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里的美食

2024-04-15 05:55光明日報
餐飲世界 2024年3期
關鍵詞:蟠桃西王母野菜

光明日報

在重彩工筆畫《大鬧天宮·下界為王會親朋》中,劉繼卣描繪了美猴王花果山宴飲場景,其中酒器精致,各色瓜果梨桃鮮美異常,不輸天宮的蟠桃宴。

《西游記》堪稱明代社會的百科全書,神話傳說、政治歷史、社會風俗無所不包,而其中的美食,就是個很值得談論的話題。

《西游記》里的很多故事都和美食有關。如果將《西游記》里的食物大致歸納一下,可分為兩大類:神仙食物和凡間食物。

《西游記》里的神仙食物,最有名的莫過于天上的蟠桃和鎮元大仙的人參果了。如果仔細讀一讀原文,你會發現,這兩種美食未免太相似了:都是神仙所種;都是吃了就可以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都是珍貴無比,等閑之輩無緣獲得。人參果是三千年一開花,六千年一結果,九千年才能成熟;而最上等的蟠桃也是九千年才成熟。為什么這兩種食物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呢?

事實上,這兩種食物本來就是同一個來源。

西王母種蟠桃,這個故事至少在魏晉之前就出現了?!段饔斡洝钒洋刺覉@寫在天上,然而在早期神話故事中,卻是由西王母種在昆侖山上的。例如約成書于魏晉之間的《漢武內傳》:

(王母)又命侍女索桃,須臾,以盤盛桃七枚,大如鴨子,形圓,色青,以呈王母。母以四枚與帝,自食三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錄(收起)核。母曰:“何謂?”帝曰:“欲種之耳?!蹦冈唬骸按颂胰q一生實耳,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如何!”

這里的西王母就來自昆侖山,給漢武帝吃了四個仙桃?!皫浊暌怀墒臁钡那楣澮惨呀洺霈F了。

直到宋代取經故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蟠桃也還是長在地上。猴行者護著玄奘法師路過西王母池,用金錫杖敲下了三個桃子。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玄奘看見高大的蟠桃樹,想吃一個。猴行者說,我曾經偷過,受到懲罰,這次絕不敢偷。正在這時,樹上有三顆熟透的桃子掉進了池里。猴行者就用錫杖在石頭上敲了三下,從池中先后出來三個小孩。第一個自稱三千歲,第二個自稱五千歲,第三個自稱七千歲。猴行者將第三個小孩變成一顆棗,讓玄奘吃下。等取經回來經過四川時,玄奘才把核吐出來,從此四川便出產人參。

很明顯,這個故事就是今本《西游記》“偷吃人參果”的原型。后來西王母的蟠桃樹,在今本《西游記》分成了兩股,一股被帶到了天上,形成了天宮蟠桃園故事;一股留在地下,形成鎮元大仙人參果樹故事。

為什么蟠桃種在昆侖山上呢?因為昆侖山在中國神話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宇宙山”(神話學概念,象征世界的中心,人神交流的通道),而蟠桃樹就是神山上的“生命樹”,能夠讓人延長生命,給人以生命活力,蟠桃自然就是“生命果”。

“生命樹”或“生命果”的傳說,見于許多民族的早期神話。例如《圣經》里就有生命樹、生命果的故事,伊朗神話里也有“豪麻”或“豪摩”(一種能夠榨出生命之水的植物)。此外,在《山海經》《淮南子》中,記載昆侖山上有甘木、不死樹等,也都是“生命樹”的神話。比如:

有不死國,阿姓,甘木是食。(《山海經·大荒南經》)

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淮南子·地形訓》)

昆侖山在早期中國神話中,本來也是眾神的都城。但是隨著神話故事的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眾神就漸漸離開了昆侖而住在了“天宮”。于是西王母也就順理成章地帶著蟠桃園挪到天上去了;而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影子,這就是人參果。

如果說《西游記》里的神仙食物帶著遠古神話的神秘氣息,那么其中的凡間食品,卻著實是對當時明代社會的寫實,甚至可以當作一幅幅風俗畫來看。

凡間食品,大致可以分為素齋,面食、甜點,野菜三個方面。下面就依次看一看。

唐僧師徒是僧人,經常要吃素齋?!段饔斡洝防锍3缘乃夭?,莫過于像下面這樣的:

快些兒刷凈鍋灶,辦些香蕈、蘑菇、茶芽、竹筍、豆腐、面筋、木耳、蔬菜,請我師徒們下來,與你令弟念卷《受生經》。(第三十五回)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開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飯、蒸餅、糖糕、蘑菇、香蕈、筍芽、木耳、黃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頭、蘿菔、山藥、黃精,一骨辣噇了個罄盡。(第五十四回)

最常見的就是蕈類、竹筍、木耳、豆腐、面筋這幾樣。而且,吃筍特意要吃“閩筍”,在滅法國:

那婦人越發歡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閩筍、豆腐、面筋,園里拔些青菜,做粉湯,發面蒸卷子,再煮白米飯,燒香茶?!保ǖ诎耸幕兀?/p>

閩筍

閩筍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名的,產于武夷山區。但是賣到外地的,一般都是筍干。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竹筍》:“南人淡干者為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為鹽筍,并可為蔬食也?!泵髑鍟r,福建做閩筍生意的商人甚至成立了商會,這就是筍幫公棧。

《西游記》作為民間讀物,盡其想象力來描寫大唐皇帝的御膳房,御廚們做出來的素菜又是什么呢?其實也不過如此:

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幾次添來姜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面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ń分笕R菔,芥末拌瓜絲。幾盤素品還猶可,數種奇稀果奪魁。核桃柿餅,龍眼荔枝。宣州繭栗山東棗,江南銀杏兔頭梨。榛松蓮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齊。橄欖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楊梅。

不過是常見菜品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蔓菁(或蕪菁、大頭菜)曾是古人的主要蔬菜,甚至進入主食的領域,荒年就指著它度過。今天,我們的食品太豐富,所以蕪菁吃得少了,有時會被當作咸菜。有些地方還吃蕪菁飯,和爛煮蔓菁也是一種做法。在大唐御膳房的宴席上,竟然是第一道菜,這說明《西游記》作者還是民間的思維。

另外,唐太宗御膳房里,還有一道“蕨粉”,其實就是蕨根粉。把野生蕨菜的根洗滌、搗碎,過濾出淀粉,曬干后制成粉絲。今天飯店里也能吃到這道菜。如今當然是當小菜吃了,過去可是救荒的東西。清朝貴州人龍紹訥甚至有一篇《蕨粉賦》,專門講饑民是怎么靠蕨根粉度過災荒的。這些東西能上《西游記》御宴的席面,或見作者不脫底層社會的氣息了。

除了蔬菜,《西游記》里還寫了不少主食和甜點,比如:

寶妝花彩艷,果品味香濃。斗糖龍纏列獅仙,餅錠拖爐擺鳳侶。(第六十九回 朱紫國)

蒸酥蜜煎更奇哉,油札糖澆真美矣。(第八十八回 玉華州)

那呆子還變做老君。三人坐下,盡情受用。先吃了大饅頭,后吃簇盤、襯飯、點心、拖爐、餅錠、油煠、蒸酥,那里管甚么冷熱,任情吃起。(第四十四回 車遲國)

拖爐餅

這里的拖爐就是“拖爐餅”,一種小酥餅,用兩只爐子上下放置烤制。據說張家港一帶今天仍然盛行。餅錠就是圓形小餅。油札、油煠都是油炸的意思。

斗糖龍纏,即斗糖斗纏。這其實是一種帶造型的甜點?!陡裰络R原》卷二十三引《事物紺珠》:

纏糖或以茶、芝麻、砂仁、胡桃、杏仁、薄荷各為體纏之。

明宋詡《竹嶼山房雜部·養生部》里的糖纏制法:

凡白砂糖一斤,入銅鐵銚中,加水少許,置煉火上镕化,投以果物和勻,速宜離火,俟其糖性少凝,則每顆碎析之,紙間火焙干。

獅仙,也叫獸糖,是用模具澆成的獅子、八仙形狀的糖果,現在稱糖人、糖獅子。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造白糖附造獸糖》:

凡造獸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下用自風慢火溫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獅象糖模,兩合如瓦為之,杓瀉糖入,隨手覆轉傾下。

把模子去掉,就露出造型了。宴席時擺在桌子上,既可觀賞,也可食用。除了走獸外還有“鴛鴦錠”,就是做成鴛鴦形狀的糖。其實,明朝人和我們今人的心態也很相似,既追求好吃,也追求好看。這種食物因為費工費料,算作一種奢侈品,在明代甚至遭到清官海瑞的禁止。

馬齒莧

《西游記》第八十六回專門提到了野菜。唐僧師徒在隱霧山救了一個樵夫,樵夫為他們上了一桌野菜席:

嫩焯黃花菜,酸齏白鼓丁。浮薔馬齒莧,江薺雁腸英。燕子不來香且嫩,芽兒拳小脆還青。爛煮馬藍頭,白熝狗腳跡……

前前后后列舉了幾十種野菜。當然,不可能一頓就上這么多野菜。這只能說是作者在特意炫才,或類似相聲《報菜名》的“貫口”,用于評書表演。其實,這里提到的當時常見野菜,均見于明王磐《野菜譜》。例如白鼓丁,即蒲公英;馬齒莧,常見于菜園和路邊。雁腸英,就是繁縷,又稱鵝腸菜、雁腸子。此外,“燕子不來香”“馬藍頭(又稱馬蘭頭)”“狗腳跡”等,全都是常見野菜,有些名字至今未改。一部《西游記》,洋洋灑灑將近百萬字,有食物出現的場合數百處,上到遠古神話的“生命樹”,下到明代民間救荒用的野菜,都能舒徐駕馭,從容不迫,也就可見作者藝術水平之高,剪裁素材之巧了。

(作者:李天飛)

猜你喜歡
蟠桃西王母野菜
西王母信仰的大傳統與小傳統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長真不賴
智取蟠桃
挖野菜
巧數蟠桃
女媧補天
大蟠桃
野菜的盤中藝術
淺析西王母形象演變及其原因
淺析西王母形象演變及其原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