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醫科背景下應用型醫學院?;A醫學課程改革探索

2024-04-19 00:57程紅兵陳云霞張毅強王佳張雄鷹王金勝
基礎醫學教育 2024年3期
關鍵詞:醫科基礎醫學教研室

程紅兵,陳云霞,張毅強,王佳,張雄鷹,原 麗,王金勝

(1長治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 長治 046000;2長治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 3長治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 4長治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 5長治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 △通訊作者)

2019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四新建設”[1]。同年,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調整優化高校專業,以提升內涵建設[2]。其中,新醫科的建設旨在提高醫學教育體系和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能力,并成為培養卓越醫生和醫學創新人才的重要構成。新醫科的建設是高校進行醫學教育新模式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醫學高等教育邁向內涵式發展的有效切入點?;A醫學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關鍵環節,基礎醫學的課程改革成為當務之急,從新醫科視域探討基礎醫學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從而更好地推動醫學卓越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3,4]。

1 現階段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國內外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們對基礎醫學教育開展了許多的探索與實踐,特別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醫學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課程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遇到了一個難以克服的掣肘因素,即科室的設置與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課程之間的不一致,使得課程推進較為困難。如何從運行的體制和機制上真正實現科室設置與教學改革課程的一致性,是目前亟待探索解決的瓶頸問題。

新醫科將傳統醫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和理念融合起來。如何將人工智能、先進科技等融入基礎醫學授課中,利用資源共享優勢培養新醫科下的醫學人才,提高對新醫科的認知、深化其內涵建設,成為擺在醫學院校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該問題的解決將為新醫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引領醫學教育邁向新的階段。

2 基礎醫學教學改革試點

2.1 總體設計及思路

我們從現行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瓶頸問題出發,緊密圍繞國家和地區戰略需求、學校辦學定位和專業特點,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以專業職業需求構建學生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最終形成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創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

2.2 優化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體系

我們在深入調研國內外課程整合設計與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多方反復研討和論證,根據各專業學科特點和培養目標、課程系統改革的目標和擬解決的問題,確定教學內容,明確哪些教學內容適合整合以及整合的程度,哪些內容更適合單獨講授以保證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并建立與之匹配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如臨床醫學專業(何穆班)將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病理學整合為人體形態學,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整合為人體分子與細胞,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整合為人體功能學,醫學免疫學融入免疫系統與疾病,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融入病原與感染性疾病,實現了以器官系統為基礎、以疾病為核心的基礎課程全面整合。對于非醫學專業,根據專業學科特點,我們遴選不同的基礎醫學內容,將基礎醫學類多門課程整合為一門課程-基礎醫學概論,比如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基礎醫學概論(160學時)包括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等課程;傳播學(健康傳播方向)專業的基礎醫學概論(128學時)包括系統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通過重組基礎醫學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實現了形態與機能、微觀與宏觀、正常與患病等多種整合,為相關專業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本的醫學知識基礎。

2.3 構建虛擬教學組織

整合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的關鍵之一是依靠不同學科群體來實現,因此打破常規教研室的形式壁壘,探索基層教研組織的新形態、新形式,虛擬教研室應運而生。虛擬教研室以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為目標,為教師交流、研究、提升教學能力提供支持機制[5]。

學校組織并全面推進基礎醫學核心課程建設和整合,組建了基礎醫學概論虛擬教研室、人體形態學虛擬教研室、人體分子與細胞虛擬教研室、人體功能學虛擬教研室等。每個虛擬教研室從承擔模塊課程的教研室選擇教師。教師參與整合課程教學工作,負責虛擬教研室團隊建設、平臺建設、機制建設和內容建設。通過課程建設與交流、協同教學研究、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協同教學改革實踐活動等內容建設,實現虛擬教研室的順暢運行。虛擬教研室是對傳統教學組織的拓展和創新,提升各系統課程知識融合度,精準診斷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改革中的共性問題,通過實踐、示范和推廣,為基礎醫學課程體系改革保駕護航。

2.4 建立課程思政素材庫

在新醫科背景下,我們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中,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通過遴選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梳理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6]。目前,基礎醫學各門課程均已建立思政素材庫,并在課堂教學中貫穿思政元素和知識,滲透人文教育,促進醫、文交融,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5 改革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能

2.5.1 加強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 我們落實學?;旌鲜浇虒W課程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加強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學習通網絡平臺,建立內容豐富、方法多元的浸入式教學體系。通過在課堂內外靈活應用新技術,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交流互動。這種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有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7,8]。

2.5.2 多種教學方法綜合應用 理論課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采用翻轉課堂、PBL、CBL等多元模式開展教學。如PBL案例“紫色的豹子”,我們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最終戰勝病魔的故事為案例,將正常胸部呼吸道解剖結構、呼吸運動調節、循環性缺氧、紫紺成因機制、法洛四聯癥的臨床表現和診治原則、醫學倫理學、衛生政策、醫患溝通學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人文知識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分析相關疾病的發病原因及機制,巧妙地將基礎醫學知識融入分析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提問,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并結合學習通等移動微課堂的運用,增加師生互動,倡導反思性學習、批判式學習、創造性學習[9]。

2.5.3 構建知識圖譜 知識圖譜是一種結構化的知識表示方式,是一種語義圖,可以捕捉和表示知識的本質和關聯,在智能問答、智慧教育、思維訓練等領域發揮出重要的作用[10]?;A醫學各門課程基于超星教學平臺,構建了基礎醫學知識圖譜。學生基于基礎醫學知識圖譜的豐富教學資源,結合全流程學習行為數據采集與智能分析技術,可實現自主化和個性化學習,從而有效提升了綜合能力。

2.6 構建整合實驗教學體系

我們對基礎醫學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進行重組,針對不同專業,對實驗內容精心篩選和設計。如臨床醫學專業機能學實驗,以疾病模型為載體,對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內容與臨床病例進行整合,實現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完成從正常、異常、治療到康復的整體認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開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臨床思維。醫學實驗技術專業針對專業特點開設了神經生物學技術、蛋白質化學技術,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同時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學生自行選題、設計實驗方案、組建團隊。學生課題設計匯報后在實驗平臺內完成相應實驗內容,提升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11,12]。

2.7 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新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考核評價要與課程的教學目標相適應,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綜合評價。我們可采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如PBL表現、階段性測試、線上學習、實驗綜合成績等考核,強調考核視角的多維、試題答案的多元、貫穿教學全過程,更全面公平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真正發揮考核對教學的導向作用[13]。同時強調形成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監測和指導,深化對學生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高教學效果。

3 持續改進與展望

3.1 學生方面

我們通過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實施,減少了重復的教學內容,知識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得以增強。這有助于學生更系統、整體地掌握基礎醫學知識。然而,由于授課學時的減少,整合課程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要改變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3.2 教師方面

在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需要從本學科的角度出發,教授學科知識內容。然而,在整合課程中,教師面臨更高的挑戰,在教學中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具備更廣泛和深入的知識體系。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加強教學團隊內部的交流溝通,充分落實教學例會制度,實行集體備課和試講制度,以確保課程的一致性和整體性,提高課程的水平和質量。建立互聽互評制度,讓教師之間互相觀摩教學,互相評價,提高教學水平。同時,建立示范教學制度,讓優秀的教師進行示范授課,幫助其他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和技巧。

3.3 質量控制

我們依托督導評價、教學反饋、教師自評和學生評課等形式,建立總結反思-及時反饋-效果追蹤的閉環教學質量體系。如圖1,學期初,邀請任課教師與學生召開教學效果反饋會,就教學得失進行溝通;召開課程研討總結會,對課程目標、內容、學習目標達成度、改進意見等進行全面回顧和自我反思,總結不足并確定下一階段的改進方向。學期中,通過建立學生教學質量反饋信息員制度,舉行師生交流座談會,充分征求學生的反饋意見;建立集中督導和隨機聽課制度,幫助任課教師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或教學形式。學期末,通過成績分析及反饋、學生課程評教等,深入剖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推動課程建設的進一步完善。

圖1 多維閉環教學質量控制機制

3.4 教學管理

基礎醫學涉及的課程內容廣泛,知識復雜。因此,教師在進行改革時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借鑒。改革需要從理念到實踐的層面進行不斷學習和探索。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學校需要不斷調整各個層面的運行政策,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與之匹配的管理機制,以確保教學改革能夠持續高效的推進及運轉。

總而言之,基礎醫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艱巨的工程,未來在基礎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平臺建設及教學評估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探索和實踐。新醫科背景下,醫學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更要具備時代性和前瞻性,積極分析基礎醫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努力尋找基礎醫學教學中未來可能需要深入結合的方向,盡快將基礎醫學教育融入新醫科建設中,助力“健康中國”的建設。

猜你喜歡
醫科基礎醫學教研室
海軍軍醫大學生理學教研室
海軍軍醫大學神經生物學教研室
海軍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院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實踐研究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基礎醫學
醫校協同開展醫科生醫患心理教育的調查與對策
醫科院校農村免費定向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