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美好生活中勞動幸福權的三重維度

2024-04-14 18:20張向榮
山東工會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城市治理美好生活

張向榮

[摘 要]宜居宜業是人們對于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實踐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個人的勞動幸福權是良善社會的必備條件。勞動幸福權主要包括三重維度:從價值維度來看,勞動幸福權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價值旨歸,“美好生活的人”存在的理想狀態是獲得勞動幸福權;從動力維度來看,不斷增長的勞動幸福權是美好生活的發展動因,有助于推動美好生活意蘊深化;從實踐維度來看,勞動幸福權是助推城市美好生活實現的具體途徑。人們通過贏得勞動幸福權而獲取自我價值認同,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探討勞動幸福權與城市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對于踐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新時代使命要求,以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美好生活;宜居宜業;城市治理;勞動幸福權

[中圖分類號]C970.2;B8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416(2024)02-0038-10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sup>[1這段話意味著我們黨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創造一種更加美好的生活,以此來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美好的生活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也是宜居宜業城市的評價標準之一。當今,城市已經成為人們理想的居住地和重要的家園,因為這里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優質的教育資源、更高的收入水平、完善的醫療服務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氛圍。

目前,盡管大量研究對美好生活進行了探討,但是關于美好生活、宜居宜業城市與勞動幸福權三者間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究其原因,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并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所推崇,因此不必再進行復雜的學術探討。然而,發展宜居宜業城市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讓人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和提升城市中每個人的勞動幸福權。城市從誕生起就被人們精心打扮,它匯聚了人類文明的成果,也蘊含著人類最美好的希望,人類最重要的創造力量都被集中在這里,以滿足人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與期待。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的本質意義就是文明。他說:“城市這個環境可以集中展現人類文明的全部重要含義”[2。宜居宜業城市建設過程中,只有在確保人們的勞動幸福權的基礎上,才能持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人人都明白城市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勞動,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個體勞動者不能充分享受勞動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矛盾?我們應該從學理上加以分析和闡明,深入探討美好生活、宜居宜業城市與勞動幸福權之間的深層關聯,從歷史的角度將這三者結合起來,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一個完整的發展鏈?;谛聲r代城市美好生活建設的現狀,從價值、動力和實踐三個方面,深入探討“勞動幸福權”的理念、目的和實踐意義。這將促進我們深入洞察并掌握新時期勞動幸福權的基本內涵,從而獲得關于城市美好生活的全新認知,超越傳統的生活觀念,將美好生活定義為包括勞動在內的人類活動,以實現美好生活的愿景。強調勞動幸福權是獲得美好生活的關鍵,更能為中國特色勞動幸福的實現提供有效的指導和價值指引。

二、宜居宜業城市美好生活的美學意義

(一)“宜居宜業城市美好生活”釋義

亞里士多德最先提出“美好生活”概念,是指人們在食物、住房等物質上獲得極大滿足之后,對豐富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這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在當今已經變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人們心中的美好生活就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sup>[3

宜居宜業城市美好生活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其理想狀態涵蓋多個領域,包括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綜合發展,以確保城市勞動者的舒適度、便利性、安全性,使他們在這里的居住和工作都得到充分的滿足,從而獲得更加持久的幸福。自古以來,人們對城市宜居性和宜業性的關注程度持續增加,中國古代哲人對“樂土”“樂國”“樂郊”的求索,西方思想家對“詩意棲居”的倡導,都顯示出人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以及對其未來發展的期待。1961年,世界衛生組織闡述了符合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的條件,提出了居住環境的基本概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適性[4。1996年“人居二”提出了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公平性的要求,2016年“人居三”提出了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宜居城市的建議,這些研究和實踐不斷豐富著宜居的理念5。2016年中共中央提出,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6。2017年李莎等提出了“宜業城市”的概念,即那些經濟發展程度較高,能夠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和創業空間,并且擁有優質的工作、創業和創新環境,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集聚人口和高素質人才的城市?!耙藰I”是“宜居”實現的基礎與前提,要“宜居”必須先“宜業”[7??梢?,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一直向往擁有美麗宜人的城市家園。

(二)城市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勞動幸福權

所謂勞動幸福權是人通過勞動展現自我價值,獲得類本質,從而實現以人的方式存在的權利。每個人都擁有勞動幸福權,勞動幸福權是勞動賦予的“天然”權利,是克服勞動異化和回歸自由勞動的原初動力[8。勞動幸福權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不可轉讓的初始權利。這種權利是人的其他大多數權利的源泉和基礎,其他權利在該權利基礎上得到衍生和拓展。所以,它是具體權利的基礎和支撐9。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城市一直是人們尋求美好生活的地方。在現代社會中,城市的內涵經歷了新的演變,城市已經成為展現美好生活的主要載體,不僅構筑了現代社會的呈現方式,而且引領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城市建設的核心力量是城市聯合勞動者,這種聯合勞動者不僅可以通過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來實現宜居宜業城市建設,而且還可以通過自主協作,創造出更高的集體力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想獲得真正的勞動幸福權,每個人都需要各盡所能,并且積極地投入宜居宜業城市建設工作中。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勞動幸福。一些人認為不工作也可以獲得幸福,但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正如馬克思在論述工人的異化勞動時指出:“工人都有被需要的感覺,被剝奪了工作機會的人常常會感到他們是無用之人并且會失去生活的目標?!?sup>[10]53因此,對勞動幸福權的保護有助于維護并發揮人的本質特征,使其免受外界的物化、動物化以及異化的影響,從而獲得生活在城市中的真正自由與尊嚴。任何試圖抹殺或剝奪人的本質特征的行為,都是違背勞動幸福這一根本權利的。

城市美好生活中勞動幸福權的三重維度

三、價值維度:勞動幸福權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價值旨歸

(一)“美好生活的人”存在的理想狀態是獲得勞動幸福權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文明的發展實際上是在不斷“試錯”。同樣也是一個持續尋找勞動幸福權的進程,其目標在于尋找一種較為理想的勞動幸福狀態,即通過努力勞動去實現美好生活,去感知生活中的美好。在持續的探索過程中,人類催生了各種社會結構。在原始社會時期,勞動幸福權等同于生存權,幸福即意味著存活,人類的存在與其他動物的存在之間沒有明顯的差別。在奴隸社會時期,勞動幸福權的實現是完完全全的“黑白顛倒”。奴隸處于“似人非人”狀態,他們參與勞動卻遭受非人的待遇。在封建社會時期,勞動者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相當弱,因此,他們的勞動幸福權得不到社會保障。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導致了勞動的異化。工人的生活狀況更像是在追求動物式謀生。以至于“工人越是感到自己是人,他就越痛恨自己的工作”[11]432。隨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出現,這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對于確保勞動幸福權,發揮了積極的示范效應。例如,中國就是以自己的特有方式提倡“人民主體性”,意在增進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我們只有在先輩們的努力之上,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我們今日的付出與努力,目的在于讓未來的一代能體驗更多的幸福。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這個觀念已經形成共識。我們在享受上一代勞動成果的同時,必須為后代的勞動幸福權打好基礎,如此一來,就構建了美好生活的連續性。簡而言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探尋勞動幸福權的歷史。

馬克思對美好生活的理想狀態有過經典描述,“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sup>[11]537人作為城市“美好生活”的構建者、推動者和擁有者,于社會生活中的狀態可被視為衡量其生活“美好”程度的重要標準?!懊篮蒙畹娜恕敝铝τ谧屓藗兏惺艿絼趧拥男腋?,擁有更多的閑暇時光,激發出既騰出了時間又創造了手段的潛能,從而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擺脫勞動與自由的矛盾,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更多的勞動機會和勞動幸福權。勞動的快樂、自由的追求以及全面的發展,不僅是人類發展的最佳境界,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和價值旨歸。但這種發展如果只是個別人或少數人的,而不是“美好生活”所提倡的全面發展,則不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價值旨歸?!懊篮蒙睢睆娬{以全體人民的利益為重,而不是犧牲個人或部分人的自由,以此來實現社會的發展。在“美好生活”的城市中,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充分的自由和全面發展,這正好與“美好生活需要”的階段性和系統性相對應。當今時代,人們應該摒棄思維觀念的分歧,一起去歸納總結過去的經驗,持續改進和提升勞動幸福權實現的途徑,同時也要明確什么才是我們期待的城市美好生活。

亞當·斯密把勞動看作詛咒和負擔。馬克思視勞動為自由的生命表現和生活的樂趣[12。雖然在城市建設中“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勞動狀態仍然存在,但要徹底改變“異化勞動”,必須依靠勞動,以消除階級差異。勞動從謀生手段轉變至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工作機遇,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全面的成長。勞動早已超越了謀生的范疇,它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位需求,并且也是一種讓人們有機會獲取“自由精神空間”的一種生活方式。通過勞動,個人不僅可以充分享受“美好生活”所賦予的自主權,還可以通過“作為最大的生產力”的指導,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多的自主權,使他們能夠真正地享受“個性得到自由發展”的福利。個體可以在城市藝術、科學等領域得到充分的發揮,勞動也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充分表達和發揮體能和智能的機會,從而打破“不自由”和“單向度”的發展模式,實現更加自主、全面的發展。美好生活的核心主旨就在于:通過勞動,能夠把負擔變成一種幸福,從而獲得更大的工作幸福感。勞動不僅能夠帶來舒適的生活,從而促進個體自由和全面發展,最終在各種勞動關系中的人的幸福權得到最大提升和優化,這與真正的“宜居宜業美好生活”趨同。

(二)城市“美好生活”就是最大化實現每個人的勞動幸福權

城市中的勞動者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者是指那些為維持城市穩定運轉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努力的人。他們不僅要參與經濟發展,還要參與投資、貿易和產業發展。因此,他們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程度和專業技術,以滿足宜居宜業城市建設的需求。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力,他們的技能水平、專業知識和創新精神,都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他們的貢獻將被永久地記錄在城市發展史上。狹義的勞動者指的是那些致力于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普通勞動者,不僅包括當地的居民,還包括外來的勞動力。例如,從城市環境建設方面來說,外來勞動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城市基礎建設時期,外來勞動力主要從業于建筑行業。在新型城市提速時期,外來勞動力主要從事城市基礎設施的優化改造,新型城市通過“三舊改造”項目的開展,實現了對城市舊廠房、舊城區以及城中村等老舊設施的優化升級,其中優化的重點則是城市市政管網系統(簡稱城市管網)。城市管網是城市的生命線,也是維系城市運轉的基礎,在城市轉型中持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來勞動力尤其在城市管網優化改造方面,成為重要的貢獻力量。他們是推進當代社會進步的重要的群體。隨著大量外部勞動力的加入,吸納外來勞動力不僅能降低開支,還能提高施工效率。對本地的建設者而言,基本上能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紅利。于大多數外來的建設者而言,從其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來看,顯然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更重要的是追求勞動幸福權和生活更加美好方面的要求。

無論是哪一類城市建設者,為了最大化實現他們的勞動幸福權和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宜居宜業城市管理者需綜合考量人才招聘、政府引領、勞動者價值等多種因素。第一,城市應該加強對高素質人才的招聘,并且拓寬他們的就業機會,以及提升城市的社會環境,推動城市朝著數字化、智慧化方向發展,以實現城市長遠的發展;并且要讓他們成為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的核心力量,從而實現他們的價值最大化,獲得最大的收益。第二,政府應該發揮引領作用,清楚地認識到外來勞動者在其中的重要性,以滿足外來勞動者的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獲得城市權利,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活力,以投身于宜居宜業城市基礎設施提速之中。第三,城市應當在緊密結合時代特征的基礎上詮釋城市勞動者的價值,使得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城市建設不只是一件簡單的物品,也不只是一種快速消費品,它更多的是一種擁有持久價值的產品。這種城市建設方式與中國的長遠發展目標相一致,也符合城市勞動者的利益。

四、動力維度:勞動幸福權是創造美好生活“幸福感”的發展動因

(一)生存性勞動是“美好生活”的前提

人的基本生存性勞動需要的滿足是身體得以充實并使本質得以表現的基礎?!巴ㄟ^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做類存在物?!?sup>[11]162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勞動,即為了延續生命,必須能夠勞動。這說明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質、精神等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只有滿足了這些基本需求,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和美好生活。馬克思語境下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基本需求被忽視,其窮困的生活被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工人應有的生活和存在。毫無疑問,他們竭力營造的“美好生活需要”構成了一個極具欺騙性的社會現實,因為他們剝奪了勞動者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自主權。所以,通過勞動獲得“衣食住行”等生存性需要是所有歷史活動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可能進行與“美好生活”相關的行動,并持續促進“美好生活”發展。

(二)不斷增長的勞動幸福權是“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滿足生存性勞動需求并不意味著人類的生活就此止步,相反,它們是人類實現更高層次生活目標的基礎。在達成基本的生存性勞動需要后,人們往往會產生其他層面的需求,驅使他們參與更高級別的生產活動,以謀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美好生活的實現出現了兩方面問題。其一,教育資源差異、收入的差距、職業發展機會、社會保障問題等因素導致城鄉社會階層分化顯著加劇,社會階層結構的分化形態和規則逐步形成,公平公正、美好的城市發展目標與貧富差距的拉大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其二,城市文化內涵和歷史魅力也漸漸被淡忘,蘊藏著城市文明與發展的特色文化被拋棄,例如“仿古街風”“開發區風”“園博園風”“地標性建筑風”的不斷加劇,城市的文娛空間被侵蝕、公共環境被污染。城市的完整性不只取決于其外在形式之美,更應該注重提高內在品質。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勞動幸福指數才是城市宜居宜業的靈魂。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以實現城市美好生活的目標,人們需要不斷創造新的產品和提供新的服務,以滿足自身的需求。人們生存狀態與其勞動之間的聯系密切,沒有生活需要,就沒有勞動。同時,生產的物品和方式不僅決定了個人的生活水平,而且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期望。實際上,人類的生產行為受到其生活需求的驅動,歷史只是追求自身目標的人們的行為?;旧嫘枨蟮臐M足推動著不斷增加的生活需求,因此,人類必須從更高層次、更高級別的生產創造活動中獲取能量,以滿足日益增加的生活需求,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不斷增長的勞動幸福權,這為“美好生活”的實施提供了豐厚的力量源泉。

(三)勞動幸福權的發展性助推“美好生活”意蘊深化

勞動幸福權代表著人們對于更加完善的勞動方式的渴望,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則指出,這種渴望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升,而這種提升的過程也正是通過改善社會基礎設施來實現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未來期望已經超越了原有的限制,它既有階段性的,也有持續的發展。在“更好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這也正是人類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感的體現。人類的勞動幸福需求不斷變化,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促進更高層次的需求,這種歷史性的、動態的循環關系使得人們不斷地滿足自身的第一個需求,并且不斷地利用已經獲得的工具來滿足新的需求,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的目標。勞動幸福權正是通過這種不斷變化的關系而不斷提升,從而達到更高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新需要”的出現可以看作“舊需要”的延續,它們都在不斷地滿足人們的勞動幸福,它們將帶來更多的創新和挑戰。

歷史的演變表明,社會的生產力一直在持續增長,“勞動幸福權”和“美好生活需要”與當下的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關聯,而“美好生活需要”的狀態則取決于當下的社會經濟水平?!懊篮蒙钚枰钡膬热菀恢痹诓粩嗟厣罨?,從“生存性勞動需要”到“持續增長的勞動幸福權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人們一直在追求一個能夠反映歷史發展的、具有持續性和動態性的范疇。激勵著人們不斷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而這一進程也正是勞動幸福權發展的歷史進程,它將為人們帶來更加宜居宜業的美好生活環境。

五、實踐維度:勞動幸福權是助推城市美好生活實現的現實手段

“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sup>[13實踐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勞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為“美好生活”提供了實現的基礎,也使人民獲得了“美好生活”的價值,滿足了“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也是達到“美好生活”目標的關鍵路徑。馬克思經典作家的勞動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實踐框架,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力,實現自身的價值。建設宜居宜業城市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框架,以確保他們在城市建設和改造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一)勞動人民在“美好生活”中扮演著建設和改造的核心角色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宜居宜業城市研究起源于探討人居環境科學的基礎上。其中吳良鏞院士提出了一種以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與景觀學為核心,社會學、地理學和生態學等學科交叉合作,發展人居環境科學的思想方法,這種思想方法具有開放性、博采眾長、凝聚力強的特點,為宜居宜業城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宜居宜業城市規劃旨在將社會性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滿足城市勞動者幸福權的需求,并且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利益。這種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公共利益為導向,以和諧共處的原則,構建一個充滿活力、充滿機遇的宜居環境。近年來,我們的城市規劃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過去的藍圖規劃和理性規劃轉變為以動態彈性的方式為城市居民服務,并且將低碳化和應對環境變化作為重點,以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

中國的城市社會規劃致力于充分理解并尊重居民的需求,并積極收集各方的意見和建議,以期達成更高的社會效益,使城市變得更加宜居美好,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為此,城市勞動者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且不斷地通過勞動來實現這一目標?!懊篮蒙睢钡暮诵膬r值體現了一種將工作從一種負擔轉化為一種幸福的過程,它既為“美好生活”提供了實現的可能性,又為城市勞動者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充滿活力的發展環境,這種環境有助于他們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和更大的發展空間。

城市“美好生活”的建設給勞動者提供了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他們在勞動中不僅可以挖掘自身的潛力,還可以培養出獨特的個性,提升自身的技能,把握當下的機遇,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勞動是一種探索、發掘、創造和享受幸福的過程,它讓人們獲得快樂與滿足。勞動可以帶來幸福,但“美好生活”則更加強調個體的自我價值認同,它讓人們在勞動中發現自身的潛能,認識自己的內在力量,從而獲得對幸福的領悟和感知。

(二)勞動幸福權是助推城市美好生活實現的具體途徑

“財富的本質就在于財富的主體存在,所以,認出財富的普遍本質,并因此把具有完全絕對性即抽象性的勞動提高為原則?!?sup>[10]181按照馬克思的基本觀點,勞動確認了財富的本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夢想不會自動成真”[14。唯有通過勤奮的工作,才可以創造出美好的未來。人類文明的最高境界應當是追求自身的幸福,因此,工具性管理策略和全局性的城市管理目標應當有所區別,不可混淆。當今中國的宜居宜業城市治理變革不僅是對西方城市文明的反思,也是為了指引中國城市發展的正確方向。隨著城市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勞動者們不僅僅滿足于物質上的需求,而且還追求精神上的多樣性,勞動已經變成“人的存在”的核心驅動力,它不僅僅可以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馬克思主張“沒有勞動就沒有幸??裳浴?,只有將勞動創造視為幸福的基礎,人們才能體驗到勞動所產生的幸福。而獲取勞動幸福感,需要城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權益得到保護,工作得有尊嚴;勞動成果得到相應的認可,體面地生活,由此,勞動不再是外在、抽象、否定的異化性勞動。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讓每個公民都擁有同樣的權利,并且擁有自己的工作機會。因此,在宜居宜業城市建設中,我們應該努力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環境,讓每個公民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且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勞動的幸福權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追求美的方式,更是一種實現個人價值的方式,它能夠讓人們從中獲得滿足,從而獲得更多的快樂。通過勞動確證自己的生命本質,這種幸福觀異于其他的形態的幸福,是個人的自我實現,是一種自由的生活方式,它不僅能夠帶來真正的現實幸福,還能夠為未來的幸福提供指引,并且能夠為社會歷史的發展帶來持久的進步。通過勞動,人們不僅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技能,從而獲得當下宜居宜業的生活,并且對未來充滿期待。通過勞動,我們可以發現、創造并享受幸福。在宜居宜業城市中,個體可以通過勞動獲得自我價值認同,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潛能,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并從中獲得滿足感。因此,宜居宜業城市就是要盡可能地給人們提供公允的勞動契機,使他們都能自食其力,能夠幸福地創造美好生活。

結語

在阿爾都塞看來,“在其被異化的勞動產品中,人不知不覺地實現著人的本質”,“即在實踐中重新獲取人的本質”[15。在城市美好生活建設的實踐中,勞動幸福權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推崇,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個人的勞動幸福權最大化實現是良善社會的必備條件,這源于對人類精神面貌和生存心態的改善和提升。從哲學角度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16。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社會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綜合體。人類作為一種有生命的個體,通過勞動保障基本生活需求,這對于保持生命的持久性、促進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勞動早已超越了謀生的范疇,它已被視為一種必備的技能,并被視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充足的物質財富,更能夠使人們在艱苦的工作中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巴鶗蛩龅墓ぷ鞯玫劫澷p而激發出工作活力,具有高潛力的若能得到適當指導,他們將可能成為組織未來的領導者”17。在追求宜居宜業城市生活、創建新時代城市發展中國道路的進程中,我們有責任讓群眾從“生存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擁有更多的勞動幸福權利。我們的城市發展贏得了勞動幸福權,也就贏得了歷史,贏得了未來。

注釋

①第二屆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于1996年6月3—14日在土耳其的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舉行。二十年前在加拿大開了第一次會議,這是第二次,簡稱“人居二”。會議的目標是探討兩個同樣具有全球性重要意義的主題,即“人人有適當住房 ”和“城市化世界中的可持續人類住區發展”(Adequate shelter for all 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urbanizing world)。大會通過了《人居議程》和《伊斯坦布爾宣言》。通過這次聯合國大會的努力,改善人居環境的問題已經從學術界和工程技術界專業范圍的討論,上升為世界各國首腦的普遍認識,并成為全球性的奮斗綱領。參見吳良鏞.“人居二”與人居環境科學[J].城市規劃,1997,(3):4-9.

②2016年10月17日,第三次聯合國住房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大會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召開,簡稱“人居三”。這次會議通過了《新城市議程》(New Urban Agenda)這一里程碑式議程,對推動住房和城市可持續、城鄉規劃的發展具有引領作用。參見吳志強.“人居三”對城市規劃學科的未來發展指向[J].城市規劃學刊,2016,(6):7-12.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

[2]芒福德.劉易斯·芒福德著作精萃[M].宋俊嶺,宋一然,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28.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4]張文忠.宜居城市的內涵及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07(3):30-34.

[5]單樑,周亞琦,荊萬里,等.住有所居 居樂其境——新時期深圳宜居城市規劃的探索與實踐[J].城市規劃,2020(7):110-118.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年2月6日)摘錄[J].城市規劃學刊,2016(2):4.

[7]李莎,陳欣.沒有“宜業”,何來“宜居”? ——成都建設宜居生活城市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9-45.

[8]何云峰.論勞動幸福權[J].社會科學家,2018(12):8-14.

[9]何云峰.勞動幸福權:通過勞動創造兌現的人之初始權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7(3):46-54+172-173.

[10]肖恩·塞耶斯.馬克思主義與人性[M].馮顏利,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53.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2.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8.

[13]習近平.在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8.

[14]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2).

[15]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94.

[16]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麗,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5.

[17]徐大豐,孫海云.數字經濟下的企業員工關系管理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22(3):14-26.

The Triple Dimensions of Labor Happiness Right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City

ZHANG Xiangro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Province,250357)

Abstract: Livable and Viable cities are what the people yearn for in a better urban life. In the pursuit of creating cities that are both livable and viable, it is essential to maximize the fulfillment of everyones right to happiness in their labor, as thi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 good society. The right to labor happiness encompasses three dimensions: From the value dimension, the right to labor happiness represents the aspirational goal of a better urban life. The ideal state for people to "live a better life" is to secure the right to happiness in their work. Viewing from the motivational dimension, the increasing right to labor happiness is a catalys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life. It contributes to the enrichment of what constitutes a better life. In term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right to labor happiness provides concrete pathways to advance the achievement of a better urban life. Individuals attain self-worth recognition by claiming their right to happiness in labor, thereby unleashing their potential and realizing their aspirations for an improved existence. A thorough exploration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kers right to happiness in their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better urban life holds significant value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t aligns with the new eras mission of "continuously satisfying the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supports the promotion of a new model of socialist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better life; livable and viable; urban governance; labor happiness right

(責任編輯:楊 真)

猜你喜歡
城市治理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的路上,車是什么樣子的?
創新城市治理理念 扎實推進城市工作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唐山城市治理的問題與對策
新時期銀川市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路徑
城市政治學視角下對中國城鎮化的思考
中國城市發展與治理的全新思維方式
大數據時代城市治理:數據異化與數據治理
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異與共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