對“南京文化”這一主題的研究大多以南京現存古遺跡、歷史典籍、文學作品、與南京相關的歷史文化名人等元素為切入口,探索多樣的地方文化與民族文化對金陵文化的持久影響,以及現存歷史遺址作為文化意象在南京文學中的文化神韻等。南京市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這件事,對南京文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要積極研究如何用好文化名片,發揮南京城市獨有的品牌與文化價值,促進南京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四)自媒體涌入南京文旅

南京歷史古跡與文化景觀是“人文金陵”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重要版塊,也是金陵歷史傳承的有形見證。在如今的智媒時代,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但與此同時,快餐式的低質量內容也沖撞著社會的文化體系。由此,優秀傳統文化、杰出當代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顯得更為重要。自媒體依靠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深度蓬勃發展,以新傳播平臺為媒介,對金陵的歷史和相關文學進行教習講解,達到宣傳科普南京城市、推動金陵歷史與文化走向世界的效果。

二、新傳播格局下“人文金陵”傳播路徑

(一)注重短視頻特性的民間文化多元式傳播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20)》,中國新媒體的發展正呈現多個明顯趨勢,包括新傳播技術不斷更迭,直播和短視頻快速發展,以及互聯網巨頭積極布局超級App生態等。在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新傳播時代,傳播內容的門檻與過程趨向簡單化、自由化,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蓬勃發展,微博、小紅書等社交軟件成為分享生活的新平臺與新渠道。

在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不僅成為宣傳傳統金陵文化及南京歷史古跡的重要陣地,還是展現“人文金陵”的主要窗口。南京文旅可根據自身獨特價值,分析各大自媒體平臺運營方式與風格差異,采用多元化手段激活“人文金陵”的生命力,培養適合本土文化特色與大眾喜好的自媒體賬號,持續更新形成用戶黏性,建立穩定目標受眾群體。金陵文化作為富有地域色彩、江南風情與深厚歷史底蘊的中國民間文化之一,應利用好自身歷史、地理等優勢,從金陵歷史文化景觀、歷史典故、金陵詩詞名篇、金陵本土非遺文化等方面進行宣傳,憑借短視頻方式在網絡平臺打造優質的南京文化專屬IP,形成南京民間文化的個性化特色,積極推動南京云錦、金陵折扇、秦淮八絕、鹽水鴨、鴨血粉絲湯等本土品牌建設,進行品牌與影視、繪畫、音樂等領域的跨界合作,實現二次曝光,并借助直播與短視頻進行云導游、云科普等活動,依靠優質內容實現南京城市線上旅行與文化宣傳,推動南京文化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

(二)注重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娛樂交互式傳播

傳播渠道的拓展為文化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還提供了更多的互動性和個性化體驗,從而形成與傳統媒介不同的新傳播格局。據統計,經歷近30年的發展,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6.4%,這意味著新媒體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規模。在新媒體時代下,藝術創作中娛樂屬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娛樂屬性作為文藝作品除思想內核以外的附加價值,是吸引受眾、獲得穩定流量的關鍵。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文金陵”的文化內涵與互聯網娛樂性應兼顧互容,在保持金陵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吸收大眾喜好取向來豐富視頻內容,挖掘金陵詩詞、金陵近現代文學領域的內容,拓展視頻形式。例如:借助短視頻媒介推廣金陵文化,承辦金陵古詩詞大賽等文化類節目,設立金陵詩詞名篇的朗誦環節與挑戰環節;開辦實地體驗金陵文化的真人秀類綜藝節目,讓金陵傳統文化走入更多人的視野;開發線上劇本殺等游戲形式,通過游戲化的方式為受眾提供交互式體驗與沉浸式體驗,讓金陵文化變得生動有趣;設立金陵名人風華獨家電視欄目,激活古今詩人名家在金陵留下的經典作品。要抓住社會熱點與大眾價值取向,將金陵古色古香的風韻與現代國風音樂、水墨畫等國潮藝術形式相結合,把握大眾對身臨其境類“沉浸式視頻”的喜好,吸引向往南京文化、喜愛優美詞句的粉絲,向更多的人展現金陵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三)注重價值導向的文字賦能式傳播

“萬物皆媒”的發展態勢下,創作中心和邏輯點最為關鍵的是要回歸到“人文”上。金陵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資源為文學作品提供了富饒的土壤,無論是金陵文化遺址、博物館、歷史文化景點、紅色革命建筑、現代書店等地,還是古代金陵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詞,以及近現代的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都證實著文化一直都是傳播中最核心的部分。

金陵歷史古跡文化遺址與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人文金陵”的價值內涵,在傳播過程中應堅定人文價值導向,挖掘優秀文學著作中的南京形象,注入具有趣味性的巧妙解讀,打破傳統文字枯燥的印象,推進文字賦能傳播。古代李白、杜牧等人留下的金陵詩詞名篇,近現代魯迅、朱自清等文學家留下豐富的散文、小說、詩歌,史學家留下的典籍記載等,都是金陵寶貴的文學資源。利用互聯網廣泛傳播與南京有關的文學作品,挖掘近現代文化的文學典籍與文人故事,通過短視頻講述南京歷史名人故事與紅色革命故事,實現新媒體與傳統文學、文化的有機結合,向大眾普及與南京有關的文學和文化知識,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與精神需求,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四)融合創新發展的數字化文創傳播

新媒體時代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產品的形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通過新的傳播平臺拓展了消費市場和文化產品群體。南京無數的文學作品和數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創數字化傳播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古琴、南京云錦、金陵剪紙等技藝更是金陵文化的代表,以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為依托,融入新鮮的創意元素,讓“人文金陵”活起來。

數字化與金陵傳統文化的結合是文化傳播重要的創新路徑。在文創開發與創新上,積極和南京的文化機構、博物館、學校等進行合作,在數字賦能的語境下進行新媒體藝術與設計。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將傳統的南京云錦等珍貴的非遺技藝以數字化形式呈現,打造便于收藏的金陵剪紙、金陵刻經等非遺文化的數字藏品,讓觀眾通過交互體驗、視覺感官等形式感受金陵傳統文化,拓展金陵文化傳播途徑,推動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的可持續開發,助力新技術推動文創數字化傳播。

三、新媒體時代下“人文金陵”傳播意義及價值

(一)構建“人文金陵”新媒體傳播模式的意義

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南京特色歷史文化,拍攝歷史文化勝地與革命紀念館,讓南京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紅色文化得到更充分的關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杰出當代文化、紅色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抓牢本土文化鮮明特征,促進南京城市“內外兼修”,肩負起南京“天下文樞”的文化傳播重任,提升文化自信,讓“人文金陵”走向世界。應對目前的“快餐式文化”等文化傳播問題,加強自身文化傳播建設,從而帶動各地區文明的弘揚與傳播。

新傳播格局帶來媒介傳播交流方式的變革與發展,利用新媒體優勢與數字化平臺讓傳統文化煥發生機,采用創新性拍攝手法與宣傳方式展現文學魅力,通過實地拍攝取景獲取真實影像,重構“世界文學之都”的文化記憶,以更加貼近時代發展、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的方式宣傳南京人文勝跡,利用社會、科技和地域的自然優勢傳播文化,探尋金陵魅力。同時,依據新媒體理論與數字化傳播,選用獨特的切入視角,讓金陵形成別具一格的文化風格,更好地展現南京各歷史遺址的新面貌,帶動新媒體優化轉型,為南京歷史文化旅游助力賦能。

(二)“人文金陵”的凝聚功能與科普價值

作為全國迄今唯一的“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擁有古代詩人留下的無數詩文名篇,魯迅、朱自清、巴金等名人的文學往事,600多家民間讀書會以及“全球十大最美書店”之一的先鋒書店。南京文學氣息濃厚,擁有大量中國古典名著、近現代小說散文集等文學作品,記錄著“天下文樞”的古今往事,對中華文化圈產生重要的影響。人們依托于金陵文化形成凝聚的價值觀,在這種環境下展開南京文化科普,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南京歷史發展脈絡,豐富人們對于南京古代與近現代歷史文化的認識。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渠道進一步發掘金陵的文學作品魅力,把握文學與歷史的紐帶,煥發傳統文學新活力,促進文學傳播正能量與正確價值觀,讓南京“世界文化之都”的名片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三)“人文金陵”的文化傳承價值

堅持保護與傳承南京自然、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是南京明確提出的城市建設要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一直是中國當下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南京歷史文脈賡續綿延,目前擁有251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數字化技術、新媒體平臺等路徑推動,南京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發揮新媒體職能,關注南京云錦、古琴以及多項非遺項目與傳統文化的社會發展現狀,加大南京歷史文化景觀古跡保護力度,進而形成文化傳承的民間動力與良性環境。另外,推動當代青年承擔起弘揚文化自信的責任與擔當,不斷發掘南京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為南京歷史文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南京這顆人文薈萃的璀璨明珠走向世界舞臺,將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延續下去。

綜上所述,讓“人文金陵”活起來,是新媒體時代下文化傳播的必然要求。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媒體融合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把握好文化傳播方向,從金陵歷史古跡、文學作品與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利用新媒體優勢,推動“人文金陵”更深層、更持久地發展,吸引更多人來了解、認識金陵文化,讓南京文化走向世界,綻放更燦爛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考薇.“世界文學之都”視野下的“詩性南京”:以南京城墻文化意象為例[J].唯實,2023(9):88-93.

[2]安曉悅.南京“世界文學之都”的品牌塑造與傳播[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9):123-125.

[3]蔡易倫.新媒體時代故宮文創的傳播及優化路徑[J].文化產業,2023(5):112-114.

[4]張文文,朱婉清.新媒體環境下歙縣地戲傳播價值及路徑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23(4):85-88.

作者簡介:

孫境心,南京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新聞學。

閔若怡,南京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學。

張可,南京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錢蘇妍,南京財經大學學生。研究方向:ACCA。

猜你喜歡
新媒體傳播南京文學
南京比鄰
“南京不會忘記”
我們需要文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南京·九間堂
新媒體環境下概率統計教學改革探究 
基于微時代的公安院校網絡輿情監察課程建設探索
新媒體傳播背景下圖片說明的創新趨勢
又是磷復會 又在大南京
新媒體信息篩選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