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分析與教學

2024-04-17 06:58李運春
藝術評鑒 2024年1期
關鍵詞:作品分析音樂創作教學方法

李運春

【摘 ? 要】在音樂創作和演奏中,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構架和情感表達方式備受關注。本文旨在對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其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再現是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標志,三部曲式通常以中間部分的屬性來分類,單三部曲式的中段分為引申型、并置型與綜合型三種,復三部曲式的中部分為呈示型與展開型兩種。通過引導式分析教學,讓學生掌握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結構及和聲調性特點。

【關鍵詞】三部性結構 ?音樂創作 ?作品分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1-0099-06

對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進行深入研究,并探索其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拓展音樂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討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并將其應用于音樂教育中,以推動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本文將以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為例,論述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分析與教學。

一、音樂創作三部性結構的內涵

音樂作品的曲式結構種類繁多,其中包括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三部曲式、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等。在音樂創作和演奏中,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以其獨特的構架和情感表達方式備受關注。一般而言,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包括呈示段(部)、中段(部)和再現段(部)。這種結構形式在古典音樂中頗為常見,著名作曲家如貝多芬、莫扎特等均創作過不少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古典音樂中,三部曲式是最為普遍的三部性曲式結構之一,被分為單三部曲式和復三部曲式兩種。盡管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音樂史上地位重要,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的相對較少,對其分析和教學應用的系統研究不足。因此探討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教學設計和策略對學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音樂創作三部性結構的歷史演變

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典音樂時期。尤其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時期,這種形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

在古典音樂時期,三部性結構的運用與發展可追溯到莫扎特和海頓等作曲家。例如,莫扎特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經常采用三部性結構來組織樂曲,以展示起承轉合的音樂故事。這一形式迅速成為古典時期音樂作品的主流之一。

在浪漫主義時期,三部性結構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與發展。作曲家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等,都以其獨特的風格創作了許多具有三部性結構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通過音樂的起伏發展和情感表達,將聽眾帶入一個情感豐富和沖突激烈的音樂世界。

在當代音樂中,三部性結構也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現代作曲家通過傳統的三部性結構來創作新穎的音樂作品,同時融入了現代音樂的創新元素。這種融合使得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現代音樂中得以繼續發展和演變。

總的來說,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古典音樂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具有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作曲家創作的重要形式,也代表了當時音樂創作的主流。在當代音樂中,三部性結構仍然被作曲家廣泛應用,并為音樂教學和表演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了解和研究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歷史發展,對于理解音樂史和音樂文化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三、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1.三部性結構的標志

再現是三部性結構的鮮明標志,無論是單三部曲式還是復三部曲式,只要能夠識別出再現的材料,通常都可以將其分析為三部曲式結構。單三部曲式又稱三段曲式,由A-B-A三個樂段構成。從圖示上看非常簡單,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卻有些困難。尤其是在實際作品分析中往往還會與再現二段曲式搞混淆。所以在單三部曲式分析中一定要強調各個樂段的規模以及是否含有再現材料。若樂段規模為兩段,且包含再現材料,就是再現二段曲式;若樂段規模為三段,就是三段曲式(單三部曲式)。比如這首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 第一部分就是典型的單三部曲式(見圖1)。

圖1 ?《幽默曲》Op.101 No.7 第一部分曲式結構圖

無論是單三部曲式還是復三部曲式,在分析作品結構時使用的邏輯方法都是一樣的。首先找出再現部分,它通常在作品的三分之二處;然后將再現部(段)與首部(段)相比較,推出中部的位置;最后對每一部分進行詳細分析,包括樂句劃分、和聲調性分析等。

再現分為完整再現和變化再現。變化再現的情況有些復雜,通常會改變織體形態形成動力性再現,有的作品還會改變結構規模形成縮減再現。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就是帶縮減再現的復三部曲式。

無論是復三部曲式還是單三部曲式都是基于再現原則基礎上創作的,兩者的區別在于結構規模大小不同。單三部曲式結構由A-B-A三個樂段構成,所以有的教材也稱三段式;而復三部曲式則是由包含單三部或者單二部曲式的更規模的結構組成,用帶框的 A ?B ?A 表示。所以說復三部曲式的“復”是重復的復,可以理解為三部曲式的套疊(有時為單二部套疊)?!队哪稯p.101 No.7從整體結構上看就是典型的復三部曲式,其兩端輕快、風趣的音樂與中間的抒情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曲式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幽默曲》Op.101 No.7復三部曲式結構圖

全曲為帶縮減再現的復三部曲式,從整體上看,首部、中部與再現部形成三部性原則;而從細部結構上看,A B A C A B則又形成了回旋曲式,如圖3所示。

圖3 ?《幽默曲》Op.101 No.7 回旋曲式結構圖

2.三部曲式中間部分的屬性

三部曲式通常以中間部分的屬性來分類,所以在教學中必須重視中間部分的材料分析。單三部曲式的中段分為引申型、并置型與綜合型三種,復三部曲式的中部分為呈示型與展開型兩種。把這兩種曲式的中間部分相比較進行教學有助于增強理解,在學習新的復三部曲式知識的同時又復習鞏固了以前學過的單三部曲式。

引申型中段很好理解,就是運用首段的主題材料進行引申發展而寫成的中段。從樂譜上能清晰地看出他們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節奏形態與旋律走向。而并置型中段則相反,當看到中段出現不一樣的節奏形態與旋律走向,基本可以判斷出現了新的材料,構成了并置型中段。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 第一部分就屬于并置型中段。綜合型中段是兩種類型的綜合使用,這很好理解。

呈示型中部又叫三聲中部,展開型中部又叫插部,通常能劃出結構的就是呈示型中部(三聲中部),不能劃出結構的就是展開型中部(插部),這是區分這兩種中部類型最簡單的辦法。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的中部屬于展開型中部(插部)。

(二)和聲分析

研究作品的創作特征除了曲式結構分析外,必然少不了和聲分析,因為和聲功能走向決定了旋律的發展。而作品所要表現的音樂情緒又取決于樂曲的和聲色彩,所以和聲分析是研究作品創作特征的重要手段。

初級學習階段通常只要求學生分析每個樂句或樂段關鍵部位的和聲,比如開始小節和終止式等。這樣和聲分析反過來又對曲式結構形成驗證。高級學習階段則要求對每一小節的和聲作詳細分析。下面以德沃夏克《幽默曲》Op.101 No.7這首作品為例對整首作品的和聲進行詳細分析。

1.調式調性

《幽默曲》Op.101 No.7的首部與再現部建立在明朗的降G自然大調上,中部轉向升f小調。通過等音置換分析,其實就是降g小調,屬于主調的同主音轉調關系。作者可能因為記譜方便的原因而寫成升號調。

2.和弦材料與和聲語匯

和聲色彩取決于和弦材料的運用,如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暗淡等;一個個和弦連接而形成一定的音響特征,語義功能則又形成和聲語匯。在德沃夏克的這首《幽默曲》中和弦材料多為三和弦和七和弦,高疊和弦(如13和弦)也偶爾出現,部分小節還應用了離調和弦,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1)兩端部分的和聲

首先來看首部的A段,和弦材料主要以正三和弦為主,終止式使用了屬七和弦。第一句的和弦進行為典型的古典正格進行:T-S-T-D ,和聲語匯中規中矩。第二句同頭變尾,出現K46-D7-T的完全終止式結束A段。

在每一句的第二小節,從左手和弦伴奏來看,這里的和弦為S。但結合右手主旋律分析,這里的和聲應為二級七和弦第一轉位SII56。筆者認為兩種結果同樣都是下屬方向和弦,不影響和聲功能進行,所以兩種分析結果都正確。如果分析成二級七和弦第一轉位SII56則更具和聲色彩。

倒數第二小節的K46 可能分析起來有些難度。乍一看,不就是一級六和弦嗎?其他都劃成和弦外音、經過音、輔助音等。其實不難,低聲部出現了一個重降E,通過等音置換后就是D,降G大調主和弦的升五音,從而形成增三主和弦K46 。只不過停留時間短暫,從譜面上看更具有經過四六和弦的意義,這里的終止式K46 →D7→T是古典音樂作品中常用的和聲語匯。如譜例1所示。

譜例1:首部A段

首部中段的旋律轉向抒情的長線條形狀,同樣分為同頭異尾的兩句。結尾處的和聲與A段不同,變成了主屬對應,這是為再現的需要而專門設計的屬準備和聲。從譜例2中可以看出,兩句開頭前兩小節的和弦都是T-S的古典變格進行,結合旋律分析的話,第一小節三四拍出現了高疊13和弦。上句緊接著第二小節三四拍開始出現離調和弦,每兩拍為單位,低音聲部按照屬→主的進行向上模進離調;下句最后一小節以半拍為單位加快了離調模進的頻率,形成D7/TSⅥ→TSⅥ→DD7→D7的終止式,為再現句的出現做好了和聲鋪墊。如譜例2所示。

譜例2:首部中段

首部再現段的上句基本上是完全再現,和聲與A段相同;下句結尾音因為翻高八度,從倒數第二小節開始旋律不斷向上爬升,并升高第四級音形成離調,構成T6→b5TSⅥ→DD7→D7→T的終止式。這個終止式相比A段中規中矩的終止式更具動力性,同時更具幽默色彩。如譜例3所示。

譜例3:首部再現段

再現部只再現了A、B兩段,所以由B段承擔了整個作品的結束功能。因此,結尾的處理不再像此前那樣落到屬和弦構成屬準備,而是通過T→D7→T的完全終止式結束全曲。如譜例4所示。

譜例4:再現部結束段

(2)中部的和聲

中部轉向主調的同主音小調#f:(bg:) ,插入新材料繼續展開發展。從譜面上看,基本可分為四句(或四個階段)。由于每句都結束在屬方向和弦上,所以整個中部只能劃分為開放性樂段結構(插部)。而這四句從內部結構看可分成上下兩片。上片的和聲材料從主和弦開始通過tsⅥ 不斷向屬方向和弦運動,兩句同頭異尾,結尾形成D與dtⅢ 呼應關系,第二句結尾兩小節運用了t→tsⅥ→sⅡ→D古典和聲語匯。如譜例5所示。

譜例5:中部上片

下片的旋律與和聲基本不變,兩句也是構成D與dtⅢ呼應關系。古典和聲語匯的運用也照樣沿襲,只是為了加強中部的結束感。在最后一句主旋律上方進行了八度奏,極大地加強了結束句的力度與厚度。上下兩片從和聲標記上看似乎是重復的關系,但是由于結束句厚度與力度的擴張,上下兩片完全形成音樂情緒上的對立呼應關系,同時結束句的屬和聲為整曲的再現做好了準備。如譜例6所示。

譜例6:中部下片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和探討,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特點與意義。同時,也有助于音樂教學中對學生欣賞、分析和演奏這類音樂作品的指導。

四、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分析教學

(一)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的教學要點

1.注重引導式教學

引導學生了解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特點和組成要素,如主題、發展和再現等,以及它們在不同音樂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選取一首典型的三部曲式作品,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八月》,要求學生仔細聆聽,識別音樂中的重復元素,找出再現部,確定整體結構為三部曲式。然后引導學生分析這些重復和變化對整體音樂結構的影響,以及它們在不同部分的作用。還可以讓學生比較不同曲式的作品,以加深理解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典型特征。

2.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

教學中要充分使用計算機輔助手段,除了常規多媒體的運用外,還應盡量使用當下流行的虛擬仿真教學,同時運用音樂制作軟件和電子樂器,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去創作和演奏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虛擬仿真教學平臺是筆者主持研究的省級教改課題和省級金課的獨創系統。本系統通過導向式思考題引導學生從作品的整體結構到局部結構循序漸進展開分析。比如阿連斯基的《固定低音》雖然是一首變奏曲式,但是從整體結構上看,卻具有三部性結構特征。系統在引導學生學習變奏曲式的同時,又加上了三部性結構特征分析內容。鑒于本系統相關專利還未申請,所以不便詳述。

3.結合其他藝術形式

音樂通常和其他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如舞蹈、戲劇等,讓學生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去理解和表現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比如筆者的《烏江交響音畫》第一篇章《亙古烏江》就是典型的三部性結構作品。如果引導學生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官網視聽總譜及音響,只能算是傳統的學習手段。但是這部交響樂的前身是貴州沿河縣30周年縣慶文藝演出的專場舞蹈音樂,如果引導學生觀看演出視頻,就會達到身臨其境的學習效果。戲劇、歌劇音樂的結構與傳統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有所區別,但是在很多局部段落基本上都沿用三部性結構,因為三部性結構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劇情,沉浸在戲劇的氛圍中。這種結構在許多經典歌劇和音樂劇作品中都有體現,如莫扎特的《唐喬瓦尼》、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等。所以選取戲劇、歌劇音樂的局部段落來進行分析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拓展。

4.鼓勵學生進行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上讓他們一起討論、共同完成作品結構分析,甚至合作編寫和演奏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和協作能力。

在團隊協作中,明確的作品分析目標和分工是確保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要確保每個團隊成員都了解自己的職責,并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有效的溝通是團隊合作的基礎。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或運用學習通等平臺的聊天軟件提高他們的溝通能力。這有助于減少誤解,提高工作效率。

要為團隊成員設定階段性的任務(比如整體結構、局部結構、分析報告等),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同時,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讓他們在團隊中發揮積極作用。搭建平臺,比如留言板、貼吧等,讓學生在團隊中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這將有助于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團隊合作取得成果時,要給予他們表揚和獎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要關注每個團隊成員的貢獻,確保公平公正。

要創建一個積極、和諧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感受到快樂和成長。鼓勵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進行自我反思,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并不斷提高。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團隊協作的要求,更好地完成作品分析的學習任務。

(二)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教學的應用價值

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教學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可以幫助學生提升音樂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表演技巧。具體如下:

1.提升音樂理解能力

通過對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學習和分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的表達方式、音樂形式和結構。他們能夠通過分析主題、旋律、和聲以及變奏等要素,掌握音樂語言的基本知識,并能夠在聽音樂時更加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音樂元素和表達。

2.發展音樂創造力

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分析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鼓勵他們進行創新和變奏。通過了解作曲家如何在中段部分中發展和變化主題,學生可以運用類似的創新思維,自行創作音樂作品或進行即興演奏。

3.培養表演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學習和表演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表演技巧、音樂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他們在音樂演奏過程中需要與其他樂器和演奏者協同合作,通過合奏和互相配合來展現音樂作品的完整性和魅力。

4.提升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

通過學習和欣賞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學生能夠進一步培養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他們可以通過對作品的整體感受和情感表達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驗音樂的情感和內涵。

總之,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教學只要遵循三部性原則,學生在作品分析中就不會走彎路。無論是單三部曲式還是復三部曲式,只要確定了再現部分的位置,其他部分的結構則迎刃而解。當然教學中需要強調中間部分的屬性,因為三部曲式通常都是按照中間部分的屬性來進行分類。最后的分析報告需要把各階段的寫作要求闡述清楚,防止有些學生在初級學習階段寫一大堆作品創作背景來充字數,而真正需要論述的結構與和聲等作曲技法分析文字卻寥寥無幾。通過這種格式化的訓練,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駕馭三部曲式作品的分析。同時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學習和分析這類音樂作品,學生能夠提升音樂理解能力、培養音樂創造力、發展表演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提升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水平。這些價值將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和終身音樂追求產生積極的影響。

五、結語

以上是筆者對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和教學的部分實踐經驗。教師應通過引導式分析教學,讓學生掌握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結構及和聲調性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而結合其他藝術形式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進入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

雖然業界對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和教學已經存在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筆者認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方向。一是對于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分析的具體案例還比較有限,需要更多的具體案例來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讀;二是尚缺乏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和方法論,對于教授和引導學生理解和表演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的指導仍有待深化;三是對于現代音樂中三部性結構的應用和發展需要更多的研究,以適應當代音樂教育的需要和學生的興趣。

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拓展:一是深入分析不同作曲家和不同音樂作品中的三部性結構,對特定作品的音樂結構、主題發展和情感表達進行詳細研究。二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索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在音樂教學中的教學設計和策略,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解和表現能力。三是擴大研究范圍,探索現代音樂中三部性結構的應用和發展,特別是在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等不同音樂流派中進行案例分析和探討。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改進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三部性結構音樂作品,促進音樂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棟.解析德沃夏克的《幽默曲》[J].音樂生活,2008(02):78-79.

[2]于巧婧.德沃夏克八首鋼琴幽默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4年.

[3]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4][奧]阿諾德·勛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吳佩華,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5]羅忠镕.作曲初步練習[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作品分析音樂創作教學方法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風·松》音樂創作初探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方法初探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戲曲音樂創作應把握的三重風格——以朱紹玉戲曲音樂創作為例
從兩篇音樂創作評論引發的思考
托布秀爾音樂創作簡析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指揮版本比較
莫扎特鋼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鋼琴教學中的作品分析
淺談情感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