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丹卡”傳奇

2024-04-24 10:40東戎
輕兵器 2024年4期
關鍵詞:步槍裝備俄羅斯

東戎

盡管定型時間早了3年,但M1870伯丹Ⅱ步槍卻比M1873斯普林菲爾德“活門”步槍(圖示)在技術上領先一代

伯丹Ⅱ步槍的優點與缺陷

作為歐洲首批大規模列裝的采用旋轉閉鎖槍機和金屬彈殼定裝彈的軍用步槍之一,M1870伯丹Ⅱ步槍在當時是一款非常先進的武器。與同時期美國裝備的M1873斯普林菲爾德“活門”步槍相比,伯丹Ⅱ步槍在技術和性能等方面優勢明顯,堪稱領先一代??梢哉f,伯丹Ⅱ步槍的先進一直保持到彈匣供彈連珠步槍以及更小口徑的高速無煙藥槍彈出現為止。

總體而言,伯丹Ⅱ步槍構造比較簡單,零件數量少且形狀不復雜,故而可靠性很高

伯丹Ⅱ步槍的機匣槽加工也是同時代單發軍用步槍中最簡單的

伯丹Ⅱ步槍除具有構造簡單、零件數量少、可靠性高等優點之外,由于槍管和瞄準基線長,射擊精度也十分出色。盡管是單發裝填并射擊,但熟練射手的實際發射速度可以達到15發/分,在自動武器尚不普及的情況下足以應付一般戰斗場景。該槍使用的10.75×58mm凸緣槍彈性能同樣突出,用步兵步槍射擊時槍口初速可達427m/s,在350阿爾申(249m)的距離內彈道平直,威力亦相當可觀,在200阿爾申(142m)距離上可一次性擊穿8塊厚25.4mm、彼此間隔也是25.4mm的松木板。雖然彈頭的存能會隨著射擊距離的增加而減小,但即使是在2200阿爾申(1565m)的最大瞄準分劃上,彈頭仍能擊穿2塊這樣的松木板,說明其存能足夠讓有生目標立即喪失戰斗力。而且該彈使用的較大口徑的裸鉛圓彈頭,在近距離內擊中人體后容易變形,因此德國、奧匈帝國等與俄羅斯在戰場上交過手的對手,一直渲染伯丹Ⅱ步槍是一種會造成可怕傷口的非人道武器。

除過長、笨重之外,伯丹Ⅱ步槍的最大缺陷在于其槍機系統設計不夠完善。首先,槍機本身只有一個閉鎖支承面,而且閉鎖時梨形手柄以不到45°角指向斜上方,而不是水平方向,與機匣形成的支承面積并不大,存在閉鎖強度不足的隱患。在極端情況下,發射時槍機在強大壓力下會自動打開,并向后飛出,結果必然是導致射手重傷。當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那些使用時間較長、磨損明顯的個體上,而且通常是退役后改裝成獵槍的武器,出售給狩獵者后曾發生過一些嚴重事故。

戰場遺址中找到的10.75mm伯丹步槍彈彈頭,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形

箭頭所指處是伯丹Ⅱ步槍閉鎖時唯一的支承面,存在閉鎖強度不足的隱患

伯丹Ⅱ步槍的一大弊端是火力薄弱,因此很長時間須保留傳統的戰列步兵,導致戰術落后僵化

其次,伯丹Ⅱ步槍的槍機結構決定了其擊針簧的壓縮儲能是發生在槍機向前復進閉鎖的過程中,而不是開鎖和后拉過程,因此必須配用力量較弱的擊針簧,這就要求槍彈底火藥配比得十分靈敏,而且在嚴寒條件下,當零部件上的潤滑油凝結時,會進一步減弱擊針簧釋放的力量,造成擊發無力,容易出現啞火。同時代的格拉斯、毛瑟步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擊針簧的力量幾乎是伯丹Ⅱ步槍的兩倍。

第三,伯丹Ⅱ步槍缺少有效的保險裝置,當膛內有彈且處于待發狀態時,同時又遇上意外跌落或強烈震動等情況,就會有走火的風險。

針對這些缺陷,1876年曾對該槍的槍機進行過改良設計,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后,如何盡快提高伯丹Ⅱ步槍的產量成為各大兵工廠的當務之急,因此這一改進計劃被擱置。但等到戰后,由于需要更換的舊式槍機數量過多,計劃再次不了了之。

伯丹步槍及改裝獵槍的裝備史

伯丹Ⅱ步槍的一大特征就是閉鎖時梨形手柄以接近45°角指向斜上方,而不是水平位置

伯丹Ⅱ步槍見證了從俄土戰爭到日俄戰爭期間俄羅斯的幾乎所有殖民擴張活動。圖為裝備伯丹Ⅱ步兵步槍的俄軍步兵士官

發射.44溫徹斯特口徑槍彈的伯丹線膛獵槍的商業廣告

用伯丹Ⅱ步槍改造的各種口徑滑膛獵槍的商業廣告

俄土戰爭結束后,伯丹Ⅱ步槍又參與了俄羅斯蠶食中亞地區浩罕、布哈拉、希瓦3個獨立汗國,1885年與阿富汗的庫什卡邊境沖突,以及1892~1894年侵占中國西北帕米爾地區的一系列軍事行動。M1891莫辛-納甘步槍列裝之后,伯丹步槍特別是伯丹Ⅱ系列仍繼續在俄羅斯軍隊中服役。即使在莫辛-納甘步槍產量已相對充足的情況下,二線后備部隊以及后方守備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還在使用老式的伯丹步槍。不過,在最終被淘汰之前,因為戰爭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伯丹系列裝備的范圍和數量曾出現了多次起伏。

伯丹Ⅱ步槍改造的12號滑膛獵槍全貌

伯丹Ⅱ步槍改造的12號滑膛獵槍機匣部分細節,注意梨形手柄閉鎖角度有所變化

后期為伯丹Ⅱ步槍制造的獵用步槍彈,與軍用槍彈的區別是彈頭后半截沒有裹紙,而且彈底沒有年份標識

日俄戰爭是伯丹步槍在俄軍中最后一次大規模使用

伯丹步槍的第一波退役高潮,發生在莫辛-納甘步槍全面投產之后的數年。在1898~1899年,一部分退役的伯丹Ⅱ步槍和卡賓槍,以每支約18盧布的價格作為狩獵步槍向民間出售,另外一些則被改裝成了12號等口徑的滑膛獵槍。其實早在1885年,圖拉兵工廠就開始利用現有的生產線和零件來制造伯丹Ⅱ狩獵步槍,但這些專門生產的民用線膛獵槍被要求不能發射軍用的10.75mm伯丹槍彈,實際使用的口徑包括8.13mm、9.65mm、10.16mm、11.18mm(分別對應英制的.32、.38、.40、.44口徑)等,其中.38、.44口徑使用的還是從美國進口的溫徹斯特、史密斯-韋森等品牌的線膛槍管。大多數情況下,直接利用現成的步兵步槍改造的線膛獵槍,槍管都被特意截短,一般保留650~700mm。這些伯丹獵槍在當時俄羅斯國內非常受歡迎,獵人們將其昵稱為“伯丹卡”(Берданки,英語音譯為Brodank或Berdakoy),后來這幾乎成為所有伯丹步槍的通用名稱。

在歐洲多次受到列強掣肘后,19世紀末俄羅斯將擴張重點再次移向遠東,并因此與覬覦這一地區的日本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雙方最終在1905年爆發了戰爭。大批已經封存在倉庫內的伯丹步槍被重新啟用,將其改造為獵槍的商業行為也被叫停。盡管莫辛-納甘步槍的全面換裝工作已經完成,但遠東地區的俄軍要塞防守部隊、海軍和其他一些部隊中還是裝備了一定數量的伯丹步槍,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31萬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俄戰爭可以說是伯丹步槍在俄軍中最后一次大規模使用。由于俄軍在旅順、遼陽、沙河、奉天等一系列戰役中相繼失敗,有相當數量的伯丹步槍被日軍繳獲,其中一部分被打上日文標記,留作后方軍事訓練之用。

日俄戰爭結束后,俄羅斯在遠東特別是中國東北地區仍然保留了相當利益,如以保護中東鐵路為名,駐扎了同樣裝備部分伯丹步槍的多達1.5萬人的外阿穆爾邊防軍。不過,考慮到唯一的盟友法國已與英國重新建立關系,英國又與日本結成聯盟,為聯合對付美國勢力的滲透,俄羅斯還是選擇與日本重修于好,因此迎來了短暫的和平時期,業已老舊的伯丹步槍再次面臨“馬放南山”的命運。

1910年,俄羅斯陸軍總參謀部成立一個關于武器儲備和分配的特別委員會。經過檢點,發現當時共有81萬支處于堪用狀態的伯丹步槍和2.75億發槍彈,在保證預備役部隊所需數量之外,還多出40萬支左右。委員們認為,這些舊槍毫無用處,而且讓本來就很緊張的庫容更加不堪重負,因此決定將多余的伯丹步槍有償出讓,用于武裝邊遠地區的俄羅斯移民,以及提供給俄羅斯步槍協會、狩獵愛好者協會及其各級分會,用它們來代替獵槍,直至最后自然報廢。根據這一決定,僅在1910~1912年的3年期間,每年僅獵人們就要買走超過5000支伯丹步槍。

一戰期間俄軍的一個野戰通訊部。背景中的3支步槍,中間和右側均是M1891莫辛-納甘步槍,而左側一支則是伯丹Ⅱ龍騎兵步槍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由工廠女工組成的民兵防空哨仍然裝備著伯丹Ⅱ步槍

一戰開始時,俄羅斯征召的490萬名士兵和預備役軍人,共裝備了4652419支莫辛-納甘步槍及363019支伯丹系列步槍,特別是伯丹Ⅱ騎兵卡賓槍,仍然是俄軍大部分騎兵部隊的常規武器。戰前俄羅斯國內政局持續動蕩,加上缺乏對戰爭的思想和物質準備,開戰之初俄軍損失異常慘重,不久便面臨著步槍嚴重短缺的困難,不得不再次啟用庫存的伯丹步槍。1914年8月,炮兵裝備總局命令圖拉兵工廠立即對現有的庫存伯丹Ⅱ步槍進行檢修,并迅速發往部隊。裝備的順序首先是被稱為“國家民兵”的志愿者部隊或民族軍,然后是后方二線部隊和預備役部隊,1915年又開始配發現役部隊。此外,還有一部分伯丹Ⅱ步槍的刺刀被改裝后,被用在M1891莫辛-納甘步槍上。不過1916年1月局勢有所緩解后,現役部隊裝備的伯丹步槍又開始陸續移交給在后方從事訓練、警戒等工作的二線部隊。

1915年,阿富汗布哈拉監獄,身穿俄式制服、手持伯丹Ⅱ步槍的看守,槍上的刺刀已經變形

1917年3月,延續了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了最終滅亡。隨后十月革命爆發,不久紅軍即與反布爾什維克勢力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內戰。戰爭初期白軍一方掌握了出???,可以隨時獲得西方的支援,而紅軍和工農赤衛隊的武器卻十分短缺,連莫辛-納甘步槍也不敷使用,因此至少留用了超過1000支伯丹Ⅱ步槍,它們在赤衛隊中一直裝備到1925年年底。

1928年,蘇聯政府為盡快擺脫落后面貌,制定施行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大規模、有計劃的全面社會主義建設。通過增加投資、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等手段,大力推進工業化,包括國防工業在內的基礎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在輕武器研制生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步兵武器短缺的窘況終于成為歷史。直到此時,伯丹步槍才真正成為純粹的輔助性武器。在1920~1930年代,仍在裝備伯丹步槍的除赤衛隊之外,主要是農村警務機構、林業管理局等基層單位。有資料顯示,在1925年12月之前,交通人民委員會下屬的鐵路交通線保護分隊的武器庫中,仍然有42支伯丹步槍。至于利用庫存的伯丹步槍及其零部件改裝獵槍的工作雖然在一戰期間停止了,但這一時期又少量制造了一部分。關于伯丹步槍最后的裝備記錄是1941年秋冬季莫斯科戰役期間,由志愿者臨時組成的人民民兵師個別部隊仍然使用了這種武器。

伯丹步槍在其他國家的裝備情況

雖然僅M1870伯丹Ⅱ步兵步槍的制造數量就達到300萬支之巨,但如今它在西方卻并不是一種常見的古董步槍,至于伯丹Ⅰ或伯丹Ⅱ變型槍,那更是如同鳳毛麟角一般的稀缺品。近年來,美國拍賣市場上品相較好的伯丹Ⅱ步槍主要有兩個來源,但卻不包括俄羅斯,而是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亞。原因是它們當年都屬于俄羅斯的勢力范圍。除戰爭及自然損耗、人為改造之外,仍然存世的伯丹步槍可能大部分還留在這些國家,只有少數通過各種渠道輾轉流入西方收藏家手中。除俄羅斯外,曾批量裝備過伯丹系列步槍的國家主要包括以下國家。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采用的伯丹Ⅱ被稱為M1880保加利亞伯丹步槍,但其實它與俄羅斯裝備的沒有任何不同,而且同樣是在俄羅斯的兵工廠里制造的。根據1878年簽定的《柏林條約》,歐洲列強最終達成妥協,同意建立一個自治的保加利亞公國,由出身巴騰堡王朝的亞歷山大一世大公擔任第一任國家元首。后者實際上是俄羅斯亞歷山德羅芙娜皇后的侄子,此前在俄軍中服役,曾參加俄土戰爭。因此在其執政期間,保加利亞與俄羅斯的密切關系得以延續。

保加利亞人尊崇的民族女英雄佐爾卡·伊利奧娃,手持伯丹Ⅱ卡賓槍

一戰期間,手持伯丹Ⅱ步兵步槍的保加利亞士兵

保加利亞利用伯丹Ⅱ步槍改造的70mm擲彈槍

1878年夏季,保加利亞開始組建正規軍,俄羅斯就提供了大批M1869克倫卡步槍及少量伯丹Ⅰ步槍,這些武器都帶有代表亞歷山大一世大公的“皇冠A”標記。1881~1889年,保加利亞委托圖拉、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為其制造一批伯丹Ⅱ步槍,其中1883 年交付 5 萬支步兵型,1886年交付3萬支步兵型及0.3萬支龍騎兵型,1889年再次交付2.5萬支步兵型。1910年,俄羅斯又提供1.3萬支伯丹Ⅱ步槍。1913年,俄羅斯再次無償提供1.2萬支伯丹Ⅱ步槍,用于武裝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的馬其頓志愿民兵。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一戰時,該國共有54912支伯丹Ⅱ步槍在役,主要裝備后方的二線部隊和民兵,以及“多瑙河”師第5團。1908年,保加利亞人還利用伯丹步槍改造出一種70mm口徑擲彈槍,其特點是只保留了很短的一段槍管,在前方安裝了圓柱形身管,榴彈安放在身管內,通過空包彈拋射出去,這種武器于1913年正式列裝保加利亞軍隊。1919年,根據戰后締結的和平條約,5.4萬支伯丹Ⅱ步槍中的絕大部分被銷毀,其余的用來裝備鐵路護路隊,一直使用到1930年代。

塞爾維亞王國

為遏制奧斯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的影響,進而控制整個巴爾干地區,1878年俄羅斯扶持塞爾維亞恢復獨立,隨后于1882年重建了塞爾維亞王國。1890年,塞爾維亞王國政府向俄羅斯提出購買10萬支伯丹Ⅱ步槍的請求。在歷時2個月的談判后,雙方在1891年1月簽署協議,俄羅斯答應提供7.2萬支該型步槍和相應的彈藥。這些步槍在塞爾維亞被命名為M1873步槍,先后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到1914年8月一戰開始時幾乎仍然全部在役,但主要用來武裝50歲以上的第三次應征入伍的老兵。

黑山王國

世紀晚期,在被俄羅斯吞并的阿布哈茲,部族武裝配合哥薩克鎮壓當地的反叛分子。他們的裝備包括伯丹Ⅱ系列的大部分種類——步兵型、龍騎兵型和卡賓型

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伯丹Ⅱ步槍。下方的3支均經過改造,槍管和護手都被截短

早在1711年,黑山就與俄羅斯帝國結盟。但黑山王國是1878年《柏林條約》中新承認的獨立國家,1910年才正式宣告獨立。不過,從1860年開始,該國的尼古拉一世就開始以親王身份治理國家。為幫助其與奧斯曼土耳其人及阿爾巴尼亞人作戰,1895年俄羅斯向黑山提供了3萬支伯丹Ⅱ步兵步槍、3000萬發槍彈,以及500支伯丹Ⅱ龍騎兵步槍和20萬發槍彈,這些武器同樣使用到一戰期間。

一戰后,塞爾維亞吞并黑山及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再次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在1918~1941年期間,曾將一部分伯丹Ⅱ步槍改為發射法國格拉斯步槍使用的11×59mm凸緣步槍彈。為加以區分,這部分步槍槍身上刻有字母“Г”作為識別標記,并改稱其為M1874a步槍。

埃塞俄比亞帝國

為了擴大其在非洲的殖民版圖,意大利于1895年3月入侵埃塞俄比亞,由此開始了為期2年的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為鞏固已有的聯盟關系,1896年,俄羅斯向埃塞俄比亞提供了3萬支伯丹Ⅱ步槍和500萬發槍彈。這些伯丹步槍幫助埃塞俄比亞人取得了阿德瓦戰役的勝利,從而維護了國家獨立。1920年代,埃塞俄比亞又向日本購買了一批為數不多的伯丹步槍,即日俄戰爭中日方繳獲的戰利品。在1935年10月意大利第二次入侵時,它們仍在埃塞俄比亞軍隊中服役。

奧匈帝國

早在1880年代,受保加利亞的委托,奧地利希爾滕貝格的凱勒公司曾批量生產過伯丹步槍彈。但奧匈帝國擁有的伯丹Ⅱ步槍,主要來自1915年一戰初期的繳獲,數目不詳。經過兵工廠整修后,這些步槍被打上“AZF”或“OEWG”等標記,前者代表維也納帝國兵工廠,后者代表奧地利軍械廠,配發給奧匈軍隊作為補充武器使用。此外,奧匈帝國還將一部分繳獲的伯丹Ⅱ步槍刺刀改造后,用在本國生產的其他槍械上。

芬蘭

奧匈帝國利用繳獲的伯丹Ⅱ步槍改裝的信號槍,至今仍有較多實物留存

奧匈帝國利用伯丹Ⅱ改裝的信號槍上刻有“AZF”等標記

一戰期間,肩扛伯丹Ⅱ步槍的俄軍步兵押著奧匈戰俘穿過當時稱為彼得格勒的圣彼得堡大街

芬蘭內戰時期的國民衛隊成員,武器絕大部分都是伯丹Ⅱ步兵步槍

從1809年到1917年,芬蘭一直是俄羅斯帝國轄下的一個自治大公國,因此伯丹步槍和莫辛-納甘步槍都是芬蘭獨立后繼承的俄羅斯遺產之一。據統計,獨立之初,芬蘭共有20多萬支伯丹Ⅱ步兵步槍及龍騎兵步槍,主要裝備陸軍二線部隊。1918年開始的芬蘭內戰中,雙方都少量使用了伯丹步槍。戰爭結束后的1919年,大約2500支伯丹Ⅱ步槍被移交給新成立的獨立于陸軍之外的國民衛隊,但后者對這種老槍同樣不感興趣,國民衛隊在1920年代中期獲得足夠的新式步槍之后,就將這些伯丹步槍送回陸軍倉庫儲存起來。1939年,在冬季戰爭初始階段,由于缺乏步兵武器,芬蘭軍隊又重新啟用大約3000支伯丹Ⅱ步槍,直到1944年9月“繼續戰爭”結束,它們一直保留在預備役部隊中。1945年之后,芬蘭決定徹底淘汰伯丹Ⅱ步槍,并將其分批處理掉,于1955年賣掉了最后1029支。這些步槍通過中間商,最后都被賣到了美國,并在1950年代末陸續進入美國市場。如今,美國收藏家手中狀態良好的伯丹步槍中絕大部分均是這一來源。(待續)

編輯/曾振宇

下期預告

下期是本文的結束篇,將呈介伯丹步槍在中國東北,敬請期待!

猜你喜歡
步槍裝備俄羅斯
好裝備這樣造
港警新裝備
步槍口徑之爭(下)
防曬裝備折起來
AR—7救生步槍現代版
另辟蹊徑
先救誰——原載俄羅斯漫畫網▲
同舟共濟
欲蓋彌彰
步槍成長相冊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