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生理學教學模式現狀探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2024-04-19 00:57王晶宇楊雯景吳佩潤袁開森鄭卿勇
基礎醫學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生理學醫學院發文

王晶宇,楊雯景,吳佩潤,袁開森,鄭卿勇△

(1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生理學教研室,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循證醫學中心,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教學研究中心,甘肅省循證醫學重點實驗室, 蘭州 730000; 2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3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通訊作者)

近年來,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倍受重視,教育部提出了要深化醫學教育改革,以培養更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更好地服務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1,2]。在這一背景下,醫學課程整體建設則顯得尤為重要。而病理生理學作為基礎醫學的核心課程之一,在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扮演著關鍵的橋梁角色[3],其主要研究疾病狀態時人體功能與代謝方面的動態變化及其發生機制,探索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對醫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至關重要[4]。

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單向灌輸知識的方式,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互動,導致其學習興趣不高,效果欠佳,難以培養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全面素質[5]。在新醫科的大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病理生理學教學的需求和培養目標,亟須更新教學理念,推動教學模式改革[6]。

當前,病理生理學教學模式已經呈現多樣化和豐富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單一教學方法逐漸演變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問題驅動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團隊導向學習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7-9],使得教學更具互動性,也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基礎醫學類課程的熱情和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臨床思維等方面的能力[9]。因此,當前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束縛,朝著更加靈活和創新的方向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本研究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梳理現有病理生理學教育教學情況,旨在深入了解當前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通過全面分析教學模式的應用現狀,我們期望為新醫科背景下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基礎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本研究選取國內最具權威、規模最大的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學術資源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檢索策略為:TKA=(“病理生理學”)AND TKA=(“教學模式” OR “翻轉課堂” OR “轉化醫學” OR “病例教學” OR “形成性評價” OR “ISEC” OR “SPOC” OR “OBE” OR “PBL” OR “CBL” OR “LBL” OR “多元化” OR “思維導圖” OR “微課” OR “BOPPPS” OR “TBL” OR “MOOC” OR “雨課堂”)。檢索時間限定于2005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15日。

1.2 納入排除標準

本研究對檢索到的中文文獻進行篩選,納入已發表的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相關期刊論文,排除會議摘要、碩博士論文、資訊、新聞報道和消息等,最終獲得有效文獻575篇,作為本研究的文獻分析數據來源。

1.3 數據分析

本研究基于VOSviewer 1.6.20軟件對納入研究進行關鍵字段提取,包括發表時間、機構和關鍵詞等,生成作者的合作網絡圖與高頻關鍵詞的聚類網絡圖。此外,基于R軟件Bibliometrix包輔助生成熱點趨勢圖與戰略坐標矩陣[10,11]。

2 結果

2.1 年度發文分布分析

本研究通過GraphPad Prism 8.2.1繪制病理生理學教學相關中文研究的年度發文趨勢(圖1)。近20年來,該領域相關研究數總體呈增長趨勢,年均發文量為30.3篇。2013年,研究數量達到頂峰(66篇),而后仍呈緩慢上升趨勢,但于2020年后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圖1 2005-2023年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的年度發文量(CNKI收錄)

2.2 高發文作者分布及合作網絡分析

我們通過對研究發文作者進行分析,可探究本領域作者相對發文水平,追蹤該領域重要作者的相關研究,還可厘清團隊合作關系。聚類分析結果提示,共有1 353位作者參與了病理生理學教學相關研究,表1展示了發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情況,其中發文量較多學者為濱州醫學院的劉巍(17篇)、徐芳(15篇)、石磊(15篇)及右江民族醫學院的趙爽(13篇)等。濱州醫學院(n=5)、齊齊哈爾醫學院(n=4)及右江民族醫學院(n=4)的多位學者均對該領域開展了廣泛的關注與探索。

表1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高發文作者分布(前20名)

病理生理學教學相關研究發文量≥5篇的作者有61名,僅占發文作者總數的4.51%,圖2展示了其合作聚類網絡關系。聚類分析結果提示,最大的合作團體也僅有7位研究者,且合作團體多為同一單位成員,而不同作者團體間分布相對分散,合作也相對有限。

圖2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重要作者合作網絡圖

2.3 機構分布及合作關系分析

了解領域內主要的研究單位,可為開展合作、評估學術成果和引進學術資源等提供一定的參考。統計結果提示,共有522個機構參與開展了病理生理學教學的相關研究,圖3展示了發文數量≥5篇的機構,其中刊文10篇及以上的機構包括濱州醫學院(n=13)、右江民族學院(n=10)及承德醫學院(n=10),且高產學者多來自于此,而多數機構僅參與發表了少數研究。聚類分析結果顯示,機構間聯系相對有限,鮮有合作(圖4)。

圖3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發文量5篇以上的機構分布

圖4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發文機構合作圖

2.4 高刊文期刊分布

期刊分析可幫助確定該領域的優勢期刊分布。整體分析顯示,共有146冊期刊刊載了病理生理學教學相關的研究,表2呈現了刊文數量前10的期刊情況,其中,刊文在20篇以上的期刊包括《基礎醫學教育》(n=71)、《中國病理生理雜志》(n=60)、《中國高等醫學教育》(n=52)、《衛生職業教育》(n=27)與《教育教學論壇》(n=27),是本領域相對優勢的期刊??臄盗壳?0的期刊刊載了本領域52.87%的研究,多數高載文期刊均為國家級期刊。

表2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高載文期刊分布(前10)

2.5 高頻關鍵詞和聚類分析

關鍵詞是論文主題內容的高度凝練,研究領域中的高頻關鍵詞(又稱熱詞)的聚類分析可總體反映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分布[12]。納入研究中共涉及919個關鍵詞,表3展示了出現頻次前10位的關鍵詞,高頻關鍵詞多次提及了病理生理學課程現存的各類教學模式與教學改革效果,也是該領域的重要方向。

表3 2005-2023年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文獻中前10的高頻關鍵詞

圖5展示了詞頻≥5的關鍵詞的聚類分析。首先,中醫院校與教學質量相關的主題引起了廣泛關注[13,14],特別是與臨床思維能力、問題驅動學習以及留學生等因素的關聯。其次,教學模式及效果方面,CBL、TBL、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等課題在研究中倍受關注,這反映了教學者對不同教學方法及其效果的持續關切。另外,以學生為中心的雙語模式也成為一個研究熱點[15],涉及教學模式、病理生理學和網絡課程等方面。醫學教育與對分課堂應用、實驗教學與課程思政也是本領域當前研究的熱點方向,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圖5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

此外,新興的教學方法,如PBL等在病理生理學領域的應用也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這可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其實際應用能力。微課、護理和病理學作為一個主題聚類,顯示了對于跨學科教學和實際操作技能培養的興趣?;旌鲜脚c線上教學、雨課堂主題則反映了新興技術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強調教學方式的創新。此外,教學改革與轉化醫學、循證醫學與案例教學、形成性評價與自主學習等方向都在為醫學生培養提供更加全面的視角。

2.6 趨勢熱點與關鍵詞矩陣分析

研究熱點與時間的結合,可反映領域研究的熱點變化趨勢(圖6)。近年來,基于器官系統的整合思維模式、整合課程建設、中醫院校等主題被廣泛關注,成為新興熱點趨勢。與熱點聚類分析中呈現的結果一致,實驗教學改革、PBL、TBL等各類創新教學模式的沿革已開展十余年,現仍在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中不斷創新與實踐。

圖6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熱點趨勢

基于Bibliometrix生成的熱點主題矩陣中(圖7),四個象限分別代表了重要的基礎主題(basic themes)、發展良好和重要研究領域的結構主題(motor themes)、專業但較為邊緣化的主題(niche themes)及剛出現或即將消失的主題(emerging or declining themes)。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中關聯密切的學科,兩類課程的教學方案與教學模式改革也?;ハ嘟梃b。而中醫院校在西醫學基礎課程中的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等作為新興的研究主題,仍需開展進一步的探索。

圖7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的戰略坐標圖

3 討論

作為基礎醫學教育中極其關鍵的一門學科,病理生理學教育教學在近年來經歷了重要的發展和變革[16]。從過去的傳統單一教學模式衍化出多樣化和豐富化的趨勢,許多機構與學者也開展了該領域的廣泛探索。本研究系統剖析了國內病理生理學教學發文趨勢、作者機構合作與分布、高載文期刊情況、研究熱點分布與未來趨勢。

病理生理學教學相關研究長期受到學者的關注。2012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17],強調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學科專業并進一步鞏固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因此,病理生理學作為醫學培養的重要基礎學科,其教學受到廣泛重視,并進一步激發了該領域研究的增長。然而,近年來,相關研究數量呈下降趨勢。在線教育模式崛起可能成為影響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討[18]。此外,新醫科時代的到來也對醫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因素是否引導了研究熱點與方向的變化,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19]。

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濱州醫學院、齊齊哈爾醫學院及右江民族醫學院等高產機構在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當前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各高校內部,合作與機構關系相對有限。未來,我們應積極探索跨校合作的可能性,通過建立虛擬教研室、跨校的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團隊,共享資源與明確的合作協議,有望促進不同高校間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交流,推動該學科領域建設的共同發展。這種跨校合作有助于整合各高校的教學優勢,提高整體教學水平,更好地適應醫學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相對而言,刊載該領域研究的期刊相對集中,但多數期刊尚未被收錄核心集目錄,更多高影響力優勢期刊的青睞可增加研究者對基礎醫學教學的關注,推動更多高水平的研究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認可。

研究表明,中醫院校、臨床思維能力、問題驅動學習等主題在當前病理生理學教學研究領域倍受矚目[20]。未來的研究方向可以進一步深化對這些主題的探索,如中醫院校在培養醫學生方面的獨特優勢,通過深入案例研究和實證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揭示中醫院校的成功經驗,為其他醫學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此外,關注教學模式及效果方面的研究也是未來的重要方向。CBL、TBL等教學方法在當前研究中倍受關注,而未來的研究可以更加關注這些模式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的效果[9]。通過深度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新興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情況,為基礎醫學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為科學的建議。此外,通過多模式教學方案實踐,也可充分挖掘各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和不足,而開展多教學模式融合或可為醫學生培養提供更加科學、實用的教育方案,推動病理生理學教學的不斷創新與進步。

4 總結與展望

病理生理學教學領域的研究在探索新模式和應對挑戰中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新醫科背景下仍需更多的思考。高校機構間的廣泛合作是必要的,權威期刊關注度和影響力的提升仍是需要努力的方向。未來,病理生理學教學可在跨校合作、教學模式融合創新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不斷深化,以推動基礎醫學教育邁向更高水平,相信在不斷的實踐中,醫學教育將迎來更為燦爛的發展。

猜你喜歡
生理學醫學院發文
新鄉醫學院
《現代電生理學雜志》稿約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PBL在《動物生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10條具體舉措! 山東發文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同濟大學醫學院介紹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校園拾趣
爺孫趣事
以牙還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