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州儺戲:文化特質、功能與傳承創新

2024-04-15 00:03湯付強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儺戲池州文化遺產

湯付強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湘潭 411100)

一、引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首《清明》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所作,是他任職池州刺史時留下來的千古傳唱。而池州的杏花村能夠聞名古今,這首《清明》功不可沒。池州地屬江南一帶,風景優美,歷代名人墨客都曾對池州贊不絕口,留下了珍貴的文化寶藏,因而池州一直被稱贊為“千載詩人地”。同時,池州還有個神秘且豐富的文化寶藏——池州儺戲。池州儺戲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民俗體育活動,更是將巫、道、釋、儒的宗教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同時,它歷史悠久,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精華,吸收了民間繪畫、雕刻、民俗等方面的優點,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池州儺戲千百年來保持著恒久的生命力,這與每一代人的傳承和努力是分不開的。但隨著社會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池州儺戲的傳承現狀堪憂,其背后原因主要有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儺文化認同感不強、學校傳承不力等,導致這一文化瑰寶逐漸被遺忘。因此通過探究池州儺戲的文化特質及其社會價值研究,探尋池州儺戲與現代社會融合的路徑,才能更好地將這份傳統民俗文化煥發現代化的生機,同時為其他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借鑒。

二、池州儺戲的概況

(一)池州儺戲的內涵及歷史淵源

古時人們對圖騰和宗教有著神秘而虔誠的信仰,這是儺產生的最初因素。儺是一種驅除疫方之鬼、消滅邪氣、導致正氣,以保人平安的一種儀式,早在新石器時期已經產生,甲骨文中已有“索室驅疫”的象形字[1]?!皟畱颉备拍畹漠a生正如薛若鄰先生在《儺戲·中國戲曲之活化石——全國首屆儺戲研討會論文集》中提到的:“遠古的宗教包含強烈的巫術色彩。巫很早以前就產生了,其職能是驅鬼逐疫,通過歌舞表現出來,隨著其不斷積累、完善和發展,在與戲曲接近和吸收的過程中,形成了儺戲?!盵2]池州儺戲屬于儺戲四大種類的鄉人儺,是民間為了祭祀祖先、驅邪納福而以宗族為表演單位的一種祭祀文化活動。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池州儺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性的儺舞、儺儀、儺戲表演,有一套完整的儺儀、儺舞和正戲表演程序,是一項具有很強的體育和文化元素的活動。池州儺戲的表演元素涉及范圍十分廣闊,其蘊含的民間民俗、考古、美術、音樂、宗教等各種文化元素都值得深入研究。池州儺戲曾在市轄區、東至、石臺、青陽等地區廣為流傳,現今池州儺戲的主要活動范圍為棠溪、梅街等鄉鎮地區,以及一些村落自發活動形成的祭祀圈,史載“無儺不成村”,這便是池州儺戲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儺戲存在的不同之處,其以宗族為單位代代相傳,綿延至今。

《杏花村志》是最早有關池州儺戲的文獻記錄,由清代池州人編纂。該書詳細地描述了紀念蕭統的祭祀活動,如“是日諸家扮會迎神者,所扮為關壯繆,為城隍,為七圣二郎,為玄壇。其扮也則各騎乘,奉面具,或于東門之橋,或于南門之獅子口,盛妝飾儀從”[3]。蕭統即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蕭衍之子,他的代表著作《昭明文選》更是被文學界美譽為“修辭之家舉為軌則”的經典。蕭統賢明仁德,體恤百姓,受到封地人民的愛戴。在蕭統去世之后,池州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為人厚道的太子,便將他的衣冠請回到池州的秀山埋葬,并在秀山上建造了“昭明祠”,以供奉蕭統。765年,池州的百姓又在新縣西址處新建了“昭明祠”?!拔男⒄衙魇サ邸备潜镜乩习傩諏κ捊y的美稱。當地每家每戶都供奉“案菩薩”,即蕭統的神像。每年的正月初六是最為熱鬧的時候,池州百姓為了驅邪納福而抬著蕭統的神位四處游行,村民組織編排案戲“以酬昭明”。據此可以得出推論,為了祭祀蕭統而自發的民間活動是池州儺戲興起與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自從昭明太子去世以后,這種祭祀活動在池州地區便十分盛行,尤其是在唐、宋時期更為熱烈,其中宋人雜記就被引用到《杏花村志》中作為考證。

(二)池州儺戲的發展興衰

池州儺戲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波折不斷,歷經坎坷。根據《七修貴池姚氏宗譜》中有關池州儺戲的文字記載以及負責儺戲研究的專家研究發現,池州儺戲大概經歷了三度興盛、三度衰亡的過程。第一次興盛于明代中期嘉靖時期,在明末清初時凋零。第二次在清朝康乾盛世得到發展和傳播,在太平軍戰役期間遭到破壞。第三次興盛于清朝晚期,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遭到嚴重破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倡導發揚古老劇種,儺戲又一次發揚光大。王兆乾先生首次在《談儺戲》中對池州儺戲進行研究并刊發,但并未得到重視。1980 年后,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幫助以及民間藝術家的努力下,才使這一門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再次重生。

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國家實行全面改革開放政策,儺戲從封建迷信活動逐漸變成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得到復蘇的機會,當地政府和民間組織相繼開展并實施了對這項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通過政府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宣揚,池州儺戲慢慢走出池州,走出安徽,走出中國,并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它的神秘風采。21世紀后,池州儺戲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不同學者從池州儺戲的文化與價值、服飾面具等亞文化、傳承與發展規律、與其他戲種進行比較等研究角度進行探究。如王義彬以實地調查材料為依據,從藝術、特質及歷史變遷等方面切入,揭示池州儺戲的文化意義[4]。汪勝水等從儺戲、儺文化的基本含義切入,闡述池州儺戲面具的美學特征及內涵[5]。呂光群提出將池州儺戲搬上舞臺以更好地傳承池州儺戲的建議[6]。2005年,梅街農民儺表演隊參加“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榮獲“中外儺藝展演金獎”。2007年,池州市儺藝團經韓國邀請參加第十屆晉州面具舞盛會“東亞西亞面具舞慶典2007”。這是韓國主辦方首次以政府名義向中國儺藝演出團發出的邀請,也是“池州儺戲”被批準加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首次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的池州儺戲得到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肯定和稱贊,池州被授予“中國儺文化之鄉”。

三、池州儺戲蘊含的古文化特質探究

民俗文化不僅是證明一個地區在歷史上存在過的痕跡,也是一個民族穩步向前發展的動力。文化遺產中有如同基因般蘊含著幾千年文明的成果積累,池州儺戲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信息和藝術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將巫、道、釋、儒的宗教精神融會貫通,更將繪畫、雕刻、民俗等內容為其所用,因而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研究價值,是民間民俗文化的瑰寶。其內含的古文化特質值得學界進一步研究,以更好地發掘其對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價值,從而促進池州儺戲在當代的傳承。

(一)池州儺戲沿襲了古儺文化驅邪納福的功用

在原始社會,人類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因此人類在與自然的對抗過程中常處于下風,自然界的神秘現象使遠古人類總是對自然存有敬畏之心。而自然崇拜也促使人類產生了最初的藝術活動,其“最大的影響是為人類美感奠定了想象、移情、將自然力人化等心理基礎”[7]。因而遠古人類憑借自己的想象創造了“神”,使客觀自然的神秘現象在人類的自我心理安慰的作用下有了具體的“人化”形象,并對“神”產生了崇拜。同時,遠古人類在面對無法抵抗的自然災害時,為了求得自身安全和種族繁衍便創造出儺祭,其具體表現為一種具有原始封建色彩、以鬼神崇拜為核心的祭祀活動。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文明的進步,儺祭的神秘性逐漸消退,進而轉化為一種新的活動方式便是儺戲。在儺文化中幾乎所有的元素都是圍繞祭祀而展開的,儺戲和儺舞等活動形式便是人們心靈上的追求與需要的外在表現??梢哉f,池州儺戲依然保留著遠古時期祭祀、巫術文化等重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性的儺舞、儺儀、儺戲表演,有一套完整的儺儀、儺舞和正戲表演程序,是民間為了祭祀祖先、驅邪納福而以宗族為表演單位的一種祭祀文化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每年正月,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將會舉行一年中的“大事”——儺戲演出。那些請神、送神的儺儀式十分隆重,幾乎是全民參與。一列列身著彩衣、舉著儺傘的鄉儺隊伍行進在田埂上,開道鑼、“儺神會”牌、“肅靜”牌、“回避”牌在前,村民手執刀、槍、戟、錘、矛等古代兵器模型緊跟著,后面彩旗隊、鑼鼓隊、細樂隊,引導簇擁著漆金雕龍的“龍亭”?!褒埻ぁ崩锕┓钪@場鄉村民俗文化盛會最重要的器物——五色斑斕、造型各異的儺神面具。這種迎神活動在當地幾乎是人人參與,表達了人們驅邪納福、辭舊迎新的美好心愿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二)池州儺戲保留了宗族文化特質

“山旋而秀,水麗而清,地僻而阻”,皖南地區多山地丘陵,交通不便,較為封閉的自然環境是池州宗族制度得以形成的原因之一。而池州儺戲得以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宗族制度下的“小團體”社會十分強調用儀式活動來促進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感。池州的宗族文化是一種伴隨著鄉村部落發展而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文化。宗族是絕大多數村民同姓同宗,以宗廟祠堂為核心進行活動的組織。在明清時期,池州儺戲主要是在祠堂里進行表演,以達到祭祀祖先、驅邪納福的功用。正如王秋貴在《儺戲三型辨》里提到的:“他們的儺戲演示,主要是屬于敬奉祖先神靈,娛悅祖先神靈,祭祀祖先神靈的活動?!盵8]此外,池州儺戲是以同一宗族為載體進行代代傳承的,不同的姓氏、不同的宗族在池州儺戲中的唱詞和情節表演上也會存在著差異。各宗族的演出面具、器具的放置、維修都由同宗族的村長進行管理,表演的程序嚴格按照祖傳的規矩進行,是“祖傳的一切制度、禮儀,以及儺戲演出規范都不容篡改”[9]。這種強調必須嚴格遵照祖制的做法,不僅反映出池州儺戲具有祖先崇拜的宗族文化色彩,也表明了池州儺戲正是依靠同宗同族代代“照葫蘆畫瓢”的口耳相傳才能延續至今。同時,傳統的池州儺戲的表演內容大多滲透著“忠孝、貞潔”的封建倫理思想,是規范族人、教化族人的重要工具。大多數宗族在進行儺戲演出時偏好選擇《孟姜女》《劉文龍》等劇,用其蘊含的“節孝”主旨起到對族人宣傳教化、維護宗族團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對族內的婦女進行道德教育的作用,這與徽州地區宗族過于重視婦女樹立“貞節牌坊”的行為更是遙相呼應。

(三)池州儺戲內含的佛道文化色彩

受民間信仰的影響,池州儺戲經歷了歷史上各種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這一點從現今保留的池州儺戲面具便可見一斑。池州儺戲的面具造型有原始的野獸、道教中的人物如三官等、佛教中的神仙如觀世音菩薩等,無不透露出各種文化元素的影子,突出表現了池州儺戲具有地域文化融合的特征。首先,被譽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華山坐落在池州市青陽縣內,供奉著大愿地藏王菩薩。九華山常年有佛教信徒前來參拜,具有濃厚的佛教文化氛圍。而主要盛行于九華山北麓山區的池州儺戲“近朱者赤”,吸收了九華山佛教文化、民間世俗文化等文化元素,不僅在池州儺戲面具上有著明顯的慈眉善目的“佛”的形態,也在儺戲劇本中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如《搖錢記》中“鬧花燈”:“叫徒弟!新年新歲大家唱個《鬧花燈》。佛光普照佛光燈,普照天下善良民;上方下方遇一照,世間好事難離身。南無阿,阿彌陀佛薩摩??!阿彌陀佛薩摩??!”[10]這個劇本的唱詞充分地表現出池州儺戲深受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影響。其次,池州儺戲還蘊含著濃厚的道教文化色彩。道教是在原始巫術文化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中國的本土宗教,在宋代以前,九華山曾是道教的法場,因而為周邊發展的池州儺戲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如在傳統劇目《請陽神簿》中請神片段:“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凡有禱祈,必蒙感應。有勞今年今月今日今時,傳奏功曹,值符使者,轉奏天地三界、十方萬靈,滿空真宰,天下胡公,正乙總管,殿前打參十大元帥,行祠文孝昭明圣帝,二郎七圣賢神。再運真香,一心拜請……”[11]這段唱詞表明只有請神后儺儀演出才能正式開始,且請的神仙都是屬于道家文化的神仙。這不僅展現了道家神仙在儺戲中的地位,更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對池州儺戲的影響之深。

四、池州儺戲在當代社會的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具有動態性和生命力的文化,對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只停留在過去,就失去了它作為遺產的價值和意義。因此,了解和發掘池州儺戲所蘊含的古文化特質的最終目的是讓其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從傳統文化精華中汲取古為今用的社會價值,從而更好地將這份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一)池州儺戲的健身功能

池州儺戲沿襲了古儺文化驅邪納福的功用,至今存有遠古時期祭祀文化、巫術文化等重要的文化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性的儺舞、儺儀、儺戲表演,蘊含著遠古時期的巫術、舞蹈和武術三元素,而且三者之間歷來關系密切?!渡袝ひ劣枴吩疲骸案矣泻阄栌趯m,酣歌于室。時謂巫風?!笔柙唬骸拔滓愿栉枋律?,故歌舞為巫覡之風俗也?!盵12]由此可見,舞蹈和武術一直是巫術重要的表演方式。被稱為“戲曲活化石”的池州儺戲是由遠古巫術文化演化而來,其中帶有儺舞和武打的情節,增加了儺戲的娛樂觀賞性。人們為了驅邪逐疫、祈福納福進行跳儺儀式,這種文化上的信仰使池州儺戲一直傳承下來,儺儀里存在的舞蹈和武術元素也因此流傳至今。在儺舞《打赤鳥》《舞傘》《舞滾燈》等中可以看出民族體育中的賽馬、角抵、打鬼戲、踩高蹺等體育運動,跳儺驅逐表演里存在大量的蹲、踢、抓、打、撲、追、擊、舞、砍、蹦、跳、旋、摔等一系列動作,這些動作在當今社會的視角下便是強身健體的體育鍛煉。在唐宋時期,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盛行舞蹈藝術,儺戲才慢慢從神圣的祭祀性活動中衍生出它的娛樂性。明清時期,儺戲吸收了戲曲和雜技等元素,進一步走向大眾化,其娛樂性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并展現出運動健身的價值。雖然池州儺戲表演者最初并不是為了健身而進行表演的,但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卻達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據《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13]。這表明人們已經發現通過運動鍛煉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增強免疫力的功效。參加池州儺戲演出的表演者表示長期的排演確實對他們身體的疾?。ㄈ珀P節炎、冠心病、動脈硬化等)有一定的預防和改善作用,這與他們經常需要做出跑、跳、蹲、舞、旋等一系列表演動作是密不可分的。在科學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大多數人已不信鬼神之說,池州儺戲中的巫術、祭祀等文化也無用武之地,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研究池州儺戲中的舞蹈和武打元素,為當下熱門的健身行業服務,發揮其內含的健身價值。

(二)池州儺戲的美學功能

池州儺戲是民間傳統藝術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因素。在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誕生的池州儺戲必然是一種具有美學屬性的審美創造活動,如池州儺戲面具、儺傘、儺戲服裝等藝術品都具有美學價值。首先,池州儺戲面具不僅僅是在儺戲表演中為“神”的形象代言的工具,更是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民間藝術品。儺戲面具并不是千篇一律、毫無生氣的“一張臉”,而是由面具制作者通過對雕刻技法的掌握,對所扮演人物的面孔、氣質、形象進行鏤空設計。這不僅要求面具制作者的雕刻手法十分細膩,還要求在對面具造型和色彩進行設計時融入儺戲的藝術規律,才能使面具在視覺上具有強烈的儀式感。如此精心制作的儺戲面具不僅能夠生動地表現出所扮演人物的神態,更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審美需求。觀眾通過面具來感受儺戲背后所沉淀的中華文化的歷史厚重感,感受其融入的儒釋道等各種宗教文化精華的美,在這一觀賞的過程中便產生了審美活動。其次,池州儺戲中的服裝也具有很強的崇尚自然的傳統文化審美價值。如在顏色上,紅色是池州儺戲中最常用的顏色。同時紅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喜慶、好運、吉祥的顏色,常常被用來驅逐邪祟。在紋樣上,池州儺戲服裝的紋樣也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各種吉祥的紋樣如團花紋、壽字紋等常常被繡在儺戲道具或服裝上,表達了古時候人們祈求風調雨順、平安長樂的思想內涵。這些隱藏在池州儺戲服飾中的傳統文化符號,對當下的戲劇、服裝、建筑等方面的審美都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的,藝術需要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14]。因此,要善于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能夠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激活其強大的審美生命力,如此才能在被西方審美逐漸侵略蠶食的現代社會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審美,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池州儺戲的文化功能

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根本,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無論社會怎樣變革,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需要每一代人的接力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5]。中華文化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是中華民族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池州儺文化是池州儺研究的重點內容,各學者從儺面具文化、儺舞文化、儺服裝文化等層面進行研究。這種文化現象表明了池州儺戲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而其蘊含的文化價值也是促使其綿延至今的重要原因。

與已經文字化(典籍)、實體化(建筑、器物)的文化樣式不同,非物質文化是活態的,是由人的生命活動所承載的[16]。池州儺戲是歷代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發展、演變而來的具有特殊價值之物,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首先,池州儺戲發源于古老的驅邪祭祀活動,與神靈、圖騰、自然以及生殖等崇拜信仰結合起來,儺儀、儺戲、儺舞雖經歷政治和歷史的打擊瀕臨滅絕,但仍頑強地存活至今,且大多保留了原始文化的韻味,有利于學者更好地對遠古文化進行研究。其次,池州儺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通過對其深究可以挖掘出變文、雜劇、南戲等各個時代的文化經典。再次,池州儺戲也是整個儺文化中至今保留比較完好的鄉人儺,其劇本、曲調、服裝、道具等都相對完好,是研究我國民俗文化的良好標本。最后,池州儺戲還包含豐富的宗教思想文化,其中儒家思想文化對儺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池州儺戲是以宗族為表演單位的一種祭祀文化活動,在古代宗族社會里主要強調的是儒家孝道思想,從池州儺戲中祭祀祖靈的行為到儺戲劇本《魁星點斗》《劉文龍》等都體現出儒家思想對池州儺戲的影響。儒家思想在池州儺戲中得到推廣,從現代學術研究的角度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研究價值,能更好地促進對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承。

五、池州儺戲的傳承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歷史的長河中輝煌燦爛過。如何讓它活在當下,并面向未來,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作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池州儺戲積淀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信息和藝術特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從最初的驅鬼除疫、祭祀祖先的活動已演變為今天的傳統文化活動,需要年輕一代去認識、學習、傳承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寶藏。面對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采取相關措施使其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得以延續。通過對池州儺戲的調查和相關文獻的研究得出,保護瀕臨失傳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切實有效地為民間藝術尋找更好的生存空間,進行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傳承。二是要將傳統的民間藝術與當代文明聯系起來,賦予其更多的現代意義,以開拓創新它的發展前景。

(一)提高民眾的儺文化認同感,加強儺文化傳承自覺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是把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集中起來,以文化遺產的名義讓它們永遠傳承下去,代代樂享。而要使“代代樂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永久傳承不僅需要國家政府投入資金、人力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更需要發動人民的主體力量。人民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和傳承的主體,因此要將池州儺戲更好地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的儺文化認同感,加強其儺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首先,提高儺文化認同感,不僅在于加強當地群眾對池州儺戲的關注力度,更重要的是要使池州儺文化的內質和精髓深入人心。池州儺戲是根植于本土活動的戲劇,但許多池州本地市民幾乎沒有接觸過池州儺戲,很多市民甚至都不認識“儺”這個字。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的工作繁忙、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以及休閑娛樂的方式大大增加,以祭祀、傳統娛樂為主要形式的池州儺戲,受其固有文化特點的局限,對當代大眾的吸引力不強[17]。因此,應加強對儺戲的宣傳,推出儺戲題材的紀錄片,在地方臺推出特色節目,鼓勵當地媒體平臺對池州儺戲進行傳播。此外,還可以在圖書館、博物館等地開展儺文化展覽、學術講座等活動,使本地市民認識到自己是池州儺戲搖籃的后代和繼承者,理應重視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自己的家鄉能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珍貴的文化寶藏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其次,自2005年池州儺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池州市政府開始重視池州儺戲,并開展非遺“名師帶徒”工程。國家級非遺項目池州儺戲國家級傳承人姚家偉表示,“名師帶徒”并不意味著在數量上就不缺表演傳承人了。學徒拜師以后,需要在三年內完成所有的學習工作。在每年的年中和年末,會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領導小組對學徒的學習工作進行考核。待所有的學習工作完成之后,政府會組織專家對“名師帶徒”這一工程進行成果展示和檢查,并給予教學評價。合格通過的學徒被授予“名師帶徒”工程合格證,并且政府會以項目為單位,按學徒的人數進行現金獎勵,有三千元至一萬元不等,并鼓勵當地加以配套獎勵。由此看來,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儺戲表演者就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儺戲的表演學習上。但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心浮氣躁,難以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和鉆研這一古老的傳統藝術。因此,若想更有力地傳承池州儺戲,則需加強池州儺戲傳承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養成不怕苦不怕累并甘于奉獻的精神。

最后,文化的傳承是離不開教育的。然而,在校園的文化傳承中幾乎看不到池州儺戲的身影。在池州當地的中小學課堂上沒有開設過任何關于池州儺戲的本土化課程,池州儺戲在當地學校的文化教育傳播中常年處于缺席的狀態。根據調查發現,在2023年之前池州儺戲進入校園的儺文化活動次數寥寥無幾,平均一年一次。此外,池州學院雖被設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習基地”,但并未采取具體的措施(如成立相關的院系、開設儺文化課程、培養相關的人才等)加大對池州儺戲的傳承力度。教育傳習基地通常處于關門狀態,除非有特殊活動才會開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鄰市的安慶,作為“桐城派”的故里以及黃梅戲發展成熟的地方,不僅開設本土化的課程,還特設學校黃梅戲藝術學院培養相關的人才。因此,要從根本上保證池州儺戲能夠代代相傳,必須提高社會大眾對傳統非遺文化的關注,而學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就在校園里、課堂上。因此,政府應將池州儺戲融入當地的教育體系中,出版高質量的池州儺戲通識教科書,鼓勵學校進行池州儺文化的校本開發,加強師資隊伍的培養,開設有關池州儺戲的本土化特色課程,推進池州儺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的建設,從而潛移默化地促進新生代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政府加強資金政策保障,建立儺文化創新特色產業

池州儺戲屬于民俗戲劇表演活動,這一特性決定了需要定時定量地開展演出活動以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群眾的認知度。而開展民俗表演活動的前提條件是有充足的資金保障,培訓與發展民俗表演活動也需要經費支持。第一,盡管池州市政府加大了資金投入,但并不都是按時發放。而且池州儺戲有28個儺戲會,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活動經費嚴重不足。例如2016年池州市政府撥款給縞溪曹儺戲會2 000元,并給傳承人曹其根個人獎勵6 000元,但是在正月舉辦的儺戲活動至少需要8 000元,同時儺戲的表演場所也需要修繕,裝修費至少需要7 000 元。由此可見,政府的資金補助是遠遠不夠的。第二,經費不足導致大部分儺戲的演出主要是靠當地村民自己籌款,例如2016年縞溪曹儺戲會籌得資金11 490元,但舉辦儺戲活動花費6 636元,加上祠堂外部的修繕費5 000元,籌集的資金所剩無幾,祠堂內部無法進行裝修。并且隨著儺戲的名聲增大以及政府的資助,不少經濟落后的村民在自籌經費演出上產生消極心理,認為不應該由村民自籌經費進行演出,而應該由政府大力操辦。盡管有村民自籌演出經費以及外來觀看者的募捐,但仍然無法支撐池州儺戲活動的舉辦和服裝道具的更新,這也導致池州儺戲的藝術觀賞性不斷下降,質量不斷退步。因此,在制度和政策上,政府要進行幫扶和支持,且需加大扶持力度,解決經費問題,健全相關的傳承發展機制,保證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18]。同時,需要進行實地考察,根據舉辦池州儺戲活動的實際開銷進行政策和資金上的補貼,這樣既不造成資金的浪費,又能支撐池州儺戲活動的順利開展。

此外,池州儺戲可以借助池州當地的旅游文化資源的優勢,以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文化創意產業為突破點,加強旅游業衍生品和文化創意產業衍生品的開發,建立以村為基本單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池州儺文化特色產業,以所得收入來維持池州儺戲傳承與創新活動中所需的日常開銷。首先,可以打造專業的設計團隊,以池州儺文化創意為核心設計文化衍生產品,注意產品的整體格調,避免出現同質化的產品,即不僅要開發形式多樣的紀念產品,如儺畫、儺竹雕、儺玩具、儺面具等產品,還要開發滿足游客審美的文創產品,通過旅游區內的宣傳將蘊含儺文化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傳播出去。其次,不僅要注意池州儺文化產品的創新性,也要加強產品的實用性和功能性。如以池州儺面具為靈感,將其與背包結合并設計一款面具背包的文創產品,該產品集觀賞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體,將傳統與現代進行碰撞,必然會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最后,還可以與時尚品牌進行合作,設計出具有池州儺特色的聯名款商品,既能滿足消費者時尚的要求,又有儺文化的內涵底蘊滲透其中。這不僅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更有利于池州儺戲文化傳承的創新和推廣。

(三)打造區域儺文化形象,促進城市公共空間的儺文化滲透

傳統的民間藝術本身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不可能單憑其本身的魅力就可以長盛不衰,停滯不前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因此,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不僅需要繼承其文化的核心內涵,更需要借助現代化城市的發展,以建筑、公共設施等形式打上文化的烙印,使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城市景觀中,使民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文化認同感,自覺地負擔起傳承非遺文化的使命。

因此,要建立完整的視覺系統并進行必要的系統化推廣。儺戲表演不像商品那樣可以通過使用來激發受眾的使用體驗和好感,儺戲更多的是通過觀眾直觀地感受和參與,讓觀眾得到視覺的盛宴和心靈的震撼。池州儺戲被列入非遺后,提升了大眾對池州儺戲的關注度,政府也在離市區較偏遠的地區修建了一個小型的儺文化濕地公園。在公園的顯眼位置放置了以儺面具為主的雕塑物,但這并不能對傳承池州儺戲產生比較廣泛的影響。以九華山地藏王菩薩佛文化的傳承推廣為例,將佛教元素融入路燈、體育館等城市建筑物,并將其設計成蓮花的形狀,不僅在視覺上給予游客以驚嘆的效果,在思想上也悄無聲息地將佛教文化傳遞出去,使人一看便想起佛教圣地九華山。同理,池州儺戲可以從傳統的藝術形象出發,抓住其本身的形象特征,設計與池州儺戲特點相吻合的城市視覺符號,在城市的墻體、雕塑、路燈等環境中融入池州儺戲的文化印記,使池州儺文化在生活環境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人。池州是一個以發展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的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光A級旅游景區就有28家,這對儺戲文化的傳播是十分有利的。政府可以在境內的火車站、高鐵站、旅游景點等地,加入有關池州儺戲的介紹,開展演出活動并加大宣傳,還可以借鑒杏花村文化園的方式建設儺文化村落,開展儺文化生態基地建設等,以加深本地群眾及游客對儺文化的認識,進而促進城市公共空間的儺文化滲透。

六、結語

池州儺戲被譽為“戲曲活化石”,它吸收和融合了儒、釋、道、巫的宗教意識和民俗、雕刻、繪畫等藝術,是民間藝術的精華。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和當下潮流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和沖突。作為一種相對落后的文化模式,儺戲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展狀況岌岌可危,這就需要人們挖掘其中蘊含的對當代社會有價值的文化因子,并將其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更好地促進池州儺戲的傳承與發展。在強調加強保護傳統文化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也是筑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精神紐帶[ 19 ]。

猜你喜歡
儺戲池州文化遺產
與文化遺產相遇
非遺瑰寶·儺戲 王雪寧 絕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軟陶儺戲面具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池州武儺文化研究
新四軍第七師沿江團池州抗戰述評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池州儺戲面具在動漫角色創意中的應用
晚唐池州詩人張喬三考
La vie belle graceàla technologi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