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臺閩南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賦能廈門“音樂之城”建設

2024-04-22 06:02黃紫陌周顯寶
三角洲 2024年9期
關鍵詞:梨園戲閩南語閩南

黃紫陌 周顯寶

閩南語音樂文化的歷史發展

一、閩南語音樂文化發展脈絡

閩南語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伴隨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不斷發展變化,彰顯著閩臺地區的鄉土特色和生活內涵。閩南語作為閩臺地區的方言,是閩南文化生態的根本,孕育著豐富多彩的閩南文化。

據文獻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885),王潮、王審知兄弟率軍入閩,他們將唐代的“大曲”在民間傳播,大曲與當地民間音樂相互影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南曲”。閩南社會民間藝術進一步豐富,梨園戲迅速發展,閩南歌謠興起。

宋代,福建南音形成,演唱宋代“南戲”的五大名?。骸肚G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和《琵琶記》。此時,福建社會出現“造神”的熱潮,民間信仰活動興盛。

明代,閩南出現傀儡戲、布袋戲、四平戲、竹馬戲等曲藝形式。這些形式成為高甲戲的源頭,也因為閩南曲藝的藝術魅力和社會需求間的矛盾,促使高甲戲的出現與傳播。明朝末年農民起義,沖擊了宋明理學,清軍入閩初期給福建帶來了災難,廣大閩南民眾通過詩歌、小說、戲劇的傳播來宣泄內心的憤懣不滿,而梨園戲這樣的閩南戲劇藝術風格無法表達出民眾內心的感受,以民間游藝宋江陣為基礎的高甲戲,高亢、慷慨的特點彌補了梨園戲的不足,滿足了民眾的心理需求。

清代初期,閩南多種民間戲曲趨于成熟。包括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鄭成功收復臺灣期間,大批閩南人遷入臺灣,閩南歌謠傳入海峽對岸,吸收了許多客家、臺灣高山族等的音樂特色。閩南的民謠、戲曲、歌舞逐漸成為臺灣人民的文化需求,各種戲曲唱段在閩臺地區廣泛流傳。晚清時期,泉州貴族官僚流行“縱情歌舞”,梨園戲家班演出最為盛行。高甲戲吸取梨園戲的精華,將許多梨園戲的劇目改編為高甲戲,使高甲戲劇目更加豐富,更加具有藝術魅力。

19世紀末,南音的發展更加系統化,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藝人,在傳統的曲目基礎上創作了新的曲目,《泉南指譜重編》《南音指譜》兩部重要的南音指譜在此階段形成,并引起海外人士的關注。在此期間,各種閩南民間小調歌謠、歌仔戲等成為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文藝形式。

抗日戰爭期間,由于當時的時代背景,該時期的歌曲都彌漫著悲傷、憂郁的色彩。由于日本對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唱片公司紛紛歇業,閩南語歌曲的創作與流行遭受嚴重挫折,處于一個衰竭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多元文化的呈現,西方文化的融入,閩南歌謠在旋律上越發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大多是歡快的節奏表達當時民族解放、新生活到來的喜悅。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詞曲作者,打破了閩南語歌曲方整型、四句式的結構,汲取了西洋歌劇和中國戲曲音樂的精華,使閩南語歌曲有了新的創新與發展。

改革開放后,各地南樂社和南音研究團體紛紛興起。南音開始與國際接軌,到世界各地參加文化展演,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海峽兩岸開放探親訪友,閩南語流行歌曲噴涌而出,特別是臺灣原創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受到廣大群眾的青睞。但是傳統的閩南語音樂文化受到了沖擊,互聯網進入人們的生活后,世界各地各類型的音樂涌入中國市場,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去聽不同風格不同語言的音樂,傳統的閩南語音樂無法引起青年人的關注,市場不斷萎縮。

閩南語音樂文化當前發展情況

閩南語音樂文化包括閩南民謠、閩南語創作歌曲、閩南語戲曲戲劇音樂等等。閩南民謠是以閩南方言創作的民間流行傳唱的歌謠。閩南民謠是從泉州、漳州、廈門流傳到臺灣,比如臺灣民謠《望春風》《天黑黑》等在福建和臺灣流傳開來并且長久不衰。閩南地區的戲曲音樂豐富,如歌仔戲音樂、梨園戲音樂、打城戲音樂、高甲戲音樂、木偶戲曲等。閩南戲曲是閩南人酬神演戲的重要民俗活動與娛樂方式。閩南人為躲避戰亂移居臺灣時將閩南戲曲傳入臺灣地區。閩南戲曲與臺灣當地戲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閩臺地域色彩的戲曲文化。閩南語創作歌曲所傳唱的內容大多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感嘆人生又勉勵進取,極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其歌詞一般淳樸通俗又感情豐富,旋律充滿韻味,易于傳唱。

當前,傳統閩南語音樂文化的內容主要停留在保存和傳承上。因與現代社會脫節,青年人對傳統的閩南語音樂很難提起興趣,關注并且學習南音、歌仔戲、梨園戲等傳統閩南語音樂的人少之又少。不可否認,閩南語音樂受到區域和語言的局限,在傳播和影響力上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但隨著數字媒介的不斷發展,許多傳統閩南語音樂也建立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機制,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行業的高度重視。我們要尋求科學、有效的途徑去保護、傳承、發展創新;需要我們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傳播擴散。搭建起穩固的連接兩岸同胞血脈的文化橋梁,促進兩岸的閩南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

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文化的交流

隨著兩岸關系的改善,兩岸的溝通交流、學術研討日漸頻繁。但兩岸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基于文化背景與立場不同,許多問題無法避免地產生,閩南語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第一,由于“臺獨”勢力的干擾,兩岸交流合作經常受此影響。兩岸的文化交流無法長期持久,交流環境無法松弛、寬松,影響兩岸深層次、常態化的發展。第二,閩南語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縮小。信息時代各類文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適合傳統閩南語音樂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傳統的閩南語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的創新不足,不能引起青年的興趣與關注。第三,閩南語音樂文化生態環境不佳。閩南語音樂文化中一系列傳統戲曲音樂看的人少,學的人更少,一些優秀的閩南語音樂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第四,閩南語方言限制人們對閩南語音樂的欣賞。傳承閩南語音樂的基礎是閩南方言,當代青年由于對閩南方言生疏,限制了他們去理解欣賞閩南語音樂。只有掌握基本的閩南話,保證語言的暢通,閩南與臺灣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閩南語音樂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傳承發展閩南語音樂文化的價值

一、留存珍貴歷史記憶、推進兩岸社會發展

閩南語音樂文化經過了千年的沉淀得以形成,是兩岸人民智慧的結晶,走過了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化。閩南語音樂文化包含了每個時期人們不同的思想感情,是兩岸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雖然兩岸社會發展水平日益提高,但傳統的閩南語音樂文化仍然是兩岸人民珍貴的歷史記憶。發揚傳承閩南語音樂文化,能讓兩岸人民珍惜如今的生活,并促進兩岸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傳承共同音樂文化、推進兩岸文化認同

閩南與臺灣隔海相望,兩岸人民同祖同宗。兩岸相同的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兩岸巨大的精神力量。閩南語方言是閩臺人民思想、情感、藝術、觀念的最大載體,也是海峽兩岸交流的紐帶。閩南語在維系兩岸情緣、促進祖國統一方面具有獨到的價值,承載著兩岸共同的審美情趣,彰顯著兩岸獨特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和意識品質。作為兩岸民眾共同擁有的文化資源,具有凝聚海峽兩岸同胞民族意識的向心力,有利于溝通兩岸人心、聯絡兩岸親情,促進臺灣同胞的民族文化認同,推進兩岸和諧統一。

三、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兩岸和平統一

在臺灣社會“兩岸化”這一大趨勢下,兩岸社會必須保持良性互動,要不斷鞏固兩岸關系,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傳承發展閩南語音樂文化能夠加強兩岸的溝通交流,營造良好的和諧的合作環境,為兩岸同胞創造更多的福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閩臺閩南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 ? ? ? ? ? ? ? ? 賦能廈門建設“音樂之城”的建議

一、建設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文化的標志

廈門打造“音樂之城”,首先要注重城市音樂文化標志的建設,以此擴大廈門音樂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此外,廈門市政府要引導閩南語音樂文化的建設,加強對傳播閩南語音樂場所的建設與完善,開展形式多樣的閩南語音樂文化活動,充分發揮閩南語音樂文化的作用和價值。

二、強化閩南語音樂文化賽事的組織和舉辦

通過大量舉辦閩南語音樂文化賽事,加強人們對閩南語音樂文化建設的交流和互動,更好地將廈門閩南語音樂文化建設符號展示出來,增強廈門閩南語音樂文化的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

三、加強海峽兩岸的合作交流,共創閩南語音樂文化的精品

為了進一步加強兩岸閩南語音樂的合作交流,首先應堅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在繼承閩南語音樂傳統精髓的同時,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當代聽眾的審美需求,融入經典元素和流行元素,將傳統藝術與現代音樂形式相交融,打造新時代閩南語音樂的精品。

四、重視閩南語音樂人才的培養,推動閩南語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閩南語音樂文化,必須注重相關人才的培養,加強對閩南語音樂文化傳承人的保護。在廈門各中小學以及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加入閩南語音樂的課程。首先,培養傳統藝術的接班人,要從小抓起。在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就要開展閩南語音樂普及教育,讓孩子從小感受高甲戲、南音、閩南民謠等閩南語音樂的藝術魅力和價值。而高校作為音樂人才重要的培養基地,一定要在高校普及閩南語音樂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應在音樂專業的教學中加強閩南音樂的推廣,比如:聲樂專業的同學需要學習閩南語音樂的演唱;作曲專業的同學學習在傳統的閩南語音樂中融入現代流行元素,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拓展閩南語音樂的內容,在掌握閩南語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音樂學專業的同學需要進行對閩南語音樂的搜集與整理工作,親自到閩南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挖掘并搜集閩南語音樂樂譜,用現代科技手段記載下即將失傳的閩南語音樂資料……另一方面可以在整個高校全面推廣閩南語音樂,比如:開展全校性閩南語音樂鑒賞的選修課;舉辦閩南語音樂的講座;在全校組織傳承閩南語音樂文化方案的比賽;開展科普閩南語音樂文化的歷史性課程……營造高校濃厚的音樂文化氛圍。

五、健全海峽兩岸交流機制,提供互動平臺

搭建交流平臺促進兩岸閩南語音樂相互學習交流、共同進步、發展創新。優先發展文化,簽訂文化交流協議,制定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項目,強化并鞏固影響力大的閩南語音樂,對交流平臺和合作項目加以整合優化,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率和質量。

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共同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城市的音樂文化是城市軟實力的一種重要體現,也是推動城市品牌、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徑。建設發展城市的同時,要重視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和創新,通過音樂文化作用推動城市多元化、可持續化的發展。

廈門建設“音樂之城”,要立足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臺灣建立良好的關系,多加溝通交流兩岸共有的閩南語音樂文化。傳承閩南語音樂文化,能加深廈門的文化底蘊,彰顯廈門悠久古老的城市氣質,調動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提升廈門的城市內涵。利用發揚閩南語音樂文化的途徑,與臺灣同胞以情促融,打造一座傳遞兩岸民眾情感、加深兩岸人民友好往來的音樂之島,增強兩岸同胞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推動廈門城市軟實力的提升,促進廈門更加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基礎研究項目“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新路徑研究”(FJ2021B174)、大創項目“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文化融合發展新路徑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梨園戲閩南語閩南
“梨園戲現象”探微
閩南文化傳承
廈大研發閩南語識別系統
清代木刻版閩南語歌仔冊考釋
吳松柏的閩南威士忌小鎮
弦管古樂是泉腔戲曲的曲庫——從梨園戲三元老論南音與梨園戲關系說起
試論戲曲手舞的視知覺形構——以梨園戲、莆仙戲科介譜式為例
閩南,閩南
閩南話
閩南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