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思政與“金課”建設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2024-04-20 10:03朱楓李鵬
大學教育 2024年2期
關鍵詞:金課留學生課程思政

朱楓 李鵬

[摘 要]文章基于“金課”建設“兩性一度”標準和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的背景,探討面向來華留學生的網絡類課程的課程思政與“金課”建設有機融合的方法。在課程思政方面,站在時代高度傳遞正確價值觀,培養留學生的親華意識、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和科學精神;在“金課”建設方面,注重培養留學生運用課程知識解決網絡中復雜問題的能力,提升留學生的“互聯網+”創新能力以及網絡應用能力,最終達到大幅提升教學質量、培養親華優秀工程人才的效果。

[關鍵詞]“金課”建設;課程思政;留學生;網絡類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2-0091-05

2018年,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上首次提出“金課”的概念。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對“金課”建設方法進行詳細闡述,提出“金課”建設的“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標準[1]?!案唠A性”指知識、能力、素質三者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與思維?!皠撔滦浴敝刚n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的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的探究性和個性化?!疤魬鸲取敝刚n程具有一定難度,對教師備課和學生學習都有較高要求。2019年,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提出高校應全面提升課程質量,建設一大批具備“兩性一度”標準的“金課”,并涵蓋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和社會實踐等各類課程[2]。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強調:課程思政需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3]。在以上教育部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金課”成為高校每一門課程的建設目標,而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是“金課”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混合式教學會成為主流教學模式,其核心是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對接與融合,達到對傳統教學的改進與提升,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是“金課”的理想模式[4]。評價教學建設質量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的成效,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5]。本文以來華留學生網絡類課程為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與實踐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的“金課”建設。

一、思政教育與留學生課程“金課”建設融合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盵6]從此,教育界對課程思政理念逐步形成共識——在高校教育中,除了專門的思政課程,其他課程教學同樣負有價值引領的責任。以思想政治課程作為先導,專業課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陣地, “大思政”高校教育格局逐步形成。

(一)留學生課程思政研究的必要性

黨中央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7]。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高,來華留學人數逐年增多。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教育部2019年4月的來華留學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在華留學生接近50萬人,其中過半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8]。傳統高教觀點認為,課程思政只適用于國內學生,導致對來華留學生的思想認識、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教育不足。針對留學生思政教育的缺位,教育部在近年印發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9]和《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10]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當對國際學生開展法律法規、校紀校規、國情校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內容的教育,幫助其盡快熟悉和適應學習、生活習慣?!?“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觀念和道德意識?!?/p>

針對來華留學生這一龐大群體開展課程思政,有機統一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對于培養“知華、友華、親華”人才有著重要意義?!爸A”需要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的價值觀、思想觀念和社會制度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友華”需要讓留學生理解中國的國家發展理念,如和平發展、“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親華”需要留學生能夠認同我國的政治立場、主張和價值觀。然而,留學生來華前對我國的了解往往較為有限。調查顯示,多達68%的國外受眾通過歐美媒體獲取中國的信息,僅22%的受眾經由中國媒體獲取信息[11]。個別留學生受“中國威脅論”等反華宣傳影響,對我國存在誤解。課程思政的引導,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中國、認同中國。

(二)留學生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當前對于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仍然較為薄弱,且主要集中于留學生管理[12],對將思政內容融入留學生課程教育的研究相對較少。

沈庶英基于學科交叉統整對來華留學課程思政進行分析,討論了課程聚合、內容聚合、教師聚合、學生聚合、師生聚合等課程思政建構方法[12]。過國嬌以中國概論課程作為示例,分析留學生課程的德育功能,展示在留學生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3]。張治軍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留學生課程為依托,深入分析了課堂思政的同向同行理論,探索了留學生課堂教學體系中思政元素的導入方法,把課堂轉化為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價值觀的重要陣地[14]。王悠和黃蓓蕾以溫州醫科大學的實踐和探索為例,探討以漢語、中國概況等必修課程為核心構建符合留學生特征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15]。蘇瑞以留學生課程中國概況為例,結合理論對來華留學生問卷調研進行分析,探討了新媒體教學方法和思政進課堂的新思路[16]。牛百文對高校開展來華留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與困境進行了分析,指出留學生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討了留學生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17]。李瑞婷等以天津大學能源動力學科的國際化研究和實踐為依托,在“新工科”和“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探索融合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特色與經驗的工科留學生思政教育建設[18]。陳大遠等對高校留學生培養途徑進行探析,指出課程思政理念需要結合“知華、友華、親華”的留學生培養目標,“教學滲透”“環境創設”“情志融通”是實現該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19]。張知倞等對大量留學生授課教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多數教師認可開展留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但在實踐中課程思政理念的應用仍然面臨諸多問題[20]。

(三)留學生課程思政與“金課”建設的融合

本文以留學生網絡類課程為例,探索課程思政與“金課”建設的融合。留學生網絡類課程主要包括了理論層級、技術層級、應用層級和能力層級等目標要求。理論層級要求留學生理解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局域網和廣域網、因特網、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等內容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夠分析和解決實際網絡工程問題。技術層級要求留學生掌握數據通信技術、交換技術、復用技術、流量控制技術、差錯技術、子網劃分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網絡管理技術等。應用層級要求留學生能夠熟練開通Internet各種網絡服務、配置網絡的參數、對網絡進行子網劃分,以及掌握調整網絡管理策略、提升網絡安全等應用。能力層級則指對留學生網絡工程能力的培養,具體可概括為網絡仿真、網絡編程、網絡配置、網絡規劃等方面的工程能力的培養。

線上課程可以培養留學生的主動思考、自學和知識獲取等能力;線下課程以翻轉課堂為抓手,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長處,培養留學生問題探究、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工程能力,最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幫助留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培養留學生的親華意識,使其最終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者。網絡類課程的學習,讓留學生在掌握網絡知識、增強工程能力的同時,培養信息網絡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感悟科研精神。因此, 留學生網絡類課程“金課”建設和課程思政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的關系見圖1。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的精品意識

在“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下,留學生網絡類課程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念,依據“金課”建設“兩性一度”標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

(一)課程的高階性

留學生網絡類課程的高階性主要表現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解決網絡中的復雜問題。計算機互連和資源共享涉及復雜的理論和技術問題,常用的手段是將復雜的網絡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容易處理的子問題,所以網絡知識通常采用的是分層次進行闡述的教學方法。但分層次介紹課程知識容易使留學生陷入知識細節而忽略對網絡知識的整體把握。在課程建設中設計網絡綜合課題,使留學生能夠將網絡知識融會貫通。

網絡類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涉及了工科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因此課程采用板塊式教學。將課程的內容設計成比如交換技術、復用技術、流量控制、差錯技術、網絡報文、無線網絡、子網劃分、傳輸協議、網絡應用等板塊,設計好各個板塊教學之間的前后呼應和知識鋪墊。根據留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考慮不同專業對留學生的網絡能力需求差異,以及專業后續課程銜接,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板塊。

(二)課程的創新性

留學生網絡類課程的創新性表現為提升留學生的“互聯網+”創新能力[21]。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并基于互聯網平臺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發展機遇。課程在建設時就可以考慮讓留學生運用網絡的理論知識,結合“互聯網+”與大眾創業的大背景,采用線下小組團隊合作方式,進行“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項目討論,激發留學生的創造力。

(三)課程的挑戰度

工科專業要注重培養實際應用能力的專業人員。建設面向工科專業的留學生網絡類課程,要以網絡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著力點來介紹計算機網絡知識,使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課題的教學內容安排需要有挑戰度和高度。通過課程的學習,留學生應具有分析、解決網絡實際問題及緊跟網絡技術發展趨勢的網絡工程能力。

課程的評價采用過程性考核與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方法。線下教學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環節,比如采用案例式教學、小組作業、游戲互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式學習,激發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線上教學中積極引入以雨課堂、慕課等為代表的智慧教學工具,使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

三、課程思政的時代高度

(一)傳遞正確價值觀

價值引領是思政教育的靈魂,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傳遞正確價值觀?;ヂ摼W正是在無數先驅們的無私耕耘下成長起來的,網絡理論和技術也是經過長時間的積淀和積累發展起來的。許多為互聯網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在講授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史時,可以讓留學生知曉被業界公認為互聯網之父的伯納斯·李將其發明的“WWW”無償向全世界開放的故事,這種高尚的行為贏得了全世界網民的敬仰。溫頓·瑟夫是TCP/IP協議棧以及互聯網架構的核心設計者,他將互聯網成功的原因歸結于無償共享技術成果,最終創造出造福全人類的技術,所以也被尊稱為互聯網之父。

(二)培養“知華、友華、親華”意識

“知華”需要讓留學生了解中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為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成為中國網絡蓬勃發展的基礎[22]。讓留學生了解中國互聯網的最新發展狀況,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發展感到欽佩。

在“知華”的基礎上,通過介紹中國在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中的貢獻[23],讓留學生對中國產生友好感情,并進一步認可中國的國家發展理念。我國不斷深化網絡空間國際交流合作,大力推進國際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中國家建設數字化信息高速通道。我國推動北斗產品及其服務在全球的出口,目前已經惠及全球一半以上地區;大力推進全球5G建設,在南非建成非洲首個商用5G網絡;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通信管網,助力提升智慧鐵路、智慧港口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來華留學生多半來自“一帶一路”國家,我國對相關國家的支持共建可以有效培養留學生對我國的好感,理解“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

(三)強調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

在網絡課程建設中,也需要對留學生進行職業道德素養的教育。比如:講授傳輸層端口概念,端口掃描是把雙刃劍,課程講授時要教導留學生遵守互聯網法律法規,要培養與科技人員職業道德;講授網絡安全的內容時,要告知留學生網絡攻防對于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重要意義。

IT技術需要以團隊合作為基礎建設好項目。在工科類網絡課程建設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形式,讓留學生合作完成一個項目、一個學習任務,或共同開發網絡編程,由留學生團隊去參與任務理解、任務分工及任務合作完成等過程,培養留學生的團隊協作及網絡工程技能。

(四)培養科學精神

科學研究需要有很高的研究素養,課程思政需培養留學生的科研精神[24]。網絡類課程是工科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鍛煉留學生的實際工程能力,給留學生布置線下的網絡實踐內容,比如利用Wireshark/Sniffer軟件進行報文采集和協議分析、 網絡組網和地址劃分、路由器配置、路由探測與發現、網頁開發等。通過項目實驗訓練,培養留學生良好的實驗研究習慣。同時,在工科網絡的實驗過程中,要培養留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搜集、發表數據要確保其準確性和有效性,實驗記錄和數據需完整、真實和安全,尊重客觀實驗結果。

四、結語

本文以留學生網絡類課程為例,對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教學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精品意識進行分析,并站在時代高度,在“金課”建設過程中引入課程思政,并使兩者有機融合,打造出適應時代需求的留學生網絡類“金課”,從而大幅提升教學質量,立德樹人,培養“知華、友華、親華”的優秀工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19-10-08)[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王景枝.金課的含金量體現在哪兒[EB/OL].(2019-10-22)[2023-07-01].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9-10/22/nw.D110000gmrb_20191?

022_1-13.htm.

[5] 金佳緒.立德樹人,習近平強調辦好這個“關鍵課程”[EB/OL].(2019-03-19)[2023-07-01].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319/t20190319_524548128.shtml.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2023-07-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7] 中國政府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3-07-01].https://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來華留學統計[EB/OL].(2019-04-12)[2023-07-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管理辦法[EB/OL].(2017-06-02)[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5/t20170516_304735.html.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EB/OL].(2018-10-09)[2023-07-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

[11] 姜鋒.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0(21):26-28.

[12] 沈庶英.來華留學課程思政:基于學科交叉的統整建構[J].教育研究,2021,42(6):92-99.

[13] 過國嬌.在留學生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國概論”課程為例[J].文教資料,2019(6):175-176.

[14] 張治軍.“課堂思政”同向同行理論視域下留學生課堂中的文化傳播與價值導向:以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21):62-63.

[15] 王悠,黃蓓蕾.高校來華留學生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探索與思考:以溫州醫科大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7):75-79.

[16] 蘇瑞.來華留學生思政進課堂教學改革探析:以新媒體教學在“中國概況”課程中的應用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30):52-54.

[17] 牛百文.高校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路徑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2):212-214.

[18] 李瑞婷,趙軍,鄧帥,等.新時期來華工科留學生課程思政探索:以天津大學能源動力學科為例[J].高教學刊,2020(23):10-12.

[19] 陳大遠,金向陽,劉辰潔,等.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高校留學生培養途徑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21,41(9):126-128.

[20] 張知倞,溫廣瑞,王美玲,等.來華留學生“課程思政”實施現狀與展望初探:基于高校教師視角[J].陜西教育(高教),2022(12):10-12.

[21] 王國豪.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麗水學院學報,2020,42(2):99-103.

[2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3-03-02)[2023-07-01].https://cnnic.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3] 中國政府網.《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白皮書[EB/OL].(2022-11-07)[2023-07-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11/07/content_5725117.htm.

[24] 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

[責任編輯:雷 艷]

猜你喜歡
金課留學生課程思政
以本為本“金課”打造之精講精練與發散思維在微積分中的應用舉例
淺談大思政視域下有機化學課程“金課”打造
基于“金課”標準的《管理會計》課程改革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探討如何打造“金課”在中西醫結合眼科教學上的實施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