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為目標的“構成基礎”實踐教學研究

2024-04-14 18:20過佳雁
關鍵詞:民間藝術手工藝無錫

過佳雁

摘 要:本研究報告對“構成基礎”教學中滲透無錫民間藝術的實施效果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筆者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品創作和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考察,發現無錫民間藝術在構成設計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種融合使得學生的作品更具個性和地域特色,展示了無錫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文化傳承 創新 構成基礎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03

一、課程教學理念

本課程旨在通過探索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的演化,培養學生對于在平面、色彩和立體等方面的理解與應用能力。通過深入研究錫劇、無錫話、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故事等元素,結合剪紙、竹刻、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等傳統手工藝,將藝術與文化相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傳統手工藝的演化與構成設計

課程通過研究剪紙、竹刻、惠山泥人、宜興紫砂等傳統手工藝的演化過程,促使學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創作技藝。學生學習領會各種手工藝的基本構成要素,如線條、形狀、圖案和裝飾元素等,并探索如何將這些元素運用到構成設計中。通過實踐與創作,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力,提升他們的設計能力。

2.歷史文化的演化與構成基礎

課程深入研究錫劇、無錫話、人文景觀以及歷史故事等元素,了解其在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元素的特點、表達方式和傳承過程,理解它們對于藝術創作的影響。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學科思維,通過分析和實踐,探索如何將歷史文化的元素應用到平面設計、色彩運用和立體構成中。

3.藝術與文化的融合與傳承

本課程旨在將藝術與文化相結合,通過學習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培養學生對于傳統藝術形式和文化符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通過實踐創作和展示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課程也將關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話和碰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國內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文化部發布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旨在提高文化產業創意水平和整體實力,推動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2022年,為全面貫徹鄉村振興戰略,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3月30日,在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張旭霞表示,要更有力推動鄉村地區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全面賦能鄉村經濟社會發展。

2021年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采用項目化的方式,促進學生對于民間文化創意設計課程的積極參與,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的需求進行融合,從而達到對學生團隊合作項目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創作活動,將作業的布置改為作品的創作,作品具有產品的理念與思想,作業的主要作用是檢驗學生對于某門課程學習的狀態,作品是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無法套用模板制造的產物,需要設想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物品或者無形服務。

2.國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國外民間藝術研究一直受到重視,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許多學者都在積極探索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及其與時代背景的聯系。英國、法國、比利時、瑞士等歐洲國家都有大量關于民間藝術的研究,探討了民間藝術的歷史、創作方式、傳承方式,以及民間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關系等。另外,北美和澳大利亞也有大量關于民間藝術的研究,討論了民間文化在當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本,學者們更多關注民間藝術的精神層面,重點研究民間藝術所傳達的文化信息。

1930年初,正處于經濟蕭條期的美國,依靠百老匯和好萊塢創造了美國娛樂業的空前繁榮,給美國人帶來了信心、希望和動力;日本20世紀后期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用人文精神去創造經濟奇跡;在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韓流”文化不僅為挽救韓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成功地帶動了無比龐大而持續的國際貿易。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危機時期,文化通常會逆市發展,這一時期也將成為文化和文化產業迅速崛起、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藝術創作是在發展中不斷完成的,在各國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下,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創作各有特色,帶給創作者的藝術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1871年,芬蘭手工藝學校率先開展了手工藝的教育和培訓。阿拉比亞瓷工廠于1874年開始運作,這也為芬蘭設計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而在同時期,歐洲各國正逐步實現工業化,最初手工藝要服務于工業。芬蘭的本土民間傳統藝術和最流行的國際趨勢,與芬蘭的藝術和工業相結合,使得芬蘭的手工藝保持著很強勁的勢頭。當地的Secto Design品牌燈具,以各種材質與吹制玻璃結合為特點,在芬蘭的每個家庭中幾乎都有其產品。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與重點

1.研究目標

本課研究的理論性知識來源于無錫民間藝術資源,在課程教學中滲透無錫民間藝術的歷史淵源、工藝特點、歷史風格等,揣摩分析藝術形式的體現,豐富學生的內心,引導學生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與傳承,激發其學習興趣與創造力,增強其對家鄉的熱愛與責任感。教師通過課程教學,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創作作品。

2.研究內容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民間藝術內容進行提煉,揣摩內涵,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關注度,認識到無錫民間藝術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行動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和分析無錫民間藝術的設計元素,掌握其設計原則和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作和創新意識。通過設計作業藝術作品展,教師可以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無錫地區文化。

3.研究重點

教師將藝術與文化相結合,通過教學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培養學生對于傳統藝術形式和文化符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通過實踐創作和展示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到實際項目中,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關注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對話和碰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

四、無錫民間藝術在構成基礎課程中的實踐意義

1.傳統手工藝演化

傳統手工藝包括剪紙、竹刻、惠山泥人等,在基礎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有著積極的影響。

首先,傳統手工藝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制作剪紙、竹刻、惠山泥人等手工藝品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設計與創意的思考,如何構思形狀、圖案、色彩搭配需要學生進行思維的運用。通過這樣的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邏輯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傳統手工藝可以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在制作手工藝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形式美、色彩美、圖案美以及整體的美感呈現方式。通過對傳統手工藝的學習,學生能夠接觸到豐富多樣的傳統美學元素,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

此外,傳統手工藝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技巧。剪紙、竹刻、惠山泥人等手工藝作品的制作過程較為復雜,學生要掌握剪紙刀、雕刻刀等工具的使用技巧,熟練掌握材料的處理和加工方法。這種實踐性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精細動作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2.歷史文化的演化

錫劇元素的應用:錫劇是無錫地區的傳統戲曲形式,它融合了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構成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錫劇的造型、色彩和圖案元素,如錫劇臉譜的紅白黑三色,具有濃厚的象征意義。同時,錫劇的特有動作和姿勢也可以被用來進行構成設計,以創造出獨特而富有表現力的形態。

無錫話的呈現:無錫話是無錫地區的方言,教師通過在構成設計中運用無錫話的文字、拼音或特定詞匯,可以加強對當地文化的體驗。例如,在標志設計中使用當地方言的文字,或者在展示文字的裝飾性設計中加入無錫話的語音元素,都能夠突出無錫地區的地方特色。

人文景觀的描繪:無錫擁有許多獨特的人文景觀,如太湖風光、無錫博物館、靈山大佛等。在構成設計中,可以將這些景觀的外形、紋理、色彩等元素,運用于建筑、室內裝飾或圖形設計中,以展現地域文化和歷史特色。

歷史故事的表達:無錫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如西施與范蠡的傳說等。在構成設計中,學生可以通過圖案、插圖等方式,將這些歷史故事進行視覺化的呈現,讓人們通過觀賞設計作品來了解和感受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

五、課程研究過程

1.前期準備

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收集與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相關的背景資料、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準備展示觸摸實物、剪紙、竹刻、泥人、紫砂等材料和工具,以及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設備。

2.課堂講授

教師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材料,向學生介紹傳統手工藝(如剪紙、竹刻、惠山泥人、宜興紫砂)和歷史文化(如錫劇、無錫話、人文景觀、歷史故事)的背景和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分析構成設計要素,解釋構成設計的概念,引導學生理解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中的形狀、圖案、色彩等要素,以及它們在設計中的表達方式和象征意義。

3.小組活動

開展學生討論,啟發學生思考。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如何影響構成設計,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享彼此的觀點和見解,激發學生的思維。

4.作品創作

鼓勵學生針對自己喜歡的相關內容去了解剪紙、竹刻、泥人的基本制作方式,學習相關的創作技巧和方法,積極嘗試。根據課堂講授和學生討論的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選擇一個具體的傳統手工藝或歷史文化作為創作主題,鼓勵他們自由發揮和嘗試,指導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進行文化元素的運用。

5.成果展示

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通過展板、展覽或演示等形式,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設計作品,并向同學和教師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和思考過程。

6.教學反饋與總結

教師要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反饋,鼓勵積極的討論和建設性的評價,以促進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回顧學生在構成設計、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方面的收獲和成長。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創作進行反思,思考如何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并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對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的興趣。

六、教學困難與創新

1.課程困難:保護與傳承

在傳統手工藝演化的構成設計和歷史文化演化的基礎課程中,教師面臨的一個主要困難是如何平衡保護與傳承的關系。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作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然而,在課程教學中,學生對于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應用往往存在困難。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和知識經常只能通過口述、身教等方式進行傳承,難以準確地在課堂上進行教學。同時,一些傳統文化元素可能因為長期的演化和變遷而失去原始的純粹性,需要在教學中進行還原和解讀。

2.課程創新:融合與拓展

為了克服以上困難,課程采取了融合創新的方式。將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與現代藝術和設計相結合,鼓勵學生探索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通過引入新的材料、技術和表現形式,教師能夠使傳統文化元素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教師通過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與體驗式學習,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參觀工坊、實地考察等活動,使他們親身感受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在思想的碰撞中,思考自己的設計思路。

在本研究報告中,我們深入探討了在“構成基礎”的教學中滲透無錫民間藝術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和作品表現的調查與分析,我們發現將無錫民間藝術融入構成設計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手工藝和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希望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能夠繼續傳承和創新,為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趙巖、張琳《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實踐與介入》,《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2] 王榮琳、霍凱杰《工藝美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探索——以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曹妃甸實訓基地為例》,《中國寶玉石》2023年第3期。

[3] 黃之曉《無錫地域文化特色及育人價值》,《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4] 魏瀟楓《中華傳統文化視覺形象的傳承與創新》,《三角洲》2023年第15期。

[5] 何慧雯《學校美術教育中引入民間美術的價值和意義》,《新美域》2022年第9期。

[6] 牛犇《漆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山西為例》,《黃河·黃土·黃種人》2023年第10期。

(本文系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2023年度校級課題錫機電研2023-JG03“技工院?!畼嫵苫A教學中滲透無錫民間藝術的教學研究”的中期階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民間藝術手工藝無錫
無錫一棉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無錫一棉
無錫確定11月1日為“無錫企業家日”
無錫公交
首屆湛江市民間藝術大師頒證
手工藝·溫州發繡
走近手工藝人
傳統手工藝融注到燈上,會發生什么化學反應?
畬族民間藝術述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