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24小時江南的煙火與書卷氣

2024-04-25 09:45馮馮
城市地理 2024年2期
關鍵詞:書圣蘭亭王羲之

馮馮

“城在水中立,水在城中行”,說的就是紹興。它歷史悠久,水澤密布,橋橫船影,黛瓦白墻,滿足人們所有關于江南水鄉的想象。煙雨濛濛時,撐傘游走于紹興的街巷橋邊,伴隨著烏篷船的陣陣搖櫓聲,關于江南的故事,漸漸從畫卷中蘇醒。

09:00—11:00

魯迅故里,有骨的江南

木心先生曾說,紹興是“有骨的江南”,這里面必定少不了魯迅先生的錚錚傲骨。到紹興,自然要去魯迅故里看看,它包括了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這三大臺門宅院建筑。所謂“臺門”,是紹興一帶傳統民居特有的稱謂,指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組合的獨立住宅院,多是舊時大戶人家聚族而居之所。細雨籠罩下,這些闊大幽深的宅院愈顯歲月滄桑,走進其中,仿佛走進了一段迷蒙過往。

魯迅祖居,即周家老臺門,無疑代表了魯迅祖上的煊赫榮光。它建于清乾隆年間,是目前紹興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臺門建筑之一。老臺門整體坐北朝南,黑瓦白墻,四進院落廊屋貫通,布局嚴謹。雨天穿行其間,見檐下雨絲成簾,聽雨打芭蕉淅淅瀝瀝,恍惚間也得了些文人意趣。

可惜到魯迅父親這一輩,周氏家族已趨衰敗。魯迅的父親住在半里之外的周家新臺門,這里便是魯迅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即魯迅故居。推開竹絲臺門,穿過一進又一進的院落,天井隱于翠竹之間,雨水將青石板磚沖刷得發亮。行到宅子最后面,粉墻圍繞的菜園就是百草園,魯迅兒時的樂土?;叵胫嗄昵氨尺^的課文,和眼前兩相比照,仍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角落也立著“高大的皂莢樹”,墻上依舊藤蔓纏繞。最驚喜的是,那堵“短短的泥墻根”竟原樣保留了下來,令人遙想當年那個頑童蹲在墻下翻磚玩蟲子的畫面,似有無窮趣味。

從新臺門往東約七十米,就是三味書屋,它位于塾師壽鏡吾的居所壽家臺門內,乃是三開間的小花廳。內里陳設基本如魯迅文字所寫,質樸方正,從匾額下方需對著行禮的松鹿圖,到東北角那張刻了早字的書桌,無不留有耐人尋味的蹤跡。魯迅自十二歲起在此讀書,直到十八歲揮別故鄉,去往更加廣闊的天地,終成一代文壇巨匠。那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歲月,則被永恒定格在他的文字中,散發著穿越時空的溫情,令人動容。

11:30—12:30

八字橋,水韻江南

從魯迅故里步行約半小時,就到了八字橋。這座石梁橋,始建于南宋年間,歷經不同朝代修繕重建,千年來始終橫跨在三條河道的交匯處,為兩岸往來提供著便利。

遠觀八字橋,會發現它實際由石梁長橋與兩岸落坡組成,橋岸相斜,狀如八字,故得名“八字橋”。這種三橋同體的奇特結構,專為跨越三河而設計,因地制宜規劃得合理巧妙,且橋體穩固不失簡潔之美,反映出宋代紹興地區造橋技藝的成熟,讓人不得不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和才干。

沿石階緩緩上橋,古老的石磚上滿是風雨侵蝕的印記,一蓬蓬野草從磚縫中生發出來,和河道中飄搖的水草兩相呼應。立在橋上看兩岸高低錯落的民居,黛瓦白墻、苔蘚斑駁,烏篷船不時從橋下穿過,樟柳被雨絲染得綠油油的,甚至呼吸的空氣都是潮潤潤的。

過橋信步走過枕河人家,撲面而來的是生動的市井煙火氣。阿婆提著菜籃同鄰人談笑,老伯支著攤子在屋門口賣炸臭豆腐,餓了正好可以來兩塊,搭配隔壁小店的桂花酒釀和茴香豆。藤蔓涼棚下晾著衣服,花貓窩在墻角打盹,河堤邊養著些盆栽,這時節月季開得正好,大蒜的青苗也躥了一寸高。無論身處哪個位置,都能望見那沉靜矗立的八字橋,它已經和此處的生活融為一體,從容、厚重,無懼歲月悠悠如水而逝。

13:00—15:00

書圣故里,人文江南

在八字橋品嘗地道紹興小吃后,繼續前行半小時,就到了書圣故里。它涵蓋四街六弄,采用前街后河格局,眾多歷史古跡如明珠散落其間,比如明代名士劉宗周、黃宗羲講學的書院,書圣王羲之和學界泰斗蔡元培的故居等等,是對紹興“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這一稱譽的極佳詮釋。

蕺山街是書圣故里的精華所在。這條不過三百米長的老街,據說曾是王羲之生活過的地方,因而關于這位書圣的傳說遺跡比比皆是。

煙雨微涼的天氣,先在街邊的黃酒坊淺酌一碗紹興黃酒,再逐一探訪:從入口處王羲之洗硯的墨池,到王羲之以明珠為戒捐出的戒珠寺,再到王羲之為老嫗題扇而出名的躲婆弄、題扇橋,最后走到斜橋弄的王羲之陳列館,似乎處處都有這位大書法家飄逸的身影和雋永墨香,乃至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引發思古幽情。

雨勢驟大,我躲到最近的一家店鋪避雨,就這么歪打正著地走進了小有名氣的“青藤書畫社”。主人茹琴是紹興烙畫的非遺傳承人,據她介紹,烙畫源于明末清初,又被稱為火筆畫、燙畫,是用火筆在紙面燙烙出褐色的痕跡來作畫,講究“意在筆走,落筆成形”,對火候、執筆力度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需要燙烙出濃淡不一的印痕,使畫面更具立體感,再以國畫技法上色。她邊說邊揮動著手中的火筆,不一會,一只昂首挺胸的喜鵲已然立于枝頭,不僅勾勒出了根根分明的針葉,還渲染出毛茸茸的感覺,栩栩如生,令人大開眼界。

雨重新變小,我買下一把烙畫山水折扇當手信,告辭而去。離開時回望,蕺山頂上的古塔立于煙雨中,如一支沾滿濃墨的毛筆,在天地間乘興揮毫。

15:30—17:00

蘭亭,醉憶江南

參觀完書圣故里,循著那一縷墨香繼續尋去,約四十分鐘車程,便到了王羲之在城郊的園林,大名鼎鼎的蘭亭。

最初它是漢代驛亭,故名“蘭亭”,東晉時成為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園林居所,因那篇被后人奉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在此誕生而名載史冊。此后千年歷經興廢,現在的蘭亭是明清舊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由鵝池、流觴亭、御碑亭、王右軍祠、蘭亭碑亭等古建筑和碑刻組成,整個園林不大,勝在布局典雅,建筑疏密有致,較好地還原了《蘭亭序》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幽意境。尤其是從喧鬧的城市踏入其中,頓覺心靜神遠,胸懷一舒。

游蘭亭,“曲水流觴”是重頭戲。小巧的流觴亭前,一條“之”字形的曲水清澈見底,將人的思緒帶回千年前的那場名士雅集。

那是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春日,時任地方官員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等交好名士共四十余人,在自家的蘭亭園林集會。眾人在彎曲的溪流邊席地而坐,開始了曲水流觴的小游戲,即將盛了酒的觴放入溪中,自上游浮水徐徐漂下來,酒觴到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要即興飲酒賦詩,作不出的需罰酒三觥。

據史載,此次雅集共成詩三十七首,匯集成冊即為《蘭亭集》。作為主人的王羲之被推薦為詩集寫序,王羲之趁著酒意正酣,遂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毫疾書,一氣呵成《蘭亭集序》。雖然全篇僅二十八行,三百余字,但語句瀟灑曠達,字字流麗飄逸,妙至毫顛,被歷代書法界奉為極品,甚至有人懷疑王羲之下筆時得了神人相助。雖是無稽之談,卻可以想見此帖是何等的優美絕倫。

可惜的是,《蘭亭序》的真跡早已失傳,一說它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后人只能通過摹本和刻本來領略它大致的風采。但這并不妨礙蘭亭因此成為古代文人墨客的熱門“打卡地”,留下多處碑亭古韻,甚至在時隔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它極致的江南風雅,仍能深深擊中人們的心弦。

18:00—20:00

安昌古鎮,煙火江南

最后的目的地是紹興四大古鎮之一的安昌古鎮,驅車約一個小時抵達。路上雨奇跡般地停了,露出些淡淡的日影,古鎮看日落的計劃總算沒有完全“泡湯”。

安昌古鎮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明清,街河相依,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一條古運河穿鎮而過,河北岸是商市,南岸是民居。河上石橋眾多,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出名的是福祿橋、萬安橋、如意橋,據說古鎮人家嫁女兒,都要走全這三座橋,圖個吉祥意頭。

黃昏的古鎮散發著恬淡安詳的氣息,暮色從古樸的翻軒騎樓投到頂棚長廊,再落到河面,泛著淺淺金光,又被悠悠而來的烏篷船櫓搖碎,蕩起層層漣漪。

正值晚飯時分,岸邊一排排竹架子上掛著的風干臘腸、臘鴨映入眼簾,個個油光發亮,飄散著濃郁的醬香和煙熏氣,令人垂涎。熏臘肉制品正是安昌古鎮一絕,既然來了,自然要尋個餐館解饞。要一份臘鴨、臘腸雙拼,簡簡單單切片蒸熟,那一口原汁原味的油香醇厚,肥瘦相間回味無窮,非常下飯。

吃飽出來,慢悠悠地在舊石板街上閑逛,右手邊是鱗次櫛比的傳統老店作坊,售賣本地土特產,令人目不暇接。左手邊是臨河的露天茶座,下方則是垂柳輕拂的河道,婦人蹲在河邊洗著衣服,從古至今皆是如此,仿佛歲月真的會在一個地方停滯不前。

夜幕降臨,亮燈的古鎮仿佛變身般,呈現出另一番絢麗景象。繽紛的燈光勾勒著瓦檐翹角,裹著大紅燈籠的搖影,一齊隨著夜色跌入河中,別有一番旖旎。

到水鄉,自然是要坐烏篷船的,這種據說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小船,是江南水鄉不可或缺的一抹靈動。它兩頭尖翹,船篷半圓漆黑,乘客坐船中,船工在船頭一下一下地搖著櫓,伴隨著粼粼水聲,會有微微的暈眩感,卻是很舒適的節奏。閉上眼,感受著它行在水中的韻律,一搖一晃,穿過橋洞,緩緩駛向另一端的碼頭。這一刻,我既是過客,亦是歸人。

猜你喜歡
書圣蘭亭王羲之
王羲之和鴨兒餃子鋪
淺析王羲之書法在唐宋書法史中的地位
《王羲之 蘭亭序》
王羲之書蘭亭序
《王羲之 喪亂貼》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王羲之品嘗牛心
蘭亭燒烤記
王羲之的書圣地位及其重要深遠影響
Bondage and Feminist Consciousness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