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三重敘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體系

2024-04-23 19:28韓春苗
國際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話語體系中國故事國際傳播

韓春苗

【內容摘要】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從內容維度上進行考察,可大體將中國話語內容分為“三重敘事”,每一層敘事對應著不同的突破點。在中國文化敘事上,要跳出西方視角,將詮釋“何以中國”作為貫通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話語敘事的紐帶;在中國制度敘事中,要打造有分量的中國原創性新概念,在國際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上掌握話語權;在中國民生敘事中,要加大中國百姓故事在“增量”上的投放,讓中國故事更加豐富、更加立體、更加深入人心。

【關鍵詞】話語體系;敘事;中國故事;國際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贝髧l展既是硬實力的發展,也是軟實力的提升;一個國家的崛起,也要伴隨著話語權的崛起。中國從不缺乏好故事,但是需要通過恰當且貼切的形式進行敘述,若無好的“敘”,則“事”只能散落、被湮沒于海量信息之中,甚至隨風而逝。唯有“材美工巧”,為中國故事選擇恰當的講述方式,才能為故事賦予生命。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與之匹配的,將是一個極為復雜的話語和敘事體系。

本文嘗試從話語內容角度切入,從三個敘事維度探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實踐突破點,為主流媒體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提供參考。

一、中國話語體系的“三重敘事”

如果從內容的深度、廣度上進行考察,可大體將中國話語內容分為“文化敘事、制度敘事、民生敘事”三個層面,每一層面對應著不同的敘事要點。

(一)文化敘事:從源頭上跳出西方視角的“中國觀”

“何以中國”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本源,是最核心的問題,也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根基。唯有講清楚何為中國、何為中華民族、何為中華文明,才能解決中西方長期以來存在的關于“中國觀”的巨大差異。美國著名的東方學家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說,西方人關于“中國”的知識是“或多或少建立在高高在上的西方意識”基礎上的。

2023年10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有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中華文明是總源頭,可與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代表的西方文明起源敘事進行平等對話。中國文化是中國故事的底色,“何以中國”應該是傳統中國、現代中國、全球中國等不同維度“中國”的統一,只有以文化這個“意義之網”為紐帶,才能貫通跨越古今中外的“中國故事”。因此,詮釋“何以中國”可作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元敘事”或“大敘事”,占據主導地位,并貫穿整個中國話語體系。

(二)制度敘事:以“中國思維”構建“中國話語”

“制度敘事”集中于闡釋中國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這是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交鋒的焦點,是解決“挨罵”問題的核心所在。中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國情決定了中國要走出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而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成就已經超出了西方話語的詮釋能力,西方話語難以準確解釋今日中國。

長期以來,我們努力以貼近“西方話語”“西方思維”的方式來駁斥西方對中國的攻擊和污蔑,但是采用西方的概念、數據、話語和邏輯體系,終難跳出西方的話語圈套。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才能跳出西方話語,要讓西方理解和接受“中國話語”“中國思維”。當前西方媒體已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涉華“負面話語體系”,我們必須“釜底抽薪”地解構西方話語,并形成完整自洽的中國話語體系,揭示中國和西方制度運行背后的邏輯和規律,從根本上滌清西方話語對中國的負面敘述。

(三)民生敘事:講述百姓個體的美好生活故事

“民生敘事”聚焦中國的城市鄉村、自然生態、科技創新以及中國人的美好生活。它與“制度敘事”的“以我為主、爭鋒亮劍”不同,這一層敘事以具體的、鮮活的、多樣的、日常的、生活化的微觀故事為主要文本,重在提升共通感、同理心、親和力。在這一層敘事上,要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眾、不同的文化群體,精準施策,以普通人聽得懂、易接受的方式,講好鮮活的中國故事,讓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三重敘事”中的突破點

近年來,中國話語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斷增強,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加強的方面。從話語內容層面來看,一是要提高話語原創性,僅靠“貼近”西方思維將中文產品進行翻譯無疑會削弱原文本的語義,應開發更多中國原創的國際表達。二是增加言論類產品,目前國際輿論場上中國媒體生產的“消息”居多,有價值有分量的評論輸出依然有限。三是話語內容要“化零為整”增強話語力度,對重點內容進行有規劃的、集中的、反復的釋放,在國際社會形成話題度、熱議度,變成持久的回響。具體到“三重敘事”中,每一層敘事都對應不同的問題和突破點,下文嘗試梳理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一)文化層面:從發掘“文化符號”到闡發“文化精神”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概括了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如何詮釋好中華文明這五個突出特性,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中“文化敘事”的核心要義,也是詮釋“何以中國”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來,功夫、熊貓、京劇、長城、旗袍等成為固化的中國文化符號,使海外受眾出現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2023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大批優秀文化節目持續上新,如《中國書法大會》《非遺里的中國》《簡牘探中華》《文脈春秋》《尋古中國》《宗師列傳 · 唐宋八大家》等,明顯加大了對文化題材的深入挖掘和深度剖析。這些節目從“文化符號”向“文化精神”開掘,從文化元素展現“形”的層面,逐步深入到文化的“神”的層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理念,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這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觀念和智慧,在今天依然是中國民眾信奉、中國社會運行的底層邏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要將這些“中國價值”準確、清楚地傳達給國際社會。

同時,還需要捋清中西文明的核心差異。比如,西方以種族、民族、地域為認同紐帶,中國是以文化為紐帶的多民族共同體;西方崇尚叢林法則和適者生存的社會法則,中國自古就倡導“家國天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理念;西方文明強調“文明的沖突”,而中華文明崇尚的是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等等。

(二)制度層面:打造更多有分量的中國原創性新概念

國際傳播中,在一些關鍵語義的表達上,我們經常不得不用西方的概念來表述。在制度層面上,爭奪“概念”的定義權和解釋權是一個關鍵性問題。

一是破除西方話語中的核心概念。民主、自由、人權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又衍生出“普世價值”“修昔底德陷阱”等概念。不破不立,對這些概念逐個解構的基礎上,才能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創造空間。例如,西方多年以來攻擊中國政治制度的典型話題就是“民主”,我們就必須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闡述清楚中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并且“反問”西方:民主是誰的民主?是多數人的民主還是少數人的民主?民主是程序的還是實質的?民主是選擇治國人才還是選擇“作秀”人才?民主是尋找共識還是制造分裂?民選政府是一屆接著一屆干,還是一屆對著一屆干?

二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核心術語”。恩格斯在評價《資本論》的科學成就時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边@種“術語的革命”可以說是理論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和符號。對于核心術語的挖掘、闡釋、表達和翻譯,可以為中國話語體系的建立,奠定基本的知識框架與語義基礎。例如,在政治話語中,西方講“民意”,而中國既講“民意”更重視“民心”?!懊褚狻笨赡茉谝恍r內就發生變化,而“民心”則相對穩定并反映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我們不能簡單以public opinion(輿論、民意)來指代中國語境中的“民心”,需要為它創建更為精準的術語表達。某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的核心術語,如果在外語中找不到準確的翻譯,可以用漢語音譯,防止因翻譯不當導致西方誤讀,要“逼迫”西方切換思維來理解中國。

三是設置具有“國際性”屬性的話語。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必須在全球的語境中完成,它的目標應該是“共同說明”整個世界,因此對外必須以能回應全球問題為導向,而不是僅僅回應中國問題。只有多在具有“國際性”屬性的議題上設置話語,中國話語體系才能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例如,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是既關涉當代中國又與全球共性問題密切相關的原創性公共產品。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發展是具有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踐,應將其視為世界發展進程的一部分。

(三)民生層面:講好豐富多彩的中國人的故事

西方話語體系之所以堅固,是因為它的內核被大量的歷史、新聞、娛樂、文藝作品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包裹起來,讓普通人在接受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包含在其中的概念產生了認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曾形象地講,故事就是原生態的蘋果,理論是其中蘊含的維生素C,不要把蘋果做成果醬,也不要做成藥片;吃了蘋果,自然就吸收維生素C?!懊裆鷶⑹隆毙枰剿鞯?,就是以豐富鮮活的民生故事把“中國文化價值”“中國原創概念”包裝并傳遞出去。

中國民生故事應該是無數個體故事的總和,我們需要大力加強中國人的故事的投放,既有奮斗的、感人的、勵志的,也要有時尚的、幽默的、“土嗨”的,這些故事展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家及其人民,就是中國國際傳播成功的最好證明。

三、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建議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地進行分類研究,并結合實踐加以推動,在動態研究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并加以解決。近年來,中國國際傳播效能驟升,應乘勢而上,緊跟國際動向,針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進行更精準、更有效的靶向發力。

(一)高度警惕美西方以認知戰爭奪制腦權

目前,不僅中國在加快腳步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也同樣在升級其已有的話語體系,需要我們高度警惕。從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掀起認知戰,“認知戰”迅速成為全球學術界、新聞界、政治界的熱門詞語,被認為是全球數字傳播的“大腦爭奪戰”。

認知戰以話語敘事為核心,與算法、人工智能、腦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直接作用于人類的大腦認知,影響和左右人們的情感、動機、判斷和行為,被認為是戰爭制權的最高層次。2022年,美國國防部組建“影響力與認知管理辦公室”,強調以“認知”削弱海外對手,將認知戰上升到體系化、系統化作戰層面。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也開設信息戰和混合戰方面的碩士研究生課程,培養應對認知戰的高端人才。

認知戰的手段豐富而且隱蔽,比如美國善于在社交媒體上制造“偽草根運動”,以“網軍”協同放大特定信息,充當“人民的聲音”。調研發現,美國就俄烏沖突議題在社交媒體上構建了多層級的傳播網絡,以初級議程影響受眾關注度,以中級議程影響受眾認知,以高級議程影響受眾記憶,其戰略目的就是一步步將普通受眾轉變為其“信眾”,以求長期、穩定地向“信眾”投放信息,最終改變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再一次提醒我們,未來已來,國際輿論戰場的斗爭必將升級,構建中國話語體系迫在眉睫。

(二)提升在“第二落點”的評論解讀能力

近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搶首發、敢亮劍、爭獨家,在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中成為全球信源,放大了中國話語的國際音量。未來,我們同樣應該在新聞的“第二落點”上“搶首發”,即在新聞之后迅速推出評論解讀,搶占國際重大事件的定義權、解讀權,以高質量的評論解讀傳播中國的核心概念、核心價值。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暗诙潼c”的深度解讀是對“第一落點”的“增值服務”,能夠實現中國話語在“落地”之后繼而“開花”。例如,2022年8月2日,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執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三檔評論欄目《對話》《視點》和《世界觀察》閃電出擊,推出三集評論專題《起底佩洛西》《佩洛西竄臺,法理不容》《鎖臺軍演,震懾臺獨勢力》,借外界聚焦中國立場的契機,通過專家解讀,資料引用等方式有的放矢、主動出擊,在犀利揭底之時闡明、重申中方立場,傳遞出中國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意志和充分信心。

(三)針對典型話題提煉核心表達

目前,我們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核心表達素材有待充實。以得體、巧妙、生動的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更豐富的話語支撐。中國媒體應整理當前國際受眾最關注的中國話題,提煉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核心話語,加強“海外投放”。在國際傳播工作中,也可有針對性地就涉華負面議題集中突破,為輿論斗爭提供“彈藥”。例如,2023年6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精心打造關于毒品問題的重磅專題片《破局芬太尼》,針對“毒品”這一高頻國際議題,就美國對芬太尼泛濫“甩鍋中國”、污蔑中國的做法,用觸目驚心的事實和數據揭穿美國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的真相,直指西方敘事體系要害。節目用符合國際敘事的話語把中國的事情說清楚,把世界的事情說清楚,極大地豐富了這一國際議題的中國話語表達。

(四)為構建中國話語體系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研究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是一項長期且龐大的工程。目前,國內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在學術理念上的研究多,在實踐中的應用少。中國媒體可結合自己的業務特點,梳理出需要優先布局和解決的方面,化整為零,逐一攻破。

當前相關研究和實踐的方向包括:在話語敘事方面,集中解構西方話語幾大典型核心概念;研究如何構建中國話語核心概念;梳理國際涉華議題庫。在話語傳播方面,研究西方社交媒體“認知戰”的戰術打法;研究如何讓政府、媒體、學術力量聚成合力;研究海外青少年對社交媒體的使用偏好。在話語效果方面,構建高標準、規范化、可操作的評估體系;建立“評估―反饋―調整”的動態機制以跟蹤話語表達是否有效合理,從而進行調整改進。

(責任編輯:張冬梅)

猜你喜歡
話語體系中國故事國際傳播
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
在修辭與實踐之間:環境權概念的貧困及其義務轉向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全球化與國際傳播:媒體與公民的世界性互動
中國故事中國認知國際表達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世界最大童書展,“中國故事”升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