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紙化評價的突破途徑

2024-04-20 08:19費薇
小學科學 2024年11期
關鍵詞:小學科學改革

費薇

〔摘? ? 要〕? 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既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轉變學習方式,提質增效,又需要精心設計評價活動,以評促教,深化教學改革。無紙化評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只重外在弱化結果的誤區。因此需要著眼全局建構框架、做好研發完善資源、打通壁壘實現循環,讓小學科學無紙化評價不再是熱鬧的游戲,而是優化解析的載體。

〔關鍵詞〕? 小學科學;無紙化評價;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1? ? 031-033

一、紙筆評價的弊端

初入小學的學生識字量較少,樂于動手觸摸知識,看圖理解內涵,言語表達所想。但單一的紙筆測試讓他們不得不坐下來,看下來,寫下來。

100,99的分數也成為教師評判、家長了解他們學習情況的唯一路徑。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得到激發,探究創新的意識也將慢慢喪失。

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知識的增加,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渴望展開討論、大膽表達、分享收獲。而紙筆評價卻圈住了他們,讓他們只能面對單一定向的問題,沿著規定路線去尋找唯一的答案。

5~6年級的學生自主意識逐漸發展,知識面日益廣博,而紙筆評價通常只是對認知、記憶等能通過紙媒來體現的學習目標進行考查,對于實驗操作、工程探究、口語交際、團隊合作等學習目標,便有些力不從心。

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改進和激勵功能的紙筆評價越來越無法滿足學生、教師、家長全面評價學生素養的需求。社會呼喚以發展的眼光、多維的目標、全面的技能來評價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在探索中碰撞迸發,體會在實踐中摸索收獲,走向真正深度的學習。

二、無紙化評價的困境

教育部于《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荚嚬芾淼耐ㄖ访鞔_規定,小學1~2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由此,各地學校開始紛紛探索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完善教學評價的新路徑。

但不少學校只是單純地從“如何做”的視角出發,仿照先行學校的組織方案,照搬其他學校的測評項目,卻沒有從自身校情、學情、科目等本體方面,思考“無紙化評價是什么”“無紙化評價為什么”“如何將無紙化評價內化為學生素養評價”等問題。因而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追求外部形式,缺乏內容構建

很多教師和家長不清楚無紙化評價的真正意圖。有人認為無紙化評價只是將以往的紙筆考試變成口頭答題;有人則認為無紙化評價僅僅是為了落實“減負”。在這樣的誤解下,無紙化評價的內容鮮少有人關注。搞個“游園”現場,把拼音卡片做成書簽,學生抽一張,拼出詞語,就是“抽抽樂”;把口算試題做成大卡片,貼在地面上,就是“跳石過河”;用磁鐵漁竿吸起鐵質物品,就是“小貓釣魚”。這樣的無紙化評價比比皆是,在熱熱鬧鬧的游戲中,忙壞了教師,忙壞了家長志愿者,但是評價的內涵意義卻浮于表面。

(二)指向檢測知識,偏離素養評價

正是因為未能正確理解無紙化評價的真正用意,有的學校簡單地將以往紙筆考試中的題目挪到了活動中,將知識模塊的考核包上了“游戲”的外衣,卻沒有圍繞課標要求,指向學生情感態度,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評價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無紙化評價,不但沒有發揮測評應有的功能,反而增加了師生的負擔。

(三)關注活動過程,淡漠結果分析

評價,一直以來都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檢驗。在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評價結果,發現自己教學中欠缺的地方;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評價結果找到自己的薄弱點,從而“補短”。但是,現在很多“游園”式的無紙化評價,更關注的往往是活動過程,不注重結果。在大規模人數活動中,教師的評語通常以鼓勵性的語言為主,較少有針對性地指出學生的問題。最終評價方式也是以簡單的敲章、獲星來表示,后期的測評情況和數據,基本沒人統計?;顒愚Z轟烈烈,結果平平淡淡。

(四)重視結果認定,?忽視結果應用

看似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游園”式的無紙化評價,實則,教師只是以一個等級(幾顆星)?或敲一個過關章,評定學生在該項目的等級水平,最終學生根據所有項目的表現情況拿到一份相應的小禮物作為獎勵,測評就結束了。無紙化評價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評定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業發展狀況,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測評過程與結果的精準分析,找出不同學生的發展短板,反思這一階段教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思考下一階段的教學改進方案和家校協同策略,為學生的學業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測評之后,對過程和結果雙方面的測評數據進行分析與應用,也是無紙化評價的重要環節。忽視了這項工作,無紙化評價就難以實現促進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的目的。

三、小學科學無紙化評價的突破

小學科學課堂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陣地,也是其探索自然、共同發現、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的樂園?;趯ΜF有的無紙化評價存在問題的解讀與分析,發現只有結合具體開展思考和實踐,并逐漸加以改良,方能突破現狀、創造新生。

(一)著眼全局,建構無紙化評價的內容框架

無紙化評價不是傳統意義上對紙筆測驗的簡單代替,也不僅僅指向紙筆測驗不能測評的領域,它本身應該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是對學生知識、技能、素養、情感和適應性的整體測評。因此,從全局的角度,構建評價框架,厘清設計路徑,明確改進要點,是無紙化評價創生的基礎。

1.確立雙向細目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突出了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強調跨學科綜合實踐,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提倡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共通素養?;诖死砟钪贫p向細目表,保證無紙化評價既能關注對顯性科學觀念與思維的測查,也能關注學生在操作性任務中所展現出的探究實踐能力與態度責任品質,體現評價的整體性和多元性。

2.設計測評任務

根據雙向細目表,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設計適合學生獨立實踐或團隊協作完成的測評任務。

在層層遞進的測評任務中,既有對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也有對真實場景中不同物體長度比較的考查,還有對學生估算意識和量感的測評,以及對學生能否選擇合適的工具展開測量并得出測量結果的評判。

3.研制測評量規

相比于傳統的紙筆測驗,在無紙化評價中,如何對學生在完成測評任務過程中所表現出的思維水平、能力狀態、情感傾向、身心及社會適應性等進行科學刻畫和評判,成為新的挑戰。需要對學生個體完成評價任務時所表現出的知識、技能、素養、情感和適應性等多個維度,給出量化的、科學的水平劃分。

4.組織測評活動

組織測評活動同樣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我們要根據測評任務的需要,創設合理的測評情境,布置適宜的測評空間;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組建測評團隊。通常情況下,無紙化評價由于更側重對每一個學生或團隊能力水平、素養表現與身心及社會適應性等的觀察與評判,因此,僅由任教的科學教師完成相當困難??梢越M建一支由科學教師團隊、家長志愿者、其他學科教師后援團共同構成的測評共同體,借助共同體的力量真正實現對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團隊的綜合評價。

5.分析測評結果

評價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教學完整系統中的一環,旨在通過評價了解學生的真實表現,以便長善救失。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評價結果和數據進行科學、系統、差異化分析,并基于此對下一階段的師生教學行為給出實質性的建議。因此,能否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一份屬于他個人的,指向知識理解、技能掌握、能力應用、情感傾向、身心及社會適應性“五位一體”的“素養圖譜”,如何通過無紙化評價對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綜合畫像”,就顯得非常重要。

(二)做好研發,完善無紙化評價的資源供給

小學科學無紙化評價可以根據學科整合的程度表現出多種不同的樣態,比如學科類評價、跨學科評價及超學科評價。

1.學科類評價

學科類評價可以應用于1~2年級的游戲式評價,以科學學科知識為基礎,通過相對獨立又存在關聯的單元任務,構筑完整的測評任務框架。學科類評價盡管以科學學科為主,但在測評過程中,通常也會涉及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

2.跨學科評價

跨學科評價可以應用于3~4年級的主題式評價。以科學學科為主、以其他學科為輔的多元評價任務。每一個測評任務都有相對偏重的學科指向,同時又兼顧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與能力素養。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學科類測評的“拼盤”,而更多地體現出學科間的整合與融通,表現出跨學科的特質。

3.超學科評價

超學科評價可以應用于5~6年級的項目式評價。它在跨學科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模糊學科的邊界,強調測評任務的真實性、情境性、綜合性。以整合性的研究項目為載體,引導學生團隊在完成真實、復雜、綜合的項目任務中,展現各自在知識應用、問題解決、團隊協作、身心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打通壁壘,實現無紙化評價的教學循環

評價已經不是教或學之后再來評的一個環節。教學、學習、評價逐漸被看作三位一體的關系,是相互交纏、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因此,只有無紙化評價全面滲透、運用,才能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1.重視評價數據,促進教學重塑

無紙化評價的數據,因其多元性、綜合性而更能夠真實、全景地還原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因此,我們需要更具長效機制的處理無紙化評價的數據,而不是止步于評價本身。尤其在從長期紙筆測驗轉向無紙化評價的今天,需要重新評估測評數據留給我們的教學參考價值,理性、全面地分析測評數據,形成指導后一階段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進而,通過無紙化評價本身,指導日常的教與學活動,有意識地向無紙化評價的任務、場景、情境靠攏,從而實現以評價促進教學的逆向重塑功能。

2.常態評價歷程,突破終端阻礙

我們可以逐步將無紙化評價常態化,而非局限于期末考試階段。將日常教學中的隨機性評價、作業類評價等進行重新設計與規劃,以超越“雙基”的視角重新審視評價的目標、任務、場景和價值,從而有效打通日常評價與階段性終端評價之間的壁壘,實現無紙化評價的重心前移與前后一致性。

3.前置評價任務,指向學科變革

最終,我們將原有“教學評”的線性邏輯轉換為“評—學—教—學—評”的教學閉環,將無紙化評價的任務前置,以指向學科素養、立足學生表現、關注全面適應的評價任務,設置全學期的師生教學活動,用評價任務開啟、引領、校準未來的教學活動,以高水平、優品質的評價任務和標準,撬動教與學方式的整體變革,讓學科育人的目標真正落地。

參考文獻

[1]梁培斌.精準測評撬動“無紙筆”評價的支點[J].江蘇教育,2023(10):61-63.

[2]陸秀敏.“項目化學評”:小學低年級無紙筆測評的校本化探索[J].教育視界,2022(34):13-16.

[3]劉嵐.指向素養的“無紙化測評”[J].中國教育學刊,2022(6):104.

[4]張齊華.關于數學無紙化測評的慎思與篤行[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2):5-11

猜你喜歡
小學科學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以“問”發展小學生科學學習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探究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