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生態視域下研究生科研內卷化研究

2024-04-28 05:38張文雅,佟林杰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生

張文雅,佟林杰

摘要:本研究基于學術生態視角審視內卷現象,剖析研究生科研內卷的生成機理,挖掘克服研究生科研內卷的方法,從而達到提升研究生科研韌性,構建多元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科研規范激勵機制,優化科研環境的目的。

關鍵詞:學術生態;研究生;科研內卷;生成機理;破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4513(2024)-01-039-07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肩負著高層次科研人才培養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我國在科技創新、國際競爭以及內部經濟發展等多重壓力下對于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需求愈發強烈,202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研究生教育和科研要與時代發展同步,要主動承擔民族復興之大任。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使本就有限的科研資源更顯得捉襟見肘,在獎學金、科研項目以及申博等具有誘惑性的科研回報的刺激下,研究生科研內卷的現象逐步凸顯并趨于惡化,這與研究生教育所追求的良性的科研生態明顯背道而馳,不僅將研究生科研帶入了“功利化”的軌道,同時也嚴重影響了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國眾多學者已關注到研究生科研內卷問題,從高校治理、管理模式、科研評價體系[1]以及論文發表制度[2]等多角度分析了科研內卷的成因,并從改革培養方式加強學科治理[3]以及針對性數據幫扶[4]等方面規避科研內卷現象,但上述研究均未完全觸及研究生科研內卷本質,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缺乏從生態的視域對研究生科研問題進行審視。其次,注重對問題的分散性梳理,缺乏系統性歸納,容易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邏輯陷阱。最后,強調問題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其深層邏輯,難以給出針對性和實質性兼具的建議。一方面,研究生科研內卷本質源于科研價值目標的偏離,破解研究生科研內卷歸根結底是助推科研價值目標的回歸。另一方面,研究生科研內卷的核心歸因在于利益聯結機制的影響。如何實現科研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有效實現科研投入與科研回報的匹配才是減少研究生科研內卷的關鍵所在。鑒于此,本研究基于學術生態視角系統闡釋研究生科研內卷的具體表現與生成機理,在厘清研究生科研內卷深層原因的基礎上提出緩解策略。

一、研究生科研內卷的具體表現

“內卷”本意為“纏繞、內旋”,形容事物停滯發展的狀態,其外部特征是無意義的突破與消耗。[5]康德用“內卷理論”解釋社會中的“鎖定狀態”。[6]戈登威澤用“內卷”解釋社會文化自身內部的面對環境復雜性而自主突破自身穩定不變的現象。[7]克利福德·格爾茨用“內卷”概括雖主體量有增加但因資源有限、行政規范不足等缺陷導致事物內部精細復雜但無實質發展的增長現象。[8] 從“內卷”的概念流變中可以看出,內卷刻畫的是有數量增長但無實際發展意義的“狀態??蒲袃染砑囱苌趦染淼母拍?,是內卷的一般概念進入學術場域,在科研領域折射出“發展和停滯”并存的怪象??蒲袃染硎窃谛驴蒲性u價背景下,迫于外部力量與內生考核雙重壓力下出現的極端化科研生態導向。而研究生作為科研系統的重要主體,與科研內卷互為因果關系,一方面,從科研長遠發展來看,科研內卷作為極端化發展的產物,不僅無法保持科研生態的平衡,也會因其在研究生群體內爆發加劇研究生群體科研動機偏離與盲目積累科研成果的亂象。另一方面,從研究生發展來看,與科研捆綁的研究生群體為適應科研內卷的環境,不得不通過科研成果數量進行無止休的惡性競爭,不僅使研究生群體飽受內卷困擾,更會加劇科研內卷。

可見,研究生科研內卷是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領域出現的低效或惡意競爭、無序內耗、有科研成果增加而無學術發展的狀態和現象。那么,研究生的科研產出是否可以直接表征科研的創新與發展?這一關系直接關乎科研的“發展”或“停滯”的目標命題。依據科研內卷與研究生群體的因果關系,研究生科研成果往往被視為研究生問題意識、研究能力的表現形式,那么,科研成果的多少是否能表征著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強弱?毫無疑問,科研內卷給研究生帶來巨大的壓力,作為應對機制,科研目標的替換、科研資源的博弈、科學研究的路徑依賴等機制開始運轉,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科研發生內卷。由此,研究生科研內卷的具體表現主要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目標替代:科研產出與科研創新的本

末倒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是衡量其科研成效的關鍵績效指標,但科研成果本質上是研究生科研參與的衍生品或附屬品。研究生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獨自承擔科研項目亦或是進行科研論文的撰寫等其主要是出于激發研究生科研興趣、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現實需要。但在當前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大部分高校的科研考核壓力由導師轉移到研究生群體,研究生“短平快”的科研成果產出成為現實需要,本應是研究生科研素質培養的科研活動變成了導師或研究生謀求各種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科研成果“數量至上”的導向實現了對“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的目標替代,而以增強研究生科研素養、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等過程性和價值性目標則被選擇性忽略。

(二)零和博弈:有限科研資源的無序競爭

對于研究生群體而言,科研項目、數據庫等信息資源,實驗室、科研平臺等物力資源,科研資金、財政支持等財力資源以及相關科研活動、工藝技術等技術資源的相對稀缺。雖然在國家“破五維”政策的影響下大部分高校均表示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頑瘴痼疾,調整簡單粗放的科研資源分配方式,但在研究生各類獎學金評選、科研項目評審、優碩優博論文的評選過程中,在同等成果質量的前提下還是掌握科研資源數量更多的一方更具有競爭力。因此,為了爭奪有限的科研資源,研究生不得不迎合各類評價指標和考核規則,追求科研成果的數量,以謀取研究生各類評選的“準入證”。主要表現為搭便車亂象,科研領域的“搭便車”指研究生主體在科研成果中沒有任何學術貢獻卻獨享或共享科研資源所有權的現象。美國某大學曾發表的研究論文數據顯示:“近25%的終身教授擁有博士學位父母,是普通人的25倍。①”另一方面,“關系學術”“鐵桿期刊”等現象也體現著學術資源的搭便車。譬如,當期刊的審稿錄用工作遇到學術人情關系時,會在小領域范圍內相互“溝通”,即使約稿時遇到由其研究生代筆的“滲水論文”也會“手下留情”。

(三)路徑依賴:研究生科學研究的固步自封

現有的學科體系劃分、科學研究機制和研究領域的細化,要求研究生在領域內進行“深鉆式”與“全覆蓋式”研究,這消解了科研的整體性與系統性,導致研究生極易陷入“固步自封”的內卷窘境。這主要可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研究生科研領域的趨同化。研究生科研成果數量的增加并未有效推進學術創新與學術能力的提升,在與科研成果相關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影響下研究生群體更多的關注如何能夠快速產生科研成果,而運用時髦理論、技術進行論文包裝,崇尚追隨熱點政策,傾向于選擇難度低但容易發表的選題進行研究成為主流趨勢,研究生科研學術風氣逐步被科研成果“數量至上”理念侵蝕和影響,而真正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研究選題則無人問津,由此導致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創新性較低;其二,研究生科研成果的泡沫化傾向。為了提升科研成果的錄用率,研究生往往將簡單問題復雜化處理,論文觀點通過晦澀難懂的新名詞去進行復雜表述,通過抽象的概念、華麗的表述、復雜的邏輯與迂回的方式構筑的研究成果表面光彩奪目,實際內容卻空洞單薄。此外,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復模仿與低效復制等浮躁的研究傾向也會加劇研究生的科研內卷,對研究生學術生態系統平衡產生負面影響。

二、研究生科研內卷的生成機理

(一)擴招下科研壓力增加是研究生科研內

卷的“導火索”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9月,我國在校研究生規模已達333.2萬人,是2012年在校研究生規模的2倍。而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直接導致研究生科研壓力的急劇增加。具體可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科研要求。研究生數量的增長帶來了科研繁榮,卻也導致了科研評價的精致化,這無疑會使得科研要求趨于精英化、嚴格化,甚至為了達到所謂的科研發展而過度提高科研要求,并演化成為研究生科研的壓力源,最終導致科研要求過高而超出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難”“壓力大”等符號話語相繼出現。其二是同儕壓力。研究生擴招使得研究生承受了更多的同輩壓力,這意味著成為研究生那一刻,不論主觀偏好及理性選擇如何,亦不論是否選擇科研,都已被迫進入到一個激烈的同輩競爭以及同輩排擠場域中。其三是畢業壓力。研究生學位證的獲得與科研成果產出直接掛鉤的現象在部分高校依然存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需要發表多篇高質量論文才能順利畢業。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接受機械化的學術出產方式,并將科研視為一種利益性工具和目標性產品,出于人的本性與畢業壓力,研究生都希望可以獲得畢業的“通行證”,其結果是“內卷化”亂象的催生。綜上,研究生科研的上行壓力是其科研內卷的“導火索”。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持續增加,科研壓力下行的空間依然有限,如何引導研究生回歸科研初心刻不容緩。

(二)科研評價標準單一是研究生科研內卷

的“助推器”因此科研評價標準的確立需要遵循科學設計、規范監督和有效制衡的基本原則,而當前研究生科研評價標準尚未統一,主要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科研評價標準單一。評價作為一種調節機制,決定了研究生科研活動開展的方向及內容。然而,目前我國科研評價標準主要以發表論文期刊的級別、數量等作為關鍵指標進行評價,而對學術貢獻度、科研創新、價值導向等考核指標則不太重視。[9]研究生在科研博弈過程中,非合作博弈均衡策略下任何單方面改變自己的科研策略都不會提高自身的收益。因此,研究生必須要按照當前的科研評價規則參與科研博弈,即通過追求科研的形式化、數量化來應對科研評價并以此獲得優先權,[10]這種形式作風的錯誤導向進而引發科研風氣的浮躁,加劇研究生科研內卷。研究生的科研內卷就像囚徒困境的博弈,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和對他人不信任因素等綜合考慮下的理性決策。同理,研究生群體中的個體站在個人利益最大化而非共同利益的角度進行,科研“內卷”由此產生,深處“博弈”之中的研究生為競爭疲于奔命,開啟“自我壓榨式”科研競爭,從而加速內耗與內卷。另一方面,科研的價值取向偏離??茖W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實踐,不斷攀登學術高峰,追求真理??蒲性谟趧撛靸r值,是一種“志愿型”“投入型”“付出型”的活動,而在競爭環境、壓力體制以及理性意識的共同主導下,研究生科研成為一種“汲取型”、“經濟型”乃至“贏利型”活動,從而進一步導致研究生科研價值取向偏離。

(三)功利主義科研傾向是研究生科研內卷

的“核心驅動”在功利主義觀念至上的驅動下,浮躁失范的“大躍進”式科研作風不但滿足了研究生對科研成果的需要,也成就了包括研究生在內的既得受益者。功利主義科研傾向對研究生科研內卷的影響主要可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科研道德底線的淪陷。當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作為學位獲得、職業發展、社會評價等利益的標尺,進一步導致抱有僥幸心理的研究生利用導師關系、期刊關系代寫、代買等學術不端行為產出論文以獲得既得利益,加之科研資源和科研經費的不均衡分配而引起的不公平、不理性競爭,本是激勵性質科研獎勵被迫成為科研失范行為的“借口”,造成對科研規范的沖擊,若研究生對于此行為趨之若鶩,科研內卷由此而生。二是科研道路選擇的功利化。好的位置、平臺和學術大牛掌握甚至壟斷著更多的科研資源,從而能獲得更好的學術機會和學術選擇。在這種環境下,越來越指標化的研究生培養并不是鼓勵研究生“十年磨一劍”地“潛心修煉”,而是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快速出品”高顯示度的“科研作品”。各種重大科研課題也只是研究生“攀登”的一層階梯而已,課題研究以機械化模式進行快捷組裝。三是科研生命的提前透支。研究生科研人員面臨著激烈競爭、考核指標和就業壓力等多重壓力性因素,想要高產出就必須高投入,這里的投入主要指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熬夜、超負荷工作、休息和鍛煉時間少成為其科研常態,長期緊張且疲倦的科研狀態很容易導致研究生陷入“科研焦慮”,嚴重者會透支甚至終止其科研生命。功利主義驅動下的研究生陷入到“學術空轉”的怪圈,但不得不為達成科研目標而默認甚至參與科研失范行為,不但過度消耗研究生的科研生命,也無法產生實質的科研價值。

(四)制度供給缺位是研究生科研內卷的

“外因”科學且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夠有效的對科研資源的分配和內卷現象進行自我調節和治理,但在研究生科研管理領域制度供給更多的集中在對研究生科研道德的約束、科研成果的評價等方面,對于科研本身的制度供給是缺位的。具體可歸結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制度過密化狀態。過密化狀態描述了一種“改而不變”“無增量變化”的狀態,而過密化本質上是一種“熵增”現象,根據熱力學定律,孤立系統的熵不減少,總是增大或者不變,這意味著一個孤立封閉系統的異化方向。我國研究生培養仍處在較為封閉的環境中,這種擠壓研究生科研自主自治的內生性制度培育方式,最終導致真正契合組織以及科研創新發展的制度供給缺位。其二是制度化困境導致學術共同體的失位。在研究生之間的信任危機、利益沖突和研究生主體意愿不強烈以及學術共同體內部的學術期刊、高校、專家、同行評議等要素的制度規訓下,基于懶惰理論、趨利避害的學術機制誘發制度的“內在致庸性”,[11]加之行政部門為完成科研要求,通過行政化力量將考核壓力轉化給學術共同體,行政管制和簡單主義導致研究生的科研興趣喪失、科研熱情泯滅,由此導致研究生科研異化,研究生一步步滑入“內卷化”的窠臼。最后,培養責任主體的權力弱化。眾所周知,研究生的培養責任主體是導師和培養單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否達到畢業和學位要求需要由培養單位和導師共同把關。但事實上研究生能否如期畢業主要取決于學術論文發表與否、期刊級別高低以及學位論文的內外審評價結果。在“科研績效主義”和“科研量化評價”的雙重驅動下,研究生導師及培養單位形成了對第三方評價的路徑依賴,忽視了自己在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中的地位,將研究生科研水平考核評價權進行了讓渡。更有甚者,當部分培養單位發現所培養的研究生在科研過程中存在為論文發表而發生學術不端的情況時,出于對學校聲譽及研究生畢業的考慮,往往不會進行實質性的嚴厲處罰。此外,部分培養單位對研究生科研管理制度缺乏宣傳和教育,缺乏對研究生論文寫作、期刊投稿以及科研誠信期刊投稿、論文寫作以及學術誠信等方面的系統指導。

三、研究生科研內卷的緩解路徑

(一)提升研究生科研韌性,疏解科研壓力

生命體對于其生存環境和生存因子存在一定的耐受度,一旦超過其耐受度,便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提升研究生主體的科研韌性,就是要疏解研究生過重的科研壓力以維持學術生態的平衡。一是科研要求的合理化,合理制定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要求和畢業要求,在設定研究生科研要求與目標時考慮時間滯后性、科研積累性等特征,適當減輕研究生科研論文發表數量的硬性指標,同時要根據學生、學科、專業方向等特點,制定合理的科研評價和審核制度,避免過度嚴格的科研要求和畢業資格對研究生科研熱情的消磨。二是要加強對研究生的人文關懷。導師要及時關注研究生的日常情緒,一旦顯現過度緊張、焦慮的情緒,要及時進行了解并疏解。Mc Grew在進行的“公民網絡推理問題”研究中(其中包括科研學習主體)發現,約80%的主體對于信息可信度的判斷能力是缺乏的,[12]此結論同樣適用于我國研究生,因此導師要幫助研究生提升辨別來自外界科研信息的能力,并提供科研相關的專業指導,提升研究生的自我效能和認知能力。三是研究生作為科研內卷的“直接主體”要積極自我提升、自我消解,正確認知自身科研能力與科研發展方向。研究生要主動適應科研節奏與變化,正確認識研究生與科學研究之間的關系,提升對自身的調節、反應能力。通過參加學術、文體活動緩解緊張情緒與科研壓力。同時要正確認識自身對科研壓力的耐受程度,不斷通過自我調適、增強心理韌性去尋找適合自身的疏解方式。

(二)構建多元科研評價體系,激發科研動力

研究生的科研評價科研價值取向,針對此,首先就是要完善研究生單一的科研評價標準,構建多元科研評價體系。要破除研究生“唯論文”的單一評價指標。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側重的各學科、各研究領域,要根據其學科特點、科研實際需要進行研究生科研評價,同時要考慮到研究生培養的特殊性而各有側重,以形成正確的導向。此外,推動研究生科研評價向著柔性化、人性化發展,增加研究生科研評價的指標和方法,推動科研成果的評定標準多元化,不但將論文、課題、報告等有形的指標成果考慮進評定中,還要間接通過高校和培養單位的科研風氣考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與科研動機等隱形心理指標。二是要培養研究生正確的科研價值觀與價值取向。首先,良好的科研素養是研究生從事科研活動和成長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完善研究生課程內容設置,通過為新入學研究生安排、開設關于科研素養必修課程,或通過在線直播、錄播等方式,為學生在線講授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科研修養等相關內容,在專業課程內容中突出科研素養與價值觀傳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網絡資源開放、便捷、靈活的優勢,還可以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研究生課程與教學的天然屬性就是對良好學術素養和較強研究能力的追求,所以其課程內容的安排要層次清晰,更新教學理念,采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以研究生為中心,尊重其學術主體地位。

(三)規范研究生科研激勵機制,淡化功利

化科研趨向科研發展帶來的利益分化和功利主義應被合理配置并嚴格規范。一是加強科研道德規范教育??蒲械赖乱幏督逃茄驖u進的過程,首先研究生自身要樹立正確的科研道德觀與科研秩序觀,“持篤行、戒焦躁”嚴格遵守科研規范,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其次導師將學術道德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培養中,提高“耳濡目染”的影響效果。同時,高校加快科研道德培養制度和獎懲制度的建設,開設“科研道德第一課”等形式的課程,建立研究生個人科研誠信檔案,將科研道德與科研利益聯系,提升研究生科研道德規范教育的道德感化力。二是要建立科研資源與利益分配機制。對科研資源具有分配權的高校與導師群體偏袒“自家學生”的情況不在少數,這不僅引起“自家學生”的過度膨脹,還會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因此,應為科研資源配置建立第三方部門或配套體系進行有效分配,包括課題、論文等物質性資源和獎學金、鼓勵等獎勵性資源應合理分配,尤其是易察覺但難以量化而處在監管盲區的獎勵,更應該嚴格審查,避免“獨門包攬”的情況,保障科研資源的公平公正。 三是建立規范合理的研究生科研激勵機制。金錢激勵強化了科研功利化,因此遏制科研功利化必須建立規范合理的研究生激勵機制。研究生科研激勵機制的指向就是要通過制度的實施達到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研究生面對多重壓力與阻礙時激發自身科研能力,實現科研價值的效果。因此,應將科研激勵機制多樣化,針對不同學科、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研究生分層制定不同的激勵機制。同時,改變單一與金錢掛鉤的激勵機制,提供除金錢獎勵之外的其他激勵,例如研究經費、研究設備、研究指導等。

(四)優化研究生科研治理體系,凈化科研

環境高效的治理制度是治理中高于一切的元價值,[13]高效性的達成需要多主體的有效協同與共治。因此,一是要優化科研制度設計,推動研究生科研制度開放創新??蒲兄贫鹊拈_放性和創新性優化設計要立足整體、長遠目標,從系統、全局的站位出發,對科研建設的各方面、各要素進行統籌規劃,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科研戰略和路徑,及時修正不合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益。同時,國家要充分發揮作為主導的“頂層作用”,扎根實際的科研制度現狀,深化科研改革具體實施方案。二是要推進科研治理結構主體均衡,構建共同主體協同與責任共擔機制。構建部門、科研第三方與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動態制度結構,部門主導研究生科研制度的整體方向;社會作為第三方輔助力量,例如期刊、學術論壇等組織,要摒棄傳統的學歷歧視,作為外界幫扶力量參與研究生科研過程中;培養單位加強與其他科研主體的溝通合作,打通順暢有序的溝通合作渠道。三是要強化培養責任主體的權利意識,充分發揮導師及培養單位的引領與激勵作用。導師監督與指導對提高研究生科研自信、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有積極作用。因此,培養單位、導師及其團隊應定期開展團隊項目、組織團隊集體活動、學術交流與研討等,營造良性和諧的科研環境。注重營造公平的社會道德與學術環境,減少學術、學位歧視,推崇自由、良性的學術競爭,調節“科研內卷”引發的社會焦慮,向外突破創新,鼓勵良性、合作的競爭以緩解研究生“科研內卷”帶來的內耗焦慮甚至過激行為。

注釋:

① 該數據來源于《Socioeconomic roots of academic faculty(學術教師的社會經濟根源)》的論文中,研究人員調查了7204名美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統計了這些教授父母的社會地位和最高教育水平等信息,并與同一時期的一般人口模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近四分之一(22.2%)的教授中,他們的父母中至少有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甚至3.7%的教授父母雙方都擁有博士學位。

參考文獻:

[1]王興山,劉輝.我國科研評價研究的現狀與展望——基于328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31):22-27.

[2]趙祥輝.博士生發表制度的“內卷化”:表征、機理與矯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3):104-113.

[3]張洋磊,于曉卉.地方本科院校學科治理“內卷化”及破解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2):79-86.

[4]林揚千.精疲力竭的突圍:大學生內卷化現象的表現、危害及應對[J].當代青年研究,2021(3):88-93.

[5]趙潔.“自我異化”與人的復歸:“內卷化”的實質、成因和紓解[J].理論導刊,2021(10):101-105.

[6]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7.

[7]White B.“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nd its critics:Twenty years after Clifford Geertz[J].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1983, 15(2):18-31.

[8]Gilman N.In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The case of Clifford Geertz[J].Economic development: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2002:3-22.

[9]索傳軍.論學術評價的價值尺度——兼談“唯論文”問題的根源[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1(1):122-131+160.

[10]朱文輝.學術治理的內卷化:內涵表征、生成機理與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6):26-33.

[11]陳正權.從應然之思到實然之舉:大學學術共同體發展邏輯與旨歸[J].現代教育管理,2019(9):13-19.

[12]Mcgrew S,Breakstone J,Ortega T,et al.Can students evaluate online sources? Learning from assessments of civic online reasoning[J].Theory &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2018,46(2):165-193.

[13]方成,方同慶.大學科研治理:沖突與變革——基于大學科研人員治理主體[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37(7):105-112.

Research on theInvolu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cology

ZHANG Wenya, TONGLinji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Involution is a “zero-sum game” in limited resources and space. The root of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lies in the finite and exclusiv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ution is gradually becoming a shackle to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ecolog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involution,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and excavates ways to overcome graduate research involu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graduate research, build a divers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a standardized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optimiz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Keywords:academic ecology;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volution; generation mechanism; cracking path

(責任編輯:石煥霞)

猜你喜歡
研究生
研究生作品選登
研究生作品選登
研究生作品選登(2)
研究生美術作品欣賞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就業遭拒是因為學歷太高嗎?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研究生“逃課”需標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個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