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品質公共文體服務的標準化建設實踐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區為例

2024-04-26 01:35成都市新都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程露瑩
辦公室業務 2024年5期
關鍵詞:新都區文體公共服務

文/成都市新都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 程露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1]。公共文化服務是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對實現文化格局升級重塑,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2]。因此,進一步將基本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經驗、路徑和方法形成標準意義重大。

一、高品質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內蘊審視

(一)維持公共文體服務的規范秩序。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方法,標準化能夠有效維持所執行區域內公共文體服務的秩序。首先,高品質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能夠發揮規范作用,具有靈活多變、容易落實的特性[3]。目前,國家已在相關政策中對如何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但在基層實現時,由于治理過程中的多元博弈以及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效果折扣,導致了現實發展與理想需求的不匹配。而高品質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正是基于工具性對整體公共文體服務進行設計、定型、實施及評價,通過對全流程進行的規范設計和有效監控實現良性發展。其次,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還具有引導和約束的價值。標準充分發揮作用,對人、事、物進行精細化管理和監督,以量化的形式清晰可見地讓執行者有據可查,也能有效發揮自我約束和管理的作用。

(二)實現合理資源配置,管理服務統一。標準化建設工程作為社會治理的有力抓手,在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中也能起到提升效能的積極作用。按照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和標準化建設的要求,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在場館設置、人員配置、服務水平、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的規范,對于均衡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合理實現資源配置等具有正面作用。

二、深入剖析成都市新都區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路徑

成都市新都區轄7個街道、2個鎮,總面積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5萬。為進一步增強市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新都區針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基層公共文體服務效能、豐富基層公共文體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等問題,深度研究與實踐,自創并實施的“新都標準”,已走出了一條具新都特色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之路。

(一)主要做法。1.堅持標準為基,開展試點建設。依據國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新都區以“1張服務清單+6組服務標準”的形式,已建立起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是按條目逐項細化服務清單。 “以點帶面”選取了7個既有特色又相對統一的示范點位作為標準化建設試點,以新都區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務(文體領域)標準化示范點位建設指南》為依據, 通過“采標”“制標”“貫標”“對標”“達標”等系列工作,全面推進新都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創建,不斷創新服務普惠舉措,提升服務品質效益,引領帶動了全區基本公共服務(文體服務領域)質量化提升。2.形成長效機制,反復監督糾錯。按照事項目錄清單確定的支出責任,開展標準化建設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編制了《新都區基本公共服務(文體服務領域)標準化專項試點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報告》。此外,還編制印發了《標準實施成效監控自評表》,鼓勵實施主體開展標準實施自評工作。通過以評促建、以查促改的形式,有力推動了全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的貫徹落實。

(二)基本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成效創新舉措。1.“1張清單”+“1個體系”夯實服務基礎。新都區創新建立區域服務清單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形成文化陣地建設及免費開放、文體活動2類19項共計282條服務事項清單,確保服務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圍繞事項清單落實落地,以6組機構為服務載體,構建涵蓋通用基礎、運行管理、服務提供、服務保障和評估考核5大子體系的新都區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標準體系,新制定標準113項,確保服務有標可依、按標實施。同步建立起標準化“閉環”運行機制,按照“七個統一要求”推動標準成為文體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的指導依據[4]。目前,全區9個鎮(街道)10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站)在成都市第四次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評估定級中全部達標“一級站”。2.“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激發服務活力。為解決服務鏈條割裂、服務不同質的難題,新都區制定、發布了《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管理規范》標準,建立了“1個總館+1個直屬分館+10個鎮(街道)分館+180個村(社區)服務點+N個社會化分館”的文化館總分館服務模式,率先實現“兩員”隊伍全覆蓋,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和延伸。嚴格對照標準,實現文體資源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并以錯時、延時等方式促進服務更加良好。為拓展社會力量參與基本公共服務路徑,新都區與各商業綜合體共建悅讀“新空間”,打破傳統公共圖書館限制。與合規的第三方社會組織合作共同運營基層文化站點,提高服務品質,目前,全區向社會力量購買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超過68.3%。3.“數字賦能”+“區域聯盟”提升服務品質。針對文體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在“事項信息不對稱,資源匯聚效能不強,群眾知曉度、參與度不高,美好需求愿望難表達、難滿足”等難題,新都區制定并發布了《公共文化數字化平臺建設規范》,開發“香城文體通”微信小程序。實現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集約化和監測動態化。目前,小程序已獲瀏覽量超18萬。同時新都區制定、發布了《公共文化區域聯動服務規范》,先后建立六城區域聯盟,共享數字圖書資源200萬余冊,知名專家學者講座視頻1萬余部,在不額外增加財政負擔的同時擴大了優質文化資源供給,實現文化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全民覆蓋、均衡可及。同時,創新“文化點單”服務,讓生活在該區域內的人民群眾能夠隨時享受到文化大餐,打造學習型城市。4.“品牌引領”+“產業融合”變現服務紅利。新都區實施歷史文化名人保護工程,建成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家風家教主題展館——天府家風館,成立全國首家以榮譽軍人為主題的紅色博物館——四川榮軍博物館。用標準擦亮“快樂周末·百姓舞臺”和“運動新都·活力香城”“全民藝術周”等10余個服務品牌,聚合發展成為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民生工程。制定、發布了《非遺傳習基地服務規范》標準,引導創建10個非遺工坊和近10個非遺研學基地,全方位展示天府文化豐富內涵。在天府沸騰小鎮,建成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點,以標準規范“夜間經濟”運營,變現文體服務的后產業價值,激發小鎮經濟振興活力。在三河村,以業余足球聯賽作為支點,配套青少年足球訓練營,擴散賽事影響力,打造區域文體品牌。圍繞“足球+音樂”,多方位多場景為鄉村旅游帶來新動力。

三、基本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成效

(一)建強服務陣地,促進“均衡普惠”發展。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建成天府家風館、四川榮軍博物館、區文化館電子路直屬分館、香城體育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好一批主題化、特色化公共文化新空間。統籌城鄉公共文體設施布局、服務供給、隊伍建設、資金保障,均衡配置資源,按鎮(街道)文化站(中心)不低于1000平方米、不少于6類功能用房,村(社區)文化活動室不低于200平方米、不少于5類功能用房的標準進行提檔升級,轄區現有10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184個村(社區)文化活動室、270個群眾文化活動廣場。

(二)瞄準人人共享,實現“群體普惠”發展。2022年開展“流動圖書車入鄉村”服務24次,區、鎮兩級新增盲人閱讀服務,開展“文化下基層”服務70次,還開展了未成年人文化專場和農民工專場,將圖書、文藝演出等送進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促進農村、邊遠地區及生活困難群眾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服務。

(三)優化服務方式,營造“便捷舒心”環境。標準賦能“線上+線下”服務新模式,成功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惠民活動175次,開展系列讀書活動136次,接待到館讀者32萬余人次,建成447支群眾文藝特色隊伍,累計招募文化志愿者8000余名,培訓市民文化藝術學校學員近8萬人次,促進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群眾文藝團隊培育和人才標桿發掘。利用“香城文體通”“天府文化云”等平臺,開展“云課堂”“云演出”“云講座”等活動254次,市民點擊量突破200余萬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持續在線不打烊”。以標準為抓手實現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拓展線上轉型,為公共文化服務帶來新的源動力,拓寬新的前進道。

(四)完善機制創新,引領“提質增效”落地。完善社會共建機制,政府把方向、確范圍、定標準、抓監管,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去障礙、開路徑。健全監測預警機制,通過數據動態監測,督促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對標達標”行動,確?;竟卜諛藴实娜鎸嵤┖腿ν七M。健全群眾反饋和第三方監督機制,建立反饋渠道,獲取群眾對標準的建議并及時改進,招納新聞媒體、第三方測評機構開展滿意度測評工作。以求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美好期待。

四、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堅持政府主導,強化要素保障。公共文體服務標準化是“保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范圍、均等化程度的基本參照系”[5]。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管理協調中的主導作用,為進一步推動公共文體服務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要素保障。從設施建設、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不斷完善公共文體設施網絡,加強公共文體服務隊伍建設,強化對鎮(街道)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的業務指導和管理服務,為基本公共文體服務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狠抓標準制定,注重標準落地。標準在社會發展和社會經濟活動中一直起到了技術支撐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工作。通過制定、實施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管理、服務等標準,能夠很好地形成長效運行機制,從而以標準促進當地公共文體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引入社會力量,創新體制機制。以“專業化+社會化”為思路,以文體服務機構為載體,增強文體服務活力,拓展融合式公共文化服務,將圖書館服務嵌入城區、社區、景區、街區、園區等人群密集區域,帶動文教娛樂消費、休閑旅游和展會經濟。政府采購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符合現代社會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決所有民生問題的智慧之舉[6]。引入企業、社會組織、民間文藝團體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公共文化設施設備、運營管理、項目落地等方面,是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五、結語

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以來,公共文化服務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深入推進下,盡快形成適合區域自身需要并能體現區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以制度建設為抓手,以標準規范為準繩,方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提質量、增效能和創品牌的高質量發展目標,真正意義上推進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性、高品質、多樣化、可持續。

猜你喜歡
新都區文體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成都市新都區召開2021年工傷預防項目啟動會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新都區工資支付信用承諾工作機制建設研究
新都區:強化工傷源頭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線
公共服務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