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錨定強國目標?共話教育新征程

2024-04-25 06:16
在線學習 2024年3期
關鍵詞:職業發展教育

編者按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事關國家未來。每年全國兩會,教育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今年,代表委員們圍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大學生就業等議題建言獻策。本刊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構建一流大學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金力代表:

高校要大力培養創新者,加快走融合創新之路。要發揮高?;A學科優勢,與頭部企業合作辦新工科,協同攻關、合力育人,增強引領產業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建議支持高校構建長周期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把產教融合納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高校與企業協同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加快補齊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短板

貴州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鄒聯克代表:

支持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差異化發展,加快補齊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短板。要延續并強化政策支持力度、發揮東西部協作帶動作用、支持設立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助力中西部高校實現跨越式發展。要完善教育財政投入、健全教育經費使用機制、設立振興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資金,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平臺,重點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支持中西部高校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增強辦學實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加大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力度

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代表: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不斷壯大卓越工程人才隊伍。要為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供激勵性政策和資源支持;要引導和鼓勵行業企業加大對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要推動高校和行業企業間的人才流動,加快提升校企導師隊伍質量。行業企業要深度參與高校培養卓越工程人才全過程,協同高校打造高質量的工程人才實習實踐基地和平臺,培育更多卓越工程人才。

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體系深度融合

山東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曉靜代表:

在教育模式轉換方面發力,關鍵在于教育要素的改變。要改變長期以來只把信息技術當作輔助工具的局面,要設計出可操作性強、接受度高的智能教育應用場景,使人工智能深深融入教育體系。此外,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發力。重視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拓展人才發展的想象空間。

普及生成式AI教育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委員:

一是優化資源分配,促進教育平等。建議通過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優化資源分配,特別關注偏遠和農村地區,確保其也能獲得必要的資源。二是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與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同步。三是促進產教融合,增加實踐機會。如設立“生成式人工智能創新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上的實踐能力。四是加快企業導師的引進并設立專項獎勵。通過企業導師幫助校內教師提升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的知識和教學能力。

推進STEM教育高質量發展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金葆康代表:

一要出臺國家層面的STEM教育發展戰略規劃,加強對STEM教育的引領和規范,建立多部門協同合作機制,匯聚多方力量共同參與STEM教育戰略的頂層設計。二要構建完善的STEM教育體系,明確STEM教育的核心素養,建立STEM課程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常態機制。三要加強STEM教育師資力量培育,設定統一的STEM教師培養和招聘標準,建立STEM教師常態化培訓模式。四要健全STEM教育協同生態,搭建學科實踐活動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和產學交流。

推進高教、職教、繼續教育協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樊春海委員:

一是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社會地位平等。大力提倡并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二是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評價制度改革。成人高考和自學考試要做好“ 出口評價”,落實“ 寬進嚴出”。部分專業性強的職業教育課程可納入普通高考選考科目,提升普通高中課程的專業化程度。同時推動更多本科高校以職教高考成績錄取職業教育學生。三是加強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的資歷和資格互認。制定國家資歷和資格框架體系,建立國家學分銀行制度,建立學習成果認證與轉化的頂層制度以及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

加快發展職業本科教育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馬玉霞代表:

一是依據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人才結構變化和需求,擴大職業本科教育規模,發揮職業本科教育在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中的引領作用。二是開展職業本科教育試點,并逐步擴大試點規模,調動地方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積極性。三是創新招生體制,完善省級統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 職教高考”制度。優化“ 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結構比例和組織方式,職業本科院校和應用本科院校應拿出一定的計劃直接面向中職學校招生。

統籌推進高中階段普職協調發展

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王仁祥委員:

一要調整優化布局結構,加固中職基礎性地位。二是要著力提升中職質量,增強中職教育吸引力。三是要統籌推進職普融通,滿足學生多樣化選擇需求。四是要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暢通中職學生成長通道。五是要積極做好宣傳引導,扭轉社會對中職教育的刻板印象。

促進職教服務鄉村振興

萍鄉學院院長劉林芽委員:

推進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職業院校和地方政府聯合開展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完善鄉村振興人才職級評定標準,鼓勵農業專業的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互認,培養與農村發展“適銷對路”的專業人才。制定支持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發展涉農專業的相關政策,適當提高涉農專業生均培養經費標準,落實好對涉農專業學生的資助補助。此外,將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和地方經濟發展作為其辦學評價體系的重要部分,考察專業設置與區域鄉村產業契合度、畢業生本地鄉村就業率等

指標。

讓民辦教育成為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力軍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李孝軒委員:

要加大政策供給,更大力度促進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議國家加快出臺引導支持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文件,支持辦學規范、質量高、口碑好、有潛力的各類民辦學校更好發展,鼓勵支持一部分民辦高校率先發展、提升辦學層次、開展碩士點建設等綜合改革。

推動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代表:

抓緊推動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轉化為每一位教師的具體行動,轉化為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務實舉措。一是支持建設一批理論研究項目和培育弘揚基地。二是進一步完善國家教師榮譽表彰體系。強化國家級的教師表彰獎勵,推出一批教育家型的優秀教師典型,加大先進典型宣傳力度。三是建立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的機制。同時,多出臺強師利師惠師政策,提高教師待遇保障,為廣大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大力推進教師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委員:

一是設立重大課題,盡快啟動教師資源的供需關系研究;二是拓展教師供給參與主體,構建分層分類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構建師范院校為主,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為輔的師范人才培養培訓體系;三是持續跟蹤問效,做好重點區域和緊缺學科的教師供給工作。四是建立需求動態監測機制,優化教師供給配置

效率。

根據學齡人口趨勢 科學配置教育資源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吳瑞君委員:

一是加強區域學齡人口趨勢的動態預測,通過綜合考慮常住、戶籍、非戶籍等不同類型的學齡人口數據,提高師資測算的準確性。二是依據區域發展戰略,兼顧高等教育適齡人口規模,優化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三是促進區域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在提高教師整體待遇的基礎上,著力解決青年教師在職稱評審、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優化人才項目的區域配置,營造潛心育人、事業留人的教育生態。

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

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楊德芹代表:

加強和完善鼓勵企業擴大招聘高校畢業生的相關政策,通過減稅、降費、增貸、專利、補貼等方式,激發就業市場活力。統籌職業

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通過實踐教學、社會培訓、技術研發等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要聚焦主要支撐產業,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到學生的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中來。

(整理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科學網、齊魯視點等。整理/王霖)

責任編輯:夏英? 郵箱:chinadisedu@zxxx.net.cn

猜你喜歡
職業發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守護的心,衍生新職業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職業寫作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我愛的職業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