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下初中舞蹈教學的實施路徑研究

2024-04-24 07:36楊子雯
參花(下) 2024年4期
關鍵詞:舞蹈課程教學

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舞蹈學科首次正式納入藝術學科中,鑒于此階段學科教學發展尚未成熟,因此針對初中階段學生的教學方案以及課程安排需要更為具體且完整的行動路徑指南。舞蹈教學主要包含訓練肢體基礎能力的基訓課程,具備傳統歷史底色的古典舞蹈課程,涵蓋不同民族文化的民間舞蹈課程,體現傳統文化精髓的“非遺”舞蹈,直觀演繹舞者內心獨白、打破傳統限制的現代舞蹈課程。筆者認為,初中舞蹈教學實踐應在豐富專業課程內容,提升學生課堂體驗感上做出導向性行動指南;在實現跨學科交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上做出具象化的實施路徑思考。

一、培養創新意識——肢體與心靈的碰撞

思維模式是在人腦接收新知識的過程中,與自身所儲存的本有信息產生聯系,從而形成思想推導的屬性與過程。而固化思維模式存在于每個個體之間,是根據個人所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復使用中形成的穩定習慣和意識,即在感性認識過程中產生的“刻板印象”。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對知識了解的表層階段,對所學知識更容易產生固化思維,因此需要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之產生學習方法、剖析問題的探索意識,以打破固化思維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一)建立根脈:理論與基礎組合相結合

“長期以來,‘以學為上,思想對教育體制中藝術創作與藝術研究的差異有所忽視,造成了舞蹈領域理論與實踐兩個體系存在壁壘,互不融通?!边@就意味著前人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對舞蹈的傳播僅僅停留在外象化層面,缺乏對舞蹈領域理論的理解。然而,舞蹈教學是傳播舞蹈的重要途徑,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理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拓寬對舞蹈的理解,為后期對舞蹈作品的表演與表達以及對舞蹈作品的鑒賞與分析打下基礎。

在舞蹈課程的創作中,通過前期對身體思維的解讀與訓練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肢體、運用肢體。但面對傳統課程中只是傳授動作的形式,需推陳出新,從多角度、多維度著手,攝入對身體構造以及古典舞、現代舞等歷史發展以及動作產生的理論講解,若僅停留在一切基訓課程的訓練中則容易浮于表面。探尋課堂教學內容的根基,以此發源解放身體語言的多元形式,建立適合于學生發展脈絡的教學方式,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打下基礎。以課程的第一課時為例,注重“解放身體”,了解身體的構造與運用。一方面,借《身體解剖學》的提取要義與典型的現代舞氣息組合及有代表性的古典舞身韻《地面提沉組合》《地面沖靠組合》《腳位組合》《氣息組合》等在課堂呈現,擴充身體語言教學,在前期的課時中填補對身體塑造與發力點運用的空白。另一方面,在教授過程中搭配優秀作品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將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作品《靜聽松風》、陶身體的作品《9》《13》結合身體部位的運用進行介紹,并帶領學生完成上肢的松弛練習,以此產生對舞蹈的理解,建立屬于學生個體的根性文化,并能運用肢體做出簡單而不僵硬的造型,為后期動作短句以及舞蹈作品的學習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舞蹈教學應該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建立學科特色。教學形式的調整與轉換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立舞蹈藝術根脈,是適應新時代學生要求的體現,同時也預示著舞蹈教學所培養出的時代新人將會為舞蹈藝術的“再發展”做出貢獻。

(二)走出課堂:實境模仿體驗式學習

據上文所述,對身體的構造與運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后,后期的教學可以跳躍性地選擇課時,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實境模仿體驗式學習。例如:根據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接收程度以及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學生的基訓組合,可靈活拆解相應動作元素與動作短句進行循序漸進式教學,目的在于松弛學生僵硬的身體,擴充“身體語言”,讓學生學會對身體的控制與掌握。伴隨著學生身體姿態的重塑,將學生帶入自然環境中,使肢體與自然景物產生交流與聯系,或模仿景物形態產生姿態造型,或跟隨自然現象形成流動態勢,抑或運用身體部位與靜態事物產生動作短句,并完成節奏切分,用以表現舞蹈的律動性。在此基礎上,個體內心情緒會自然流露,如開心的情緒、激動的情緒、憤怒的情緒、煩躁的情緒,等等,據此形成舞蹈的抒情性。實境模仿體驗式訓練使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和諧之道。

當下初中生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對陌生領域心存好奇,需要教師采用合理方式進行正確引導。因此,諸如此類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及課程模式的運用,能較為快速、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身體,解放固化思想,培養創新意識。同時對教師而言,借助實境模仿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激發思考,為舞蹈教學產生更多種靈感的可能,也將學生們的身體意識引向更深層的思考。

二、民族民間舞的嵌入式教學

(一)突破常規:跨學科聯系實際

對比興趣班與專業院校的程式化民族民間舞教學模式,初中階段學生的民族民間舞教學在學生主體與學習內容方面存在典型性。初中生對歷史文化有著較為基礎的認識,藝術課程對于歷史的攝入需要與其他課程產生聯系,將舞蹈風格特征蔓延至舞蹈語匯再延伸至學期所學的舞蹈作品。以傣族舞蹈為例,傣族先民主要居住在熱帶、亞熱帶區域,灌溉農業發達,因此在動作設計中有模仿插秧種稻的動作,下肢多保持半蹲狀態,呈重心向下屈膝狀;并據其圖騰等民間習俗的影響,繼而出現孔雀舞、大鵬舞等,這些早期民族發展思想都與其歷史有著密切聯系,追溯初一年級的歷史課程中提到的我國最早的原始時期,模擬圖騰、狩獵、生存繁衍也與舞蹈有關,可以折射出舞蹈的模擬性特征與我國民族舞蹈的獨特風格樣態。蒙古族舞蹈也是民族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蒙古族生活在遼闊無垠的草原上,馬是游牧生活的重要角色,因而早期舞蹈動作的設計包含訓練身體部位的典型動作,如“硬腕”“繞肩”“碎抖肩”“笑肩”等上肢動作,其產生源于馬背動作,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在教學實踐中,由蒙古族的典型動作元素訓練身體部位的靈活性,使學生在感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學習舞蹈,在舞蹈課堂中感受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

(二)聚焦當下視野:作品鑒賞式教學

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感受美,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領略學科前沿發展與中華文化魅力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需聯系學科現階段發展向學生展示作品成果,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族舞蹈與思想文化,以第十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蹈賽事為例,蒙古族舞蹈作品《馬鈴兒搖響幸福歌》以模擬馬的動作為主,通過人與馬和諧相處的表現形式,借助舞蹈將馬的性格、風度展現得淋漓盡致,舞蹈采用男子與女子結合的形式呈現群舞,其中女性演繹男性的蒙古族舞蹈動作極具張力,女性所表現的氣勢與動作力度盡顯奔放,凸顯出女生跳蒙古族舞蹈的颯爽、舒展;東北秧歌作品《冰凌花》借民間舞——東北秧歌元素,通過理想與現實雙線疊進結構的構建,表現民族民間舞蹈作品創新的規范與入神;通過意象——冰凌花的堅韌、執著,以小見大,隱喻女性堅強不屈的品質。諸如新時期民族民間舞作品的創作大多是以傳統民族民間舞元素為主導,編導據此化簡為繁,創新舞蹈形象,豐富故事情節,注入民族精神與文化活力,使作品在演繹時更加滿足現代人的審美追求,教師可通過引導、講解的方式使學生開闊眼界,感受民族舞蹈魅力,以此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體驗。

三、“非遺”與課程的有效融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彰顯中國特色文化的典型標識,圍繞典型的傳承要求,“非遺”舞蹈教學必將要從單一的“社會群體”擴大至更廣泛的學生群體中,在舞蹈課堂學習與“非遺”的有效融合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視覺沖擊:“非遺”傳承的校園化建設

“非遺”舞蹈的教學路徑應著眼于校園建設,在公共文化環境中實現普及“非遺”的常態化,完善教育的細則化。首先應結合初中生對傳統民間文化的興趣點,營造新穎多元的教學環境,比如:在校園公交、校園自行車等交通基礎設施中張貼“非遺”海報、普及“非遺”理論知識、將傳統“非遺”以繪畫、手工制品的方式進行宣傳,使學生產生視覺記憶;在宿舍、學院等休閑區域設置“非遺”舞蹈宣傳欄,使學生對民間文化產生興趣;利用課間操等課后活動時間設置民間文化“非遺”展,在呈現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方式的同時厚植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根脈。以美化校園公共環境的形式,促使學生不斷產生視覺上的知識沖擊,在歷史與現實中產生心靈感觸,幫助學生追憶中華文明史,促進個體認知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發展。

(二)沉浸式體驗:“非遺”融合課程的教學模式

科學的教學模式對于“非遺”教學的有效實施以及民間舞蹈的創新形式轉化具有指導意義。教學模式的綜合性、前沿性是推動學生高效且優質學習的良藥,更是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學期中期,擷取一至兩節課時邀請“非遺老藝人進課堂”,開展“非遺大講堂”的形式,對學生展開教學與指導,以借助“課上-課下”互助教學形式以及“手把手”的傳承模式,使學生深入了解當地民間民俗文化,并設置問答環節,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推進“非遺”對課程有效融入。以聊城市為例,前期收集關于運河流域山東聊城地區民間舞蹈的一手資料,在課程中教師對所積累的材料進行匯報與展示,課下通過開展“沉浸式非遺體驗活動”、學生實踐講座,鞏固學生對民間文化的了解?;诖?,在沉浸式的教學體驗中,通過完善的課上、課下教學模式對于建立學生的民間文化脈絡具有指導意義。

(三)情感塑造:“非遺”結合地域文化的價值呈現

“非遺”是不同歷史時期特定地域的文化產物,順隨當地氣候、地形、風俗特點呈現出特有的表現形式。以魯西地域為代表的傘棒舞、竹馬舞是該地區的代表性非遺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學??梢猿浞滞诰颉胺沁z”在長期創造實踐和創新應用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色,教授動作要領,表演陣勢,以現代視角親身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域風格特色。在教授過程中,利用室外教育資源,通過參觀、理論講解、非遺老藝人口傳身授的形式打破地域限制完成教學,在課程結束后以小組考核的形式完成以評促學的教學機制,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銜接。

四、結語

舞蹈學科作為首次納入新課標的學科,要緊跟時代主流,成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舞蹈教學應當為教授學生身體語言的運用而服務,對學生的情感抒發做出指引,為初中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建立健康、正確的根基,同時幫助學生建立中華優秀文明史的理論結構,形成邏輯思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嵌入中華優秀文化內涵,以更好地建立學生對文化的認識。舞蹈教學的路徑發展,還要將“非遺”舞蹈有效融入;部分“非遺”存在失傳、受眾面窄化等問題,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需找到合理的教學模式,讓中華文化真正實現代代相傳,在課程內容、課堂體驗感上體現新時代風貌,滿足現代學生需求。

參考文獻:

[1]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課例:小學、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金永森.傣族舞蹈的風格性在教學中的體現分析[J].藝術大觀,2022(27):112-114.

[3]蘇婭菲.新時代民族舞蹈創作題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與表達——以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參評作品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3(02):88-92.

[4]朱潔.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音樂與舞蹈融合教學內涵與結構多維構建[J].尚舞,2022(17):165-167.

[5]曹國軍.從地方藝術資源進初中音樂課堂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以嶺南民間舞蹈為例[J].當代音樂,2019(05):164-166.

[6]張文娜.初中舞蹈教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11(08):

104.

(作者簡介:楊子雯,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聊城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責任編輯 肖亮宇)

猜你喜歡
舞蹈課程教學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學舞蹈的男孩子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冰上舞蹈搭檔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舞蹈課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