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策略研究

2024-04-18 06:17黃崢
高考·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設計

黃崢

摘 要:作業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進行作業設計時主要是遵循系統性、針對性、多樣性、實踐性原則等。其目的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讓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實踐,并全面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歷史素養。文章先探討信息技術在歷史作業設計中的作用,再結合歷史作業設計現狀,詳細闡述其設計優化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融合;歷史作業;設計

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科學技術和通信技術來處理、存儲、傳輸和利用信息的一種技術形式。在計算機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信息技術逐漸滲透到教育領域,對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作業設計,主要是為學生布置能體現學科特色,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理解的習題,讓學生融會貫通地練習。信息技術背景下不斷優化作業設計,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信息技術在歷史作業設計中的作用

(一)提高作業質量

作業設計中,嘗試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對作業加以優化,能顯著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明顯提升。實際教學中,只有巧用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布置科學、恰當的作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所學知識,促使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深入感知到歷史學科魅力所在,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改進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背景下,為了發揮好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來優化設計作業,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提升自己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在了解學生實際學情基礎上巧用信息技術來改進對作業的設計。作業設計是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有意識地改進作業十分有益于優化對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顯著提高教學設計水平。

(三)拓寬知識視野

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對作業內容進行優化,能讓作業變得多樣。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豐富多彩的作業資源,設計個性化作業,更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不再局限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能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

二、歷史作業設計現狀

(一)傳統作業地位牢固

從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仍然是以背誦記憶作業、口頭作業、書面作業等傳統作業為主,但傳統作業容易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費時費力。同時,部分家長認為傳統作業是看得見的作業,能讓學生收獲更多,而新類型的作業是一種形式化作業,浪費了時間,這就在無形中影響了對作業的設計,阻礙了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在作業設計中的應用。

(二)作業內容枯燥乏味

作業設計存在枯燥乏味的問題,以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形式為主,令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同時,作業設計中不太關注學生個體間差異,傾向于布置統一無差別的作業內容,缺乏個性化特點,由此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促使部分學生因無法按時完成作業而喪失學習自信心。另外,對于作業的設計無選擇空間,主動權在教師,導致學生形成了被動心態。

(三)重視理論缺乏實踐

以往對于作業的設計存在著“題海戰術”現象,部分教師為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傾向于通過做大量習題的形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保證學生從容應對日后的考試。同時,部分教師對于作業的設計以理論為主,不為學生安排制作大事年表、制作簡史、制作手抄報等動手操作類作業,以致作業內容缺乏實踐性。如此,不僅影響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還阻礙了學生能力的

發展。

(四)缺少作業設計意識

如今,練習冊在課程學習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被當作一種輔助工具可用來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但是,部分教師對練習冊的依賴性越來越強,不重視自主設計創新作業。同時,因部分教師的作業設計水平低下,嚴重影響了作業設計質量。信息技術背景下,要不斷優化對于歷史作業的設計,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需要。

三、信息技術背景下歷史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一)設計預習作業

1.課前提問

預習作業是需要學生在新課學習前完成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預習新知,為學生學習新知奠定良好基礎。而課前提問是預習作業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根據課堂新知為學生設計一些適合的問題,請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內容,再利用自己預習中所掌握的知識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將答案整理好。對預習作業中的問題進行解答時,可提示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來查閱一些資料,以便快速準確地解答問題。同時,可嘗試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發布課前提問,以方便學生隨時隨地了解作業內容。這種作業設計形式,不僅能讓學生高效完成對課堂新知的預習,還有利于他們在作業完成中養成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提前熟悉本節課教學內容,可嘗試為他們布置預習作業。具體布置預習作業時,將作業內容整理成微課形式,再將微課共享至班級QQ群中,請學生自主下載微課并自行解決微課中提出的幾個問題:1.閱讀教材,以表格形式歸納佛教、道教、儒學的發展歷程,思考佛教道教兩種宗教在東漢之后獲得發展及儒學衰落的原因?2.閱讀教材,自主梳理魏晉到隋唐時期文學、書法、科技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思考魏晉南北朝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3.魏晉到隋唐時期的中外交流具體事例有哪些?4.魏晉隋唐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的影響有什么?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布置課前提問形式的預習作業,督促學生自主預習課本內容,深入思索課堂新知[1]。

2.課前自測

課前自測作業能精準檢測學生對新知的預習情況,清楚了解到學生存在的不足和疑惑之處,再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以避免將過多時間浪費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上。對于課前自測作業的布置,要重視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設計作業。如此,更能節省時間。同時,可在線評改作業,即時反饋學生課前作業完成情況,為后續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教學時,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可緊密聯系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自測作業。作業內容具體布置中,先創建一些相對簡單的單選題。如小明在參觀某一紀念館時看到了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內狂歡的圖片,這一事件應發生在( ?),給學生提供A.明末清初;B.虎門銷煙期間;C.鴉片戰爭期間;D.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幾個選項。又如歷史題材的電影能直觀地再現歷史,下列影片中反映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相關史實的是( ?),給學生提供A.《林則徐》;B.《虎門銷煙》;C.《火燒圓明園》;D.《戚繼光》四個選項。還可以創建一些材料題。如請學生自主閱讀《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54年)資料,再回答:1.“自從條約締結以來”的“條約”指什么條約?2.英國為什么提出“修約”的要求?3.英國為達到“修約”目的采取了什么手段?待學生完成了創建的測驗題以后,用手機攝像頭快速掃描答題卡,以快速分析學生課前作業完成情況,全面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效果。

3.布置手抄報

手抄報作業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作業形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日常教學中,為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新知學習中,可緊密聯系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主題鮮明的手抄報作業,引導學生通過繪畫、文字書寫等形式完成作業。其間,要重視利用好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分享一些用于制作手抄報的材料,以保證學生能高質量完成作業,在作業完成中高效預習課堂新知,由此拓寬知識視野。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課教學時,為充分激發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可在新知預習環節為學生布置一個作業——以“我與祖國共奮進”為主題制作手抄報。對作業進行布置時,利用好微信這一通信工具向學生發布具體的作業要求,包括作業主題、作業時間、作業說明、評分參考等,讓學生自行下載微信上上傳的資料,根據具體的要求來完成作業。同時,在學生做手抄報作業時,可利用微信向學生共享一些可用的課外材料。如《我們今天為什么要紀念辛亥革命》《解讀|張海鵬:為什么黨和國家這樣重視紀念辛亥革命?》等文章,供學生制作手抄報使用。手抄報作業完成中,有的學生將通過預習課本內容,自主閱讀課外材料設計出孫中山人物介紹、辛亥革命失敗原因、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等板塊,以用來表達與祖國共奮進的思想。在這里,通過布置手抄報類的作業,讓學生對課堂新知產生濃厚興趣,促使學生自覺完成對課堂新知的預習。

(二)設計課堂作業

1.小組探究作業

課堂教學中為促進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讓學生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可嘗試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布置探究類作業。對于探究類作業的布置,可嘗試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務,用任務來驅動學生展開探究行為,高效完成作業。同時,可嘗試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在與同伴互動過程中建構知識。這種類型的作業,更利于激活學生思維,開啟學生智慧。

例如,在《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教學時,為充分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實際教學中,可先組織一個學習活動——新航路的開辟?;顒又?,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直觀展示幾張世界地圖,請學生認真觀察,思考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同時,為學生布置探究性任務:用表格歸納新航路開辟情況。其間,嘗試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這個探究作業。組織這樣的學習活動——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顒又?,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展示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馬可·波羅行紀》《世界上古中古史》等材料和這樣一段素材:14、15世紀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明顯提高……再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直觀展示一幅《西歐商人清點錢幣的分析圖》,讓學生結合多媒體上提供的素材全面探究新航路開辟的具體動因和條件[2]。學生將深入探究出經濟根源、思想根源、精神動力等動因。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深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記憶。

2.作品賞析作業

信息技術背景下為設計好課堂作業,可嘗試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布置作品賞析任務,以此來豐富作業內容,提高作業質量。實際教學中,可嘗試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直觀展示一些歷史圖片,再要求學生自主賞析圖片,認真揣摩圖片的標題,科學提取出歷史圖片的主題和重要的歷史信息,深度解讀其再現的歷史現象,準確掌握其反映的本質內容。通過布置這種類型的課堂作業,能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學習情緒。

例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可嘗試在課堂教學中為他們布置作品賞析作業。具體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中華文化,提前在網絡上下載一些圖片,再利用下載好的圖片制作微課[3]。在學習青銅時代的中華文化時,以微課形式為學生直觀展示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青銅禮器的圖片,為學生布置一個作品賞析任務,讓他們自主賞析原始社會的中華文化。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中,以微課形式為學生直觀展示北魏時修建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圖片,讓學生自主賞析圖片,要求他們在作品賞析中簡單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華傳統文化特點。通過完成作品賞析作業深度了解這個時期呈現出了佛、道、儒交匯融通的景象。而在隋唐時期的中華傳統文化學習中,以微課形式出示西安大雁塔的圖片,并附上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內容,請學生自主賞析微課內容,鑒賞這個時期的文化特點。在這里,通過布置作品賞析作業,不僅豐富了作業內容,還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的直觀認識。

(三)設計課后作業

1.分層作業

傳統作業存在著一些弊端,其傾向于用“同樣要求”的方法布置作業,缺少對學生個體層次水平不同的考慮,影響到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針對這個問題,要重視發揮好信息技術優勢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分層作業具體布置中,可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再針對這三種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內容,以滿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求。

例如,在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課后作業時,可嘗試用釘釘這個軟件來布置作業,打開軟件,進入作業發布界面,選擇好“歷史”學科以后開始設置作業標題、內容等信息。其間,考慮到學生層次水平不同,為他們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內容。其中,面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在釘釘軟件上為他們布置一些相對簡單的單選題。如德、意、日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是人類歷史上最反動、最黑暗的統治,下列各項,與德、意、日三個國家法西斯上臺有關的是( ?),給學生提供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B.1929—1933年經濟危機;C.羅斯福新政;D.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四個選項,請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作業。面對基礎一般的學生,為他們布置難度更高一些的題目。如讓學生欣賞漫畫《禍水東引》,請學生自主分析漫畫中英法兩國旁觀希特勒占領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其反映了英法一直在推行何種政策。面對基礎扎實的高層次學生,為他們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材料分析題,以保證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2.活動類作業

活動類作業是用來豐富學生課外學習的作業,其更能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平時教學中,可緊密聯系課程教學內容為學生布置模擬游戲、歷史表演、歷史旅行等不同類型的活動類作業,并重視將信息技術引入其中,以顯著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學生在做作業過程中真正體悟到歷史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課教學時,為豐富作業設計形式,可嘗試布置活動類作業,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為主題組織一次課外活動?;顒娱_始之前,請學生利用好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自主搜集相關紅色素材,并認真閱讀課本內容?;顒又?,先舉辦一場小型的紅色文化美食節,為學生設立多個紅色食品專區,請學生扮演成小講解員的角色為大家普及紅色美食文化內涵。同時,活動中,發揮好信息技術優勢開辦一場小型的紅色電影展映,為學生播放一些紅色電影片段,請學生認真觀看。此外,在活動區域設立一個紅色論壇專區,主要是引導學生就“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等話題展開探討交流。另外,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布置一個紅色文化展區,為學生再現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的場景,引領學生走進真實的歷史空間。通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獲得了更為直觀的感受,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4]。

3.個性作業

信息技術背景下要重視樹立正確的作業觀,具體設計歷史作業時,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依據學生的興趣點,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設計作業內容。待設計好作業內容以后,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空間,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完成的作業,自我決定適合的作業項目。如此,能極大地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并促使學生對做作業產生濃厚興趣,可自覺完成作業,通過做作業感知歷史、學習歷史。

例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教學時,當學生了解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后,可嘗試為他們布置一個個性化作業。作業布置中,利用微信發布作業內容:下列是反映改革開放題材的電影、紀錄片和歌曲,可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了解,再嘗試講述關于改革開放背后的故事。電影包括《大路朝天》《閩寧鎮》《熱土》等。紀錄片《最美公路》《激蕩四十年》《大上?!贰陡母镩_放30年紀實》《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我們一起走過》等。歌曲《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最亮的星》《追夢人》等。面對這樣一個個性化作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想要完成的內容。如有的學生可能會自主利用網絡平臺下載《大路朝天》的電影進行觀看,并嘗試講述電影中反映的交通建設發展歷程和路橋工人的感人故事。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布置這樣一個個性化作業,顯著提高作業設計質量。

4.寫作作業

寫作類作業是課后作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可嘗試為學生布置更多的寫作類作業,并注意設計新穎的寫作主題,引導學生圍繞主題真實表達自己的觀點。不僅要啟示學生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來搜集可用的寫作素材,以豐富自身寫作內容,還要啟示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作業成果達到最佳的作業設計效果。

例如,在《人民解放戰爭》一課教學時,考慮到解放戰爭是中國革命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為學生布置作業時,可精心安排三項作業任務。作業一,創作一首歌頌人民解放戰爭的詩歌,并利用手機、平板、數碼相機等將詩歌內容錄制成音頻或視頻,以傳達自己的情感。作業二,假如你是一位歷史學家,請為人民解放戰爭這一歷史事件撰寫一篇專題論文,論文內容要包括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研究和解讀,且要真實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考。論文寫好后,上傳至釘釘軟件的班級群中,以方便進行互評。作業三,圍繞人民解放戰爭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編寫劇本,還原歷史場景,并與其他同學合作表演劇本內容。同時,以短片形式將本組表演內容上傳至班級QQ群,供其他同學欣賞。在這里,通過設計寫作類作業,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產生更深的感悟,由此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可知,信息技術背景下優化設計作業,更利于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有助于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果。日常教學中,為不斷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要巧妙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來設計課前、課中、課后作業。通過為學生布置多樣作業鞏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并促使學生利用完成個性化作業的機會實現顯著成長,養成良好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黃華飛.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1):1.

[2]陳瑋.大概念與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11):29-33.

[3]王茹,尚清華.高中歷史作業管理與家校共育路徑探析[J].中學歷史教學,2022(9):26-29.

[4]喬健.基于“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作業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2,6(20):6-8.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融合視角下高中歷史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課題編號:FZDJ2022A26)的主要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設計
二十四節氣在平面廣告設計中的應用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統設計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搖搖棒設計
基于ICL8038的波形發生器仿真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從平面設計到“設計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