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2024-04-19 08:10田風華王麗艷荊瑞勇徐彥軍吳楠秦智
安徽農學通報 2024年7期
關鍵詞:食用菌人才培養

田風華 王麗艷 荊瑞勇 徐彥軍 吳楠 秦智

摘要 本文對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通過以項目帶動教學,以信息化手段翻轉課堂教學,設定教學目標,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和方法,優化考核方式,巧妙引入課程思政和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推動學生就業等方式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將課程內容設置為包含真菌的生物學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態、消毒滅菌、菌種生產、常見和特色食用藥用菌栽培技術及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等模塊,以提高食用菌栽培學的教學效果及學科競爭力,培養高質量人才。

關鍵詞 食用菌;栽培方法;菌種生產;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S436.46;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07-0121-03

食用菌產業在農業生產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是G省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拓寬了學生的就業方向[1]。G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食藥用菌產業是其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同時,充分發揮食藥用菌產業的優勢和健康價值,滿足人們對營養健康的需求和對食品多樣性化的需要。實踐中,食用菌產業存在相關專業人才聚集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產業技術創新團隊或體系配套有待進一步健全,本土技術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基礎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短板[2]。

食用菌栽培學和應用真菌學兩門課程可供農學大類學生學習。其中食用菌栽培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3],是學生學習食用菌生產流程的入門級課程,著重介紹食用菌菌種制作、栽培條件及病蟲害防治方法,讓學生學習香菇、平菇和黑木耳等常見食用菌的生產過程與方法,并結合地方特色食用菌栽培工藝進行實操,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將生產一線現狀及時轉化為教學科研內容,切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社會創新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之一。食用菌栽培學的實踐性較強,以實際操作為主,輔以理論講述,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該課程的綜合性和創新性有待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學科相比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5]。

將產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相結合,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突破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瓶頸的重要手段[6]。這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就業和考研選擇渠道,而且能基于專業優勢向當地農民推廣食用菌種植業和食用菌高產種植技術,提升學生服務“三農”的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本文對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教學進行初步探索與改革,將課程內容設置為包含真菌的生物學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態、消毒滅菌、菌種生產、常見和特色食用藥用菌栽培技術及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等模塊。

1 課程教學改革方案探索

1.1 以項目帶動教學

部分理論知識講授可能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很重要。改善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以項目帶動教學,以完成一次食用菌制種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以制作食用菌栽培袋為主線,仿照食用菌栽培流程,突出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完成食用菌栽培的過程中掌握母種、原種和栽培種的制作流程,了解食用菌的栽培條件,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

1.2 以信息化手段翻轉課堂教學

食用菌栽培學課堂教學采取信息化手段,學生可以利用電子設備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根據課程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將課程教學分為3個環節:課前準備,課上教學,課后作業。(1)課前準備。學生登陸信息化平臺(如QQ、微信、百度云和學習通等),教師在學習通或百度云等信息化平臺上傳教學資源,由學生自行下載、自主學習。(2)課上教學。在教師講授過程中,學生通過QQ、微信和學習通等平臺提出問題,并進行課堂討論,將實踐成果通過信息化平臺分享到QQ群等,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完成課堂教學[7]。同時,學生可以將自己培養的食用菌狀況,相關溫、濕、光和氣等條件分享到在線平臺,利用線上互動的方式完成課程討論,在主動談論和交流中完成課程學習,變教師“教”為學生“學”。(3)課后作業。包括理論作業和實踐作業。理論作業由教師在課后發放到學習通平臺,學生自行答題并按時上交。實踐作業由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查閱資料、詢問老師等方式,獨立完成一次食用菌培養,并把出菇成果分享到在線平臺進行展示與交流。

1.3 合理設定教學目標

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是一門課程教學成功的關鍵,從學生的知識、技能、個人素質及未來發展設定如下目標[8]。(1)知識性目標。通過課前自主學習,課上理論講授,課后及時復習,讓學生了解平菇、香菇和黑木耳等常見食用菌栽培基礎理論知識。(2)技能性目標。通過動手實踐與成果討論,讓學生了解食用菌栽培關鍵技術的知識點。(3)個人素質目標。培養學生樂于分享及勇于創新等精神,使其具備較強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4)發展目標。通過課程的學習,最終實現食用菌方向高品質人才的輸出。

1.4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1.4.1 理論課程? 課程主要參考農業類院校的專業教材[9],內容涵蓋食用菌栽培的基礎知識,講解香菇、平菇和黑木耳等商業性較強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及操作要點,以及食用菌的保鮮加工、病蟲害防治方法。共分為3個部分:(1)真菌學的基礎知識,包括真菌的生物學特性、食用菌的生理生態;(2)栽培前的培養和制種,包括消毒滅菌、菌種生產;(3)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包括常見和特色食用藥用菌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

1.4.2 實驗課程? 課程要求在較短時間內掌握食用菌基礎理論知識以及食用菌栽培流程,因此需要學生在課前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提高實踐效率。

食用菌栽培學實驗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食用菌基礎知識和實驗技能,著重介紹食用菌菌種制作、生產條件、栽培方法以及利用簡易條件生產食用菌的全部過程及方法。結合特色食用菌(如紅托竹蓀)栽培工藝進行學習和實操,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將生產一線的現實問題及時轉化為教學科研內容。通過實驗課程,使學生掌握生產食用菌的全部過程,并達到可以獨立操作生產食用菌的目的。

1.5 開展校企合作

學生到食用菌相關企業實習是實踐性教學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促使其快速適應社會需求,加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將生產一線現狀及時轉化為教學科研內容,指導學生切實提高職業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是進一步增強高校服務社會創新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為學校和企業發展雙向助力[10-11]。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能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共建社會實踐基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為學生提供多樣的發展機會,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工作流程,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產技術,還能夠提高其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同時,也為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目前,農學院食用菌研究院已與多個企業和合作社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如紅托竹蓀黃水病防控示范基地、食用菌仿野生栽培基地和林下豬苓仿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同時,校企共同承擔并實施夏菇(香菇)優良菌株轉化及推廣項目,葡萄園“菇—肥—果”生態高效套種模式項目等;參與廠房擴建的改造和紅托竹蓀菌種生產,與相關企業簽訂技術服務協議,聯合開發紅托竹蓀液體種的攻關和紅托竹蓀全基因組測序等深度研究;與企業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在公司秀珍菇廠區建立食用菌教學科研基地等。企業、合作社與高校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機會。

1.6 巧妙引入課程思政

食用菌栽培學的部分內容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例如,平菇栽培過程中,在現原基階段,其所需的溫、濕、光、氣條件和菌絲生長階段有很大差異,菌絲要想達到生理成熟必須要有一定的光照刺激、通氣刺激、濕度差刺激以及低溫刺激。食用菌在感知外界條件變化時,若當前環境條件已不再適宜,其可以采取現原基的方式,發育成籽實體產生后代,以保存種子,待條件適宜后再重新長出個體。大學生可以學習這種精神與處事方法,學會適應環境的變化。

2 課程教學考核方式優化分析

食用菌栽培學課程考核方式分成3個部分:平時成績(20%)+實驗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30%)。

2.1 平時成績

平時成績由3個部分構成:課堂出勤(20%)+課堂表現(40%)+課后作業(40%)。課堂出勤主要考察學生按時上課,無遲到早退等現象。課堂表現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端正,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求知欲強。課后作業分成理論作業和實踐作業兩個部分,其中理論作業主要考察作業完成規范、準確,實踐作業主要考察完成質量,如平菇出菇環境條件適宜,出菇品質好,產量高,無染菌現象,等等。

2.2 實驗成績

食用菌栽培學是一門對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實驗成績占比較大(50%)。實驗成績主要考察學生完成實驗規定內容,可以利用簡易條件完成一次食用菌培養,并掌握常見食用菌栽培流程及關鍵技術。

2.3 期末考試成績

期末考試是考察學生對理論內容的掌握程度,如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題型包括名詞解釋、判斷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占總成績的30%,采取閉卷考試形式。

3 結語

綜上所述,食用菌栽培學是一門注重實踐教學的學科,通過教學創新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并直接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本文對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目的在于提高食用菌栽培學的教學效果、教學創新性和競爭力,輸送更多食用菌方向的專業人才,讓學生更好地服務于“三農”,幫助菇農增加收入,優化食用菌栽培技術,實現食用菌產業收益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張波,冀瑞卿,田恩靜,等. 應用生物科學(食藥用菌方向)專業實驗課教改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2013(14):13-14.

[2] 全永富. 建實驗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 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5(1):104-107.

[3] 李智俊. 《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 農技服務,2020,37(7):133-134.

[4] 高小朋,賀曉龍,竇娟,等. 《食用菌栽培學》教改初探[J]. 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8(1):84-86.

[5] 劉明廣,龔雪梅,張新紅,等. 高職現代食用菌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面向工廠化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6):380-381.

[6]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 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 高等理科教育,2000(4):72-74.

[7] 荊瑞勇,王麗艷,艾士奇,等. 生物技術專業(食用菌方向)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 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0):118-119,121.

[8] 李翠新,何德. 高校食用菌人才培養和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安徽農業科學,2019,47(5):277-278,282.

[9] 黃毅. 食用菌栽培:全一冊[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 徐琳. 鄉村振興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與食用菌產業轉型路徑分析[J]. 中國食用菌,2020,39(11):128-131,135.

[11] 張維瑞,劉盛榮,賴建強,等. 地方本科高校線上金課建設的思考:以寧德師范學院“食用菌栽培學”課程為例[J]. 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4(4):439-442,448.

(責編:楊 歡)

基金項目 貴州大學一流課程培育項目(XJG2021070);貴州省教育廳產業導師服務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基地(黔教技〔2022〕071號)。

作者簡介 田風華(1987—),女,河南鶴壁人,博士,副教授,從事食藥用菌栽培和病害研究。

通信作者 秦智(1995—),男,吉林遼源人,碩士,助教,從事食用菌栽培研究。

猜你喜歡
食用菌人才培養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術(下)
秋季食用菌 農事巧安排
速錄專業 “三個一”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中職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