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學分課程共建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2024-04-28 15:15蘆思宏
教書育人 2024年6期
關鍵詞:跨校概論學分

蘆思宏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跨校修讀學分,是指在校學生可以根據高校間的協議選擇修讀非本校開設的課程并獲得相應學分,且所獲學分由本校審核后給予認可的一種新型教學管理模式??缧P拮x學分課程的實施,能夠突破線下授課時間和地點固定的限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和資源,拓展學生自身的知識領域,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加強各高校之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對于“建課”和“用課”雙方是一種雙贏的教學模式。2018 年9 月17 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主張要以一萬門國家級和一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為牽引,推動優質資源共享,推動課堂教學革命,重塑教育教學形態,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方法。

在2014 年5 月,遼寧省教育廳就已率先開始跨校修讀學分的試點工作,在近十年的建設過程中,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截至目前為止,遼寧省金課教學平臺的課程數為1506 門,合作院校包括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沈陽農業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等50 家省內高校,涵蓋了文、理、工、醫等十三個學科門類,整合了全省范圍內的優質專業課程,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日常學習需要,同時加強了省內各高校的教學資源互通。特別是從2020年以來,線上教學成了高等教育授課過程中的常態,跨校修讀學分課程融合了超星、智慧樹、學堂在線、愛課程等多家國內在線教學平臺,有效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關注和監督,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地位愈加凸顯,對于日常的靈活授課形式同樣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的教學目標

人文課程是將人文學科研究對象的范疇固定化、分類化和規范化?!爸袊鴤鹘y文化概論”從屬于人文社會科學范疇,以中國人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爸袊鴤鹘y文化概論”從課程內容上包含了哲學、文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授課目的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相關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形成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其成為深諳中國文化的當代青年。

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作為人文學科課程的“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具有獨特的課程特點,這也決定了本課程要有較為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首先,本課程具有較強的思辨性。與自然科學課程的客觀性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關注的并非知識本身,而是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其次,本課程內容兼具歷史性和時代性。在文化高度交融的當今世界環境中,中國文化是唯一未曾間斷的文化形態,盡管在世界格局與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呈現出了諸多變化,但卻更加彰顯出中國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并非僅僅停留在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而是要求學生能夠對中國文化產生心理認同,并將其應用于當下的社會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再次,本課程注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本課程屬于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側重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與培養,而非簡單地進行知識輸出,重點考查學生對于本知識的內涵理解,并根據學生的理解進行差異化引導。

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的課程共建與創新教學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與大連外國語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共同組成教學團隊,成員的專業包括哲學、中國語言文學、傳播學等,形成了一個由多元學科組成的教學團隊。在實踐教學方面,打破了以往教師“一言堂”的講授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導者,教師成為指導者和建議者,真正實現了“翻轉課堂”的課程目標。

(一)課程共建模式

在前期準備階段,本課程結合“建課方”和“用課方”師資結構特點,以現有線上課程內容為基礎,確定符合教學實際的共建模式和具體分工,“建課方”負責學習資源、學分認定等部分,“用課方”負責組織學生學習、課堂期末考核等部分,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進行授課安排。在遼寧省教育廳的統籌安排下,從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師資交流、教學平臺等多方面進行合作,真正打破現有院校之間的壁壘,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互通。同時,在合作共建的過程中注重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將跨校修讀的經驗推廣到其他課程建設中,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度發展。

在課程建設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具有較為鮮明的特色。首先,本課程是漢語言專業、新聞傳播學專業的重要人文模塊課程,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對于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有積極作用。其次,本課程建立了一支優化的教學梯隊,“建課方”和“用課方”教師均具有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自身的研究領域為視角,全面系統地向學生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個維度,并制定了革新的教學大綱,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使之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知識的積累。再次,本課程引入研究性教學、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根據后臺統計數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教學中體驗和掌握各種知識和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

區別于傳統的授課形式,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課程整合省內各院校的優質教師和教學資源,通過多元互動的教學方式,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建課方”和“用課方”教師共同負責,實現雙方有效互補,真正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超星平臺的后臺監控機制,完善教學過程的監控和管理,及時回收學生對于本課程的意見反饋,確保課程的有效開展和教學質量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在線修讀課程,“建課方”為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用課方”為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自2018 年以來共開課7 次,選課人數共計208 人。本課程共分為五個專題:一、陰陽五行與周易簡說;二、老莊之道;三、荀子及其思想概說;四、曾國藩為人處世之道;五、茶的文化意蘊。在每部分的學習中,由“建課方”教師完成視頻授課,“用課方”教師根據所授知識,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并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學生完成在線學習后,期末安排線上考試,考查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掌握情況?!爸袊鴤鹘y文化概論”采用了講授法、示范法、比較法、實踐法、多媒體輔助等多種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為靈活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并在作業和考試的完成過程中加深印象。

三、“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的實踐成果

從現行的授課情況來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以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為授課對象,學生將其作為人文通識課程進行選修,以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為基礎,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底蘊。本課程自2018 年開設以來,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教學成果。

(一)教學方法和手段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跨校修讀課程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多媒體教學法、研究性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視頻課程的主體內容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的張雷教授團隊為主講,內容涵蓋了先秦時期中國樸素的哲學思想、中國傳統的立德修身之法,以及中國文化的特色部分——茶文化。以上課程內容的設置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多個側面,由表及里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并將其與當代青年的思想形成聯系起來。在教學方法使用上,本課程采用多種方式的共同結合,并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

通過視頻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本專題的內容有初步掌握,利用超星系統的后臺監控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視頻學習情況。在每個專題的視頻學習后,由“用課方”教師發放專題考核,考核內容有填空、判斷等基礎題型,更多的是通過開放式討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此外,本課程結合視頻資源與中國文化的有機聯系,不定期進行線下的交流討論,拓寬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深度?!爸袊鴤鹘y文化概論”作為跨校修讀學分課程,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融會貫通,其以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把所學的理論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并能用于分析和指導自己的行為。

由于近年來在線授課的時間大幅增加,在信息科技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跨校修讀學分課程成了一項重要的教學選擇,通過高校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及教學方式的變革,不僅可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還能促進教育公平,帶動教學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進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影響下,亟需教師增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激發學生興趣。此外,教師需要在浩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進行有效篩選,向學生提供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常用網址資源,利用網絡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答疑和指導。

(二)教學實踐路徑

“建課方”與“用課方”有效互動。在東北大學張雷教授的帶領下,“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人數穩定、團結協作的教師梯隊,突破了以往慕課單向輸出的教學瓶頸,雙方共同設計教學方案、教學內容,制定相關的教學考核模式。以“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第一單元“陰陽五行與周易簡說”為例,由“建課方”教師提供標準化的課程資源,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經典的基本內容——《周易》與卦象的基本原理;中國陰陽文化的呈現方式?!坝谜n方”教師結合視頻內容進行補充教學,對“周易”的起源、卦象的具體呈現等內容做出延展性的探討,實現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最優搭配,真正做到“建課方”和“用課方”的資源共享。

線上與線下教學方式的融合。區別于傳統的網課、慕課視頻學習的模式,跨校修讀學分課程更加注重線下教學的部分,特別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引導和學生的反饋。在“用課方”教師發布學習任務后,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本單元內容的學習,由后臺系統記錄學習時長,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基礎知識有整體的理解。在完成視頻學習內容后,由“用課方”教師以課堂討論、小組匯報等靈活形式進行線下教學。在問題的設置上,既有對在線課程資源內容的考察,如“群經之首”指的是哪部經書,“易一名而含三義”的具體內涵,也有對周易陰陽思想展開的討論。根據每個單元的作業考核,總結學生的掌握情況,整合學生遇到的學習問題,并在線下討論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入探討,融匯線上教學的知識性和線下討論的啟發性,更好地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充實到作業實踐中。

學生學習角色的轉變??缧P拮x學分課程的核心教學觀念,即在于改變傳統的師生教學關系,讓教師逐漸褪去“傳道授業”的刻板印象,轉而為學生推薦優質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思考,而學生則要親身參與課堂內容的設計和實踐中來,在完成課程后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根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的考核標準,視頻學習的考核百分比僅占百分之三十,作業完成、課堂討論、期末考核占比百分之七十,因此學生的反饋和理解程度決定了其最后的考核成績,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集中精力參與課堂的各項活動中來。通過學生學習角色的轉變,使其將主要精力放在作業完成和課堂討論上,通過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角色向主動學習角色的轉變,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

四、對人文類跨校修讀學分課程建設的建議

跨校修讀學分課程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毋庸置疑體現著師資整合、資源共享的教學理念,具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跨校修讀學分課程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人文類跨校修讀課程的未來發展路徑,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不斷強化“用課方”團隊的主導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的仍然是本校的“用課方”教師,因此調整現有雙方的教學關系十分必要?!坝谜n方”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的學科發展、學生培養的具體需要,不斷調整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做到使課程的開展能夠“因地制宜”。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而言,除在線教學資源的學習外,亟需開設中華文化的專題講座,將人文素養提升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每學期開展2-3 次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邀請本領域的相關學者進行授課,圍繞“中國文化經典”等主題進行設置,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加強“用課方”的通識性選修課建設,增設中華文化相關課程

人文課程對于當代青年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具有重要作用,極大影響著高校人文精神的建構,在豐富學校歷史底蘊、文化積淀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以跨校修讀學分課程的校際聯動為基礎,加強“用課方”高校的課程建設,也是高校發展的重要手段。除專題性講座外,應增設如“論語”“老子”等中華經典的公共選修課,使非文史專業的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外語類學校更要注重“溝通中西”的必要性。

(三)拓展網絡教育空間,及時更新教學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是人文通識課程的典型代表,借助“遼寧省跨校修讀學分平臺”,能夠進一步深化省內高校間的合作,實現教師與課程資源的共享。在未來的教學優化過程中,仍然要注重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特別是在當前信息碎片化的環境中,要充分利用自媒體對于知識傳播的力量,促使學生在現有學習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延展,從不同的側面滿足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情感需求。此外,人文類課程的教學需要不斷進行資源更新,不斷激發出文史類課程的當代性和實踐性,使其適用于當下的社會需要之中,呈現在課后的作業布置和期末的考核之中,及時對教學資源進行更新,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跨校概論學分
青銅器辨偽概論
論《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跨校修讀模式
如何用學分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速勒合兒鼐傳》(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論
基于項目學習共同體的跨校美術教師協同發展實踐
學分美食
電冰箱節能與發展概論
斯皮爾伯格為什么要歷時33年修完學分?
基于產品化的概念運維跨校認證服務
陜西省高等教育數據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學揭牌高校學生有望跨校選修精品課程實現學分互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