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自媒體編輯的職業素養提升之路

2024-04-23 19:07劉耀輝邱燕
關鍵詞:編輯素養麥克斯

劉耀輝 邱燕

[摘 要]自媒體如今雖已成為人們在網絡上發聲的重要渠道,但是鑒于當下自媒體領域存在編輯失范等亂象,自媒體編輯職業素養亟待提升?!吨袊霭婕摇と~至善》《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這兩部編輯家傳記,全面展現了葉至善和珀金斯的職業素養和編輯風范。新時代自媒體編輯可從標題打磨、內容求精、情懷厚植三個方面入手,總結兩位編輯家的編輯實踐,從而探索職業素養提升之路。

[關鍵詞]自媒體編輯;葉至善;麥克斯·珀金斯;編輯素養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4)01-0064-06

The way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self-media editors in the new era

— inspiration from Ye Zhishan and Max Perkins

LIU Yao-hui1,QIU yan2

(1.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061,China;2.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Although self-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voice their points of views on the Internet,in view of the current chaos in the field of self-media,such as editorial anomia,the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self-media editors needs to be improved. Two editorsbiographies,China Publisher Ye Zhishan and max perkins:Editor of Genius,fully show Ye Zhishan and Perkins professionalism and editorial style. In the new era,self-media editors can summarize the editing practices of the two editors from three aspects:title polishing,content refinement and feelings cultivation,so as to explore the way to improve professional literacy.

Key words:self-media editor;Ye Zhishan;Max Perkins;editorial literacy

一、引言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自媒體信息傳播的變遷路徑漸趨清晰。從最初公眾號獨領風騷到如今抖音等短視頻大行其道,從幾乎“零編輯”到如今編輯規則趨于完善,曾一度蓬勃發展的自媒體已一路奔向紅利期的尾聲。自媒體從業者發現,平臺已經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決定自媒體的生存狀況,自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還是要歸于內容,因為內容的優質與否,直接決定受眾對自媒體號的接受與喜愛程度。

作為典型的內容產業,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傳統媒體之所以一向倍加重視編輯人員素質的提升,是因為他們早已清醒地認識到編輯的職業素養是決定內容優劣的關鍵因素之一,直接指向“發行密碼”。同理,如今自媒體要想掌握“流量密碼”,勢必也要下力氣提升自媒體編輯的職業素養。

自媒體編輯,是指利用相關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在線信息平臺建設的工作者[1]。他們通過網絡對海量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編輯,近乎實時地向世界范圍內的公眾進行信息發布。作為新型編輯,自媒體編輯雖然在編輯技能等方面有別于傳統編輯,但在編輯素養方面的要求是一以貫之的。毋庸諱言,當下自媒體領域編輯失范等亂象層出不窮,反映出自媒體編輯群體亟須提升職業素養。

在編輯職業素養方面,有“中國編輯界的楷?!敝u的中國出版家葉至善(1918年4月24日—2006年3月4日)和有“天才的編輯”之稱的美國文學編輯麥克斯·珀金斯(Max Perkins,1884年9月20日—1947年6月17日),向來被尊為業界典范?!吨袊霭婕摇と~至善》[2]和《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3](以下簡稱《天才的編輯》)這兩部傳記,全面展現了葉至善和珀金斯的職業素養和編輯風范,為新時代自媒體編輯提升職業素養提供了諸多啟示。

葉至善出身于編輯世家,在其父親葉圣陶的引領與影響下,他一生中有六十多年都是在做編輯工作,其一生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編輯的一生”。高遠的文化追求、高尚的編輯情懷,支撐他在編輯崗位上數十年如一日,發掘并培養了當代中國兒童文學的領軍人物孫幼軍、遲叔昌等,編發了《小蝌蚪找媽媽》《小布頭奇遇記》《羊舍一夕》等大批傳世佳作。葉至善是“在編輯崗位上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了一生的老人”,面對這位“金子般的老編輯”,“再遠離奢華的人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些浮躁了”[4]。

珀金斯是美國出版史上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對待文學就像對待生死那樣鄭重,能夠讓所有與他合作的作者感覺到他就像作者本人一樣重視他們的作品,從而贏得了作家們的信任和尊重。在長達36年的編輯生涯中,他發掘了美國文學史上的巨匠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托馬斯·沃爾夫、歐內斯特·海明威等,成為享譽世界的大編輯家。很多作家把珀金斯當成親密的家人和忠誠的朋友。沃爾夫把珀金斯看成自己的父親;海明威則把《老人與?!奉}獻給珀金斯,以表達對他的敬意。雖然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珀金斯本人卻始終保持謙卑的態度,認為自己不過是“作者的仆人”“將軍身上的小矮人”。

葉至善、珀金斯等傳統編輯大家的編輯實踐和編輯經驗,一再驗證了“編輯大家必須具備深厚的編輯素養”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在自媒體“小編”良莠不齊的當下,實有必要傳承和弘揚葉至善、珀金斯等杰出前輩的精神。

二、標題打磨:清雅中正,莫做“標題黨”

如今自媒體憑借其獨特的草根性以及互動性深受網民歡迎。在某種程度上,自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并不弱于官方主流媒體。在注意力經濟時代,要從海量信息中最先跳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給文章起個能叫人眼前一亮的標題。也正是因為看到了標題的重要性,很多自媒體編輯為了吸引流量、增加關注度,經常以設置懸疑、夸大其詞、斷章取義、制造沖突點等方式擬定標題,因而被稱為“標題黨”[1]。這些自媒體編輯著重于玩弄標題來奪人眼球,卻忽視標題對于全文的重要作用,忘記了標題本應是中正的、詩意的、藝術性的,應對讀者產生理性引領的。

為了讓自己發布的信息獲得更高的點擊率,這些自媒體編輯通常采用“震驚式”“套路化”的標題。而這種夸張、低俗的標題具有煽情性,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刺激受眾,滿足受眾的窺私欲望[5]。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不少“標題黨”利用受眾的緊張心理,以“急!疫情期間必看”“有藥了!”等作為標題,炮制了大量的“震驚體”文章,人為地制造了一波波恐慌,造成了令人痛恨的“信息疫情”。像這樣的標題不但絲毫沒有藝術性,而且嚴重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敗壞了社會風氣,作為幕后推手的相關自媒體編輯自是難辭其咎。

與“標題黨”完全相反,傳統編輯家非常注重將標題打磨得精準而又有藝術性,所追求的是標題對于讀者與全文的良性與理性引領。例如蕭紅的《生死場》,原書名為《麥場》,稿子到了胡風的案頭后,他根據書中的一句“糊糊涂涂地生殖,亂七八糟地死亡”,將書名改為《生死場》[6]?!吧缊觥边@三個字,精準地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充分傳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一向被認為是為書稿大為增色的標題。從此書80多年的閱讀與傳播史來看,作為經典的“副文本”,《生死場》這一書名對小說正文意義的生成可謂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再如葉至善的科普小品文《黃金》,此文是1945年為《開明少年》雜志所寫,從黃金的開采入手,一直寫到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透徹地講述了黃金的前世今生。到了1950年,開明書店希望將這篇科普小品文作為單行本予以出版發行,葉至善經過反復推敲后,最終決定將《黃金》改題為《黃金的悲喜劇》。這個新標題較之舊標題,顯然藝術性、趣味性都大大加強了,自然更能吸引目標讀者。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此書推出后當年就實現了再版。

葉至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向科技進軍”號召的最早一批倡導者、踐行者,一生中創作了不少科普作品,他認為“出版工作亦是教育工作”“科學讀物要求正確,不要錯誤;要求明白,不要含糊;科學普及讀物還得加上一條:要求生動有趣,不要枯燥無味”[7]。他的科幻代表作《失蹤的哥哥》《沒頭腦和電腦的故事》就體現了這種創作理念?!妒й櫟母绺纭吩妒サ氖迥辍?,葉至善取題目《失去的十五年》原是為了倡揚“勞動光榮”—主人公陷入沉睡時,社會主義改造正在進行,等到他蘇醒后,發現自己白白喪失了本該辛勤工作的十五年,倍感懊惱與羞愧[8]69。令葉至善沒想到的是,這個標題所寄予的深意未能成功傳遞給讀者,文中想要表達的懊惱與羞愧之情也未能完全表達出來,反而使部分讀者羨慕起沉睡的主人公來了,甚至說“我最好也睡上一覺,直睡到共產主義再醒來,那該多福氣呀!”[8]69為了減少這種誤解,使標題能夠對讀者產生良性引領,葉至善經過深思熟慮后,將標題改成《失蹤的哥哥》。新標題與小說充滿懸念的開頭“張建華?是我的哥哥呀!你們找到他了?”相呼應,也與正文一起引發了讀者對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科學倫理的思考。后來,《失蹤的哥哥》榮獲1982年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二等獎,且至今仍不斷在再版重印??梢娺@一標題的修改是成功的。此外,葉至善發表在《中學生》雜志上的小說《沒頭腦和電腦的故事》,原名為《電腦》。兩者相較,新標題明顯突出了“生動有趣”的理念。更巧妙的是,葉至善將此小說中的一節標題取為“不動腦筋的故事—摘自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新書目錄》”。這個小節標題不僅和小說標題互相照應,還“調皮有趣”地給新書《不動腦筋的故事》打了個小廣告,同時宣告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橫空出世。在編輯與創作生涯中,葉至善非常注重把握少年兒童的心理與年齡特征,常常以帶問號的標題來引導讀者進行良性思考。如《面包里包含著什么?》《你用的著物理學嗎?》《哪一只杯子重》等。對于少年讀者來說,科普類文章多少有點“索然無味”或者“高深莫測”,能否打磨出一個合于正文且充滿趣味性的標題已成為吸引少年讀者閱讀的前提條件。好的標題能夠使讀者輕松進入閱讀狀態,產生閱讀興趣,激發理解力、想象力,從而真正領會作者想要傳遞的知識與表達的主旨。顯然,葉至善是深諳此道的。

不無巧合的是,西方出版史上也有不少編輯家對標題進行精心打磨的典例。例如《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名著,在出版之前,原標題為《西卵的特里馬喬爾》。珀金斯在通讀全稿后指出,讀者很難聯想到“西卵”是故事發生地,而“特里馬喬爾”是古羅馬以奢侈宴席炫富的百萬富翁,容易讓讀者望文生義,從而對全書的主旨產生誤判?;诖?,他建議作者菲茨杰拉德“孤立地判斷書名的價值”,最終選用了現書名,結果大獲成功。再如沃爾夫的處女作《天使,望故鄉》,最初題為《啊,失去的》。珀金斯認為后者缺乏藝術性,太過普通,建議改用前者?!疤焓?,望故鄉”乃是引自彌爾頓詩歌《利西達斯》中的短語,更合乎全書的韻味—“天使”與“故鄉”奇妙結合,“詩意的天堂”與“沉悶的人間”遙遙相對,成功地提煉出了書中所描寫的小城生活的生動與耐人尋味。

綜上可知,在標題打磨方面,自媒體編輯亟須向葉至善、珀金斯等傳統編輯大家學習。新時代的網絡內容呈現是將標題與文本鏈接相結合,受眾對于文本的選擇很容易受標題的直觀影響。處于這種境況下的自媒體編輯,應意識到自身已被歷史賦予更為重要的責任。作為把關人、引領者的自媒體編輯,理當肩負起自己的職責,在打磨標題時,時時重溫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那句名言:“我一整個上午都在修改一首詩的校樣,只刪掉了一個逗號。下午我又把它添了回去?!?/p>

三、內容求精:拒絕平庸,追求極致

自媒體編輯身為自媒體內容的遴選者和把關者,理應像傳統編輯家那樣倍加重視內容質量,時刻意識到自己所推出的內容關乎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從而真正做好內容選擇和內容加工。

一是在內容選擇方面,應拒絕從眾,力求獨特。1985年,在開明書店創建60周年紀念會上,葉至善總結了其編輯出版經驗,其中一條就是要出好書。這不僅是他的從業堅守,也是對時下“無錯不成書”出版現象的含蓄批評。1988年,葉至善任開明出版社社務委員會主任,提出了“一不虧心,二不虧本”的經營理念。其中放在第一位的“不虧心”便是指圖書質量要有益于讀者,有益于社會,對得起讀者,對得起社會。秉承這種理念,他對所操刀的圖書有極高標準,一方面,他敢于選擇“新”內容、選用年輕作者,大膽嘗試,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他對行業內粗制濫造等問題痛心疾首,敢于提出否定與批評。早在20世紀60年代,《小布頭奇遇記》一書就已成就了葉至善選擇“新”內容、選用年輕作者的佳話。此書之前已遭遇其他社退稿,理由是和國內傳統童話不同,不像童話。葉至善在瀏覽書稿后,敏銳地意識到此書不僅內容很好,形式上也有創新,是一本對讀者有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好書。于是他首先安撫受挫的作者,然后全身心投入修改潤色,并勞心費力地親自找人設計,還請其父親葉圣陶為此書撰寫評介。功夫不負有心人,此書一經出版果然大受歡迎,為我國兒童文學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直至退休,葉至善仍秉承“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的原則,大力倡導提升編輯能力,以匡正當下出版物粗制濫造之弊。1988年,葉至善給某出版社總編輯寫了一封信,言辭犀利拒絕為此社的《外國文化ABC》一書擔任主編,理由是書稿內容遠遠沒有達到出版標準,即使他早已應承擔任主編之事,并且已經試改了一半,依然態度堅決地與此書做了切割。他直言“擔任不了主編,因為一是太吃力,二是太痛苦”[8]156-157,以至于“吃不好飯,睡不好覺”,并在信末鄭重強調即使是已試改的部分也還沒有達到出版標準,“如果印出來,對不起讀者,對不起作者,對不起書中涉及的歷史人物與科學家”[8]156-157。凡此種種,無不反映出葉至善對內容選擇的高度重視。

在內容選擇方面,珀金斯同樣有著敏銳的眼光和出色的膽識。珀金斯在其編輯生涯中所推出的作品,不夸張地說,已然引起美國文學史上的一次革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敢于選擇一些能夠發新聲、寫新人的作者。他敢于挑戰他所供職的史克里勃納出版社所謂的“體面高尚”,在物色作者方面,無視那些筆下波瀾不驚的當紅作家,而是大膽接納能用全新的語言道出戰后世界的新價值觀的新人。例如《人間天堂》這部經典巨著,其書稿此前曾被多家出版社拒絕,在送到珀金斯手里后還經歷了一番曲折。當時的史克里勃納出版社是一家相當傳統的出版社??偩庉嫴祭始{爾讀了這部書稿后批道:“根本無法接受這種作品?!痹谶@樣的境況下,作為一線編輯的珀金斯頂住壓力,努力說服總編輯,提出了至今令業界激賞的編輯理念—出版社的首要義務是為才華服務!就這樣,一顆文學新星冉冉升起,一位編輯家也開始閃耀自己的光輝,共同照亮了美國新的文學天空。珀金斯說:“作為編輯,所做的不僅是反映當代的標準,而且要出版有才華的新人新作,有意識地影響和改變這些標準?!辩杲鹚惯@種拒絕從眾、力求獨特的編輯風范,為內容選擇做出了示范,在自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拒絕從眾,力求獨特”指的是一個編輯能在海量相似或不相似的信息中保證所遴選出來的信息真實而新穎,做到立于潮頭,引領潮流。在流量時代,“流量為王”是自媒體的主要商業邏輯,很多時候新聞事實、價值引領等原則會讓渡于商業利益。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媒體編輯理當接受并應對這樣的挑戰—有度地迎合受眾心理,不去批量生產粗制濫造的東西來直接收割流量[1]。然而事實卻是很多自媒體編輯根本無法應對這些挑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的《人民日報》“雙黃連”翻轉事件、微信公眾號的“1人原創,99人抄襲”,以及知乎平臺的“知乎,分享你我新編的故事”均是編輯失范所導致的惡果。這些自媒體編輯罔顧內容的真實性,一味跟風,有的甚至今日發布一則信息后,明日就發布內容與之完全相反的信息。出現如此多的“反轉”,既與平臺質量監管缺失有關,更是因為部分自媒體編輯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和編輯理念。為了換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他們一味追求速度和數量,跟風蹭熱點,將大量非原創、無質量的內容發布出去,間接加速了信息黑洞和信息繭房的形成。

由此可見,在內容選擇方面,自媒體編輯必須敢于與舊內容、舊潮流做斗爭,大膽創新,力求獨特。新時代自媒體編輯要做的不是閉眼瞎選、盲目迎合,而是在信息的洪流中拒絕被裹挾,即使在被各色各樣的喧囂所包圍的狀態下,也能發出新的、真的、正的聲音,從而形成新的“傳播價值觀”[9]。

二是在內容加工方面,應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傳統編輯出版界早已形成這樣的共識:作為編輯,在對內容進行加工時必須堅持嚴格標準,將工匠精神貫徹始終。20世紀50年代,編輯家龍世輝對《林海雪原》的編輯加工恰能詮釋這一點。由于作者文化水平不高,《林海雪原》這部書稿先天不足,語言架構上存在缺陷,文學性也不強。身為資深編輯的龍世輝花了整整三個月的時間,對書稿進行了全面修改,最終成就了這部紅色經典[10]。這則編壇掌故留給后人的思索是多方面的,它以深度加工之名,反映出那個年代的編輯家的群體特征,折射出了他們為追求極致所做的創造性勞動。同樣的,葉至善對于工匠精神的追求也體現在他的編輯生涯中。如在編輯兒童文學名著《小布頭奇遇記》的過程中,葉至善不僅親自審閱了書稿四五次,還讓其女兒葉小沫作為小讀者代表來閱讀書稿,借以推敲其語言是否連貫自然、是否合乎兒童的認知水平。

編輯要追求內容的極致,珀金斯也對此深以為然?!短焓?,望故鄉》的書稿,最開始是“派車來裝”的三大箱子,后來珀金斯和沃爾夫花了上千個日夜對它進行精雕細琢。在文字上,刪去每一頁中對意思表達不是必不可少的字眼;在內容上,刪去所有不協調、不連貫的段落;在結構上,刪去所有干擾中心環節的章節,如“大戰迫近的前夕”“主人公父親的小時候”等。最終,他們收獲了一部內容極富深度與廣度的長篇小說。

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并不是單純地指刪去大量的內容,而是指要對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以“刪繁就簡三秋樹”為原則修修剪剪,保留中心賴以生存的“枝”和富有美感的“葉”,最終得到一棵獨一無二的“樹”。一個編輯,對待文稿就要像園丁修剪一棵樹一樣。

與傳統出版“話語權集中”的氛圍不同,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萬物皆媒介”“人人皆媒體”早已成為普遍現象。話語權的分散伴隨受眾的分散,如何在分散的受眾里爭取高黏性的受眾群體就成了自媒體平臺爭相競逐的一個要點。這樣的競爭很容易導致自媒體編輯走入“以量取勝”的誤區。以公眾號為例,最初大部分公眾號的經營是憑借推送大量的文章來爭取受眾的訂閱,可是隨著碎片化閱讀方式成為主潮,這樣的做法漸漸難以吸引受眾,于是一部分善于反思的自媒體編輯將目光轉回了“以質取勝”。近幾年大火的“星球研究所”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靶乔蜓芯克币浴安幌?0到30天來打磨一篇原創文章”來對抗“追求數量和時效”,一篇《什么是中國?》首發平臺閱讀量就超過了200萬。這個公眾號并不追求熱點,而是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一篇文稿要寫到團隊所有人都滿意后才會發送。為了保證內容足夠精深,公眾號幕后的所有編輯幾乎都變身成地理方面頗有研究的專家。就是這樣的極致,為之帶來了“十大科普自媒體”的桂冠。而也只有像這樣追求極致,一個自媒體號才能讓受眾真正感受到誠意。應該說,這才是真正的粉絲黏合劑。

“星球研究所”的極致理念和傳統編輯出版界的編輯理念可謂不謀而合。以當今的傳播視野來審視,可以發現,這種極致精神正潛隱地促進自媒體編輯們打開內容呈現的新篇章。

四、情懷厚植:錘煉自我,甘于奉獻

編輯在工作中時時要與文化打交道,天長日久,浸潤其中,自會養成可貴的編輯情懷。然而,在浮躁的時下,眼中只剩利益、心里沒有情懷的編輯已不鮮見。就年輕的自媒體編輯們而言,由于他們中的一些人是以自媒體運營為職業的,逐利就成了一些人從業的唯一目的。像這樣的年輕編輯,亟須向傳統出版業的老編輯學習,在工作中注重錘煉自我,甘于奉獻,從而盡可能地厚植編輯情懷。

在西方出版史上,珀金斯早已被尊為榜樣。據《天才的編輯》一書記載,珀金斯每日手不釋卷,一筆一畫地審閱稿件,甘于寂寞,不求名利,令人肅然起敬。他對編輯這一職業投入了全部的精力、才華和情懷,鑄就了“為書籍的一生”。

在中國出版史上,葉至善先生被公認為編輯界的楷模。他對編輯出版事業的執著追求,是用一生的編輯實踐來詮釋的。他是編輯,也是作家,可他總是只承認自己是編輯,且引以為榮。他晚年推出的一部作品集,書名就叫《我是編輯》。這是一種干脆、明確、堅定的宣告,昭示一位老編輯對自己職業的強烈自信、自尊和自豪。他還寫了一首詞《蝶戀花》:“樂在其中無處躲。訂史刪詩,元是圣人做……”這首情感蘊藉豐富的好詞,以“樂在其中無處躲”開頭,上來就道明了他對編輯工作濃烈的熱愛。當編輯樂從何處來?他曾解釋:“一是可以滿足我的創造欲,這跟當工程師當藝術家沒什么兩樣;二是可以滿足我的求知欲,隨時隨地能學到雜七雜八的諸多知識。因此我樂此不疲,從未見異思遷?!盵11]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我國已涌現出了一大批杰出編輯,如張元濟、胡風、胡愈之、葉至善、龍世輝、陳登科、周振甫、韋君宜等,他們遠離熱鬧,甘居幕后,不遺余力、不知疲倦地推動著文化事業發展壯大。在這一點上,老一輩傳統編輯家是無愧于他們的時代的,而這卻恰恰是自媒體時代的編輯們所要去著力補足的。

在自媒體時代,編輯工作具有新的特點:面對的信息更加海量化和個性化、編輯與受眾互動性更強、信息傳播媒介和內容更加多樣化[12],編輯們每天都要面對海量信息進行披沙揀金,很容易產生倦怠感。在這種背景下,了解老一輩傳統編輯家的編輯生涯,或許會比耳提面命更容易激發年輕編輯的職業情感與職業理性,從而讓他們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是在參與時代文化的創造、積累、選擇和傳播,真正理解編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進而認同自己工作的價值,熱愛自己的職業,產生強烈的職業自豪感。如此一來,年輕一輩的自媒體編輯們才會激發出生生不息的內驅力,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忘我地投身于創造性的編輯工作中[13]。

五、結語

編輯工作是神圣的。這種神圣體現在編輯不僅是一個古老的職業,更是值得用一生去追求的文化事業?!吨袊霭婕摇と~至善》《天才的編輯》生動講述了杰出編輯家的編輯生涯,具體呈現了他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編輯成就,深刻揭示了他們踐行一生的編輯理念與文化追求。這些都值得新時代的自媒體編輯細細咀嚼和反復深思?;蛟S天才的編輯歷史上只有這么幾個,但平凡的編輯們只要時常提醒自己“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就能不斷地向榜樣靠近,從而創造屬于自己的不平凡的編輯人生。

行筆至此,謹引述葉至善先生填的一闋《賀新涼》作結,與諸君共勉:

矻矻何為者?事雕蟲,咬文嚼字,燈前窗下。煙蒂盈盤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為人作嫁。彩色苦無回春力,敢丹黃信手胡描畫?千古事,費評價。

杞人堪笑憂天坍。更何須、占風卜雨,擔驚受怕。紅紫萬千迷人眼,細辨卉真葩假。再學習延安講話。伏櫪都無據,意拳拳盡力添磚瓦。翻歸調,寄騷雅。[14]

[參考文獻]

匡文波.疫情中的自媒體觀察:亂象與治理[J].新聞論壇,2020(3):1.

劉耀輝.中國出版家·葉至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伯格.天才的編輯:麥克斯·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M].彭倫,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許嘉璐.靜靜的追思:葉至善先生紀念集序[J].出版參考,2008(7):39-40.

張憧,周鴻.自媒體時代“標題黨”的控制路徑研究[J].新聞傳播,2020(18):22-24.

胡風.讀后記[M]//蕭紅.生死場.上海:榮光書局,1935.

葉至善.怎樣寫少年兒童科普讀物[M]//科普作家談創作.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22.

葉小沫,葉永和.葉至善集·編輯卷[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

李暄妍.新媒體編輯工作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探討[J].新聞潮,2020(8):34-37.

李頻.龍世輝的編輯生涯:從《林海雪原》到《芙蓉鎮》的編審歷程[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吳道弘.現代編輯的楷模葉至善先生[J].中國編輯,2007(3):94-97.

崔海寧.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編輯再定位[J].中國傳媒科技,2019(12):40-42.

方穎芝.新時代編輯的職業素養與追求:《天才捕手》帶給我們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7(17):48-50.

葉小沫,葉永和.葉至善集·創作卷[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537.

[責任編輯 王艷芳]

猜你喜歡
編輯素養麥克斯
兩盒生日蛋糕
Why Max Stopped Barking 為什么麥克斯不吠了
《瘋狂的麥克斯4》當選 本世紀最佳澳大利亞電影
論批判性思維素養對編輯的重要性
關于新形勢下提高黨刊編輯素養的思考
電視記者編輯素質的培養和提高
一個神奇的發現
時政類圖書的編輯策劃之道
新形式下少兒報刊編輯素養的突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