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2024-04-15 01:17
武夷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共生總書記現代化

陳 思

(廈門醫學院 口腔醫學系,福建 廈門 36102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盵1]由此可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創造性解答。本文嘗試從綠色發展觀、生態民生觀、生態正義觀三個方面來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理論內涵和啟示意義。

一、踐行綠色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什么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它是指社會實踐的主體“人”與“自然”之間以平等的方式實現協調發展的理想社會愿景。所以,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首先就要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相協調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綠色發展的思想。

首先,踐行綠色發展觀,必須轉變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1]。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盵2]踐行綠色發展觀,首要解決的是發展理念的問題。長期以來,西方一直秉承著“支配大自然”的觀念,“認為大自然的存在就是要服務人類并成為人類的奴仆”[3],這種將自然奴役化、客體化的思維實質上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直接的物質變換,看似人奴役自然,實際上也是人在奴役自己,因為人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特別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要將環境轉化為一系列的商品”[3],即將自然納入商品經濟的循環之中,并將生態危機視為市場失靈。換句話說,這些經濟學家認為環境危機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沒有將自然資本化,只要將自然界及其各組成部分本質上看成 “自然資本”“擴大資本領域,把自然也作為理性的商品交換的一部分”[3],生態危機也就隨之迎刃而解。這種將自然簡化為商品的“荒誕”行徑,實質上將資本主義所建構的商品—市場機制由社會領域擴大到了生物圈,“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4]。資本主義的這種發展觀念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簡化為純粹的個體占有關系,不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反而將自然從人類社會異化出去,造成了自然與人、人類社會之間的物質變換裂縫。由此看來,踐行綠色發展觀,需要摒棄西方“自然資本化”的錯誤發展觀念,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

其次,踐行綠色發展觀,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1],“發展綠色低碳產業”[1],實現高質量發展。傳統工業化的過程往往意味著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原材料的投入,而其中有很多原材料和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例如各類鐵、銅等礦物資源以及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與此同時,資本主義“踏輪磨房的生產方式”又內在要求不斷加快資本循環,節省勞動力的投入,以獲取更多的利潤。但是,資本循環的過程不斷加快,勞動力的投入不斷減少,甚至無人工廠的出現,也就“意味著快速消耗更多的優質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并且向環境傾倒更多的廢料”[3]。一方面,人類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這些資源消耗殆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消耗這些能源的過程中也在破壞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例如溫室氣體的排放、工業廢料的處理等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同時,“以碳耗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隨著經濟的增長,對礦物燃料的需求也迅速增長”[3],即使通過技術手段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減少單位能耗,卻會導致總能耗需求的增加,即出現“杰文斯悖論”。另一方面,工業化生產了大量的消費品,在這些消費品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的各個環節都會向環境傾瀉廢料,甚至是有毒物質,從而污染了人類的居住環境。簡而言之,傳統的資本主義工業化模式是反生態的,在推進中國式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摒棄西方傳統的發展方式,“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1],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

二、倡導生態民生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踐行綠色低碳的發展觀,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建構,最終的目的是給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麗中國的向往,這也是“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1]的必然要求。

首先,倡導生態民生觀,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環境就是民生”的深刻論斷上。傳統意義上的民生問題主要指人們的生計問題,似乎解決了人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也就解決了民生問題。其實不然,生態環境也屬于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問題之一。因為人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5]。從本源上看,人是一種自然存在物,人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生產、生活資料,并與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這是維持人生命機體新陳代謝的必要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來源于自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從意識上看,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5],人在意識領域也依靠自然界這個載體。簡言之,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人依靠自然界而存活。由此可見,美好的生態環境并不“是人均壽命長的富裕國家追求的奢侈品”[3],而應該是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最基本的需要。換而言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在守護人民生命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就是在改善民生。正如喬萬納·里科韋里指出的那樣:“對自然的剝奪也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奪;環境惡化也是人類關系的惡化?!盵6]這就是說生態環境問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有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實際上也在消解社會不公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解決民生問題。因此,“民生建設優先考慮解決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切實感受到‘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效益,這是社會主義民生觀在生態領域的新內容和新體現?!盵7]

其次,倡導生態民生觀,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恩格斯曾描述工人階級居住的“街道通常是沒有鋪砌過的,骯臟的,坑坑洼洼的,到處是垃圾,沒有排水溝,也沒有污水溝,有的只是臭氣熏天的死水洼”[8]。這樣的居住環境讓工人階級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能得到保障,甚至日益惡化的生活環境將會引起工人階級的生存災難。然而,“以生產為本” 的資產階級唯利是圖,只想著如何剝削工人階級,卻從不會考慮工人階級生存所必需的生態權益??梢哉f,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框架內,寄希望于“經營企業是為了服務人民,幫助解決問題,利用工人的才智提高人民的生活,并從賦予我們生命的自然中學習”[9],顯然是不現實的。要言之,正是由于資本主義“以生產為中心”這種發展思想,不斷加快資本循環的速度,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多的高額利潤,而不是為了人民的真正需要,才造成了全球性的生產災難。這就是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所固有的矛盾,即“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10],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只能選擇一個。其實不然,實際上“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11]。簡言之,經濟與生態二者是可以兼得的,問題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11]。所以,應該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于我國主要社會矛盾的轉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由過去“求溫飽”到現在“盼生態” 的需求轉變,“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生產甚至環境為本,應該強調滿足基本需要和長期保障的重要性”[3],將改善環境問題納入到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不能“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置隨后產生的自然與社會災難于不顧”[3],而要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

三、堅守生態正義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僅要合規律性之真,積極轉變經濟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還要合目的性之善,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更要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辯證統一之美。遵從生態正義的原則,平等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牢牢占據道義的制高點。

首先,堅守生態正義觀,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共同但有差別”的原則上。眾所周知,“人類是生存和居住在某種特定的生態系統或者幾個緊密相連的生態系統之中的”[12],這一系列的生態系統構成了整個地球的生態圈,各個國家和人民同住在 “地球村”里,某一個地區的生態問題都會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但就目前而言,人類“還未充分認識到我們與地球是一個整體,并且我們的存在和物質基礎都源于地球”[13],因此,“人類必須重新學習在地球上居住,這是關鍵所在”[10]。必須明確的是,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與地球本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生態保護領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因為我們在環境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不僅僅是保護本國的生態安全,更是在守護全人類共同的家園。從歷史上看,傳統資本主義國家在早期工業化過程中憑借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從世界各地掠奪生產原材料,向地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和有毒物質,是造成當今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本應在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國際生態合作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承擔更多義務。然而,這些國家在完成本國現代化以后,拒不承擔歷史責任,并通過轉嫁生態危機的方式,“向貧窮的國家傾倒未經處理的有毒廢料”[10],這種生態帝國主義的行徑大大加深了當前生態危機的程度。要而言之,要堅持習近平所要求的“共同但有差別”的原則,努力“構建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14]。

其次,堅守生態正義觀,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堅持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時間這個維度來說,還存在著代際生態正義的問題。前文已經論述了傳統國家現代化的過程是依靠大量化石能源和礦物資源的投入,而這些化石能源和礦物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這些資源伴隨著世界各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已經被消耗殆盡,例如鐵礦石,“地球上已探明的全部鐵礦石在21 世紀中葉就可能被用光”[15]。被譽為工業血液的石油也即將達到產量峰值,隨后石油產量將會呈終極性下降趨勢,其他資源亦是如此,人類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面臨著工業的“斷水、斷糧”。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是經過長期自然歷史沉淀而產生的,它們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不僅僅歸當代人所擁有,而是“人類世世代代對于它都有共同使用權和開發權”[16]。所以,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考慮當代人的利益,不能剝奪后代人對自然資源的共享權利,要給人類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的空間,保障后代人的生態權利。正如馬克思所說:“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該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盵17]我們也要給把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傳給子孫后代,實現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四、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超越了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中心主義抑或人類中心主義的紛爭,以綠色發展為出發點,以生態惠民為落腳點,以生態正義為價值追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與本質要求之一,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啟示。

第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啟示我們深入解讀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如何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傳統西方觀念的理解,要么將人看成主體,將自然客體化,認為人類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由此而形成“人類中心主義”;要么將自然看成主體,將人客體化,認為人類應該服從自然,倡導人類回到叢林中去,由此而形成“自然中心主義”。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天然割裂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終將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習近平總書記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提出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主張。這就超越了傳統西方“主客二分”來看待自然的觀點,將人與自然看成一個生命體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人與自然不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也就是說人與自然互為主體,即“主體—主體”的關系。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要堅持綠色發展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高度來謀劃發展,不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的發展目標,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1]的基礎上,積極尋找發展機遇,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實現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

第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啟示我們深入解讀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如何實現社會的現代化是各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要面臨的問題,我國也不例外。傳統西方國家現代化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對外殖民擴張,從世界各地掠奪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各類資源,甚至是勞動力,這就大大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這種現代化模式與西方國家的自然觀是密切相關。西方往往崇尚“人類中心主義”,將自然客體化,認為自然存在的意義就是滿足人類發展需要,屏蔽了自然的本源性,必然走向生態危機。我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必需要超越這種發展模式和發展觀,走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原則性界說,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僅是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更是本質要求。也就是說,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僅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不對外搞生態殖民主義,而且還要破解資本邏輯下的生態危機,推進綠色發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啟示我們深入解讀“美好生活”的內涵。何為美好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滿足了吃穿住行等基本需要就實現了美好生活。其實不然,美好生活的內涵是豐富的,并且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其內涵也會進一步拓展,并最終趨向于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目標。從現階段來看,美好生活包括了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美麗等諸多方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目標也是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試想如果人的居住環境很差,賴以生存的家園被破壞,那人類也就失去了對地球的依附感,從肉體和精神上都失去了依托,這樣的生活肯定是不美好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重申,要“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這里面也蘊含了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這層深意。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1],培育全體人民的家園情懷,這才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徑。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啟示我們深入解讀“能源革命”的內涵。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場能源危機,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通性。一方面,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從而引起人類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生存擔憂;另一方面,大量不可再生資源被無節制地開采和使用,導致能源危機進一步加劇,從而引起人類因資源不足而產生的生存擔憂。因此,在能源領域開展一場革命就勢在必行。首先,需要明確能源革命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1],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推進能源清潔低碳利用”[1],開發新能源,早日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同時要加快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反對過度消費和奢靡浪費,倡導綠色消費,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其次,需要明確能源革命也是一場“道德革命”,旨在破除人們頭腦里“人類中心主義”和“控制自然”等錯誤思想,倡導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意識。此外,我們還要“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1],確保我國能源的絕對安全??傊?,“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是慷慨的”[14],我們從自然界獲取資源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時,應堅持節約適度和可持續的原則,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社會。

第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啟示我們深入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坝钪嬷挥幸粋€地球,人類共處一個家園”[2],地球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唯一的“棲息地”,全人類的命運是休戚與共的。當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實質上是全人類的生存危機,事關“地球村”每一位居民的生存和發展??梢哉f,世界各國人民是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因此,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摒棄傳統的冷戰思維和國家間的零和博弈,放下意識形態的差異,堅決反對生態霸權主義和生態殖民主義,堅持國際間的生態正義原則,打造綠色生態的“一帶一路”,本著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推進構建清潔美麗的世界?!吧鷳B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14],只有世界各國“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14],才能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猜你喜歡
共生總書記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習總書記“下團組”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上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總書記的告誠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