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哲學意蘊

2024-04-15 20:11張娜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式現代化

[摘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色”之一,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最新判斷,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我們今天推動經濟發展,必須兼顧自然發展、順應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終實現的基本原則標準。從哲學層面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富含系統、辯證和底線的哲學思維,彰顯著本體論特質、突顯了認識論根基、展示了實踐論基礎、體現了價值論追求。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圖分類號]B1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4)01-0017-04

[收稿日期]2023-09-26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路徑研究”(2021ZX37)

[作者簡介]張娜,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財經大學行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保?]這一重要論斷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闡明了人與自然同一共生的關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秉持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理念中人與自然是共生一體的思想,強調人類必須重新審視工業文明以來所長期秉持的蔑視自然、主宰自然、破壞自然等一切錯誤觀念,正視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努力探尋文明發展的新曙光,轉向并逐步樹立關愛自然、順應自然、維護自然的新理念。當下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需要我們主動適應新情況、發現新問題、努力解決新問題,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系統和辯證的哲學思維 哲學思維是指人們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征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主要表現為理性思考,且具備辯證性、批判性、實踐性和超經驗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正是基于理性思考后具象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國家生態治理問題的科學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提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意蘊。

一是系統思維。建設美麗中國,必須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保?]就是明確要求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活學活用系統思維,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自然都各自存在多樣性,但兩者能構成共同的整體,正是說明了他們之間存在聯系、相互作用,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體現的是這種相互聯系的統一性和系統性,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式,系統思維必不可少。生態環境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關聯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且構成了中華民族復興乃至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選內容,因此,就自然生態系統而言,我們應該堅持全方位、全領域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而就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節能低碳發展,則是構建美麗中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二是辯證思維。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所以人與自然也是相互聯系的。歷史告訴我們,人類并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適應自然,他還可以通過勞動實踐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人類社會在歷經多個文明時期的發展演變后,歷史告訴人類:對于自然的過度改造與破壞必然引發自然的報復,從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逐漸開始邁向生態文明的發展之路。實踐警示我們: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辯證統一且相輔相成的[2](P361),兩者并非只有二元對立。西方幾百年的工業發展所累計至上世紀大規模爆發的生態危機,以及我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多年來的粗放式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斷崖”式的發展困境,特別是此次新冠疫情以來,使得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民族發展存亡的千年大計,因此必須系統謀劃。唯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夢,才能確保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三是底線思維。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運用好底線思維的實質就是要充分把握好適度性原則,實現 “底”與“頂”的有機結合,沒有守底,就難達其“頂”,沒有攀高就無所謂守底,此謂“守乎其底而得乎其高”[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要求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4]。運用底線思維,就應嚴守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底線,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中活學活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形成的關系人民福祉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認識。針對生態空間被生產生活不斷侵占,耕地資源不斷減少的狀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站位高遠,統籌規劃,保持耕地紅線,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系統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確保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序發展。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本體論意蘊

從本體論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個基本觀點。一是從人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二是從自然演化過程看,大自然孕育了人類,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之子。對人類而言,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不僅表現在大自然作為“人類之母”在時間上的“優先”,還表現為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眾所周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供養”。 只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體發展才能從根本上避免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所產生的相互傷害。因此談及發展與生態問題時,我們提出人與自然“同向奔赴”、協調發展,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保?]正是基于充分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工業文明的現代化,要想發展好自己,我們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走好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認為人來源于大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 沒有大自然界的饋贈和供給,人什么也不能創造。但馬克思更多地是強調人的實踐特性,強調人通過創造性的生產實踐對自然界的能動性改造,正是由于人在改造對象世界過程中,人才真正地證明了自己是人,即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現實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產階級的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馬克思在文章中說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保?](P36)但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資本邏輯大行其道,在資本生產邏輯和資本消費邏輯的控制下,資本往往忽視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是在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基礎上產生的,將人商品化,為了不斷獲取最大限度地自然資源,不顧人與自然的共生一體性,一味強調人對自然的主宰性,利用性,從而導致生態危機的不斷加劇??梢哉f生態危機的形成,究其根源,即在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和異化勞動。在前工業時代,人們因過度爭奪、消耗自然資源已付出重大環境代價。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的人們聯系愈加緊密,也無時無刻不為威脅生命健康的環境污染所苦惱。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吸取前工業文明發展的教訓后提出走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新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充分認識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和國家在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中才拓展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論維度就人與自然關系觀對人類中心論的合理因素也做出了積極吸納。他主張人的主體性地位,特別是在實踐中人處于“主體地位”,強調人可以通過對自然的認識、了解,進一步改造和調控自然,從而形成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狀態,但他并不主張人對自然采取征服或主宰態度,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協調共生,合理調控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系。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就賦予人主體地位,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不能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因此,提出可持續性發展,堅持節約、保護優先等方針,同馬克思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動是一脈相承的,并在新時代實現了現代性轉化和能動性超越。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超越了西方追求經濟發展忽視人的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或者發展模式,展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中國特色。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認識論根基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不是決然分離的,更不是孤懸對峙的,而是彼此依賴的,呈現出對象性的關系。對象性關系,是指人與自然互為對象、各自通過自己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樣態來表現和確證對方的存在價值、生命意義和本質力量的一種普遍而必然的關系。馬克思強調人是“類”存在物,不是孤獨的異在。人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同時,自然界作為人的欲望的對象是不依賴于其對象而獨立存在的,但是這些對象又是他需要的對象;是他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梢?,現實中真實存在著的人與自然,一定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以“類”、以“生命共同體”的方式存在著,二者之間一定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就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學說,重點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共生一體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發展與保護,在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問題基礎上,著重強調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贏的本質特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以尊重自然為前提,順應自然為基點,保護自然為根本,追求更高層次的共生局面,有利于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首先是在國家總體布局中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其次在堅持黨和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寫入“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容,再次將綠色發展理念上升為新發展理念中的一項,最后在三大攻堅戰中錨定力爭污染防治一戰必勝的決心,把“美麗中國”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一,從而讓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不斷得到凸顯。實踐表明,通過頂層設計,才能系統謀劃和一體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十年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美麗中國建設成效斐然。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2](P361)站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歷史時刻,我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大自然的饋贈,而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更需要人類的保護和修復。只有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才能真正理解為什么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實踐論基礎

人和自然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彼此依托,協同性進化的。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建立交互性對象關系的基礎。在人與自然對象性關系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人類的實踐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核心因素。伴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人與自然之間表現的歷史動態關系,體現出兩者的同一性。人類文明在經歷了多個文明形態演變之后,已經開始轉向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是歷史發展的選擇,是實現文明轉型在現代化發展模式上的新要求。資本主義世界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中出現的環境懸崖一次次鄭重地告誡人類,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6](P6)中華文明能歷經久遠且不斷發揚光大,和我們積淀豐富的生態智慧密不可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走好新時代的發展之路,就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6](P4),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實踐中,將“綠色理念”融入生產生活方式,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期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實踐活動對本國范圍內以及相對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的破壞,指出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以及生產關系導致人與自然界之間的良性循環狀態的錯亂,并造成嚴重的生態危機,要想從根源上破除生態危機,就要消滅資本主義,因為正是資本的逐利性才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緊張與對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造就了人們實踐活動的屬性,在資本生產邏輯和資本消費邏輯的控制下,資本家追逐利潤最大化,消費者最求極致享樂,拜金主義、奢靡主義等錯誤思想不斷固化了人們的實踐活動,表現在對自然的索取利用時,往往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當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次次挑戰大自然的承載極限,自然就唯有以無言的報復,讓人類付出應有的代價。正是認識到生態危機的緊迫與嚴峻,中國共產黨人才以“不能讓生態環境在我們的手里變得越來越壞”[6](P8)的胸懷和意志堅定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馬克思在實踐論中談及人與自然關系時提出人對自然的能動性改造的思想,且集中體現在 “人化自然”概念上。所謂“人化自然”,就是指人通過日常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改造過的大自然。馬克思認為只有通過人類實踐改造的自然界尤其是通過工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在顯現和物質化產物,是人類改造自然界能力和成就的體現。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指導實踐過程中,我們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取得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我國在未來現代化建設實踐當中,必須堅持保護與治理的實踐活動雙管齊下,統籌各產業之間的結構調整、科學治理污染、堅持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生態保護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論追求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價值追求就是不斷滿足人民對于優美生態環境的多重需要。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本質,就是人民大眾的現代化,人民群眾共享現代化的成果。進入新時代以來,人民需要的領域不斷拓展、層次逐步提升,因此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就成為人民需要的應有之義。人民的健康需要,很多方面都與生態質量息息相關,人民的安全需要,其中就包含有生態環境安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影響到每一個人,是最大的公共資源。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人民是最直接最廣泛最大量的受益者。從2020年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一項要求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環境可以說是國家提供的十分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務,比較而言,生態文明這種基本公共服務是最容易實現均等化的。要想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生態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說,需要依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國式現代化這個新概念,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開闊了人類進步的視野,它是促進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它超越西方現代化的局限性,強調人民利益至上是對資本邏輯的揚棄,突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對物質至上的片面式發展的超越,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掠奪擴張”的否定。[7]中國式現代化將引領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方向,它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否定現代化發展道路唯一論,把人民對優美環境需要作為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特征之一,為人類在實現現代化的探索中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民生為導向,凸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群眾觀[7]。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正是由于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不斷將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創建美麗中國寫進未來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目標任務清單,納入國家發展具體規劃之列。面對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和嚴峻復雜的局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的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定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因如此,習近平在青海省考察結束時才深有感觸的說:“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不僅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而且對人民群眾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民生問題”[6](P14),如果僅僅是“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么形勢? 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保?](P5)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始終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以人民的滿足度為工作好壞的衡量標準,堅定不移地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共筑美麗家園。

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交匯的歷史時刻?,F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終實現“中國夢”。而“中國夢”,不僅僅是民族振興之夢,更是中華兒女實現國強民富的百年夢想,這些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為了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黨在社會實踐中始終將人民是否得到實惠、是否滿意、生活是否有所改善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正是這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生態環境保護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它是最大的公共資源,也是廣大群眾最基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提升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實現一場最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即碳達峰、碳中和?!半p碳”目標是黨和國家審慎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故把建設優美生態環境放至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是發展之必須,更是民意之所在 。懂得取舍,明確方向,清楚任務目標是共產黨人的職責之所在,我們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發展當然重要,但發展決不能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條件,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是未來發展的目標導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2-10-17( 01) .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3]賈亮.善用底線思維方能得乎其高[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3-19)〔2023-08-20〕http://www.cpcnews.cn.

[4]張琳.習近平“底線思維”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及其雙重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 [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羅軍.從大歷史觀視角全面領會中國式現代化深刻內涵.光明網(2022-11-16)〔2023-08-02〕http://www.gmw.cn .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式現代化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推進策略解析
馬克思主義專業學生應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弄清楚的三個為什么
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模式探索
五大發展理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