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魯西南故城址遺址保護與村落發展研究

2024-04-21 08:22高金宏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魯西南保護措施應用研究

高金宏

【摘 要】魯西南故城址遺址具有埋藏深、勘探難度大等特點,且考古信息比較有限,遺址區的大部分面積已經被村落所覆蓋。歷史環境的變遷逐漸成為遺址保存和環境現狀的主要原因,根據土地利用的情況,可以充分體現遺址、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本文重點探討了遺址保護與土地利用、村落發展的關系,并提出相關的保護措施與研究策略。通過站在歷史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分析,可以全面梳理故城址遺址的變遷過程,發揮遺址和人文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魯西南;故城址遺址;保護措施;村落發展;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053—03

一、魯西南故城址遺址保護的重要意義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故城址遺址屬于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資源,具有規模大、占地范圍廣等特征,同時也發揮著較高的文化價值。近些年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影響,人類經濟活動密集區域的城鄉建設日益加快,這使得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產生了博弈[1]。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政策的要求,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包含了遺址區域,需要對相關故城址遺址開展保護工作,但是又會使城市發展受到明顯限制。與此同時,遺址區域的城鄉建設,包括居民生活與生產活動等方面,也會對遺址保護造成不良影響??紤]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些大遺址所處的交通環境相對不暢,這些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特殊區域,也會給遺址保護工作帶來較大困難,如生態環境喪失、管理體制落后等。從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中可以看出,要想實現對魯西南故城址遺址的保護,首先要遵循相應的保護原則及發展思路,從宏觀角度進行細致分析,研究遺址區與周圍居民群體行為特征之間的關系,落實保護措施的有效性[2]。

二、昌邑故城址及遺址區村落的相關概述

昌邑故城址處于魯西南黃河沖積平原區域,現處于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大謝集鎮,屬于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1980年發現了昌邑故城城垣遺跡,并于2017年進行考古勘探,大致了解到昌邑故城遺址區的地層堆積情況,其文化層位于地表下3—6m,通過分析城垣和城壕遺址的走向、范圍,可發現墓葬區、夯土帶遺跡,其余未探明。主要的出土文物包括東周和隋唐時期的陶片,以及石質墓室構件和石柱礎等物品,同時也從村民處征集了金屬、陶、石質等遺物。

三、昌邑遺址區村落

現如今,昌邑故城遺址區內包括4個行政村,分別為前昌邑村、后昌邑村、城角劉村、侯花園村。但是前昌邑村的村史資料不全,根據建村時間,可推算時間是在明清時期。目前這4個村包含了約4300個常住人口,很多都是以農耕為主要的作業形式,在遺址區內的村莊建設占地約63hm2,是遺址區總面積的27%左右。除了一些多層磚混公共建筑外,也包括單層雙坡頂磚木建筑以及少量的傳統土坯囤頂房。但是在規劃建設中,縣道和鄉道會穿過故城址,而村內缺少市政基礎設施,比如排水設施和環衛設施等[3]。由于村莊處于遺址區,地區發展受到限制,導致經濟實力落后,村落面貌與城址外的其他村莊明顯存在差異。

四、主要問題

(一)缺少遺存信息,考古難度大

由于遺址整體埋藏較深,地層條件相對復雜,處于流沙層與高地下水位區域。遺址區很難進行勘探,主要是因為有將近30%的地表被村落所覆蓋,再加上考古信息比較有限,所以很難充分掌握遺址的具體情況。

(二)缺乏展示條件

昌邑故城址的地理位置處于地下,受到地層條件的影響,很難充分揭露和展示,目前可供展示的地表遺址觀賞性不強,且本體較少,一些出土文物呈現出殘碎狀態。同時,當地村莊的服務設施比較落后,給遺址的開放和展示都帶來較大困難。

(三)人類活動的影響

遺址區的村落面積比較大,但受到人類頻繁活動的影響,可以在保護遺址的前提下,合理分析包含村落在內的發展現狀,結合地表環境對遺址進行科學保護。

根據以上問題特點分析,可以從時間角度對遺址區環境變遷進行梳理,明確遺址保存現狀與環境特征的影響因素,同時從空間角度分析當前遺址區內的本體、環境與人類活動的互動關系,尋找三者之間的平衡點,促進和諧共存。

五、歷史環境的變遷及影響分析

(一)合理梳理歷史環境變遷過程

在梳理昌邑故城址區域的歷史環境時,可結合文獻資料、考古報告,對歷史環境的演變過程進行分析,不排除故城址處已經存在人類聚落的情況;在春秋時期,是昌邑筑城的初期階段;西漢時期是昌邑在歷史上的盛期階段;到了東漢至北宋時期,地位逐漸降低。

昌邑故城址以金、元、明這三次黃河大決為轉折,可以劃分為兩段人類聚落的歷史進程,一直存在著人類聚落,其中前段是指從史前聚落發展為城市,最終演變為河水的連續演化,后段則是明初黃河大決后,慢慢形成的新人類聚落,也就是現如今的村莊,從而延續至今[4]。歷史上出現多次黃河大決,引起環境變遷,這也被認為是昌邑故城址消亡變為遺址的重要原因,隨著變遷延續至今逐漸成為現代遺址,這種環境現狀剛好可以體現出遺址區人類活動和環境互動的關系。比如遺址區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農耕環境,也可以作為歷史環境改變的直接反映。

(二)遺址區村莊現狀特征

如今的昌邑故城址所在位置,具有土層深厚、地勢平坦的特點,且農業比較發達,主要包括以人類主導的平原農業生態景觀,其他也包括村莊、道路外的土地,也被開墾為農田,如農田水利設施、灌溉渠道等;村莊樹木比較多,多沿道路和溝渠邊緣進行種植;當地的農作物類型以大蒜和辣椒為主,以溝渠方式進行灌溉。昌邑故城址遺址埋藏較深,都在現代地表下,村莊建設、耕作等活動很少干擾遺址區域,也有少部分埋藏淺的遺址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再加上地下水、流沙層的影響,顯著增加了考古工作的難度,所以致使目前從考古工作中獲取的遺址信息有限[5]。

(三)遺址價值

昌邑故城址具有極其豐富的歷史價值,同時也包含社會價值、科學價值以及文化價值,也是華夏文明上古至中古時期城市發展的典型代表[6]。通過分析昌邑故城址的價值,可發現與紅土山漢墓等有關聯,有利于推動城市建設與發展。同時,研究昌邑故城址的價值,可直接影響到城市的擇址、規劃與建設,從歷史地理學的角度,對黃河下游地區人類聚落興廢與自然環境變遷做出反應[7]。因此,昌邑故城址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載體,對區域文化建設戰略具有積極影響,不僅可以促進文化產業開發,也能夠塑造地域文化形象,增強民眾向心力的凝聚作用。

六、昌邑故城址保護與遺址區村莊發展的協同策略

(一)堅守保護底線,確保遺址完整性和真實性

遺址作為重要的文物資源,對該地區的文化和旅游產業鏈起到基礎性地位及引導作用,也是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資源,可以促進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紤]到遺址的公益屬性以及不可再生的特點,在保護和利用前提下必須要具有底線思維,通過完整的保存文物本體與環境信息,可以促進文化內涵的真實性、完整性,使其世代傳承[8]。如今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各種現代化與機械化發展程度提高,必然會對遺址造成更大威脅。嚴格遵守保護底線和原則,可以提高遺址保護的完整性。

昌邑故城址是城址類遺址,城墻內是社會生產和人們活動的聚集區,而城墻城壕則是外圍防御體系。文物本體的分布容易受城壕范圍、走向的限制,更容易劃分其保護范圍,故城址的遺存埋藏較深,受到地下流沙層的影響,導致考古勘探難度增大[9]。對于城內遺存來說,探明難度大,未探明區域一直存在,考古工作的滯后導致故城址的結構、文化內涵、形制等都被限定,由于很難充分把握文物本體的狀況,所以無法明確針對性的保護措施。換個角度思考,埋藏深、考古難度大,也恰恰說明故城址遺址保存比較好,很少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因此不需要給予特別的保護,而流沙層和淤積層是對遺址最好的保護。

根據以上分析,昌邑故城址的保護底線是明確保護區劃,嚴格按照保護區的劃分管理與規定,針對遺址區域的保護范圍采取保護措施。城壕外20m范圍內,根據地形來劃定保護范圍。分析遺址內4個村莊的農田生產與建設活動,對昌邑故城址環境風貌的影響,在保護范圍外120m根據地形來劃分控制地帶,依據國家頒布的法律及法規進行文物管理。明確文化層的埋深,研究社會生產與行為活動的擾土深度,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禁止遺址出現人為破壞,對于地表或地表以上的遺址,可采取搶救性的保護措施,根據要求控制一切行為活動。而地表以下、埋藏淺的遺址區域,容易受到活動干擾,因此要嚴禁土地擾動,但可以從事地面的生產或生活。此外,地表以下、埋藏深的遺址區,一般很難受到干擾,可以當放寬土地利用范圍,促進更多土地效益的產生。

(二)合理調控和安置遺址區村民

從空間角度來說,昌邑故城址一直與4個行政村相互疊置和關連,為了落實遺址保護的安全性、整體性,需要對村民進行合理調控和安置,在避免損害村民利益的同時,也要避免激化矛盾,提高遺址區的穩定性。從保護底線的思維分析,不需要將遺址保護區內的村民轉移別處,由于部分遺址埋藏較深,通??蛇_地下4至6m,即便是建設農房或是挖建灌溉溝渠,并不會輕易觸及文化層,但是在考古勘探前需要對文物性質進行明確,避免地表覆蓋物影響后期考古的進行,多關注地表及以上且易受到干擾的遺址區域[10]。對于村莊建設用地,只需合理控制河道建設與農耕活動,無須對村民進行調控或安置。

昌邑故城址城垣區域是容易受到干擾的遺址地區,且埋藏較淺,分析考古勘探報告可知,故城址遺址的頂部淤深是0.3—1.5m,底部淤深是5.5—6.5m。由于城垣頂部淤埋較淺,容易被生產和建設活動所干擾,有相關調查顯示,4個村莊包含了126處民宅,占據13274m2的建筑面積,要想更好地保護城垣安全,需要將此處村民轉移并進行安置他處。為了避免對村民生活造成不便,可在現有集體所用地范圍內進行土地置換,節約安置費用,選擇保護范圍外的就近區域,給予相應的搬遷補助,完成搬遷后,首先要進行地表覆土的保護,然后清理占壓遺址的民宅,將其調整為文物古跡用地。根據村莊文化建設,將此區域打造為城垣文化公園,可作為故城址文化展示的組成,也可為村民提供生活和游憩空間。對于尚未探明和開發的遺址區域,需要結合考古勘探的需求,確保村民調控和安置的動態性,落實遺址保護與管理工作。

七、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鄉村振興背景下,遺址保護和處于遺址區的村莊發展之間存在較多矛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村莊發展與遺址保護的協同發展策略。根據上述對遺址區4個行政村進行分析和規劃,可以對歷史文獻進行梳理,利用村民訪談、現狀調研等方式,了解遺址與村莊的基本情況,分析歷史變遷、遺址價值以及現狀特征,采取科學方法來提高遺址保護的完整性、真實性,合理調控并增強遺址區村民的文化認同感,使其樹立遺址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思想,通過建立公共參與機制,改善遺址區村莊的民生問題,促進區域間文物協作發展,為村莊發展和遺址保護提供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朱海兵.浙江楠溪江古村落遺址保護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7(7).

[2]張丹,馮艷,張凌,等.大遺址保護下的村落街巷空間評價——以西安市講武殿村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23(5).

[3]金晨.景觀生態學視角下漢長安城遺址區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以東部四村落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2).

[4]榮玥芳,呂虎臣.基于錨固—層積理論的長城文化帶沿線傳統村落規劃設計研究——以北京令公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23(6).

[5]楊曼.共生理論下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與發展策略探究[J].城市建筑,2023(1).

[6]王兵.傳統村落保護與更新設計研究——以堯頭村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19).

[7]陳仲勃,崔文河.多元文化景觀保護視角下循化縣起臺堡古城空間優化設計[J]. 藝術科技,2021(16).

[8]張志豪,馬錫棟,郭少卿,等.良渚古城遺址區民生差異化發展現狀與振興策略研究——基于三個典型邊緣聚落的比較與分析[J].小城鎮建設,2021(4).

[9]王玉,尹欣馨.山東省古村落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以朱家峪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5(6).

[10]梅翠平,張婷仙,陳溢敏.新時代鄉村振興背景下古村落的傳承與發展——以黃埔古港為例[J].探求,2020(4).

猜你喜歡
魯西南保護措施應用研究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線保護措施
沅江懷化段漁業資源增殖保護措施
地面氣象觀測場防雷保護措施分析
鏖戰魯西南
魯西南春節漫記
魯西南地區既有農宅室內熱環境優化研究
進駐數字課堂的新興教學媒體
AG接入技術在固網NGN的應用研究
分層教學,兼顧全體
魯西南一次持續空氣污染過程的氣象條件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