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以湖南幾所高職院校為例

2024-04-26 08:56劉衛
河北畫報 2024年6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院校

劉衛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一、研究方法

(一)抽樣調查法

對湖南省部分高職院校進行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其對象為長沙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高職院校,分別發放了150份調查問卷,總共回收438份調查問卷。

(二)訪談法

在給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的同時,對部分學生進行現場訪談。因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大部分來自湖南省各地區,其中不乏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地區。同時,對部分高職院校從事美育教學工作的老師也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通過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男生占比為54.84%,女生占比為45.16%,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認知方面,男女性別差異對其影響并不大。

2.通過三所代表性的高職院校的調研數據進行比對,我們發現,文史類和理工類的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理解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學校在開展組織文化遺產教育時應該結合學校的專業、學校的辦學特色以及培養定位進行課程設置或者教學方法的創新。

3.在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是哪一天這個問題,正確率只有24.65%。在“對湖南非物質文化了解多少”這個問題上,非常了解的只有3.4%,比較了解的只有7.24%,不太了解的占72.36%,完全不了解的占17%。這個數據說明當代高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度比較低,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沒有深刻全面地了解。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在“你覺得非遺傳承重要嗎”這個問題上,62.8%的學生覺得非常重要,30.16%的學生覺得比較重要,7.04%的學生填無所謂。說明當代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一定的自覺意識。少部分學生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比較冷漠。大學生精神的匱乏,長期沉迷于互聯網世界,對正確的文化缺乏認知,生活單調,人文素養較低。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課程工匠精神,奮斗精神,勞動精神等具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感召能力。推動大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大學生人格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對大學生的精神涵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程度的問卷中,選擇“比較關注”的師生比例占多數。在訪談中,提到有關未來非遺保護的途徑和措施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和老師表示未來會積極創造條件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能夠發揮自身影響力推動周朝的人們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貢獻力所能及的力量,增強社會服務功能。

5.問卷中有關非遺知識的獲得途徑這一項,我們的結果是:網絡媒體——48.66%、報紙、雜志—27.4%、廣播電視——12.3%,公共宣傳——11.64%。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非遺知識的獲得途徑和渠道呈多樣化的趨勢,這種多樣化不乏現代化的手段。同時,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高職學生對非遺的傳承和保護途徑方面,更加傾向于現場感和體驗感,希望看到更具特色的呈現方式。

三、調查結果啟示及探索

(一)高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的問題

1.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較少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一些基本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缺乏了解,對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更是存在不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比較少,不僅影響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也影響了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當前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對學生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塑造良好的基礎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狀表明,學生難以真正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區域傳統文化,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缺乏創新

學校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而學生處于信息化時代,信息來源比較多樣,學生更加喜歡體驗式的教學模式,目前高職院校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仍然采取傳統的教育模式,忽視了學生的需求,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興趣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單一,模式落后,影響了學生的參與性,實踐課程不足,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

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提煉不足

通過調研了解,部分高職院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夠,明顯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教育資源匱乏,針對性的課程教學沒有,相關實踐活動也存在走過場、形式化的現象,學生沒能真正地了解非遺、體驗非遺和感悟非遺。

4.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足夠的重視

高職院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必要的重視,非物質文化相關的課程建設比較少,學校更加注重專業教育和基礎教育,沒有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進行考核和評估,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的了解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成果。

(二)高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問題的原因

1.教師素養不足

高職院校教師在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教育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中的引導不足。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比較落后,仍然過于注重學生的專業教育,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沒有考慮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育人價值。再次教師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方面知識的了解,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多是從淺層次進行引導,對其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不足,難以真正促進學生對非物質文化資源價值的了解。再次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難以立足地區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特色化的校本課程,影響了學校教育資源的質量。

2.缺乏完善的保障機制

高職院校要真正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教師的參與,也需要政府以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方面參與,同時加大資金投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資源的多樣化及教育成果的實現和展示提供有效地保障。但是學校保障機制不完善,首先高職院校并沒有積極調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其次,缺乏對專任教師有關非遺知識的教育和培訓。再次,學校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不足,難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各項實踐活動的開展。學校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評估機制也不完善,難以對文化遺產教育成果進行評估,影響了教師和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視。

3.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設計不科學

高職院校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并沒有制定完善的教學目標,也沒有根據目標來合理開發以及設計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比較少,甚至部分院校并沒有針對高職院校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缺乏體系性,不僅造成了非物質文化教育在不同課程之間的重復,也影響了學生對相關課程的積極性。

4.忽視了高職院校學生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有鮮明的個性,在網絡信息淡化的時代,學生大部分信息來自互聯網,因此對非物質文化教育有不同的需求,而高職院校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課程設置過于注重統一,沒有考慮學生的差異化需求和體驗化需求,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

(三)高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策略

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的分析,結合現當代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我們做出如下探索:

1.對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和提煉

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根據2006年11月份的統計數據,資源項目達到29162個。結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師資力量和社會力量,對其中的適用于高職校園美育教育的類別進行梳理和提煉,組織形成校本教材。要調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教師共同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鏈接學校的專業教育、基礎教育以及藝術教育等課程,促進學生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在注重線下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發揮信息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的作用,通過信息技術視聽技術等來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創新,通過虛擬仿真技術等技術的應用讓學生能夠真正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中去,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另外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可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變和發展歷程,促進學生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文化價值,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價值觀塑造。

2.成立大學生社團,提升非遺文化在校園內的影響力

大學生社團是展示學校育人理念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時應該注重大學生社團的研究功能,以大學生社團作為窗口,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宣傳,通過大學生社團活動來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途徑,能夠結合同學們的需求組織策劃多類型的活動。大學生社團應該堅持公益性標準,通過社團活動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宣傳和推廣,促進師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社團成員應該不斷增強學習意識,積極了解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知識,或者將生源地的非遺文化在校園內進行師徒相傳。學校學生工作部、團委等部門可以聘請非遺傳承人或民間藝人對這些社團進行現場指導。同時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策劃不同的活動,通過研學活動、學校演講活動或者各種比賽等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借助大學生社團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和傳承,通過學校社團來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質量影響力,通過社團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校的其他活動例如元旦晚會或者迎新晚會等結合起來,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活動中來。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探索校園美育教育新模式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宣傳日這樣一個有意義的時間節點加強宣傳教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引入到校園中,開展非物質項目展覽活動,在學校公共區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的展示,借助學校文藝匯演活動來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必要時可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活動中心,邀請民間藝人參與其中,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途徑。

4.扎實推進社會實踐活動,深度挖掘實踐育人功能

首先,可以通過“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到非遺文化豐富地區,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和學習研究。走訪非遺傳承人,深度挖掘非遺文化資源,體驗非遺文化對當地人們生活的影響。

其次,可以借“文化遺產日”這一特定時間舉辦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展覽或展演,如“高雅藝術進校園”“非遺藝術展演”“非遺文化活動周”、圖片展覽、非遺藝術家專場講座、非遺文化遺產保護法規知識競賽等形式。通過這一系列的形式,在校園內形成非遺文化氛圍,增強師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增強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種現代化設備資源,錄制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頻或紀錄片,并將其與學校課程資源建立聯系,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內的感知度和影響力。

第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達成合作,帶領學生經常開展研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宣傳和實踐活動推廣中去。學校應該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加強與政府的聯系,為學校從事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質量人員提供相關的理論補貼,調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員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材料或者相關的其他材料,促進實踐活動的順利展開。

5.豐富美育課堂,設置非遺課程,夯實理論學習基礎

要進一步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促進教師能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中發揮引領作用,將更多優秀的校外非物質文化資源引入到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再次在設定非遺課程時應該增強計劃性,立足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需求設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目標,優化地組織文化遺產的課程設置,增強教學的體系性,例如可以再在大一每周設計兩節課,一節理論課,一節實踐課,大一上半學期注重民族舞蹈和音樂,大一下學期傳統曲藝和雜技等,增強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考核形式上,注重理論與藝術實踐的相結合,制定多樣化的非遺教育考核標準,通過有獎問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講報告等方式來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評估。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院校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文化遺產保護
院校傳真
院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