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美教育的持續性和群體化

2024-04-22 06:02蔡心澄
三角洲 2024年9期
關鍵詞:教育者美育藝術

蔡心澄

美育社會化的意義

人類是作為群體成員出現而存在的,是具有社會性的,任何人都必須通過學習和文化的熏染,習得語言、規范、社會行為等,參與社會生活,適應社會文化,才能成為一個獨立存在并符合要求的社會成員。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社會就是由善于相互模仿的一群人組成的,而人類與社會互動是貫穿一生的,其中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能夠影響人格和人性,讓從事生物意義的人真正成為社會人。

當下,社會認為繪畫是昂貴的,是學習不好的孩子的退路,美術教育是可有可無的,也許一張美術館的特展票只是一張電影票的價格,但在大多數國人心里這依然是奢侈的。如何改變大眾對繪畫藝術的價值觀至關重要,在千年前繪畫和文化就是相輔相成的,謝赫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柏拉圖的《理想國》也涉及藝術教育,就近而言席勒在18世紀出版了《美育書簡》,而我國在20世紀初,由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舉”,美育也是其中之一。美術教育可能在當代人的意識里還沒有完全普及,但其實它一直存在,并且藝術對于大多數學科是有著交叉性的,我們當下更應該隨著時代的變化更好發揮藝術的光芒,讓繪畫在創新中產生可持續的影響,讓其成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類的獨有資產,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對話中來。

如今互聯網時代,技術的革新帶來了“數字人文”,無論是對于教育還是藝術,新的大浪潮已經席卷而來,我們是否能借力站在浪頭上,改變“實用性”“功利性”為主的教育大環境,使人們對美育產生正確的認識和正向的態度。當我們提及我國21世紀時的繪畫,我們究竟以什么詞語去總結,這對于現在的美育從業者有著極大的挑戰。在這有利有弊的時代下,社會態度尤為重要。大多數家庭及學校,相較于美育更重視主課的培養。因為考慮到金錢的配比、孩子的時間,我們無法改變個體認知,但是在潛移默化中可以通過社會環境來引導,讓孩子的娛樂時間更加藝術化。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描述了兒童的前操作階段:兒童學會使用和理解符號,學會說話,開始產生描摹客體的想法。并且在美術教育中認為“審美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用以“把握、確認反映世界的方式”,兒童描摹世界的動機來自直覺、天性、潛意識,是本能地參與社會、與世界保持互動的活動,學校與家庭構成了兒童社會化的主體。在這些機構中,學校顯得特別重要,它是一個專門的機構,它系統地、有組織地和有針對性地向社會成員提供知識、技能、價值標準和社會規范。一、問題的提出作為社會化的重要機構——學校的主要功能就是實施系統教育。除傳播多種知識、技能之外,孩子們還經由正規學校教育獲得了他們生活于這一社會文化傳統所需的能力與態度。二是學校重要功能也體現為其特殊的架構。因為每一所學校其實都是個小社會,都有著自己獨立的身份、價值標準、規范等。這一切,為他們日后步入成人世界埋下了伏筆。但因很多教育者自身的認知,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和學習能力較大程度地被扼殺了,尤其像美術教育這種實踐較多的科目中,學生不愿實踐、不愿自己主動思考,等待老師給出范例,這更多應該從教育者自身來反思。每一個教育者都要加強藝術素養,增加藝術史知識與自身所教學科產生串聯,只有改變教育者的態度,從而才能真正地提升美育在學校系統中的傳播。

就目前的環境,全國大多數學校所營造的教學方式正在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下,在信息技術開放、聯通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識庫正在加速形成,優質教育資源正得到極大程度的充實與共享,教師、教材的知識權威性受到來自網絡信息的沖擊,學校教育機構也受到來自企業行業、社會培訓教育機構的強力沖擊,不難看出目前國內的交易系統普遍存在類似的文化。而文化描述的是人民群眾如何認識當下環境的特征,而不是他們是否喜歡這些特征。換言之,文化是一個描述性概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它把文化與是否對藝術感興趣區分開來。文化代表了群眾的共享認知,只有當社會中來自不同背景或者處于不同層級的群眾都用相近意思的詞語來描述文化,有關該地區文化的陳述才是有效的。美術教育者應該致力于充分發揮當下互聯網帶來優勢,整合信息資源,增強創新意識,同時,還要深入挖掘與傳承地域文化、傳統文化,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

美育當下的相關概況

2020年5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為學校美育的開展奠定了夯實的政策基礎,以美為媒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將“以美培元”應用到當代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

在當下,美術更像一種符號,是一種概念化的文化,有著自帶的文化底蘊,就像達利《內戰的預警》、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它們除了自身的藝術價值外,更多代表當時戰爭的殘酷、傷害,是對處在戰爭下人民的慰藉,更是對戰爭本身的批判,同樣給后人留下關于戰爭的圖像記憶,為后世和平作出了貢獻。他們的畫作更多是反戰的符號,它起到界定道德的邊界,對個體和群體的選擇有極大的影響,它推動了當時的人民群眾產生超越個人利益以及對更深層次事物的認可,提高了社會體系的穩定性。

美育就是審美教育,提高同學們的審美素養。而教育者更多的引導是一個美的概念、一個審美的標準、一個道德氛圍,去描述一個構圖、一個意向、一個起源于的故事,不斷地重復引導,追求過程中的快樂,讓接受者認識更多美術形式的變化,不拘泥于以開拓創新為主。同樣這也是可以跟公共資源互相配合的,就像現在各個旅游城市面對的“蓋章熱”。在游玩參觀的時候,群眾有了更深刻的文化記憶,是否也是對當地版畫藝術不同形式的宣揚?在蓋章的冊頁上能不能加上設計說明或者是版畫的歷史,讓人們更進一步了解藝術制作的過程,潛移默化進行美育,使其逐漸深入人心?

正如我們已知的情況,美育在有了政策扶持的現狀下仍難維持活力,并不能在個體的學習生活中持續存在,美術教育應不再拘泥傳統,培養一種屬于當下的美術文化。在2022年中國美育研究述評中提及當下我們面臨著“過寬”與“過窄”和“刻意”與“無心”的問題,尤其是主體性的缺失,沒有辦法對學生起到健全其人格的作用。

筆者從美術教育者視角談談參與公共文化部門開展的研學活動。首先參與對象年齡層次為10~17歲青少年,男女比例均衡。70%的孩子沒有課外培訓過美術,我們所設計課程將中國畫的概念灌輸給孩子,有骨法用筆、氣韻生動等概念,并帶其欣賞名畫,講述翰林畫院選拔的故事,提供空白卷軸畫供其創作。在此群體里女生的完成度、認真度高于男生;較多的孩子選擇創作圖像是按課程中提供的構圖模式,色彩卻是隨心所欲,并不能理解所講述演示筆法。因這幾年大眾傳媒上青綠山水較為流行,有孩子選擇模仿,因沒有任何中國畫基礎,更多模仿創作的是其構圖和色彩,但因為此次體驗讓其對繪畫產生了興趣。20%的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較強,但不愿參與平面創作,在后面的泥塑環節和瓷器表達上有優秀表現,后經了解是因為其平時喜歡拼搭立體形象,也有系統地去學習建模,但后期并未對平面作畫展現興趣。最后是有美術基礎的學生,其全部出現只用所接觸過的、熟悉的構圖形式來表達,更有甚者拒絕我們提供畫具而自帶工具,在他們作圖時不能接受意見,被其“程式化”困住思維,后續在整體賞析時能發現當時老師在作畫途中指出問題。在此群體中男生接受意見會比女生迅速很多,但有時學生會提出“很難”的問題,要求老師一筆一筆指出錯誤或者老師幫其完成該畫。

我們大多數學生對繪畫表現出來的是系統的概念缺失,他們知道某一幅名作,但不知其時代、國家、畫種,能知道的僅僅是畫名。我們所有的學員,都已經經歷了學校的美術教育,而我們所在公共文化部門所開展的研學活動,也是對家庭的一種選擇,統計中父母親受教育水平都在本科及以上,其日常教育都較為注重人文教育,在后續反饋中,我們看到有父母此次系統地參加研學,青少年自主向父母了解宋畫知識,也有父母在完成研學后帶領孩子看此方向的紀錄片和書籍等,讓青少年有一種文化氛圍后主動與父母探討這個方向的知識。

因此,我們后續在學員里舉辦了演講比賽,追蹤他們對研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能積極報名參加的占總人數的40%,他們都較好地了解了自己對該方向感興趣的內容;而未來參加的大多數反饋則是因為要完成主課的學習。

美育的革新

美育的革新應當先從成人開始,成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后會形成一段穩固時期,他們不斷深化自我的精神世界去探求和摸索,美育則是很好的輔助。正如席勒所說:美是形式,因為我們觀賞(反思)它;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感覺它;美同時是我們的狀態和我們的活動。個性鮮明的個體總是找到自己喜歡的藝術表達,并找到群體交流學習,形成一個共同發展的社群。同時,成年人的自主學習總是根據自身需求帶著較強目的性、功利性對生存技能的革新,更好地讓自己在社會中有競爭力,這會給人帶來疲憊感。而美育更偏向感性,審美的過程是從感官到直擊心靈的體驗,是使人思想上獲得共鳴、精神上得到升華、身體上獲得享受,審美活動對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目前,深受人們喜愛的美術館、博物館、社區組織的文藝活動等,具備社會屬性和功能的公共場所,是成年人在工作后,通過潛移默化地實施“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能力的教育”。從當下較年輕的95后群體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有去藝術場所的習慣,但這群人中的大多數是為了追上“媒體”的熱度,在會場中拍攝,并不想深入了解藝術品背后的精神內涵,更多是對形式的追求。他們忽略了審美真正能給他們帶來的精神的愉悅,浮于表面地被吸引,淺淺地欣賞了內容,但對自己審美能力的提升收效甚微,更難以獲得審美價值,這種風氣下帶來的“熱點”依然將藝術場所陷入形式主義之中。這可以看出藝術場所目前無法與美育和諧地融為一體。

藝術教育工作者不能忽視公共社會教育,要投身于公共社會教育中,與具有一定相通性的小群體進行小范圍的教育,把握方式方法,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與現實場景,與其所期待的視野聯合起來,逐漸培養形成社群?!爸挥刑岣呷竦膶徝浪刭|,打破傳統成人教育的模式,追求真善美,提升全民欣賞水平,把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注入成人教育理念中,將成人掌握的知識、科學技術與審美真正融合,才能促進新時代成人教育的審美素質與審美能力的增強?!?/p>

美育在成人教育中應該形成一個“社群”,有一定的輻射力度,可以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美育活動,有長期的吸附力、創新力,并能對其組成的家庭產生影響。家庭成員是兒童最常接觸的觀察模仿對象,成長期的正確審美發展可以使兒童真切認識到“真、善、美”,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里和社會環境中盡到自己的義務,完成美育的社會化,美育的影響在個體和群體中起到調和作用,促使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美育的改革與發展應做到“持續性”和“群體化”,這是在跟隨公共環境不斷變化和美育從業者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結果?;ヂ摼W時代,技術在日新月異地變化,美育也應當有相應的新方向,并不斷總結反思,在發展中完善,也為本世紀的美術人才培養做鋪墊。相應的,它們也應積極加強所有公共面向大眾的教育者的美育素養,而作為大眾,人類本能地會開始關心下一代,會從子女的發展看到自己的成長潛力,我們要加強成人美育,讓成人更多地接觸到美育,讓成年人自覺意識到美育的必要性,并根據自身情感需求與審美價值形成群體,從家庭教育開始影響到下一代,這正是美育一直可持續的發展。讓美育與教育一同發展,為中國文化開辟一條輝煌的道路。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大學)

猜你喜歡
教育者美育藝術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紙的藝術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師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