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神經系統的組成”教學設計

2024-04-22 18:54黃嘉雯
中學生物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

黃嘉雯

關鍵詞:BOPPPS教學模式;神經系統的組成;教學設計;初中生物學

文章編號:1003-7586(2024)01-0094-03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BOPPPS教學模式是由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工作坊(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簡稱ISW)提出的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和交際法的教學理論模式,包括導入(Bridge-in、教學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總結(Summary)6個環節。筆者嘗試在“神經系統的組成”一節的教學設計中運用BOPPPS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主動構建知識網絡,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能,落實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1教材分析

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神經系統的組成”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節的延續。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覺的形成離不開神經和神經中樞的協同作用,人體感知到環境變化后所作出的系列反應,主要依靠神經系統來調節,這為第六章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作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通過三則案例指出腦、脊髓、神經在感覺、軀體運動和內臟器官活動中所發揮的調控作用;接著以圖解和文字結合的形式展示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最后依托插圖,描述神經元的形態結構及神經元間的聯系。本節內容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有利于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意識。

2學情分析

在此前的學習中,學生對人體獲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有一定的認識,認同人只有對自身生命活動進行調節才能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生存,但對起調節作用的結構基礎和方式并不了解。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七年級是學生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但具體形象思維仍占據主導地位。而“神經系統的組成”一節內容比較抽象,需要借助感性經驗,巧用感性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新知。

3教學過程

3.1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起點,恰當合理的導入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本節內容采用游戲導入法,教師首先向學生展示游戲規則:手指相互敲擊表示“小雨”,雙手輪拍雙腿表示“中雨”,大力鼓掌表示“大雨”,跺腳表示“暴雨”,雙手比作太陽表示“雨過天晴”;接著組織學生在教師的口令下完成“雨點變節奏”的游戲活動。隨后,教師提問:這個游戲需要我們眼、耳、手、腳并用,究竟是人體哪個系統在指導身體完成各種動作呢?由此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神經系統的組成。游戲導入符合初中年齡段學生活躍好動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操作性較強的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2教學目標

(1)通過扮演見習醫生角色,診斷病人的病變部位和癥狀,了解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對生命活動所起的調節作用,并基于生活具體實例分析,說出神經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功能,提升歸納與概括能力,培養科學思維。

(2)通過比較人體其他細胞和神經元,描述神經細胞的形態結構,理解神經細胞的功能是由其結構決定的,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念。

(3)關注神經系統損傷對健康的影響,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增強社會責任感。

3.3前測

前測是對學生的先備知識、受訓能力進行摸底和預評價,目的是為教學內容的調整和教學策略的選擇提供依據,同時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知識掌握情況,通常采用問答、小測驗、集體討論等方式開展。本節課的前測形式是教師向學生提供粗略的知識框架圖,如圖1所示,讓學生在完成自主預習的前提下嘗試搭建概念間的關系。教師根據學生概念圖的構建情況,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初步診斷,并在后續的教學中給予適度干預,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實現概念的轉換。

3.4參與式學習

參與式學習是BOPPPS教學模式的關鍵構成要件,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能感,實現有效教學。

3.4.1探究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

活動一: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模擬見習醫生,對教材“資料分析”中的三個病例進行診斷,并完成表1的填寫。接著教師對學生的活動表現和作答情況進行點評,引導學生歸納三則病例的共同點:患者的發病部位與癥狀表現部位不一致,總結出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與人體感覺、肢體運動、內臟器官活動的關系。

活動二:學生觀察腦結構模型的拆解過程,總結出腦包括大腦、小腦、腦干三個部分。在此基礎上,首先,教師出示大腦的結構圖及重要腦區功能圖,并引入生活化情境:①手被針扎到會感到疼痛;②上課時學生能做到邊看黑板邊聽講、邊做筆記邊思考;③行人看到繞行告示牌后會改變行走路線,小狗卻不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大腦皮層各功能區的作用,總結出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其次,教師提供小狗切除小腦后的行動姿態和攝食姿態圖片。學生通過分析實驗變量,對比小狗行為的前后變化,得出結論:小腦能使運動協調、準確,維持身體平衡。隨后,教師創設新情境:人喝醉酒后,走路搖晃,站立不穩,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生物學知識解釋現象,提高“拒絕酒駕”的意識,爭當文明交通出行的宣傳者,提升社會責任感。

最后,教師展示影視劇的某一橋段:主角因車禍造成腦干損傷,需要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學生從中提取信息,說出腦干具有調節呼吸的中樞。教師對腦干功能進行補充,并進一步提問:植物人沒有意識活動,不能隨意運動,但能維持自主呼吸運動和心跳。植物人是腦的哪部分結構受損?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在解決問題中實現知識的遷移應用,提升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活動三:同桌兩人為一組開展“你拍我躲”的游戲,同時思考:①面對拍打刺激,身體會作出什么反應?②掌心被拍打時有什么感覺?③感覺產生的部位在哪?④體表受到刺激后產生的信號是如何傳人大腦的?學生在問題鏈的驅動下,積極主動探索游戲背后的生物學知識,掌握脊髓和神經的功能。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正常成年人能有意識地控制排尿,而嬰幼兒容易發生遺尿現象?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經驗進行回答,并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最終說出脊髓中的神經中樞受大腦控制。

3.4.2探究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

活動一:教師展示神經元和人體其他種類細胞的圖片,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描述神經元在結構上的顯著特點。隨后學生結合教材提供的圖文信息,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神經元模式圖中各結構的名稱,梳理軸突、神經纖維、神經末梢、神經之間的關系。針對神經元結構復雜抽象的特點,教師利用肢體教具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如圖2所示。

活動二:結構是功能的基礎。教師展示神經元間興奮傳導的動態圖,并設問:神經元的結構決定神經元有怎樣的功能?學生進行觀察和分析,說出神經元能接受刺激,傳導信息。隨后,教師挑選一名學生代表,讓其利用肢體、袖套描述和模擬神經元間信息的傳導,如圖3所示,其他學生進行點評。最后,師生其同討論得出結論。

3.5后測

后測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段檢測學生與本節課教學目標相關的知識的掌握情況,是教學效果的反饋,為教師后續調整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本節課的后測方式是學生對前測環節填寫的知識框架圖進行內容上的修改和完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隨后,教師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圖進行展示和點評,并為學生提供參考模板,如圖4所示。

3.6總結

總結包括對知識脈絡的梳理、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師生的共同反思、下節課內容的引入等??偨Y環節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提高師生的自我認知,有利于后續教與學的調整。教師可以結合后測環節的概念圖,引導學生簡單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包括神經系統的組成和功能、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最后,教師圍繞本節課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給學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在“你拍我躲”的游戲中,掌心被拍打時,人體是先感覺到疼還是先把手縮回來?為什么會這樣?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做鋪墊。

4教學反思

BOPPPS是一種強調關注學習目標、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學過程重反思的課程設計模式?!吧窠浵到y的組成”一節課基于BOPPPS教學模式開展教學,采用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方向;前測環節采用填充知識框架的形式,挖掘學生的錯誤前概念,有利于教師后續采用針對性的糾正策略;參與式學習采取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游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后測和前測環節前后呼應,與總結環節協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升華。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6個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圍繞問題開展師生、生生的系列互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效能。

猜你喜歡
初中生物學教學設計
新課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措施探討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探究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