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師說》之“道”尋繹

2024-04-15 04:34李國棟
讀寫月報(語文教育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師說韓愈古道

李國棟

一直以來,韓愈的《師說》被視為“倡導師道回歸”的重要文章,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常與荀子《勸學》一起編入“探索學習之道”的主題單元。長時間以來,“道”的涵義被泛化,“師道”觀被異化,“復興儒學”的意旨被虛化。鑒此,很有必要將《師說》置于中唐儒學復興視域下進行觀照,以還原韓愈為文的初衷。

在《師說》中,“道”字共出現11次。其中“傳道”2次,“聞道”3次,“師道”3次,“道”2次,“古道”1次。高中語文教材對“道”的注解不盡相同,將“傳道”解為“傳授道”,何派何家之“道”則語焉不詳;3處“聞道”未注;3處“師道”,將“吾師道也”解為“我學習的是道”,而“師道之不傳”中則解為“尊師學習的風氣”,“師道之不復”未注;“道相似”中“道”未注;“古道”解為“古人從師之道”。涉及“道”的不同理解至少有四種之多。在古文獻中,一文中出現一詞多義多解尚可理解,但如“師道”這樣的同一詞組出現多解,就比較少見,也令人費解??梢员雀降氖?,“傳道”“聞道”也出現多次,語義則比較穩定,并未出現語義分歧的情況。

考察“道”的字源流變后發現,“道”的本義是“路”,許慎《說文解字》:“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敝笱芑觥巴緩健薄罢f”“技藝”“規律”“學說”“道德”“引導”等近20個義項。查證包括《漢語大詞典》在內的辭書,并未見將“道”解為“風氣”之例??梢?,將“師道之不傳也”之“道”解為“風氣”當為順應句意的臆說。

探尋《師說》的意旨,自然無法脫離韓愈力振儒學、重建道統的歷史事實,也無法脫離中唐掀起的那陣排佛抑老、復興儒學的社會風潮。所以,探尋《師說》之“道”,需要著眼韓愈其人其文其思想,將《原道》《諫迎佛骨表》等作品納入研究視野,以進行參照互證,探賾索隱。

一、源于孔孟的崇儒之“道”

韓愈對儒學之道的弘揚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儒學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成為官學,魏晉時期經學衰微、玄學流行,儒學發展陷入困境。南北朝時期佛道兩教崛起,與儒家形成抗衡之勢。隋唐承南北朝,釋老猖熾,儒學不振。韓愈、柳宗元等時代的先覺者,意識到佛老對中唐社會的危害,經過自覺反思后,韓愈等人率先將目光投向了孔孟的“仁義”之說,并從此走向了繼承和發展儒學的知行之路。

《論語》中有不少論“道”的語錄。如“朝聞道,夕死可矣”,如“士志于道,而恥于惡衣惡食者,不足以議也!”,如“君子謀道不謀食”,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后來的儒家思想者對孔子的“道”進行了申說,如孟子闡述的“人道”“王道”,將“道”的內涵具體化為“仁、義”,并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原道》一文中韓愈自述到:“始吾讀孟軻書,然后知孔子之道尊”,不難看出正是因為受到孟子的啟發,韓愈才走上了尊儒弘道之路。他致力于孔孟儒道的重建,在《與孟尚書書》曾言:“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于已壞之后”。

置于這樣的視野之下,《師說》中的“道”,其具體要義必然指向韓愈終生推崇并躬行的儒學之道。這樣就可以理解文末“古道”的本質內涵。韓愈在《題歐陽生哀辭后》中說:“學古道則欲兼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表n愈嘉獎李蟠,在于三個方面:一是學古文,二是學儒(“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三是從師(“學于余”)。韓愈在很多文章中宣揚自己的“古道”理念,他說“宜師古圣賢人”(《答劉正夫》),又說“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薄洞鹄钚悴艜?。

韓愈眼中之“道”,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仁義,區別于佛老之道。他明確否定了佛老之道:“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表n愈擲地有聲地表明自己所說的“道”是儒家之“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p>

他在《原道》中清晰建構了儒學傳承譜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韓愈認定,孟子死后,儒學已經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p>

蘇軾在《韓愈論》中說:“韓愈之于圣人之道……其待孔子、孟軻甚尊,其距楊、墨、佛、老甚嚴”。而朱熹也認為:“韓子于道見其大體規模極分明……其排佛老,亦據其所見而言之耳”。(《答宋深之》)以此而論,《師說》中韓愈排斥佛老之說,張揚儒學之道的意旨是顯而易見的。

二、行于聞傳的從師之“道”

韓愈在《師說》中不僅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同時也建構了推行“古道”的基本路徑。儒家認為,君子修身須借助“聞見學行”四種方式?!盾髯印と逍А氛f:“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不聞不見,則雖當,非仁也。其道百舉而百陷也”。顯然,韓愈受到了荀子的啟發,復興儒學始于聞道,然后經歷見道、知道、學道,終于行道。

在《師說》中,韓愈建構了兩條路線。一條是師者傳道的路線,一條是學者聞道的路線?!巴菩腥鍖W”(“行道”)須得傳道者和聞道者同頻共振,最終才能促進“師道”的形成。

韓愈提出了著名的教師職責論:“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J為“傳道”是教師的首要職責。他還認為,“傳道”是老師存在的理由與價值所在。他痛感于唐代“師道”衰落:“由漢氏已來,師道日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于今,則無聞矣”。韓愈認為要重振師道,首先得“授經傳業”,重要的是“敢為人師”,即要有人能站出來傳授“道”。他自己率先垂范,“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史書也佐證了這一點?!缎绿茣ろn愈傳》:“成就后進士,往往有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李翱與皇甫湜是韓門弟子中最有名的兩個,二人積極闡發韓愈的思想主張,推廣韓愈提倡的古文之道。此外,追隨韓愈的“韓門弟子”還包括李漢、沈亞之、賈島、劉叉等。

對于“聞道”,孔子早已強調其重要性?!墩撜Z·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表n愈將其納入他的師道觀中。他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個“吾”字將自己納入了“聞道”的行列,可見其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奥劦烙邢群?,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則是告訴世人,須樹立正確的擇師觀:不避年齡,不囿領域。

在此基礎上,韓愈提出了著名的“師道合一”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他把師與道統一起來:“聞道必從師”,“從師必師道”。這為韓愈力倡儒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倡于師古的為文之“道”

韓愈最早提出了“古文”的概念?!肮盼摹笔轻槍α∑G綺靡的駢文而言,指的是先秦和漢朝的散文。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文學改革與復興儒學統一起來。他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明道”。他在《送陳秀才彤序》中說:“讀書以為學,纘言以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蓋學所以為道,文所以為理耳”。韓愈門生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寫道:“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較準確概述了韓愈關于文與道關系的基本觀點,即倡導文以明道,文道統一。

對于這一點,周敦頤將之表述為“文以載道”,《通書·文辭》曰:“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拔囊暂d道”的“道”依然是儒學思想。朱熹則進一步闡述了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主張。朱熹指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朱熹還說:“文皆是從道中流出”“有德者必有言”。從中可知,在韓愈、周敦頤、朱熹等人倡導的“文以明道”“文以載道”中,“文”是形式是工具,“道”是內容是靈魂,“文”是來闡明“道”和承載“道”的,而“道”依然是儒學思想。由此可見,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無非是借助文學改革來推動儒學復興。李媛媛在其《“文以載道辨”》一文中指出:“韓愈所提的‘道,指以儒家文化為主要載體的一整套價值體系,以文統來傳承道統、捍衛文統,講求內圣外王,自上而下,由內而外,一以貫之”。

與“抗顏為師”一樣,韓愈也身體力行,通過自己的文學創作來踐行“振興古文”之道。一方面他搖旗吶喊,撰寫了很多闡述其思想主張的文章。如《進學解》力主“觝排異端,攘斥佛老”,《原道》中,其重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洞鹄铖磿贰吨卮瘃磿贰哆M士策問(其十二)》《答劉正夫書》等大量文章都在申說崇儒、為師為文之道。另一方面,韓愈也倡導質樸、自由的秦漢散文風格,而徹底摒棄了華麗矯情的六朝文風,這對唐宋散文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基于此,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這樣評價道: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四、結語

作為時代的清醒者和憂患者,韓愈眼中的中唐社會存在三大問題——思想界沉湎佛老、儒學式微;學術界不事學習、恥于相師;文學界效仿齊梁、浮華綺艷。韓愈起而振之,以復興儒學之“道”為發端,以筆為刀,直指學術界、文學界之亂象?!稁熣f》一文可謂三管齊下,既闡發了“崇儒”的觀點,也指出了行于聞傳的為師之路,更是通過寫作此文踐行了“古文運動”的主張。

觀《師說》一文的整體思路,文章立而后破?!班岛?!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兩語就將中唐時代的流弊指了出來,言辭中,滿是無奈和憤激。

在針砭時弊之后,韓愈轉而以古代“圣人”行道之例進行正面論述,既有對當時士大夫之族恥于師事“位卑”者、“年近”者的微刺,也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師道一體”觀的加持。文末交代寫作緣由,李蟠“學于余”“行古道”,這證明了“德不孤必有鄰”,韓愈執意推行古道的形象也得到了彰顯。

由上可見,“師道”的本質不僅是“從師學習之風”,也是“學習古文”之道,更是“復興儒學”之道。復興儒學之“道”是核心,倡導為學之道、興起古文運動是雙翼。雙翼是表,核心是里,三者融為一體,相輔相成,不可能決然分割??梢哉f,文道正是儒道,師道亦是儒道,三道歸一,方成大道。

總之,《師說》中的“道”并不是泛化和虛化的,而是具體而統一的。理解11處“道”字,完全可將其意涵統整到“儒學之道”上來,這樣就能有效避免一文之中同詞多解、同詞異解的情況。

從后世人對韓愈的評價來看,如宋人徐鈞《韓愈》詩將其思想和文學相提并論:“排斥異端尊孔孟,推原人性勝荀楊。平生膽氣尤奇偉,何止文章日月光?!倍诵廖姆吭凇短撇抛觽鳌ぞ砦濉分袆t更是全面而深刻地評價其人、其心、其文,著意三端,合而論之:

公英偉間生,才名冠世,繼道德之統,明列圣之心。獨濟狂瀾,詞彩燦爛,齊、梁綺艷,毫發都捐。有冠冕佩玉之氣,宮商金石之音,為一代文宗,使頹綱復振,豈易言也哉固無辭足以贊述云。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學會2023年度教育科研課題“多文本樣態下的高中語文結構化閱讀教學實踐與研究”(編號:YB202315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第一中學)

猜你喜歡
師說韓愈古道
晚春
走古道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從韓愈的《師說》分析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
《師說》“受”字探析
聽《師說》公開課之我見
重置《師說》段落?巧化作文結構
聰明的韓愈
訪茶馬古道
古道興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