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經典閱讀的障礙與引導路徑探析

2024-04-20 14:22劉繼忠宋沁語
教育傳媒研究 2024年2期

劉繼忠 宋沁語

【內容摘要】本文認為,培養智能時代數字新聞業所需的全能復合型、專業專家型的新聞通才,直面經典將是新聞傳播教育“固本守元、開拓創新”的必然選擇。面對高校新聞學生以教材閱讀、悅閱讀為主的現實,要養成經典閱讀的良好學風,為數字社會培養全能復合的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學生自組織等多層面均須植入經典閱讀。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直面經典;閱讀障礙與引導

智能時代的技術裝置顛覆了既往新聞傳播的生產、傳播與接受形態,使其不斷向私人化、個性化、定制化等非流水線特征轉向。為適應智能時代新聞傳播業的整體變遷,新聞教育亟待在變與不變中完成目標調試、方法重構與制度創新,①全面轉型以培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復合型、專業型卓越新聞人才。如何培養,學界做了諸多探索,新聞傳播教育亦朝向加快建立學科自主性、②更新培養模式、③建構新的教育體系④等方面發展,然而對經典文獻在新聞教育中的作用的論述與實踐操作卻略顯單薄。經典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注重經典、直面經典是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經典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邏輯思維,可滋養學生“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發展的人”⑤,故不論新聞教育如何改革,經典閱讀是不容忽視的必選項?;诖?,審視當下高校新聞專業青年學生經典閱讀中的問題,如何在新聞教育各環節強化經典閱讀,引導養成學生愛讀、樂讀、常讀經典的良好習慣,實有必要。

一、智能時代呼喚新聞教育直面經典

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橫空出世與社會普及,一個嶄新的智能時代已經來臨。智能時代“人可以越來越多地把自己轉換成其他的超越自我的形態”,⑥卻也面臨著信息霧霾、信息誤導、信息狙殺以及隱私侵犯等現實威脅。如何在信息海洋自由航行而不迷失,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是智能化、信息化的未來社會每個公民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數字智能技術正在改變社會的基礎架構和運行邏輯,使社會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世界正進入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新聞傳播教育亦面臨數字智能技術的解構與重構,正在轉向“媒介邊界消融、多學科交叉”的數字新聞傳播教育,新聞傳播業界對新聞人才的視野、素養與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已從單一媒體的新聞人才轉向全能復合、專家型的新聞通才。同時,新聞傳媒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根本屬性還要求其從業者對社會有全面、深刻、準確的認識,承擔社會瞭望者的責任,因此新聞傳播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形成寬闊的知識視野和深厚的人格品德修養。⑦

業界對新聞傳播教育的期望值很高,新聞傳播教育亦以培養全能復合、全媒體通吃的專家型卓越新聞通才為理想彼岸?,F實卻是殘酷的,因為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一種教育迷思。教育要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但當教育緊跟業界指揮棒,不顧教育自身規律,亂開課程講授各種業務技能時,自身已陷入了無法自拔的迷思中,背離了教育的本質。教育本質是啟蒙人性,傳承文明,為社會培養合格公民,而非機械地為某個行業培養技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⑧新聞教育的本質是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培養監視社會環境、及時發出預警、傳承人類文明、維護人類永恒價值的瞭望員、守護員。媒介融合、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智能時代,需要的是具有“整體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識”的地球村人,而非被技術割裂的支離破碎的“脫部落人”。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就認為“我們的時代渴望整體把握、移情作用和深度意識,這種渴望是電力技術自然而然的附生物”。⑨“控制變化不是要和變化同步,而是要走在變化的前面,預見賦予人轉移和控制力量的能力”。⑩新聞傳播教育要適應時代變遷,轉型為智能數字媒體培養數字新聞人才,更應固本守元、鞏固根基,把教育重心放在未來新聞人的心智啟蒙、人格養成、思維訓練等方面,以使新聞學子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數字技術潮流中站穩立場,能夠穿透話語霧霾、監視瞭望信息海洋,不被數字技術麻木反噬,在智能化社會做人類命運的瞭望員、引航員。

怎么辦?只能重歸經典,直面經典,充分挖掘經典作品蘊含的人類睿智與經驗,讓經典作品滋養人性,啟蒙心智,讓經典沖破數字技術建構的虛擬環境,使人在新、舊環境的對照中頓然醒悟,重新發現自己,審視人、技術與社會,進而使受教育者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經典可讓人從浮躁中沉靜下來。新聞業是緊貼社會現實、與社會政治經濟密切相關的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充斥著誘惑與陷阱、是非曲直與毀譽忠奸,本身即是名利場、浮躁場。身在其中若沒有信念、信仰的定力,很容易迷失自我,喪失職業倫理,被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麻木反噬。新聞觀念尚未成熟的新聞學子則很容易被碎片化、視頻化的信息海洋包圍,被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麻痹,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患上程度不同的數字媒體依賴癥,乃至荒廢學業?!督煌谠贫恕贰秺蕵分了馈贰洞髷祿r代》《過濾泡》等媒介研究的經典作品,深度解析并批判媒介的潛在影響與危害,既有哲理分析,也有鮮活的案例,對沉迷于網絡游戲、深陷社交媒體的新聞學子來說,無疑是一針清醒劑,使其反思生活其中的無窮變幻的媒介化社會,再思“我是誰,我該怎么辦”等人生基本問題,助力其擺脫對網絡游戲、社交媒體、人工智能的迷思。

經典可讓人從迷茫中清醒過來。正如英國學者蒂姆·喬丹所說:“擁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變得不可能。它以兩種狀況發生, 第一, 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 信息組織得非常差以至于發現任何特定的信息變得不可能?!泵鎸ξ⒉?、微信、短視頻、App以及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等帶來的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盛宴、視覺盛宴、技術盛宴,很多人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陷入了價值迷茫、信仰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他們頻繁地產生情緒波動,認知過載所強化的焦慮情緒讓其處于應激狀態,很容易走向物質崇拜、技術崇拜、金錢崇拜,淪為人云亦云的“鍵盤俠”“網絡噴子”“腦殘族”。日以繼夜的信息轟炸又使許多人養成信息依賴癥、媒體麻痹癥、行動拖延癥,迷失在信息海洋中無法自拔,淪為被智能算法、智能設備操縱的無腦粉絲?!耙┰郊姺睆碗s的網絡表象,去探求世界的本源與真相,就不能隨波逐流,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專業教育的旗幟和方向,強化并凸顯其在新聞傳播課程體系中的核心領導地位與引領價值?!苯浀淇勺寣W生從迷失、迷茫中清醒過來,理性看待新聞傳播業,助其樹立起正確的新聞觀念和新聞職業倫理,重新激發其對新聞專業的熱愛。如安東尼奧·葛蘭西《獄中札記》、陳力丹《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等經典作品有助于養育新聞學子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費孝通《鄉土中國》、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等經典作品以及鄒韜奮、穆青等知名新聞人的個人傳記,利于激發新聞學子對社會問題的深度思考和新聞專業的熱愛。

經典是思維訓練的最佳媒介之一。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拓展學生視野,訓練學生思維,養成學生獨立人格,使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坝杏谩本褪悄軌虬l現問題、解決問題,故問題意識的養成在知識泛濫、信息爆炸的智能時代尤為重要。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于經典抓住了一個永恒的真問題,既對真問題給出了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也留存了值得玩味的思辨空間。如麥克盧漢《理解媒介——人的延伸》提出的“媒介即訊息”“媒介:人的延伸”等精辟論斷依然吸引著無數人解讀,為人們如何理解人與媒介關系留下了無窮的想象力,沿著《理解媒介》的致思脈絡,形成了體系龐大的媒介環境學派。理解媒介環境學派,深刻認識數字智能技術與人的關系,必須回到麥克盧漢,重讀《理解媒介》,從《理解媒介》中汲取思想資源,開拓視野,訓練思維??傊?,在技術深度融合、學科多元交叉、新聞教育整體轉型的當下,要培養適合智能時代融合媒體、智能媒體亟需的卓越新聞人才,經典閱讀必不可少,強化經典教學應是當下高校新聞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經典閱讀的主要障礙

自孩提時代,父母、老師都強調經典閱讀的重要性,各項調查和訪談均表明,青年學生深知經典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實踐卻是教材閱讀、快閱讀、悅閱讀等功利性、休閑性閱讀。2022年度江蘇省居民閱讀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居民人均閱讀紙質圖書6.55本、電子書9.49本,人均聽書4.43本。數字閱讀的勢頭已經蓋過傳統的紙質閱讀。2021年針對上海市高校學生移動閱讀情況的調查顯示,79.2%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娛樂休閑類(網絡小說、旅游、綜藝等)閱讀,進一步分析還發現,學歷越高,選擇移動閱讀的比例越高;2019年針對蘇南地區大學生經典閱讀現狀的調查發現,僅有3.14%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經典書目;同年,針對重慶地區大學生的調查顯示,不到20%的大學生每學期能閱讀5本以上經典著作;2023年有研究者發現,校園閱讀不容樂觀,校園閱讀時間被通訊、娛樂等其他活動占用、壓縮,部分學生缺乏整塊閱讀時間,沒有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的習慣??梢?,大學生普遍具有快餐式、跳躍式、隨意性、功利性的淺閱讀特征。聚焦到新聞傳播教育領域,河南某學院新聞學子的閱讀調查顯示,“內容、情節好”成為學生閱讀的首選,占比高達67.59%,小說消遣類是多數新聞專業學生的閱讀首選,最受歡迎的18本圖書中新聞類專著只有通俗易懂的《娛樂至死》,山東某學院“新聞學子最喜愛的書目調查”顯示,應付考試、考研與就業是學生閱讀新聞類書籍的基本動力。筆者對江蘇省某新聞學院在讀本科生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亦顯示,新聞專業學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淺閱讀、功利性閱讀的現象。近30%的受訪學生將應試需要和教師要求作為自己閱讀經典的首要因素,22%的學生認為輕松愉悅的“悅閱讀”習慣導致自己無法靜下心來深度閱讀。哪些因素造成新聞專業學生閱讀認知與閱讀行動的悖論,使學生閱讀經典之路障礙重重,無法愛上經典呢?調查和訪談顯示,其因主要有三。

(一)經典艱深難讀,傷了學生閱讀興趣

調查顯示,學生學業繁忙、內心浮躁、資源缺乏是新聞學子不愿閱讀經典的主要理由。專業經典包含許多專業術語和理論,概念抽象,語言晦澀,對缺乏一定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生來說,閱讀確實吃力?!皼]看兩頁就能睡著”是學生想讀經典又怕經典的普遍心態。傳播學是由西方“舶來”的專業。傳播學的許多經典名著大都有歐美文化的背景,加之翻譯中的“硬譯”等問題,確實存在詰屈聱牙、艱深難讀的現象。訪談對象H說,由于對韋伯、吉登斯、格爾茨等西方學者了解有限,他讀《華夏傳播理論》(邵培仁)“幾乎跟不上作者的思維”。訪談對象S表示,在閱讀美國傳播學經典時,自己對美國的政治選舉、二戰等內容感到理解困難。經典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的匱乏,是學生對經典望而卻步的主要因素。許多訪談對象還表示,經典著作中的某些內容、案例已不具備實用價值,無法讓其對經典產生認同感,也無法與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偏重于經典作品的時代背景等相關知識的講解,偏重于經典奧義與當下現實的勾連?!敖浀鋷ёx”是最近各大視頻平臺流行的一種閱讀方式,視頻創作者以身邊熟悉的案例講解舉例,讓深奧著作中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訪談對象X參加“經典帶讀”后說,需要有人用“把理論嚼碎了吐出來”的方式講解經典,自己才能勉強理解;要是整本書全靠自己摸索,耗時又耗力,她會放棄閱讀。然而,過分依賴這種“讓李敖去讀書,我們來讀李敖”式的專家“帶讀”很有可能變成“代讀”,個體閱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容易產生經典被“稀釋”、學生接觸經典流于淺層等現象。

(二)高校學生“內卷化”驅使經典閱讀轉向功利化

“內卷”本身是穩態社會的常見現象。作為學術名詞,內卷化意指系統在外部擴張條件受到嚴格限定的條件下,內部不斷精細化和復雜化的過程。內卷在網絡空間流行,演變為網絡年度熱詞后,意指有限資源下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愿”競爭,它折射出個體在激烈競爭壓力下普遍產生的社會流動焦慮。在高?!翱凕c考核”等激勵機制作用下,在獎學金、保研或出國名額的利益誘惑和就業壓力等多重作用下,許多高校學生難以擺正心態,面對有限的資源陷入了非理性的內卷化競爭,不顧自身閱讀基礎、興趣偏好,緊跟“績點考核”,盲目追求“高績點”“高學分”,乃至淪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校學生內卷化的突出表現是注重形式,忽略實質。經典閱讀方面的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僅閱讀與課程有關、教師指定的必讀經典,閱讀經典重在迎合課程考核,或完成老師規定的課程作業,應付性閱讀、形式主義閱讀濃厚;二是以升學、考研為目標閱讀經典。訪談對象Z以“考研必讀”“升學必看”為經典選擇標準,她坦言這沒什么羞恥的,因為“身邊的同學都這樣”。訪談對象M認為,大部分人在心里對于經典著作有個衡量標準,這本書“能讓我考高分”“對我考研就業有用”才會去閱讀。經典閱讀的功利化、形式化,驅使許多學生的經典閱讀是淺嘗輒止,滿足于知曉經典大意,而不是真正深入下去吃透經典。訪談對象C說,自己讀書太功利浮躁,以致讀了一本書就僅僅是讀了一本書,匆忙地補充那些晦澀并不完全明白的理論,沒有深入思考,也就沒有辦法把這些知識聯系在一起融會貫通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三)數字化閱讀擠占了大量課余時間,使學生無暇經典

微博、微信、短視頻的興盛使碎片化閱讀成為一種時尚,基于數字技術的數字閱讀亦爆炸式增長。2022年第20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的接觸率為80.1%,手機移動閱讀成為當下國民閱讀的主要形式,77.8%的成年國民選擇手機閱讀。高校學生更是數字化閱讀的主力軍,醉心于微博、微信、短視頻和網絡小說、網絡文學等輕松愉悅的閱讀方式,甚至形成“淺閱讀”“悅閱讀”等命名的不良閱讀習慣。閱讀成為了消磨時間、排解無聊的一種休閑方式,而娛樂化的淺閱讀方式會阻礙真正的知識獲得和深入的思考,乃至產生“選擇焦慮”。訪談對象X表示,自己習慣了看網絡小說,尤其偏愛劇情起伏的文字,再看專業書就愈發覺得枯燥無聊。調查顯示,高校新聞專業學生最愛讀的書籍多是教材類、業務類、通俗類的新聞傳播學圖書。山東某高?!靶侣剬W子最喜愛的書目調查”顯示,柴靜《看見》、楊瀾《楊瀾訪談錄》、白巖松《一個人與這個時代》成為高校學生的最愛。

三、提升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經典閱讀的路徑分析

經典是修身養性、心智啟蒙、涵養學術、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是培養智能時代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必選項。目前精選、精講、精讀經典幾乎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通則,哲學、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均要求學生閱讀經典,都開設經典閱讀的相關課程。面對新聞專業學生經典閱讀的現實困境,可從三個方面著手逐步破除。

(一)建立經典主導的人才培養新方案

新聞傳播學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累積了許多經典名著,要將這些名著灌輸給學生,絕非開設一門課程可以勝任,必須建構以經典文本為內核,契合智媒時代新聞人才培養的新方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既要面向時代所需,強化學生的融媒、智媒等數字媒體的業務技能,也要固本守元,傳承優良傳統,強化經典灌輸,堅持基礎理論、業務技藝與數字技術的融合貫通。對此,一要更新傳統經典的觀念認知,精選符合時代所需的經典文獻,不斷推陳出新。二要經典進課堂,使教師授課既能遵循教材,也能擺脫教材束縛,把經典作品融入課堂,推薦經典,講解經典,鼓勵學生閱讀經典。三是以學術講座、教學團隊等方式打通課程界限,構建課程包,融會貫通課程知識,講好講深講透經典,以教師個人魅力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四是打通教學科研的隔閡,提升研讀經典的學術水平,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形成教學相長的優良機制,破解經典閱讀艱澀難讀的頑疾。最終形成了以人才培養新方案為內核驅動、高校新聞學生閱讀經典的優良學風。

(二)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學生讀經典

有研究表明,教師的閱讀指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顯著。教師以身作則誦讀經典,研讀經典,本身就為學生樹立了學習榜樣。要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離不開教師的循循善誘。教師對此:一要當好把關人,為學生精選經典書目,即基于學生實際閱讀水平,向學生推薦經典書目,建立階梯式閱讀,由易而難,引導學生養成閱讀經典的興趣。這意味教師既要將暫時不適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艱澀冷門、譯本不佳的經典排除在外,也要基于學生的閱讀水平,及時推薦相關圖書、論文供其選擇深入閱讀。比如學生閱讀了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就建議學生閱讀《童年的消失》《技術壟斷》,進而將其引入媒介環境學的研究領域。如學生對《大公報》感興趣,則建議學生閱讀吳廷俊《新記〈大公報〉史稿》、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俞凡《新記〈大公報〉再研究》等書目,乃至一些經典紀錄片?;趯W生興趣愛好,循循善誘,“滾雪球”式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愛好。二要做好引導工作。學生閱讀經典難免會碰到許多閱讀障礙,適時予以引導,化解心理障礙,經典閱讀就能持續下去。如對學生反映“晦澀難懂”的經典,要建議其暫時放棄,不要因為眾人都說是“經典”而“硬”讀,并順勢建議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經典閱讀。學生沉迷于碎片化閱讀、數字化閱讀,則建議其閱讀羅薩《加速:現代社會中時間結構的改變》、南?!·拜厄姆《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李斯特《新媒體批判導論》、韓炳哲《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等媒介批判類經典,以學術批判讓學生從數字化閱讀的迷思中自我警醒起來。三要做好經典的解讀工作。缺乏經典生成的背景知識、經典的話語表述晦澀難懂,是學生閱讀經典的主要障礙,對此教師要在課堂上深講經典,抓住經典的核心理論做全面細致深入、生動活潑的講解,助力學生理解經典。如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是媒介研究的經典之作,筆者在課堂中重點講解麥克盧漢學術研究的路數,以及《理解媒介》的核心觀點“媒介即訊息”,以重點突破的方式助力學生理解麥克盧漢,閱讀《理解媒介》。

(三)以學生自組織拓展經典閱讀

經典進課堂,不是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養成讀經典的良好習慣,使終身讀書、愛讀書,樂讀經典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基本功。對此還應充分挖掘第二課堂,以學生自組織的閱讀活動拓展經典閱讀。如學校、學院層面可組織定期的學生讀書會、讀書周、讀書月等讀書活動;鼓勵學生成立“經典閱讀小組”,舉辦“經典閱讀知識競賽”“經典閱讀讀書分享會”,既交流讀書經驗,也激勵學生閱讀經典。學校、學院可在評獎、學分等層面給予相應的激勵措施;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自組織活動,給予相應的學術指導,使學生自組織的讀書會能夠長期運行下去,乃至形成學院的一個品牌文化。目前新聞學界有名的學生讀書會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劉海龍教授組織的“海龍果讀書會”、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胡翼青教授組織的讀書會等。

總之,“回歸經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關各方齊心協力,從教學理念、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課外閱讀等多個層面,才能喚醒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意識,逐步養成學生閱讀經典的習慣,建立起經典閱讀的良好學風,為未來社會培養全能復合的卓越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①許加彪:《智能傳播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目標調適、方法重構與制度創新》,《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6期。

②周勇:《面向未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年第4期。

③李良榮、魏新警:《論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金字塔”體系》,《新聞大學》2022年第1期。

④周慶安、張莉:《耗散與有序:學科交叉背景下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研究》,《中國編輯》2023年第1期。

⑤錢理群:《為什么要讀經典》,《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15年第4期。

⑥⑨〔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93頁、第22頁。

⑦蔡雯:《新聞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問題》,《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3期。

⑧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第2版。

⑩胡泳:《理解麥克盧漢》,《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1期。

孫冉:《論網絡信息的CARS過濾機制》,《情報雜志》2007年第1期。

張月萍:《三力合聚,鍛造地方高校新型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2期。

于鋒:《江蘇人年均讀書16.04本聽書4.43本》,《新華日報》2023年4月21日。

劉婷婷:《大學生移動閱讀內容偏好及文化特征分析——基于上海高校學生移動閱讀內容調查》,《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年第2期。

張文靜、陳彬:《大學生閱讀太“淺”了嗎》,《中國科學報》2022年4月19日。

張月萍、商嚳文、王鵬濤:《閱讀教育: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新路向》,《教育傳媒研究》2023年第5期。

劉明珠:《高校新聞學子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研究》,《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3期。

唐笑:《高校新聞學子專業閱讀情況調查及分析》,《青年記者》2018年第30期。

本次調查對象是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在讀本科生,共發放139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33份。深度訪談共20位來自江蘇各高校的新聞學專業本科生,訪談方式是線上通話或語音聊天。

常倩倩:《基于視頻類平臺的農村閱讀帶讀機制策略研究》《圖書館建設》2021年第5期。

曾文:《經典文本的閱讀偏好與閱讀行為研究:以圖情檔類本科生為例》,《圖書情報工作》2020年第22期。

劉世定、邱澤奇:《“內卷化”概念辨析》,《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5期。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中國出版網,http://www.chuban.cc/yw/202304/t20230423_32710.html,2023年4月23日。

李艷華、宋思佳:《技術賦能與出版融合:全民閱讀內容建設的路徑思考》,《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2期。

陳啟山、雷雅纓、溫忠麟、李舒彤、李潔瑩、孔雨柔:《教師指導、學習策略與閱讀素養的關系:基于PISA測評的跨層中介模型》,《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12期。

(作者劉繼忠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宋沁語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

【責任編輯:謝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