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的功能及其實現路徑

2024-04-18 05:32王卓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4年9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摘? ? ? ? ? ?要]? 聚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思政功能及其實現路徑,分析課程思政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全面人格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及強化逆境應對能力方面的重要意義。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主渠道作用、教學評價機制、育人工作載體及教育主體間合作方面存在不足。為此,提出增強思政元素、構建心理育人課程體系、注重教學互動及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路徑。這些路徑旨在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并創新整合實踐載體,共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全面發展。

[關? ? 鍵? ?詞]?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功能;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9-0009-04

一、引言

在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背景下,課程思政成為高校育人工作新的生長點。大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關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對學校培養人才的客觀要求。要聚焦“善用大思政課”,協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1]本文著眼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思政功能,探討其在維護心理健康、全面人格發展、社會責任感培養以及逆境應對能力提升中的作用。針對當前課程思政實施中存在的挑戰,嘗試探索并提出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打造育人、育德、育心相互交融的新時代育人體系,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展。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揮課程思政作用的意義

(一)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思想道德修養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平臺,更是塑造學生心理和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通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科學的心理知識,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對自我審視和自我調整的關鍵。特別是在面對學業挑戰、人際關系調整以及未來規劃時,心理認知的提升對大學生的心理穩定與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重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相互滲透融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讓大學生學會理解自身的情感和需求,更能穩固自我認同,減少心理波動。[2]再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如何面對外界因素,還學習如何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有助于形成包容和理解的態度,減少心理沖突。

(二)助力大學生全面發展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課程中的自我評估和反思活動鼓勵學生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動機,從而培養更加成熟的自我認識。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通過學習如何識別、表達和調控自己的情緒,學生能夠更有效地處理情緒波動,避免情緒問題對學習和生活的負面影響。課程中的情緒管理技巧訓練,如冥想、正念和壓力管理等,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也為他們未來面對社會挑戰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工具。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還注重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必備的素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以及客觀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評價自我具有積極作用。

(三)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

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時,必須認識到課程不僅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而且著重于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意識和責任感。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討論社會問題和個人責任,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學生在課程中學習到的相關知識不僅僅關注個人心理健康的維持,更重視個人如何對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如參與社區清潔、為弱勢群體提供幫助或參加慈善活動。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直接體驗到幫助他人和貢獻社會的成就感,還能夠增進對社會責任和集體利益的理解。[3]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團隊合作、集體活動等方式,學生學會在集體中發揮作用,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助于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與集體的發展緊密相連,從而增強集體主義精神。

(四)強化學生應對逆境的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個人在面對困難、壓力和逆境時所表現出的心理彈性和恢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強化學生應對逆境的心理韌性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教授應對策略和心理調適技巧,幫助學生建立面對挑戰和壓力的心理韌性。這些技巧不僅包括理論知識,還包括實用的心理工具,如正念和壓力管理技巧。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技巧,能夠更好地處理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有效地減少挫折感和壓力。其次,通過課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模擬面對逆境的場景。模擬訓練有助于學生提前準備和實踐面對困難時的應對方式,從而在實際遇到挑戰時表現出更強的心理韌性。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情緒管理。通過學習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學生學會有效地調整心態和情感,這種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心理韌性,還能促進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育人現狀審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渠道作用不強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思政育人的重要平臺,在嵌入“課程思政”內容方面稍顯不足,表現在教學方式與方法亟待創新,課程資源配置上有待優化。部分高校對此類課程的投入較為有限,導致教學資源、專業講師和輔導設施缺乏,無法提供充分的教學支持。教學資源挖掘不深刻限制了課程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推廣。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在高校整體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較低。在課程規劃和教學安排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地位邊緣化,部分學生存在“重專業課、輕公共課”的認識,從而影響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不完善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仍需改進。首先,缺乏多元化評價手段。教學考核方式主要為傳統的考試和作業,考核內容多聚焦于理論知識,未能有效覆蓋學生的情感理解、自我調節能力和人際互動技巧,不能全面甄別學生在心理健康領域的真實理解和應用能力。其次,評價機制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量。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及學習方式存在差異,但現有的評價體系往往采用統一標準,忽略了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耙坏肚小钡脑u價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也難以準確反映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進步。最后,評價反饋機制不完善。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缺乏及時、有效的反饋,導致不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有效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這影響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心理育人的工作載體缺乏融合創新

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課程思政”在育人載體方面還有待優化和改進。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將思政理論具體化、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分離的教育模式未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中的潛力。[4]實踐中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內容和目標有效結合,使兩者形成有機整體、相互補充,共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和道德品質。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將抽象的思政理論具體化,貼合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同感,還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四)心理育人教育主體間缺少合作聯動

協同育人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施好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教育主體間缺乏有效合作聯動的困境制約著高校合力育人的效果。首先,高校各部門往往獨立運作,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學生管理部門、教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不充分,缺乏統一的協調和規劃,導致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分散和重復。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深入的互動和溝通。教師因時間和精力有限,缺少對學生個體差異和需求的深入了解,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和心理素質的提升。最后,高校與家庭、社會等外部主體間的協作存在缺口,未能形成全面覆蓋、多方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需要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但目前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跨學科和跨領域的統籌協作還不到位,限制了教育內容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現思政功能的路徑

(一)緊扣“思政”元素,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

高?!罢n程思政”建設要求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體系的關鍵在于深化課程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合。這需要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積極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為課程思政提供理論指導,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熏陶,做到潤物細無聲。第一,需要對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全面的評估和修訂,確保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的要求相符合。這包括將國家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思政要素融入課程設計,使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的雙重目的。第二,應創新課程教學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和互動的教學模式。例如,引入案例研究、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方式,以增強學生對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應用。這些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課程內容的認知和吸收能力。[5]第三,課程內容的設計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課堂內教育與課堂外教育兩手抓,除了傳授心理學基礎知識,還應引入實際案例分析,讓學生通過討論和實踐活動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同時,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區參與等,以實際行動體驗和實踐思政教育的理念。第四,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也是關鍵。應聘請具有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雙重背景的教師,或對現有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升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學能力。同時,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第五,建立持續的課程更新和反饋機制至關重要。要通過定期收集和分析學生、教師的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確保課程始終保持活力和時代相關性。

(二)構建心理育人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

課程標準能夠為課程改革思政化提供重要理論基礎[6],構建心理育人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機制,需要從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到評估標準的全面革新。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如何科學地評估學生心理的成長,并將這些評估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框架之中。課程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能力。第一,對心理育人課程體系進行系統化設計。這意味著不僅要涵蓋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還應融入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課程設計應基于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確保內容既科學又貼合學生實際。例如,可以結合學生的年級和專業背景,設計不同層次和針對性的課程,如入門級心理健康課程和高年級的高級心理應用課程。第二,發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這包括但不限于傳統的筆試和作業,還應包括學生參與度、實踐活動表現、小組討論貢獻、反思日志和案例分析等多方面的評估。這種多元評價機制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在心理健康知識和思政理念領域的掌握程度。[7]第三,實施動態和個性化的教學反饋。通過定期的學生評估和反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估,以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第四,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心理育人課程的成功實施需要多個部門的合作,包括教務部、學生事務部、心理健康中心等。多部門協作發力,能夠確保課程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整體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三)加強頂層設計,創新整合心理育人實踐載體

人的心理過程總是體現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實踐中?;诖?,注重教學實踐,創新整合心理育人實踐載體,是提高心理育人效果的關鍵環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行”是學生內隱的精神活動和外顯的實踐活動的綜合反饋,可以通過動態、參與式的學習體驗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第一,創造課堂互動型教學環境。課堂教學過程中,認真貫徹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項原則,重塑課堂環境,使其更加開放和互動。如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參與課堂討論,并給予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小組合作。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課前通過視頻或閱讀材料預習,課堂上則專注于討論和實踐活動。第二,引入互動式學習工具。運用互動式學習工具,如模擬游戲、心理測試應用程序、互動式白板等,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這些工具能夠讓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過程,同時提供即時反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第三,推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如社區心理健康宣傳、校園心理健康日活動等。課外活動因其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實際應用所學知識的機會,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能力。第四,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與校外的心理健康機構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通過實習、觀摩等,讓學生在專業指導下應用所學知識參與創造與發展活動,獲得寶貴的實踐經驗。第五,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定期邀請心理健康專家舉辦工作坊和講座,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心理素質,有助于發展學生多種學習、生活、社會適應技能。

(四)推進協同育人,建立“家校社”心理育人共同體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僅靠課程專業教師開展,難以實現育人目標,需要建立全員參與、全程落實的“家校社”心理育人共同體,著力構建多元協作的心理健康支持網絡。通過聯合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力量,超越傳統的教育模式,形成覆蓋學生日常生活各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這樣的系統能夠確保學生在不同環境都能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指導。第一,關鍵在于建立統一的協調機構,機構的職責包括制訂共同目標、規劃活動、監督實施進度和評估效果。由學校領導、教師、家長代表以及社區心理健康專家組成,各方就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實施策略進行討論[8],打造教、學、研、創一體的育人體系。第二,需要在學校內部建立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不僅包括專職的心理咨詢師,還應該有經過培訓的教師和學生志愿者。這個團隊將負責在校內推廣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初步的心理咨詢和引導,以及在必要時引導學生獲取更專業的幫助。第三,與家庭的合作至關重要。學校定期舉辦家長教育活動,如講座、研討會或工作坊,提高家長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同時,通過家庭訪談、家長會等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家庭環境,進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第四,社區的角色也不容忽視。學??梢耘c社區中心、衛生機構、非營利組織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這些機構可以為學校提供專業的資源和支持,如專業心理健康講座、社區服務機會等。同時,學生可以在這些機構中參與志愿服務,實踐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增強社區意識。第五,促進“家校社”三方的持續互動是維持共同體運作的關鍵??梢酝ㄟ^定期的信息通訊、共享平臺和社交媒體群組來保持溝通,確保信息的流通和反饋。此外,還可以舉辦聯合活動,如心理健康節、公共健康項目等,增強共同體的凝聚力。

五、結束語

在探索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思政功能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這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任務。通過加強思政元素、構建全面的教育體系、注重互動教學,并推動“家校社”的協同育人,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健康支持環境。這種全方位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助于學生心理素養、思想素養和文化素養的齊發展,培養出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在未來的實踐中,持續的創新和優化將是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卓.增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2,36(4):1-4.

[2]張典,宋金沛,陳珅,等.某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素養現狀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24(1):84-88.

[3]丁曉宇,杜萍,呂東方.中美大學生生命教育對比與啟示[J/OL].中國醫學倫理學,1-8[2024-03-04].

[4]許晶晶,師保國.循證實踐框架下的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干預[J/OL].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2024-03-04].

[5]張正垠.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0(6):101-106.

[6]梁瑛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高教學刊,2020(20):77-79,83.

[7]李媛.大學生合唱素養對積極心理品質的影響: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31(12):1910-1915.

[8]張淑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與心理疏導研究:評《大學生心理疏導促就業》[J].領導科學,2023(6):149.

編輯 馬花萍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