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辱與御辱

2024-04-30 17:20陳海琳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24年3期
關鍵詞:阿Q正傳國民性

陳海琳

摘 要 統編教材節選《阿Q正傳》的第二章《優勝記略》和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的核心內容就是“精神勝利法”?!熬駝倮ā笔前應對侮辱的法寶,魯迅先生想通過“精神勝利法”來“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以此揭露國民的“劣根性”,達到思想啟蒙的目的。本文圍繞“精神勝利法”這個核心,重點探討“受辱和御辱”這一教學重點,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研習活動。

關鍵詞 《阿Q正傳》? 受辱? 御辱? 精神勝利法? 國民性

《阿Q正傳》第二章《優勝記略》和第三章《續優勝記略》的情節內容較為相似,可以簡單概括為:阿Q受辱,然后用“精神勝利法”來御辱?!熬駝倮ā笔前抵御侮辱的法寶,這是教學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從淺入深了解“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和利弊,這是教學難點。筆者以三個問題作為驅動力,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帶領學生走進《阿Q正傳》。

如果教學上僅僅用一個空洞的定義來描述“精神勝利法”,學生將毫無所得。要了解“精神勝利法”,必須一步步梳理阿Q與他人的語言沖突,以及他的心理反應。于是第一個問題為:“對于阿Q,‘精神勝利法是有益還是有害?”讓學生以第二章《優勝記略》為主,通過梳理表格的方式,初步認知“精神勝利法”的實質,并思考“精神勝利法”對于阿Q是有益還是有害。第一個問題的難點在于如何挖掘“精神勝利法”的危害性,學生需要深入文本,透過現象看出“精神勝利法”的本質——它對于改變受屈辱的現狀是無濟于事的,這只是一種“奴性”的表現。

第三章《續優勝記略》對“精神勝利法”作了很好的補充,深刻地揭示了阿Q的行為準則:面對實力強于自己的人,他使用“精神勝利法”來御辱;面對實力弱于自己的人,他就盡情欺辱。為了讓學生了解阿Q的兩種行為模式,筆者設計了第二個問題:“同樣是受辱后獲得優勝,為什么《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要分開寫?能不能合并為一章?”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的人物特點,并將人物按照社會地位高低進行排序,總結出阿Q恃強凌弱的品性以及復雜的雙重人格系統。由此得出“精神勝利法”還具有將情緒“遷怒”“轉嫁”到更弱小的他者身上的負面性代償機制,進一步揭露了“精神勝利法”的危害性。

最后一個問題是“阿Q怎樣才能擺脫受辱的現狀”,意在引導學生思考“阿Q該如何正確地御辱”“有沒有辦法能夠成功地御辱”等問題。學生也許能想到五花八門的實操辦法,給出很多天馬行空的建議,但基于未莊這個“吃人”的環境,所有的辦法都可能面臨失效的局面。由此,我們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先生給出的“藥方”在哪?

沿著這些教學設想,筆者把這三個問題進一步分析細化,讓學生深入文本。

問題一:對于阿Q,“精神勝利法”是有益還是有害?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真正理解“精神勝利法”的實質以及它的利弊。學生通過整理第二章《優勝記略》,得出以下信息(見表1)。

我們必須明白,阿Q并不是一開始就使用“精神勝利法”來應對欺辱的。他也估量過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但是總是吃虧的多,便換了怒目而視了,但閑人還是繼續捉弄他,不得已,他只能向內尋找心理的超然和平衡。根據阿Q運用“精神勝利法”的結果,我們得出初步結論:“精神勝利法”實質是個體無力反抗外界的屈辱而進行的自我內心調適、自我緩解壓力的一種應對方法。它的好處是能讓被欺凌者通過虛妄的勝利方式來抵抗屈辱而獲得心理滿足,完成精神自洽,重新獲得面對生活的勇氣。

但“精神勝利法”無害嗎?

第一處,閑人抓住阿Q碰了四五個響頭。第二處,閑人在阿Q承認自己是蟲豸后,還繼續碰了五六個響頭。這里的數量詞值得回味,阿Q如此卑微地認輸屈服了,為什么屈辱變得更多了呢?魯迅先生通過這一細節揭示了當一個人失去最自然的反抗壓迫的本性時,他就淪落為人人得而欺之的“奴隸”?!熬駝倮ā钡奈:υ谟诓环纯?,這是一種“奴性”的自覺。運用“精神勝利法”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換來的是屈服和逃避。魯迅說:“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敝挥谢謴蛡€體尊嚴,不跪著“做奴才”,正視現實,勇敢在困境中尋找突破,才能有機會擺脫受辱的環境。

第三處,阿Q被搶了錢財之后,他的心理描寫特別微妙:“說是算被兒子拿去了罷,總還是忽忽不樂;說自己是蟲豸罷,也還是忽忽不樂:他這回才有些感到失敗的苦痛了?!?“精神勝利法”就像是精神鴉片,越使用,越依賴,但總有不那么奏效的時候。此刻阿Q只能通過更加極端的方式獲得勝利——人格分裂式的自殘自虐。這種自殘行為已經不是精神層面的自我安慰了,而是身體上的實質性傷害,這何嘗不是一種走火入魔呢?

魯迅說:“做奴隸雖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為知道掙扎,畢竟還有掙脫的希望。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贊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阿Q是個可憐又可悲的人。他的可憐之處在于他因頭皮上的“癩瘡疤”缺陷,長期處于被凌辱的境地,試圖反抗也沒有用。但更可悲的地方在于,他慢慢接受了被凌辱的命運,甚至完全放棄了掙扎,并依靠著“精神勝利法”陶醉在奴隸生活中,用瞞和騙的方式,麻痹自我,造出奇妙的逃路,成為了“萬劫不復的奴才”。

問題二:同樣是受辱后獲得優勝,為什么《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要分開寫?能不能合并為一章?

我們仔細對比會發現,《優勝記略》的施暴者是身份不明的“閑人”,是團體性質的,也是模糊的,而《續優勝記略》的施暴者是具體的人,有名有姓。如果客觀地梳理未莊人物的現實地位,從高到低應該是這樣排序的:趙太爺>假洋鬼子>閑人>王胡>阿Q>小尼姑。但是,阿Q所幻想出來的地位排序卻是這樣的:阿Q>趙太爺>閑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在阿Q的臆想中,他永遠得意,永遠第一?!拔覀兿惹啊饶汩煹亩嗬?!你算是什么東西!”他獨有一份自負自傲,因此不把趙太爺放在眼里。然而,現實地位和他幻想的地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在于阿Q已經喪失了對現實的認知能力,正是因為這種認知錯位,使得他遭遇了生平的兩件屈辱,即先后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

為什么被閑人打不算屈辱?而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才是屈辱?王胡、假洋鬼子和小尼姑,為什么會被阿Q看不起?這也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原因可能在于王胡有新奇的絡腮胡子,假洋鬼子有“失去做人的資格”的假辮子,而小尼姑連頭發都沒有,碰上便倒霉。這三個人身體上的特點被阿Q 看作是一種“缺陷”,于是三人成了阿Q眼中的異己分子,是自帶原罪的人,因此他便敢主動欺負這三個人。而阿Q被他人欺辱的原因正是他頭上的癩瘡疤,這個“缺陷”是他最敏感、最禁忌的地方。阿Q經歷了被欺辱的慘痛,卻毫無同理心,反手就主動欺負跟他一樣具有身體“缺陷”的人群??梢姲身上有復雜的雙重人格系統: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懦弱卑怯,又蠻橫霸道;既忍辱屈從,又爭強好勝?!白约罕蝗肆枧?,但也可以凌虐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薄稛粝侣P》中的“吃人”本質淋漓盡致地體現在阿Q身上。

如果說《優勝記略》中的行為模式是“受辱—御辱”,阿Q主要處在被動受辱的狀態,那么《續優勝記略》的行為模式則是“辱他—受辱—御辱—辱他”,阿Q是先主動去“辱他”,才會有“受辱”的經歷,最后通過欺辱最弱小的尼姑來獲得真正的勝利。這兩種行為模式揭示了一個問題:一個人受辱之后精神上的終點到底在哪?如果僅僅是“受辱—御辱”模式,那么我們看到的只是阿Q可憐的一面,讀者會更加同情他?!叭杷苋琛琛杷蹦J绞切≌f的遞進和深入,我們看到了阿Q的另一面——可恨。他將屈辱轉嫁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以求“補償性”的心理滿足。被侮辱的阿Q變得更自私、更惡毒,這便是中國底層之人互相傷害的生存現狀。畢飛宇在演講稿《沿著圓圈的內側,從勝利走向勝利》中談到:由于有了這次反轉,阿Q這個人一下子就立體了,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迎光”的一面,還能看到他“背光”的一面。最主要的是,我們從阿Q的兩面看到了魯迅的深刻。所以,《續優勝記略》這個章節是更深刻的推進,從另一面挖掘“精神勝利法”的本質。這種深刻在于豐富了“精神勝利法”的表現形式,體現了“精神勝利法”還具有負面性的代償機制,即將情緒“遷怒”“轉嫁”到更弱小的他者身上以求實現心理平衡——這便是國民的劣根性。

問題三:阿Q怎樣才能擺脫受辱的現狀?

既然“精神勝利法”無法幫助阿Q擺脫被欺辱的命運,那阿Q還有別的方法和出路嗎?

我們首先要認識阿Q所處的外部環境?!栋正傳》真實地描繪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農村的現狀。農民群體不僅在物質上受到封建地主的剝削,還在精神上遭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壓迫。老百姓貧窮又愚昧,他們大多是百無聊賴的“看客”,將“鑒賞”別人的痛苦作為生活的調味品。

阿Q自恃清高,未莊所有的居民都不在他的眼里,他瞧不上任何人。阿Q是孤獨的,他在未莊沒有一個朋友,沒有一個親人,受欺辱后沒有交流和宣泄的空間,他由此走向了自我封閉,只能在臆想中獨自安慰受傷的靈魂。他只有在欺負小尼姑的時候,那些閑人才會站在他這一邊。他調戲小尼姑除了為了轉嫁自己的屈辱之外,很大的動力是滿足閑人的“看戲”心理。只有那時的他才能成為舞臺的主角,臺下有一批看熱鬧的觀眾為他喝彩吶喊,他便收獲了滿足和得意。然而,阿Q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被“鑒賞”的對象。在最后一章的《大團圓》中,阿Q在游街示眾時感受到了看客的眼睛——“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遠不近的跟他走。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他的靈魂”。這種被“咀嚼”的感覺與小尼姑被“鑒賞”如出一轍,又陰又冷,又鈍又鋒利。最后,閑人們看阿Q被殺頭的體驗仍是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阿Q的死亡并不壯烈,也沒有符合他們的預期,閑人們只感到一頓失望。沒有人會同情阿Q,也沒人在意這場殺頭是否具有合理性。

在冷漠、“吃人”的未莊,作為底層勞苦百姓的阿Q被欺辱是無法避免的。面對如此惡劣的外部環境,向內尋求精神勝利只能是阿Q沒有辦法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見,想要擺脫受辱的現狀,阿Q沒有更好的出路。路在何方?魯迅先生想告訴我們:唯有啟蒙思想才能改造“愚昧、麻木”的國民性,人人具有自省去弊的意識和能力,才能改變社會環境,才有可能找到御辱的出路,這也是我們民族革新的唯一出路。

猜你喜歡
阿Q正傳國民性
《晚清至五四的國民性話語》
“國民性”問題的教育視角
《阿Q正傳》中阿Q形象賞析
從文化因素的翻譯賞析《阿Q正傳》兩個法語版本的翻譯
淺談魯迅《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論面向國民性重塑的現代國民教育*
淺論國民性養成的起點在兒童
國民性真的不存在嗎?
從小D到大同
“國民性”批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