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策略的探索

2024-04-18 07:22俞如升
高考·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實踐策略高中政治立德樹人

俞如升

摘 要:高中政治教育在傳授學生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公民。文章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意義,重點分析其滲透教學的實踐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立德樹人;實踐策略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已經成為教育的核心任務。立德樹人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內容。高中政治課程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德育,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政治學科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意義

首先,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要求教師不僅注重知識傳授,更要關心學生的心靈成長。政治課堂可以成為塑造學生品格的重要舞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探討社會倫理、公民道德等議題,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通過開展團隊活動、演講比賽等課外項目,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共情能力等素質,使其不僅在學習成績方面有所發展,也在品德上得到提升。

其次,高中政治教學在傳授政治理論知識同時,也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觀。通過深入剖析歷史事件、國家政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現象背后的道德和倫理規范。同時,政治教育鼓勵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社區服務,親身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價值,激起學生對社會公正和人文主義的關注,使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1]。

最后,在立德樹人的理念引導下,高中政治教學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社會問題的根源和解決途徑。同時,組織學生參觀社會公益機構、農村貧困地區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的多樣性,激發其關心社會、關心弱勢群體的意識。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還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成為有擔當的社會公民打下堅實基礎。

二、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策略

(一)調整教學目標,注重行為塑造

在新時期,高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教學目標和主題的調整是迫切需要的。學校必須積極響應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期實現基礎教學的同時更好地提升學生思想品德水平。首先,學校的德育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志愿活動,親身感受到社會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借助實踐項目,學生將學會如何成為積極的社會公民,關心社會問題,為社區進步和改善社會環境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引領學生探究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教師設計啟發性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反思人生的價值追求,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通過文學作品、歷史事件等,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人生意義,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高中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教學需要與時俱進,緊密圍繞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人生觀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公民。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學校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使其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能夠做出更大的貢獻[2]。

比如,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一課教學時,教師不僅要深入剖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習,學生應該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淵源、哲學基礎和社會科學內涵,而不僅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鼓勵學生探究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不僅學習其代表的意識形態,更是關于社會制度、經濟結構和文化發展的深刻洞察。在教學中結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理論體系的創新和發展,認識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大的理論創新,代表著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新成果,具有人民性、科學性等鮮明特質。通過深入學習這一思想,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在中國的實踐,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同時,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身聯系起來,使其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學生應該具備探求真理、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能力和勇氣,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僅僅是一種理論觀念,更是對每名學生的期待,鼓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優化課程內容,加強德育教學

高中政治課程的優化和德育教學的加強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徑。首先,課程設計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政治課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入實際案例,要求學生分析其中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道德認知。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榜樣,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通過真實的故事、身邊的人和事,給學生樹立道德楷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課程內容應與時代緊密相連。政治課程應該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問題,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問題背后的邏輯,與時代相關的內容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3]。最后,高中政治課程的優化和德育教學的加強需要多方合作,包括課程內容的設計、教師的示范、學校的評價等。只有通過全方位的努力,才能真正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公民。

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引入實際案例,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事跡等。學生通過分析實際案例,了解其中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如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承擔責任等。在討論中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的夢想,更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具有深刻的道德內涵。教師也可以講述身邊真實的榜樣故事,擴大教學范圍,包括學校的優秀學生、教師、校友等,邀請他們來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講述他們是如何在實現個人夢想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社會發展中,為中國夢貢獻力量的。身邊榜樣的教育將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使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的決心。此外,學??梢圆邉澑佣鄻踊纳鐣嵺`項目,包括參與鄉村振興建設、環保志愿服務等。將學生分成小組,并選擇一個具體的實踐項目,深入了解當地需求,提出解決方案,并親自實施。德育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鍛煉了團隊協作、溝通能力,還增進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顒咏Y束后,學校通過舉辦社會實踐成果展示會、評選社會實踐先進個人等活動,將學生的實踐成果和體會分享給整個校園,激勵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中來。

(三)創設教學情境,聯系生活教學

在實施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策略時,案例教學法和討論活動是兩種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政治概念和發展批判性思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實際案例來引導學生學習的策略,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如社會公正、人權、環境保護等議題[4],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政治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以《我國的社會保障》一課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明確我國社會保障的主要形式,教師需結合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分別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促進學生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列舉以下案例:

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險體系下,一位退休的老人通過繳納養老保險金,如今每月能夠領取一定數額的退休金。這筆錢不僅幫助他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還讓他能夠享受到體面的退休生活,包括醫療健康和日常開銷的支付。同時,醫療保險在人們傷病時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位老年人因罹患嚴重疾病,需要接受昂貴的治療,由于有醫療保險的支持,他只需承擔一部分醫療費用,這不僅減輕了家庭的負擔,還確保老人能夠及時得到有效的醫療服務。

社會救助:社會救助制度為那些暫時或長期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家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一戶家庭因為父母失業,陷入貧困。社會救助系統提供了經濟援助,確保他們有足夠的錢購買食品、支付房租,并保障孩子能夠繼續接受教育,為將來擺脫困境打下基礎。

社會福利:在教育方面,九年義務教育政策確保了每名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基本的教育。一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得以免費上學,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也為他們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該政策的實施,進一步消除了貧富差距,促進了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社會優撫:當一位軍人殉職時,整個家庭都會面臨巨大的心理和經濟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優撫制度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軍烈家庭的子女通常能夠享受到免費或者高度優惠的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能追求自己的夢想。

圍繞社會保障制度展開教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展開討論,探討社會保障制度的背景、實施方式、對社會的影響,以及解決了哪些社會問題,鼓勵學生思考社會保障制度在其個人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學生可以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什么貢獻。

(四)完善教學評價,實現知行合一

首先,制訂明確的評價標準。教師應該明確指出對于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具體要求。例如,要求學生掌握政治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在知識方面,包括對歷史事件的準確記憶、政治理論的深入理解等;在技能方面,包括分析問題、提出觀點、團隊合作等;在態度方面,包括批判性思維、公民責任感、團隊協作精神等。通過明確的評價標準,學生清楚在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以便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學習和實踐能力,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體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使學生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能夠勝任各種角色,為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5]。

其次,注重過程評價。教師應該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自我反思和提高的氛圍。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撰寫詳細的實踐報告,包括選擇的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團隊合作的情況以及最終的成果,針對學生報告提出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實踐中的問題,思考改進方法。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座談會,學生分享彼此的實踐經驗,相互學習。學生在經驗分享與交流中能夠從他人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深入的過程性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反思能力,引導學生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不斷進步,學生的內在成長與立德樹人的目標高度契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更錘煉了學生的品德和態度,使其具備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

最后,定期反饋與指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具體、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實踐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可以定期組織一對一的輔導會議,與學生深入交流,了解其實踐進展和心得體會,同時及時發現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根本原因,又能夠就實際操作給予指導,推動學生的實踐活動不斷向前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或成功人士,為學生提供專業性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定期反饋與指導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也能引導其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指導過程中提醒學生時刻保持謙虛與感恩的心態。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與反饋,在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同時,教師承擔了立德樹人的使命,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的學生[6]。

結束語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立德樹人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育人之道。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奉獻。通過立德樹人的教育實踐,學生將成為具有良好政治素養、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柯愛芳.立德樹人視角下高中政治理論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高考,2023(20):159-161.

[2]謝立仁.高中政治教學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3(21):87-89.

[3]高榮.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立德樹人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落實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3(21):140-144.

[4]祁海燕.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理念的實踐思考[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3):3-4.

[5]郭玉婷.“立德樹人”視角下高中政治教師的角色定位與素養提升研究[J].教書育人,2023(4):54-56.

[6]何卓珺.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23.

猜你喜歡
實踐策略高中政治立德樹人
淺談提高初中生牢記英語單詞的實踐教學策略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幼兒園藝術整合活動的實踐策略研究
高級英語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實踐策略研究
新常態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試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實踐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多媒體手段的有效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