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策略探索

2024-04-27 12:34楊玲
云南教育·中學教師 2024年3期
關鍵詞:文言文課堂教學教師

楊玲

在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講授課埋沒了其獨特的魅力,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志。因此,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并傳承傳統文化,就成了初中文言文教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現狀分析

(一)“先譯后教”,教師滿堂灌

在我國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今天,好多文言文課堂仍“波瀾不驚”,仍有許多教師延續著“先譯后教”的陳舊的教學結構。通常,教師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每個字詞,然后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一篇文言文翻譯基本上要占用1-2節課,寶貴時間白白浪費在翻譯上,對文言文文本的解讀卻是粗枝大葉?!跋茸g后教”,教師滿堂翻譯,導致文言文學習時間安排頭重腳輕,教學主次顛倒,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二)學生被動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弱

“先譯后教”,教師滿堂翻譯,沒有把學習、實踐、創新機會還給學生,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心志,剝奪了學生實踐中提升自學能力的機會,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導致學生學習能力低下,并發出“學古文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三)見“言”不見“文”,教材文化魅力缺失

“先譯后教”的教學結構重視翻譯,缺少對文本深層次的感悟、鑒賞以及對優美文言詞句的品讀,忽視了對文本人文內涵的挖掘。習慣于將一篇優美的文言文翻譯成蹩腳的現代文,造成“文”和“言”的割裂,把一篇篇言簡義豐、語言典雅、蘊含豐厚文化的優秀文言文教得興味索然,埋沒了其獨特文化魅力,浪費了我國古典文化中豐富的精神資源。

(四)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靈活性差

黑板、課本等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得課堂氣氛沉悶,知識拓展受限,學科交融無法實現,感染力差,學生綜合素養難以培養,無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優化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結構完美,布局合理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帶來的是快慰、樂趣、享受,它的感染力量,它的熏陶作用,并不低于電影、戲劇、音樂的藝術效果。文言文教學是鮮活的,為了去除“先譯后教”教學結構的弊端,營造生動有趣、自主學習、質疑探究的學習氛圍,真正實現文言文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時效性,有效傳承祖先留下的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用“交流與展示——討論與指導——檢測與反饋”的教學結構,優化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質疑探究及創新能力。

(一)設計預習單,回歸教師主導地位

教師的職責是幫助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終是要促成學生能夠不再依賴于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學會選擇,而不是永遠牽著他們的手。教師主導地位并非滿堂灌,要回歸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就必須充分相信學生的自主學習、質疑探究、創新的能力,預習單的設計無疑是一個極具可行性的策略。

預習單包括明確的預習目標、預習方法、預習任務、預習疑惑、預習評價。學生要在教師的目標指引下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分析,其核心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改進了“先譯后教”的費時、無趣、低效的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有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學生才能準確地檢測自己的預習是否達到了預期要求。預習方法的指導,給學生指明了學習路徑,避免學生做無用功。預習任務的設置,既便于小組長(同伴)和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督促評價,也便于學生課上進行交流與展示。預習疑問的設置,既可以檢測學生預習是否認真、深入,又可以讓教師收集到學生有價值的、生成性的學習資源。預習評價利于督促、激勵學生認知預習。

我們可以把翻譯移到預習環節,讓學生結合注釋及資料書自主翻譯,把原本在課堂上1-2節翻譯的時間換為“預習成果交流與展示”的時間,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時間利用價值,又體現了教師指導的精要高明,真正回歸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課堂實踐,突顯學生主體性

1.交流與展示,展現自我

預習成果的交流與展示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是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重要環節。課堂上給學生5—10分鐘的時間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預習單。小組代表在班內交流本組在預習時的典型問題和有價值的預習疑惑。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暴露先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讓學生在實踐和認知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與展示暴露思維過程和認知差異,為下一個教習環節做好鋪墊。為了充分發揮預習單的作用,以捕捉更多“學”的信息,教師最好能課前批閱,這樣可以調整教習預設,把突出問題放在討論與指導中解決。

交流與展示這一環節,既能迎合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心理特征,讓其充分展現自我,又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從而做到學生會的堅決不教,小組合作能解決的加以組織,學生解決不了的老師給予指導,不僅可以科學地安排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主動探究學習文言文知識,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自主學習中產生的成就感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學習文言文就成了快樂的體驗。

2.討論與指導,提高自學能力

討論與指導,是課堂教學的第二個環節,這個環節應圍繞兩個方面來組織教學,一是根據交流與展示環節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生成教學;另一方面就是教師根據教案設計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教學。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用時大約30分鐘左右。教師要做到學生會的堅決不教,典型錯誤的、難的重點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問題的討論。

討論與指導,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主體依然是學生,時間依然要留給學生,主要還是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討論中互助互進,共同在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僅僅是指導并非替代。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飛躍期,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于內??;自我意識高漲,使人格出現了暫時的不平衡性。如果教師能通過強烈的心理暗示,使其熱愛文言文,把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期望轉化為自主學習,固然能提高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3.檢測與反饋,提高學習時效性

檢測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通過當堂檢測方式恰當及時的反饋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或小組長要給以評分或等第,及時地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欠缺感,以便其學習及時督促、激勵,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根據學生檢測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合理的調整課后作業的布置,避免作業在難易、效能上出現偏差。教師還可以采用課堂知識延伸法,在學生初步了解文言詞語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課內外文言文的比較閱讀試題布置,通過強化訓練,讓他們對文言字、詞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用好教材,“文”“言”并重,吸取文化精髓

教材是教學的本,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強在文本的解讀中品味文言文語言的美,學習文言文蘊含的文學文化知識,從而提高文化素養,提高思想境界。何謂“文言”?“言”,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語言現象;“文”則包括文章的內容、結構、主題、思想、情感等方面?!把浴钡膶W習,可以掌握知識;“文”的欣賞,可以提高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透過“言語形式”去發現言語作品所表現的言語內容和生成的言語內容。文言文閱讀教學亦應如此。

1.析“言”,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

文言文的“言”與現代文不同,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虛詞用法、倒裝句、省略句等特殊的語法知識使文言文獨具一格,教師要加以講解,然后再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下來,或在課本上做出標記。如《論語》中虛詞“而”用法的積累,《愛蓮說》中“之”用法積累,《陋室銘》“何陋之有”倒裝句的理解等。析“言”,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知識,為解讀“文”打根基。

2.讀“文”,感悟意境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我們不能把誦讀理解名章名句強塞入學生頭腦中,脫離全篇而作生套硬搬,否則就會把學生教成一潭死水。朱熹曾說過:“學者觀書,無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段話頗有道理。誦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只有深入解讀文本,才能進入一個廣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才能讓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豐盈和深刻。這也就是說,學生“讀”的過程就是“悟”的過程,若脫離全篇,“悟”就與原意脫節。

如讀《與朱元思書》這一類寫景文言文時,我們需要在反復朗讀中體驗“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纓成韻”,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的語言精妙美。我們要在聯想與想象中,在腦海里勾勒出“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的魚兒暢游的歡樂圖,感知水流的清澈;在胸中感知“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的高??;從而陶醉于奇山異水的水光山色之中。我們要聯系上下文,把握先寫異水后寫奇山的總分結構,由高到低、由遠及近的寫景思路的縝密,學習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靈活多變的章法。我們要在聯系時代背景及作者的境遇的基礎上,品悟出“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這句話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之感,作者閑適恬淡的心境和曠達的情懷;從“負勢競上,互相軒邈”感悟到山水蘊含的情感和生命,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贊美;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領悟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利祿,向往歸隱山水生活,向往自然、厭棄塵俗的情趣。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苯虒W類似言志類的文言文重于類似賞析,而不在于“咬文嚼字”在于多元解讀,不應“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在于解讀文本中的情懷。

3.“文”“言”并重,吸取文化精髓,注重文道統一的原則。

文道統一,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本質和特征決定的。

以教學《富貴不能淫》為例。教學時應該找出一個切入點,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利于文道統一?!陡毁F不能淫》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一首“千古絕唱”。文章先是以“妾婦之道”來諷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而竊取權勢,沒有仁義道德原則,然后提出判斷真正的“大丈夫”的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大丈夫的人物形象是怎樣的?怎樣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大丈夫之道的現實意義是什么”為主線教學,達到課堂效果的時效性。這樣,學生可以以公孫衍、張儀、妾婦的形象和“大丈夫”形象進行對比,就不難讀懂《富貴不能淫》一文所蘊含的儒家“仁政”思想。這就是學習文言文所要實現的吸取文化精髓,修養身心的目的。

通過課堂內外“文”“言”并重,讓我們重拾濡養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培養高尚而優雅的審美情操,奠基中華文化的民族底蘊。

(四)信息技術與文言文教學的交融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文言文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信息技術為文言文教學服務,增添文言文教學的生動性、有趣性、直觀性,使文言文一改教學手段單一的常態,變得聲情并茂,激發學生樂學的自主學習興趣。

如《黃河頌》:利用電子白板,將音樂《黃河頌》和課文《黃河頌》相交融,旋律讓學生感受音韻美,掌握押韻等知識,讓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上給予震撼,身臨其境感受黃河磅礴氣勢,作者強烈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學習并傳承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精神,領悟其中濃烈的愛國之情,培養愛國情懷,樹立為中華的偉大復興而發憤讀書的志向。將樂章的結構和文章結構布局的知識相遷移,引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文的結構。信息技術是音樂和語文學科交融的載體,它能使教學聲情并茂,生動形象,增強感染力,提高教學效率。

(五)分階段分層教學

采用分年級分形式,有條理,有層次,系統地進行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七年級注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八年級注重“讀、譯、悟”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九年級檢測學生運用能力,注重類文專題復習。

在“交流與展示——討論與指導——檢測與反饋”的教學結構中,利用設計預習單解放老師,節約時間,把教師從包辦的滿堂灌的講授者變為引導者,回歸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利用交流展示、討論探究、檢測反思等環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利用文本解讀,吸取文化精髓,注重文道統一;利用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靈活性,增添文言文教學的生動性、有趣性、直觀性,使文言文教學變得聲情并茂,使學生愛上文言文。

“交流與展示——討論與指導——檢測與反饋”的教學結構,是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探索的一個嘗試,它符合新課改理念,也迎合教育發展的潮流,顛覆了傳統的學生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它對學生四大關鍵能力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它促使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結構更趨科學化、合理化。

猜你喜歡
文言文課堂教學教師
最美教師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讓文言文閱讀在選擇中漸進——以《師說》為例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導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