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探索

2024-04-18 00:17萬永敏邢露萍劉蕓秦海燕
高教學刊 2024年38期
關鍵詞:國際學生趨同化實踐教育

萬永敏 邢露萍 劉蕓 秦海燕

摘? 要:趨同化視域下開展國際學生實踐教育,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教育“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三部門發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的重要舉措。培養“知華友華親華”來華留學生,加強中外學生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培育,推動文化沖突向文化融合轉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該文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充分考慮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異,堅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基本原則,構建“雙向趨同”中外文化融合的實踐教育有機體系理論,探索中外學生“同堂實習、同行實踐”實踐教育新模式,實現國際學生趨同管理和文化融合培養實踐教育的新突破。

關鍵詞:趨同化;國際學生;實踐教育;同堂實習;同行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8.9?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S2-0015-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vergenc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ve spiri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of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School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three department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are knowledgeable, friendly and Sinophile towards China,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Chinese feelings,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al conflict to cultural integration. Thr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paper fully consid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nvergence,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eking the sam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ces",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organic system of "two-way convergenc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on this basis, explore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practice in the same classroom and practice in the same profession" for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t has achieved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imilat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raining.

Keywords: convergenc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same internship; same practice

“實踐-認識-實踐”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對實踐能產生推動作用,更好地指導實踐是理論的最終目的。同時實踐又是理論的基礎和來源、出發點和歸宿點,反過來對理論起決定性作用。實踐必須在理論的指導下才能更好進步,理論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不斷發展日趨完善。

國內外學者對實踐教育定義較多,均強調真實社會場景和學生體驗參與,注重最新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有機統一,實現受教育者理論與實踐的雙重互動。清華大學老校長顧秉林院士指出高等教育中的實踐教育是指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目的而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1]。當今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元宇宙呼之欲來,實踐教育也面臨時與勢的變化,必須因時而變因勢而變,需要緊跟時代變化向“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發展轉變。目前學者研究較多的是“四鏈”如何深度融合和有機銜接以期實現實踐教育改革[2-4],但針對國際學生的實踐教育改革創新文獻報道較少。

一? 趨同化管理理論與實踐

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倡議響應,來華留學生的規模不斷擴大,2022年總數已近50萬人。教育部2018年印發《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教外〔2018〕50號),提出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健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展和持續改進,持續推進中外學生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

所謂趨同化,是指對來華留學生的教學、研究、生活等趨向于與中國學生相同的管理。國內不少學者對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黃展等[5]詳細分析了高校國際學生教育管理的趨同化理論與具體實踐,劉鑫鑫等[6]結合清華大學國際學生管理實踐從打造文化融合活動等方面提出趨同化管理的具體措施建議,黃凱鋒等[7]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的實踐研究了留學生趨同化的管理機制,鄧軼聰等[8]對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在“雙一流”大學建設背景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了探討,吳舒程等[9]通過對國內高校趨同化管理實踐和探索中發現的問題從學生活動等方面進行總結思考并提出了建議和對策。國內學者研究聚焦于趨同化管理的理論較多,但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相關研究在實踐教育領域涉及較少。

在大學校園內和校園外讓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享受同等“國民待遇”是趨同化管理的目標[10],管理模式趨同只是實現手段,文化融合趨同才是最終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們的回信中鼓勵他們“多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實的中國”。因此在趨同化視域下應研究和完善增進文化交流的課程設計和實踐基地建設,鼓勵中外學生一起參加各類實踐活動。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剛剛起步,雖然提出了鼓勵國際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開展融合性的學生社團活動、組織假期社會實踐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等措施,但未從理論上進行詳細論述,具體實踐效果報道也極少。特別是中外學生在趨同化視域下一體化設計和運作實踐教育未見報道,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均期待突破。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充分考慮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異,堅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基本原則,國際學生實踐教育也應加強“雙向趨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 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面臨的挑戰

綜觀國內外研究,目前實踐教育還并未形成體系,行業發展還有不少短板,特別是“雙向趨同”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還存在諸多難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思想重視不夠。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全體巴基斯坦留學生的回信中“希望大家多了解中國、多向世界講講你們所看到的中國”,這種了解和看到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創新創業競賽,還要走入社會、走進企業、走進新農村進行社會認識實踐和生產勞動實踐,通過真實的場景,接觸真實的案例,形成真實的認知,才能實現真實的傳播效果和教育成果。許多高校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認識還未完全到位,怕帶國際學生下沉基層。目前國際學生實踐教育高校需求側和社會供給側都有內生動力,但多數為單向發力,大多數停留于參觀學習和認識實踐,未能形成全鏈條全周期實踐教育有機體系,多數滿足于政府、園區、企業及高校的考核指標,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國際學生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積極性。

二是指導師資不優。除少部分“雙一流”高校國際學生生源較好,學校國際化程度較高,師資海外教育經歷較多,學生直接歸入專業學院管理外,多數地方高校還是專門成立國際教育學院(海外教育學院)管理國際學生,生源大部分來自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申請者語言基礎普遍不好,特別是漢語基礎。由于語言基礎、專業知識、文化差異等原因,目前國內高校國際學生培養教育的師資還十分欠缺,大部分高校還是限于漢語教師、專業課教師及管理老師,與國內學生聘請校外導師、企業導師加強實踐教育等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及指導實踐能力均還存在較大差距,不愿意、不主動、不擅長指導國際學生實踐情況客觀存在。部分國際學生存在“等靠要”思想,單純依賴學校和老師聯系實習實踐單位,假期也以旅游為主,未能主動聯系企業和工廠了解真實的中國,需要進一步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三是保障力度不足。各校均十分重視中國學生實踐教育,實踐教學每年專門安排經費,納入教學預算,特別是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和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中,各校還出臺不少獎勵措施,每年開展大規模評比,年終納入高質量考核清單,獎優罰劣,各專業學院積極性較高。針對實踐教育活動的目的意義、組織辦法、實施路徑、師資規劃和經費落實等保障措施,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還存在很大的政策落差,多數限于部分學院部分領導的認知推動,未形成體系化、制度化,未列入常規工作統籌謀劃推進。這也與各校國際學生管理體系實行“條塊結合”未完全理順條塊關系,納入一體化管理有關。國際學生在實踐教育經費保障上的趨同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需要頂層設計納入學科建設一體化,實現人財物保障充足到位。

四是實施項目不多。目前國際學生實踐教育項目更多偏向于第二課堂、文化節活動、旅游節活動和參觀考察活動。高校多數時間組織國際學生參加政府企業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為滿足裝點門面需求,并未與中國學生實踐教育趨同管理、一體設計、有序推進。中外學生實踐教育被人為割裂開來,鄉村振興、文化下鄉、科技宣講、法律咨詢、公益勞動、社區志愿服務和重走長征路等社會實踐項目鮮有國際學生參與,遠遠沒有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留學生了解真實中國的要求。由于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機制和企事業單位語言文化差異,目前專門針對國際學生建立的實踐基地多限于政府主導的來華留學生創業園和引智基地、博物館和文化館,許多具有中國特色文化、體現中國最新發展成就的實踐基地在對國際學生開放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障礙,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三? 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理論探討

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地位和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國際教育,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不僅改變社會教育觀念,也給高等教育教學帶來了沖擊和機遇。國際學生承擔著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必須正視中外文化差異,既堅持“同中存異”和“異中求同”,也堅持“雙向趨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通過系列理論和實踐設計促使國際學生深入學習中國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真實了解中國社會高質量發展現狀,真實了解中國全面脫貧攻堅成果,真實了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真實了解中國人民群眾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齊頭并進現狀,真實了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全新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真實了解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對當代中國新發展理念的認同,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說,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耙粠б宦贰背h已經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國際學生實踐教育在國內國際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必須研究國際學生來源國家多、語言基礎參差不齊、專業學習無法與中國學生完全同班教學和實踐教學基地不齊全等新情況新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用創新的“雙向趨同”理論指導不斷變化的新實踐。因此在趨同化視域下應研究和完善增進文化交流的系統設計、師資配置、課程設置、制度完善和實踐基地建設,鼓勵中外學生一起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真正把國際學生的實踐教育納入常態化制度化運行。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國際學生數量近年來持續攀升,學校完全可以發動中外輔導員、專兼職班主任、專業任課教師及各條線和部門管理人員協同發力,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大張旗鼓宣講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道路和中國力量,引導國際學生通過實踐認識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六大特點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世界上任何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差異。通過中外學生同堂實習、同行實踐,可以使國際學生更好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當好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

中國經濟在全球新冠感染疫情大流行下保持正增長,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亟需吸引更多世界高素質高水平國際人才參與我國經濟建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學生已不滿足于本??茖W習,很多學生愿意繼續深造,不少優秀國際學生愿意留華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這也為深化國際學生實踐教育,推進國際學生在中國就業創業,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平等對話和友好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因此,構建中外文化融合的師資、課程、項目與基地的實踐教育全生命周期有機體系,加強中外學生“同堂實習、同行實踐”的理論和實踐設計,是實現國際學生趨同化實踐教育的現實路徑和有效模式,可為補全課堂教學不足、加強實踐教育提供可復制的經驗,也為國際學生教育探索中國特色模式。

四? 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實踐探索

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目前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校做法不一,多以第二課堂、文化實踐、參觀考察等為主。如廣東高校留學生社會實踐教育實行“政府、社會組織、高校和學生搭臺,學生唱戲”[11]模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初步形成了“聚焦文化、突出實踐、形成品牌、強調育人”的留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做法[12];北京科技大學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平臺,構建起“學生主創-全員助創-紅色領創-校企共創-敢闖會創”的五創協同創新創業育人機制[13];清華大學在人才培養中歷來重視實踐教育,其校風“行勝于言”就是最好的例證,顧秉林院士[1]對實踐教育十分重視,擔任校長期間號召在清華大學要大抓教學、社會、科研和生產四個方面實踐教育,清華大學還從 2016年起舉辦“洞察中國”全球勝任力實踐活動[6],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在“雙向趨同”理論指導下,應做好理論研究、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和整體推進,加強中外學生“同堂實習、同行實踐”的實踐設計,實現國際學生與國內學生趨同化實踐教育,補全國際學生課堂教學不足、加強實踐教育探索。具體來說,應主要在師資培養、課程建設、實踐項目與實踐基地上下功夫,完善實踐教育環節文化融合,形成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的有機體系。

一是加強師資培養。教師是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傳動鏈”,是實踐教育的核心力量。師資不僅指各專業課的任課教師,也包括國際學生所在學院的管理團隊、學校各職能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各類實踐基地的校外導師。加強師資培養應注重源頭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力量,注重教育教學環節對師資的實踐教育培訓和考核,大力倡導教師把課程搬到街道社區、企業工廠、鄉村田野,以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教育培養國際學生,通過實踐課堂使國際學生切實感受真實的中國。

二是加強課程建設。國際學生專業學習應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革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加大實踐教學環節課程建設,設置多種形式的實踐課程,強化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應與中國學生聯合開展體育、文化、旅游、參觀和交流等活動,走進企業社區、機關部門,創造更多實習實踐崗位,增加更多實習實踐機會,加大更多實習實踐考核,評選更多實習實踐先進,在專業學習同時鞏固漢語功底,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提高專業知識。努力做到學用結合,活學活用,即學即用。

三是加強實踐項目建設。以往的國際學生實踐教育雖然提出了鼓勵參加創新創業活動、開展融合性的學生社團活動、組織假期社會實踐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等措施,但與快速發展的時代脫節,項目設計建設陳舊。應大膽解放思想,因時因勢因地因校設計項目,所有環境保護、科技普及、公益服務、體驗教育、志愿服務、社會調查、掛職鍛煉和中外人文交流等實踐項目,凡是不涉及保密的內容,均可以對中外學生一視同仁開放實踐、共創共建。對了解中國共產黨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的和平文化交流,更是要加大力度設計建設。

四是加強實踐基地建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外學生同行實踐應加強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基地建設,特別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反映革命歷史的革命烈士紀念館,要主動雙向對接,發揮歷史育人最大效應?,F代農業日新月異,可以加強農業示范園基地建設,提高中外學生勞動育人實踐效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舉世矚目,可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寬視野回國推廣,理應加強中外學生同行實踐。高科技產業突飛猛進,也要努力開辟實踐基地,讓國際學生不僅可看可知,還能可學可用。

南京工業大學從2021年起開展“感知南京”中外學生同行實踐活動,在課堂理論教學和第二課堂文化體育活動外,廣泛組織中外學生走進南京非遺文化場所、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金陵十八景等著名風景名勝區,在南京特色產業企業、南京留學生創業園、校友高新技術企業等開展實踐教育,加深了中外學生的文化融合和對南京城市的深入了解,深受中外學生歡迎,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也培育了一批能文能武的師資力量,增強了校地融合,很好地宣傳了南京,為南京發展留住了國際化人才。

綜上所述,開展趨同化視域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理論研究,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加強教育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三部門發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對于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來華國際學生,加強中外學生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培育,推動文化沖突向文化融合轉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應充分考慮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中的文化差異,堅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基本原則,構建“雙向趨同”中外文化融合的實踐教育有機體系理論,探索中外學生“同堂實習、同行實踐”實踐教育模式,實現國際學生趨同管理和文化融合培養實踐教育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 顧秉林.加強實踐教育 培養創新人才——在清華大學第22次教育工作討論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6):1-5.

[2] 李依靜,米瑩,張超.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有機銜接策略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2,39(3):58-61.

[3] 李滋陽,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4] 王永春,曲磊.基于校企協同創新視角的高職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探索[J].商業觀察,2021(5):60-62.

[5] 黃展,劉晶.高校國際學生趨同化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6):68-71.

[6] 劉鑫鑫,錢婷.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高校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的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20(8):43-45.

[7] 黃凱鋒,印超慧.高校國際學生趨同化管理機制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2):4-6.

[8] 鄧軼聰,劉海天.“雙一流”背景下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經濟師,2021(1):189-192.

[9] 吳舒程,張輪,劉欣.我國高校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7(8):1-3,16.

[10] 趙原.趨同化視閾下高校國際學生社團管理建設探析[J].百色學院學報,2015,28(6):138-141.

[11] 戴相斌.國際化背景下在華留學生社會實踐教育現狀與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15,27(2):105-107.

[12] 劉毅,耿澤卿,朱偉.“雙一流”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實踐——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教育改革與發展,2022(13):70-72.

[13] 郭凱琳,蘇烜.“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J].神州學人,2022(9):9-12.

基金項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3年度研究課題立項項目“‘一帶一路中外學生同行實踐研究”(23RWJL028);南京工業大學202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一帶一路”化工與建筑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項目“趨同化視閾下國際學生實踐教育研究”(22ZX04);南京工業大學2023年校級黨建“雙十雙百”書記項目“中外學生同行實踐”(無編號)

第一作者簡介:萬永敏(1973-),男,漢族,四川達州人,工學碩士,副研究員,黨總支書記。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國際學生趨同化實踐教育
中國非營利評論(2017年2期)2017-11-09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實踐教育模式
高校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的研究
論研究學習小組在大學生成才轉型教育中的實踐意義
工科院校設計類專業實踐教育的反思與出路
淺析師范生中國精神培育的路徑
概率統計公共課程國際化教學實踐
概率統計公共課程國際化教學實踐
美國留學教育動向及影響因素探析
趨同是否正在發生?——歐盟公司治理趨同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