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2024-04-14 18:20王海鳳
關鍵詞:古詩詞初中語文文本

王海鳳

摘 要: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實現了廣泛傳播,對于逐漸成熟的初中生來說,很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文化所影響。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自身語文素養的提升,而且還能增強其道德水平,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鑒于此,本文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滲透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4

文化是一個民族實現長久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力量,沒有文化的繁榮與昌盛,中華民族就無法實現偉大復興,故要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新《課標》中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需積極融入傳統文化,在增強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經過學習相關語文知識,實現其綜合素養的提高,最終實現相應的教育目標。

鑒于此,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需立足于教材中的內容,融入相關傳統文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知識內容,而且還能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情感認知,提高其價值觀念,從而為學生后期的高效學習與健康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教師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既能促進學生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又能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文化自信,以促使其形成相應的愛國情懷。由此可見,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具有顯著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有助于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新時期,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既要注重講解相關語文知識,又要培養與發展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但是,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以教材為主,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這就會影響到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培養與發展。傳統文化涉及多種形式以及豐富的內容,將其與語文知識密切結合,就能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研究內容,以實現課堂整體容量的擴充,促使語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生動。同時,教師將語文課堂上的知識與傳統文化結合,對教學主題進行探討,可深化學生對于主題的認知,并通過相關實踐活動的開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體驗機會,從而使學生高效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并提高其綜合素養。

第二,有助于學生自身語文素養的提高。良好社會風氣背景下,必然會出現很多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既體現出思想文化的長久發展歷程,又體現出傳統文化以及社會的主要發展方向。教師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當中融入這些經典的文化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既能促進學生自身視野的開闊,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素質,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在使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同時,促進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第三,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初中學生的身心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期,而其思想體系還不夠完善,這一狀況下,學生就極容易被外界的環境所影響,此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正面引導。因此,在初中語文的具體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講解與融入,以豐富學生自身的知識體系,在幫助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從而使學生經過學習,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例如,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人和人彼此謙讓的意義,基于該傳統文化,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并經過自身的努力,成為具備良好道德觀、奮發圖強的人,逐漸認識到學習語文知識的必要性,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在端正學習態度的同時,實現高效學習。

第四,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需結合初中生的具體學情,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傳統文化,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滿足其自身的學習需求。教師想要使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實現提高,就需學生經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與道德觀。因此,教師需對具有教育價值的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進行精細挑選與整理,并對其涉及的文化理念以及傳承元素進行細致分析,如仁、義、禮、智、孝等,這均屬于學生需學習的內容。學生經過知識學習,能夠深刻理解到傳統文化中包含的精髓及意識形態。另外,隨著經濟與文化的深入發展,教師需積極思考與探討怎樣繼承與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強化學生自身的愛國意識,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念,從而使學生實現綜合發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深挖文化素材,強化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大部分篇目都與傳統文化具有內在聯系,教師應圍繞教材篇目主題深入挖掘文化素材,拓展教材內容,在潤物無聲中融入傳統文化知識,更好地利用文化素材激發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動機。同時,教師也應該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愛好,采取靈活的文化融入形式,體現出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影響,從而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并促進其文化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對《桃花源記》進行講解時,為了凸顯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增強課堂趣味,教師可以依據文本中描述的內容,發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并將其進行直觀呈現,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情境中更好地欣賞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創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以便于學生經過真實情境,深刻體會到作者在世外桃源中寄托的向往和平、寧靜生活的情感。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初讀文本,以便學生在初步了解到文本內容的同時,能夠對課文中的細節進行深度思考與探究。教師通過問題輔助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在桃花源中,大家看到武陵人時非常高興,各家各戶都熱情招待,這是為什么?這能否充分呈現出傳統文化當中的待客之道?”通過該問題,教師可將中華民族的待客之道講述給學生,以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并充分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與探究興趣。

2.創新教學方法,調動探究積極性

為了將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改變常規的教學方法,借助新技術更好地展現文化內涵,優化教學形式,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更好地了解文本知識,體會其中的傳統文化內容,以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相關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例如,在對《木蘭詩》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收集花木蘭的動畫片,并將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內容剪輯下來,編輯成微課視頻,并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能夠通過動畫了解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感知花木蘭的性格特點,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體現花木蘭的品質,進而了解其中的傳統文化思想。隨后,教師讓學生觀察《木蘭詩》中的格式與以往學習的詩詞格式有什么不同,并對樂府詩的特點、韻律等文學知識進行深入探討,掌握樂府詩的行文風格,深入了解花木蘭所具有的優秀品格和精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木蘭詩》中的主要故事情節有哪些,從文本中,學生可以看出木蘭是否愿意從軍,從軍時體現出了怎樣的心情?通過閱讀與探討,你在花木蘭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學到了怎樣的精神品質?這樣,教師通過問題引導,能夠搭建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的支架,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探索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了解花木蘭的人物形象。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合作探討,解答實際的問題,以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并為其后續實現拓展性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3.滲透文化元素,提高文化感知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材也在不斷改版,且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滲透。在目前的語文教材當中,很多課文中都滲透了傳統文化的元素,鑒于此,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時,需注重對這些文化元素的滲透,以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實際感知力。同時,語文教師可依據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對經典文化或者是故事當中呈現的各種人物品格進行塑造,通過講解人物品格及其性格特征,滲透傳統文化的思想與精神。

例如,在對《阿長與〈山海經〉》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共同解讀課文中的“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其具備的性格特點,以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其中的傳統文化。在課文《阿長與〈山海經〉》當中,涉及的傳統文化有元旦時說吉祥話以及吃福橘等風俗習慣,還對地方獨有的傳統風俗習慣與文化進行了闡述。在這篇課文當中,學生雖然能看出阿長較為迷信,但是也感受到阿長的熱情與樸實,充分歌頌了其作為勞動人民的真誠與樸實。另外,語文教材當中還包含了很多的文言文以及古詩詞,這都屬于傳統文化的載體,此時,教師就需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相關古詩詞以及文言文,對其中涉及的傳統文化進行滲透,以豐富學生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其文化感知力?;蛘?,在對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的課外古詩詞《春夜洛城聞笛》進行講解時,本首古詩中描寫了“此夜曲中聞折柳”,學生對這句古詩進行研究可知,傳統文化當中,折柳通常表示離別。學生可以對詩句的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以提高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感知力。

4.巧用信息技術,培養文化素養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更多是為了抒發個人情感或者是表達家國情懷。在眾多的古詩詞中,學生能夠看出古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以深刻體會古人的實際生活情況。經過了解到相應的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古詩詞表達的內容,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能夠不斷提高。因此,在開展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需立足于初中生的視角,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通過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教師把難懂的古詩文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形象、直觀地講解給初中生,促使學生真正吃透所學內容。另外,在具體教學當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將古詩詞描寫的場景通過圖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促使學生在和古詩詞產生密切接觸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對《黃鶴樓》進行講解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呈現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等的圖片,并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呈現崔顥的《黃鶴樓》、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同時,教師可培養學生的朗讀技巧,要求學生對古詩文進行朗讀,以深刻體會到“晴川”的恬靜,這不僅能夠使學生充分掌握詩文具備的對仗工整的特征,而且還能體會到古詩文的真情實感,感受到作者表達出的思鄉之情。以此為前提,教師可對傳統文化進行合理滲透,以便學生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促進其文化素養的提高。

5.組織實踐活動,融入傳統文化

第一,組織課堂上的實踐活動。語文內容有著顯著的場景性以及人文性,在場景創設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是語文教學效果得以提高的重要方式。對此,教師應依據教材中的文本主題,以教材知識為載體,組織傳統文化滲透的實踐活動,以便于學生在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的同時,實現鞏固與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對《智取生辰綱》進行教學時,文本節選了《水滸傳》的一個片段,主要體現晁蓋等人截取楊志押送的生辰綱的故事。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文本中的故事,設置舞臺,代入角色,以話劇的形式演繹課文內容,通過實踐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感悟傳統文化,體會經典名著的精華。

第二,組織社會性質的實踐活動。社會實踐中充滿了人民的智慧,更能夠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精髓,豐富學生的體驗,讓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因此,語文教師在完善教學內容的時候,可融入相應的傳統文化,加強社會實踐資源滲透,以便于學生在接觸與吸收豐富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價值。

例如,在對《屈原(節選)》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基于課文的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對傳統節日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進行了解,并將節日當作主題積極組織相關實踐活動。例如,端午節期間常見的活動有龍舟競渡、包粽子與吃粽子等,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相關實踐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深入了解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活動,并深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情懷。這樣,學生更容易理解人們在節日文化中寄托的美好寓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又能強化其文化自信,促使學生自主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需基于教材內容,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以縮短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幫助學生深刻體會傳統文化具備的魅力,從而為學生自身綜合素養以及文化底蘊的提高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程世軍《關于初中語文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思考》,《山西教育(教學)》2023年第10期。

[2] 陳小清《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構建高效課堂的路徑探究》,《名師在線》2023年第27期。

[3] 張潔平《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8期。

[4] 陳輝《聞文化之味,賞文化之韻——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策略》,《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5] 趙正偉、蔣文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年第12期。

[6] 孫成龍《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當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9期。

[7] 俞天明《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語文教學之友》2022年第11期。

猜你喜歡
古詩詞初中語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踏青古詩詞
例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微寫作”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古詩詞中的新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