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演奏分析

2024-04-24 07:09陳羽婷
參花(下) 2024年4期
關鍵詞:尼諾夫拉赫瑪前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是二十世紀世界著名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畢業于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現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響,具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主要作品有第二、三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鐘》等。鋼琴曲《g小調前奏曲》于1903年創作而成,這首曲子被認為是拉赫瑪尼諾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將從樂曲的曲式結構、演奏方法和演奏層次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幫助音樂愛好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的演奏方法。

一、結構分析

(一)節奏

《g小調前奏曲》的拍號為4/4 拍,并且創作時交替運用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1-34小節和52-86小節處,作曲家在強拍上寫出旋律的主要聲部,在弱拍子上寫出伴奏聲部,在伴奏聲部使用了前十六后八節奏音型。從第17小節開始,作曲家為了更加突出主題,將原本的主題由八分音符改寫成了四分音符,在每個小節的最后一拍使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這種節奏音型的運用使該曲目具備了進行曲的音樂風格,抒情部分的左手運用了大量的六連音,這樣的寫作手法體現了拉赫瑪尼諾夫獨特的創作風格。

再現部分節奏變化不大,但是在結尾處拉赫瑪尼諾夫加入了一處獨特的回聲,高音聲部運用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低音聲部則運用了八分音符、空拍和前十六后八三種變化,最后在主音中結束曲目。

(二)曲式

《g小調前奏曲》為復三部曲式,曲目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激情奔放的首部,充滿溫柔與柔和的中段以及高潮迭起的結尾。

首部為1-34小節,有三個樂段,第一樂段為1-16小節,該樂段起伏不大,主要起鋪墊作用。第二樂段為17-24小節,該樂段使用了大量堆砌的八度和弦,是整首曲目的高潮樂段,有著氣勢恢宏的音樂情感。第22-24小節為過渡段,該樂段大量下行的八度音階持續推動了音樂的發展。第三樂段的25-34小節為轉折點,起到了連接上下樂段的作用。

中段從35小節開始,與首部的節奏類型完全不同,左手部分伴隨著大量快速而緊湊的琶音,而右手部分則是八度和弦連奏形成的旋律,這樣的節奏模式使發展部分的旋律更顯優美流暢。左手琶音的伴奏部分伴隨著柔和,充分體現了旋律的浪漫特征。

經過兩個小節的過渡,再現部從發展部的抒情緩慢恢復到與首部相同的節奏音型,首部的高潮部分通過逐漸地加速再現,在72-83小節處力度由強至弱漸漸恢復了平靜,最后3個小節為樂曲尾聲,整首樂曲在寧靜中結束。

(三)和聲

拉赫瑪尼諾夫在作品《g小調前奏曲》中運用了大量近似于鐘聲敲響的和聲,這源于他對宗教音樂的推崇。第23小節處低聲部有著明顯的撞鐘般持續回響的屬音,高聲部則是由弱漸強連續行進的八度和弦,似鐘聲撞擊后的回聲。緊跟著的第24小節為下行級進的八度跳音音程,需要注意的是,第24小節最后的兩個十六分音符為連音,并且第一個是重音,因此在演奏該曲目時需要進行非常細致的讀譜工作。

到了樂曲的中部,與首部舞蹈似的演奏不同,拉赫瑪尼諾夫將和弦進行了延伸處理并將樂曲的行進節奏放慢。這里的低聲部為伴奏聲部,高聲部為旋律聲部。隨著樂曲的進行,在第36小節處慢慢出現了隱藏的第三個聲部。

樂曲再現部分的和聲一直在主音上展開,同時不斷強調這一主題音。

作品結尾處并沒有像之前一樣運用大量的柱式和弦,高聲部為連續上行的旋律,低聲部以簡單的樂句加以配合,最終停在了主音上。尾聲部分使整首作品的氛圍從緊張走向輕松及至結束,這種創作方式正象征著拉赫瑪尼諾夫作為浪漫主義作曲家希望現實能復舊如初的一種期待或幻想。

二、演奏分析

(一)演奏技巧

1.八度技巧

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作品善于運用連續的八度炫技方式在高潮部分呈現出輝煌華麗的音響效果,因此對演奏者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在練習八度和弦時,需要靈活運用掌關節、手腕與手臂三個部位,尤其是在17-24小節的高潮部分,在練習時首先要熟悉和弦的位置,彈奏時快速橫向平移找到下一個和弦的位置,避免縱向大幅度擺動。其次,手掌要固定成八度的弧度,提前做好支撐,在下鍵時指尖要堅挺有力,兩個音或三個音要同時下鍵,避免音符的缺漏,并且要突出和弦高聲部的旋律。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應進行長時間的慢速練習后再進行速度的提升練習,避免急于求成而一直進行快速練習,若方法不當很有可能造成手部受傷。

2.觸鍵技巧

這首前奏曲的首部與再現部速度較快,因此在觸鍵時,需要垂直下鍵用指尖觸鍵,并且要做到指尖繃緊,手腕放松,這樣彈奏出的音色才能清脆且清晰。和弦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觸鍵時要慢下鍵,下鍵前做好手掌的支撐,下鍵后臂力要持續向指尖傳送,這樣才能使和弦聽起來更加飽滿。

中段的觸鍵方式與首部有很大不同,左手大范圍的琶音需要演奏出朦朧的感覺,因此在演奏時,不需要強調音符的顆粒性,而是要用指腹進行觸鍵,具體方法為,手指自然落下,再利用手腕輕輕帶動下一個音的出現,觸鍵的面積盡量大且要確保不折指(手指關節向內曲折會導致不正確的發力方式),注意著重突出伴奏聲部的最高音與最低音,中間部分的經過音要進行弱化處理,輕輕帶過即可。練習時可以就左手的伴奏部分進行脫譜練習,以便更好地感受每一個音的觸鍵方式,進而達到較好的演奏效果。右手的八度觸鍵也不同于炫技式的八度演奏,需要進行慢速的練習和用指腹觸鍵的方法,同時要強調和弦的旋律部分,演奏時指尖向內推,中部演奏的觸鍵方式也要運用得謹慎合理。

(二)音樂層次

在鋼琴曲目中,音樂層次是指曲目中的不同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的層次分布。常見的音樂層次如下。

旋律層次:旋律是曲目的主導部分,通常由主題或主旋律組成。旋律層次表現了曲目的主要音樂線索和情感表達。

伴奏層次:伴奏是為了支持旋律而存在的,通常由和弦、樂句等形成。伴奏層次在鋼琴曲目中起到襯托和豐富旋律的作用,有時也可以有獨特的音樂性。

和聲層次:和聲是由多個聲部或音符同時進行而形成的。和聲層次在鋼琴曲目中表現為復雜的和弦進行和和聲變化,對于曲目的整體音韻和韻律有著重要影響。

節奏層次:節奏是音樂中的重要元素,通過不同的音符和音符組合來表現。節奏層次在鋼琴曲目中負責維持節奏感,對于曲目的整體表現力起重要作用。

表情層次:表情是通過演奏技巧和音樂性的處理來表達的,可以表現出曲目的情感和意境。表情層次在鋼琴曲目中通過速度、音量、音色等傳達音樂的情感和情緒。

這些音樂層次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鋼琴曲目的音樂結構和表現形式。

《g小調前奏曲》在聽覺上呈現出渾厚有力的音響效果,這與拉赫瑪尼諾夫善于創作交響樂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該曲目中的旋律、低音、和聲三個層次都非常明顯,雖然一目了然,但是練習該曲目時大到整個樂段小到每一個小節都要用不同的感覺進行處理,才能較好地演奏出該作品的層次。演奏層次還可以分為縱向層次與橫向層次,該曲目可以按照其進行音樂層次的處理。

1.縱向層次

縱向層次是指由不同的單聲部縱向結合后構成的多聲部層次,《g小調前奏曲》的首部與再現部有著大量的和弦,和弦最重要的作用便是突出旋律音。從第一小節開始進入演奏時,旋律音可以理解為軍人行進時的口號,此時左右手的旋律音一致,旋律為低音部分,而伴奏聲部可以想象成軍人整齊劃一的腳步,由遠及近地慢慢走來,軍人們的腳步聲干脆利落,因此演奏伴奏部分的雙音時需要同時觸鍵且起鍵時干凈利落,才能貼合音樂氣氛。

在第3-4小節中的主旋律部分開始出現連奏的演奏方式,并且連奏的最后一個音有著重音標記。將譜面信息準確還原后,再將這幾個音分聲部進行處理。連奏的三個音符可以想象成是小號的吹奏,需要演奏得鏗鏘有力。而后伴奏部分則可以想象成交響樂隊中的提琴演奏部分,起到襯托主旋律的作用。從第5小節開始,伴奏部分發生了變化,右手由雙音變為八度和弦。需要注意的是,演奏的音響效果要聽起來越來越近,音量越來越大,從而表現出強烈的音樂節奏。

在第15-16小節處需要用較強的力度呈現,為接下來音樂高潮部分的發展作出呈示,演奏者不僅需要將譜面上的重音表達出來,并且還要給人一種鋪墊的感覺。緊接著出現的便是悠揚又具有歌唱性的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將和弦的根音與冠音用力突出,并且彈奏時需要用到肩部的力量。

另外一個鋪墊的部分則是展開部與再現部中間的過渡段,即61-62小節處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速度方面的處理可以由慢到快,給人一種蓄勢待發的感覺,前面稍慢是為了給后面強大的力度進行鋪墊,這樣的處理方式使該曲目的層次更加豐富多彩。此處和弦層次的控制與高潮部分處理相同,旋律音也是在根音與冠音的部分。緊接著的是再現的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準確地下鍵,才能呈現出突然爆發的音響效果。

2.橫向層次

橫向層次存在于音樂橫向的進行中。在音樂的橫向進行中,各聲部層次中可能存在著多層次因素,或由相同材料構成的重復層,或用不同材料構成的對置層,或是連接性的填充層,等等,由此產生音樂橫向進行中的多層次音響效果。中部抒情部分的旋律有大量相似的主題,要將相似的主題演奏得各有千秋,需要準確把握音樂的橫向層次。進入中部樂段時,第一樂句的表達需要有較好的力度控制,樂譜處標記著pp,表示很弱,因此可以使用柔音踏板進行音樂處理。第二句還是類似的主題,此時的力度處理要比第一樂句更強一些。第三樂句處出現了漸強的音樂術語,并且在接下來的音樂發展中,不斷出現大幅度漸強與極弱的標記,由此可見,本樂段中的音樂起伏較大,需要對譜面中音樂術語的表達進行細致研究,以便更好地演奏出音樂的橫向層次。此外,該樂段包含許多技術難點,如快速的音階、跳躍的手位移動、復雜的和弦結構,等等。

(三)演奏情感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情感豐富而深沉,展現了濃烈的情感表達和個人內心世界的深度。他的音樂常常被認為是富有激情、浪漫且具有戲劇性。拉赫瑪尼諾夫深受浪漫主義音樂的影響,將自身情感融入作品中,這首曲目也不例外,既典雅精美又表現出一種“憂郁”。該曲目的首部和再現部具有軍隊進行式的堅毅風格,氣勢威嚴,中部的抒情展開部分則表現出憂郁的情感風格。此外,拉赫瑪尼諾夫還受到柴可夫斯基的影響,因此作品中同時具有民族風格的歌唱性旋律線條。盡管這首曲子以g小調為基調,但拉赫瑪尼諾夫在其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明亮的音樂片段,給人帶來情感上的變化。因此,在理解該作品的音樂情感時,也可以通過查閱不同鋼琴家演奏的音頻與視頻文獻,來體會作品的演奏情感。

三、結語

拉赫瑪尼諾夫的《g小調前奏曲》是作曲家最受歡迎且廣為人知的鋼琴代表作品之一。該曲目展示了拉赫瑪尼諾夫的獨特音樂風格和個人情感表達。從強烈、激動的部分到柔和、抒情的旋律,拉赫瑪尼諾夫通過音樂的力量傳遞出情感的復雜性和豐富性。該曲目是一首充滿活力和挑戰性的鋼琴作品,展示了拉赫瑪尼諾夫的才華和情感的深度,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聽眾,都能從中感受到強烈的音樂情感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J.F.庫克,朱迪.藝術演奏的要點——拉赫瑪尼諾夫談鋼琴演奏[J].鋼琴藝術,2023(04):4-8.

[2]范翰文.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Op.23.No.5音樂風格與演奏分析[J].黃河之聲,2023(01):50-53.

[3]武曉亮.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演奏分析[J].藝術評鑒,2017(07):12-14.

[4]蔣立平.論鋼琴演奏中的層次問題[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5(03):110-114.

[5]劉雨倩.張帥《g小調前奏曲》演奏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7.

[6]劉小凡.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Op23 No5 演奏風格分析[D].延邊大學,2019.

[7]王可鑫.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Op.23 No.5的創作特點及演奏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3.

(作者簡介:陳羽婷,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表演)

(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尼諾夫拉赫瑪前奏曲
徐昌俊手風琴獨奏《兩首前奏曲》和聲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劇審美表達——以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為例
淺談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以《音畫練習曲》Op.39 NO.9為例
拉赫瑪尼諾夫浪漫曲音樂風格研究——以《春潮》為例
鋼琴前奏曲
試論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前奏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