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的有效策略

2024-04-22 15:36王玉榮
家長·下 2024年3期
關鍵詞:民歌教學活動音樂

王玉榮

民歌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沉淀的寶貴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學習民歌,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同時,還可以提升審美能力,深化對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理解。從現階段初中音樂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情況來看,與民歌有關的教學內容占比有了較大幅度提升。針對各年級教材所涉及的不同的內容和形式的民歌作品,教師需要根據該民歌的特點,在引導學生對民歌特點有深入把握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單元進行重構以及統整,對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有精準的把握,尤其是對民歌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做進一步拓展,促使初中音樂民歌教學的積極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一、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的意義

從傳統民歌內容來看,其素材多數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勞動活動的過程中。中國民歌的原生態色彩十分鮮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與音樂內容形成天然的親和性,對音樂作品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民歌教學還能引導學生充分聯系自身,落腳現實生活,對民歌藝術所具有的鮮明的人文特性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欣賞民歌作品的過程中,更多地從情感層面獲得共鳴,進而更好地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提升。但是,從現階段我國民歌傳承的情況來看,很多經典的民歌尤其是本土民歌作品都處于瀕臨失傳的困境。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適度地進行民歌教學內容的引入與拓展,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提升,也能使我國的民歌藝術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與傳承。除此之外,在初中音樂課程教學中融合民歌教學,還能使學生對地域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形成更加濃厚的興趣,對我國民歌藝術特有的魅力有更加全面的掌握,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初中音樂課堂民歌教學的措施

(一)明確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目標,合理把握教學知識點

在實際開展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想使教學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分析教學大綱以及課本要求,對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進行明確,合理地為學生打造適合學段學情的學習目標,精準地把握教學活動中所涉及的重難點問題。尤其是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所側重。

《青春舞曲》這首作品是我國維吾爾族的經典民歌,歌曲不僅旋律歡快流暢、篇幅短小精悍,而且歌詞朗朗上口、節奏鮮明生動,學唱難度較低。從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對于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在實際組織教學活動時,最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及教學目標就是使學生對歌曲知識點有充分的把握,對附點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的節奏有更加精準的掌握。通常情況下,在教師進行1至2遍示范演唱的基礎上,學生就能完成歌曲的演唱任務。但部分教師為了使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對于學生在歌曲學習過程中所涉及的目標和重難點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時,就將節奏律動的內容、分形式演唱的內容以及舞蹈表演的內容融合到了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各種眼花繚亂的音樂形式上,忽視了音樂課堂中基本音樂要素的落實。雖然這樣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內容的寬度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但是教學深度遠遠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浮于表面,難以實現演唱教學的基本目標。

初中音樂民歌教學中,教師對于教學目標以及教學任務都需要有精準的了解與把握,并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重難點滲透,只有在學生對本節課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激發學生對作品的興趣,再帶領學生進行歌曲的欣賞與演唱,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真正形成更多的自然生成,教學活動開展的整體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證。

(二)重新構建單元教學主題,合理選擇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模式,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融入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使整體的課堂教學能更多地體現出趣味性特征。教師要在對音樂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從大單元的角度出發,按照音樂教材主題整合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的內容,始終堅持“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的基本原則,使學生在民歌學習中真正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維體系,達到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效果的目的。在對課本所涉及的教學資源進行重構及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不僅要跨單元、跨年級,還需要跨學科,促進已學知識與新學知識構建有效鏈接。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融合主題教學的方式,在教學中設置中國民歌主題,在主題教學活動之前為學生介紹民歌起源以及民歌發展的基本知識,將課本中所涉及的民歌內容按照地區、民族、題材和體裁進行分類,帶領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真正明白我國民歌藝術不僅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還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得到進一步激發,對我國民歌的特點、分類、概念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實際講解時,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作品,整合不同年級教材的民歌教學內容。如,在教學江蘇民歌《茉莉花》時,這首歌曲屬于小調形式的民歌,在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組織教學時,教師可以進行教學單元主題的重構,對本冊以及其他年級音樂教材中涉及的同類作品進行整合,統一地為學生進行講解,尤其是重點為學生介紹同類民歌作品所具有的特點,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當然,不同地區版本的《茉莉花》也可以采用主題式的民歌教學方式,為教學資源提供多項選擇,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時的興趣和積極性都能得到充分調動,對于學生學習視野的拓寬具有十分積極的價值。

(三)優化教學環境,把握民歌教學的特點

初中音樂民歌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優化學習環境。民歌藝術不僅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點、地域性特點,很多民歌在演唱方法方面也包含了不同地區的方言,包括陜北方言、東北方言、吳儂軟語等幾個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刻地感受不同方言給民歌藝術的表達所帶來的影響,融合不同的民族舞蹈、民族服飾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面對不同民族文化時真正形成更加深入、全面的認知。

以安徽民歌《鳳陽花鼓》教學為例。這首歌曲的歌詞具有口語化、生活化的特點,曲調質樸自然,在人民群眾之中流傳較廣。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針對安徽地區人民的生活環境、性格特點等進行講解,帶領學生了解一些安徽的特色地域文化,使學生對流傳于安徽地區的音樂文化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師帶領學生針對安徽地區流傳的一些民歌歌曲進行聆聽,引導學生進行演唱,一方面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激發,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自主地進入歌曲所創設的情境中,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真正得到進一步深化,更好地感受到安徽地區民歌優美的音樂旋律以及曲調中蘊含的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根據本土特點和民族分布情況,有重點地加強地方民歌的搜集整理和教學,因地制宜地編撰地方民歌教材,提高民歌教學的分量。除此之外,要加強與相關學科的跨學科鏈接,如歷史、地理方面,使民歌教學從內容到教學方式都更加完善和富有民族特色。

(四)合理使用媒體資源,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

在進行民歌知識學習時,單一的感官體驗很難促進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為了使上述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多媒體資源融合教學活動中,使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民歌有關的圖像以及文字的信息形成深入了解,使學生在學習時真正地調動身體的多個感官,在身臨其境的基礎上深入地了解民歌的內容以及民歌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進行媒體資源的選擇,避免出現教學內容過于雜亂、數量過多、缺乏章法的情況。并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進行多媒體資源的融合,還可嘗試在課堂上融合網絡教學資源,依托網絡平臺,將學習任務布置給學生,并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學習考核以及學習測評工作,在充分考慮課堂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合理應用網絡,促進學習內容的進一步豐富,為學生創造更為開放、多樣的學習環境,加強師生互動。

《黃河船夫曲》這首作品是一首十分經典的陜西民歌,傳唱甚廣,新時期的音樂家在呈現這首歌曲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改編,使其更符合現代人民群眾的審美,收到了較好的反響。在教授這首作品時,教師可以設置開放式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來了解陜西地區流行的民間曲調的風格特點,以及這些民間曲調形成與人民生活習慣、生活環境之間所具有的關聯,并且通過收集資料,了解《黃河船夫曲》歌曲的主要內容和風格。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征,對于學生學習效率及學習興趣的提高也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價值。充分引入媒體資源,不僅能使學生對歌曲的內涵以及歌曲的情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親身參與到音樂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在學習民歌的時候進行探索和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歌學習中,為學生學習效果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組織民歌音樂教學活動,培育學生民歌素養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多組織一些趣味化以及形式豐富的音樂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在更加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技能。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活躍度較高的思維,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不同種類的音樂活動,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的特點,合理地進行音樂活動形式的選擇,其中知識問答、歌曲演唱比賽、歌伴舞活動都是十分常見的活動類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地選擇活動的內容,并將與民歌有關的知識潛移默化地融入音樂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參加活動時對民歌的旋律、民歌的知識、民歌的情感形成充分的感知,在聆聽歌曲的時候形成情感方面的共鳴,達到提升民歌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授《采花》這首歌曲時,教師先為學生介紹這首歌曲改編自四川民歌,歌曲的節奏明快、吐字簡單明了,音調高亢明亮,能讓人在聆聽的過程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學唱的難度整體較低。在帶領學生學習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關注到這首歌曲歌詞質樸的特點以及歌曲在旋律方面所具有的特征。為了使學生更易于接受與學習作品,教師需要合理地進行音樂活動的設計,帶領學生了解歌曲背景及歌曲內容,采用對唱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對這首作品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頭腦中描繪作品所展現的場景。教師也可以將小組教學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各小組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對這首作品進行演繹。在合作表演時,學生更加深入地把握歌曲獨特的旋律,掌握演唱歌曲的方法,改變以往初中音樂民歌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單純學唱以及進行音樂知識說教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度真正得到提升,增強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認同。

開展民歌教學活動時,要想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氣氛的調節,真正改變以往乏味單調的狀態,體現出更為強大的生命力,讓學生的民歌素養真正得到提升,教師需要積極地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融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趣味化活動內容,使學生能真正地從內心喜歡上民歌學習,增強學生學習民歌的意愿,使學生的民歌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民歌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來的,涉及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還體現了不同時代各個地方的語言、文化、民俗等,同時也寄托了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民族精神的載體。

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學習,促使學生在學習民歌藝術中能真正體會到其所具有的藝術魅力,讓民歌教學與初中音樂常規的課堂教學真正地融合到一起,達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歡
民歌教學活動音樂
住培教學活動指南專題
小學數學實踐教學活動初探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如何構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數學教學活動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音樂
穿花衣 唱民歌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活動設計探討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