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一種“向前看的唯物主義”: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

2024-04-30 13:49賈麗艷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恩斯特布洛赫

賈麗艷

摘要:傳統哲學以存在論為基礎,其存在論只關注已有存在和永恒存在,不討論甚至排斥尚未存在和可能存在,因此傳統哲學從來是缺乏未來向度的,未來可能的問題因而沒有進入哲學的議事日程。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一反傳統哲學的實在存在論,他使“希望”從一種意愿表達變成了一個存在范疇?!跋M辈粌H是存在的,而且還是推動存在的;“希望”不僅是主觀的,而且是客觀的。這是因為“希望”表達了一種有待實現的未來可能性。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立足于烏托邦精神以及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各式各樣的烏托邦設計,在哲學史上第一次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種關于未來可能的哲學證明。這種希望存在論嘗試將“希望”置入主客觀的會通之中,對于烏托邦給出了一種創新性的解釋,既別開生面地改造了哲學,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其哲學證明上的雜糅性問題。

關鍵詞: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存在論;具體的烏托邦;烏托邦主義

中圖分類號:B516.59?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9-3060(2024)01-0024-08

存在論是哲學的基本理論,更是傳統哲學的立足之本。在恩斯特·布洛赫看來,傳統哲學所說的存在都是過去時的或者已經發生的,從來都不是將來時的。傳統存在論只關注已有存在和永恒存在,不關注甚至排斥尚未存在和可能存在,所以傳統哲學從來是缺乏未來向度的,未來可能的問題因而沒有能夠進入過往哲學的議事日程。于是,布洛赫提出了一種關于未來可能的希望存在論。在這種嶄新的存在論邏輯中,將來時壓倒了過去時而成為哲學的立足之本?!跋M睆囊环N情感或者意愿的表達變成了一個形而上學意義上的存在范疇?!跋M辈粌H是作為意愿的存在,而且還是作為推動存在的動力?;蛘哒f,“希望”不僅是主觀的,而且是客觀的。希望存在論對應的是“S還不是P”的邏輯原理,其中蘊含著明顯的理想追求?!叭绻鄙僖粋€未來維度,我們沒有一個可以想象的未來,我們的存在將是無法持續的?!雹賹τ谝粋€尚未存在的哲學證明,這不僅僅是布洛赫的思想興趣所在,而且是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信念之后的政治理想訴求。

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帶有一種“浪漫主義的反資本主義”的思想基調,這種基調回響在他的現實批判之中,也表現在他的革命信念之中?;蛘哒f,正是這種革命信念驅使他更加關注未來可能的變革,因而試圖從哲學的角度為這種社會革命提供理論上的證明。他發現,“之前的哲學沒有深入地思考過將來時態。因此,一種壓倒性的靜態思維根本無法把握或者理解這個將來時態,這種思維注重那些已經完成的東西從而關閉了將來”②。他由此力圖扭轉以往哲學的這種過去時的思維方式,極力開創一種將來時的新哲學。他的希望存在論立足于烏托邦精神以及出現在人類歷史上的各式各樣的烏托邦設計,在哲學史上第一次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種關于未來可能的哲學證明。這種基于希望的哲學證明既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理論之舉,同時也是一種匯集了各種思想資源的理論組合。因此,各種理論帽子諸如“烏托邦主義者”“彌賽亞主義者”“馬克思主義的未來哲學家”“神秘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泛神論者”“詩意哲學家”等都戴在了他的頭上。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嘗試吸收歷史上有關希望的正面論述,突破傳統形而上學的固化思維模式,將面向未來可能的馬克思主義、基督教神學、過程哲學等思想資源組合起來,大體勾畫出了一種向前看的烏托邦哲學體系。作為一個開放體系,這種希望存在論是由烏托邦存在論、烏托邦認識論和烏托邦文化論這三個理論部分組成的。下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對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進行理論上的梳理評析。

一、“尚未存在”與烏托邦存在論

人是一種希望的動物。希望不僅僅是人身上的主觀意愿和情感狀態,也是現實世界的客觀潛能及其發展過程的前顯。依照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希望作為一個存在論范疇,它是主觀意向與客觀趨勢的聯合統一?!跋M哂械哪切┓e極的東西,就是那些還沒有被揭示出來的存在之規定性,那些優于任何既定存在的東西,希望無論是作為心理的本質,還是作為宇宙的本質,或者作為可能的嶄新之物的所有作用功能,在科學史上都沒有得到過揭示?!雹儆谑?,布洛赫撰寫出三卷本的《希望的原理》,當然還包括他所寫的《烏托邦的精神》《痕跡》《我們時代的遺產》等論著,以期從哲學的角度對希望進行重新定義,讓希望占據它應該占據的位置,讓希望上升到存在論的哲學高度。迄今為止,一方面,希望在最燦爛的文明中有所體現;另一方面,希望又處于無人關注的荒漠狀態。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試圖挖掘希望的文化資源,即那些充滿了烏托邦精神的文化遺產,同時努力糾正傳統哲學對于希望的漠視,更加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未來規定性。

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大體上遵循了這樣一種思想邏輯:哲學只是思考已經存在的和永恒不變的宇宙本質,它只是考察那些過去發生過的既定存在。對于那些沒有發生也無法設想的“非存在”,則被排除在哲學家的視野之外。傳統哲學體系迷戀那些永恒不變的“存在”,習慣用完成時態去描述世界,幾乎不用未完成時去探討存在問題。顯然,傳統哲學的思想地平線不是向前看的而是往后看的。柏拉圖的“回憶說”(anamnesis)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傳統哲學并不聚焦在“尚未存在”,而是僅僅盯住既定存在的本體世界。舊哲學只是去解釋世界而缺少改造世界的渴求,正是因為舊哲學故步自封在既有的存在之中。因此,只有馬克思主義糾正了舊哲學的弊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未來的哲學,是主張過去潛藏著未來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批判的向前意識,是一種訴諸變革的理論和實踐,它能夠理解趨勢、熟悉歷史、接受新東西”②。

在神話故事“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box)中,“希望”最后被留在盒子里而沒有跟其他災禍一起從盒子里跑出來,這似乎是在暗示人類對于“希望”持有的某種態度。在哲學史上,這種態度就反映在哲學家們對于希望所持有的各種含混甚至輕視的看法。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如此寫道:“希望可以針對著主體感到自己沒有能力得到的對象,這時它就是一種空幻的(無用的)希望。能夠把欲望立即變為對所欲望者的追求,這種空幻的希望就是企望。尚未確定對象,而只是驅使人走出他當前的狀態,并不知道究竟要走向何方的那種欲求(appetitiovaga,茫然的追求),可以稱為飄忽的希望(沒有什么能滿足它)?!雹蹅鹘y哲學之所以總是往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其哲學的姿態缺乏未來的向度,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將“希望”視作一個存在論范疇。在布洛赫看來,馬克思主義以前的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的思辨形而上學,“作為沉思的知識,它只是對能夠被沉思的對象即過去的認識用已經生成的形式和內容構筑起一個封閉的拱門而將尚未生成的東西排除在外……它的世界是一個重復的世界,是一個循環的世界;它是一座命中注定的事件的宮殿,正如萊布尼茲所說的,沒有什么東西可以逃出這座宮殿……所有以往的哲學家都是如此,不管他們的理論形式如何,他們都將理念或者實體設定為已經完成的東西,即使是強調認識先決條件的康德和主張辯證法的黑格爾都是如此”①。事實上,舊形而上學就體現在“S是P”的這個邏輯公式之中。

在布洛赫的烏托邦存在論中,“尚未存在”(NochNichtSein)是一個頗具開創性的核心概念。作為一個新哲學范疇,“尚未存在”顯然與傳統哲學的“已經存在”形成鮮明對比。在德語中,“尚未”(nochnicht)是指什么都還沒有的空無情形,也指有部分實現但沒有全部實現的狀態。例如,我們平常說到小孩子還是未成年人,就是說小孩子尚未長大成人,但以后將會成為一個大人。我們可以說“尚未”是有待發生或者可能實現的情況。按布洛赫的描述,“尚未存在”是代表目前尚不存在而未來可能存在的潛能或者趨勢。人類自古以來的“希望”并非都是海市蜃樓,而是有著“尚未存在”的支撐。在人類歷史上,不斷地出現各種各樣的烏托邦設想,這些設想不僅是人類主觀愿望的表達,同時也是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尚未存在”。希望存在論可以被納入哲學人類學的范疇,這屬于人類的烏托邦精神世界;與此同時,希望存在論也是一種自然本體論,因此布洛赫也用一種“向前看的唯物主義”來代稱他的希望存在論。

烏托邦并非不切實際的異想天開,更不是毫無價值的胡思亂想。從人類歷史來看,烏托邦精神始終體現在人類的種種追求之中。這些追求不僅代表著人類向往美好生活的內心愿望,也顯示出世界向前的發展趨向。為何烏托邦不是純粹的空想?根據布洛赫的哲學證明,“世界是尚未實現的,世界的變化有著客觀現實的可能性;客觀現實的可能性也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因為這種可能性在現有世界中是非常微弱的;充分的和完美的存在具有一種存在方式,這種存在就處在現實世界的發展之中,由此具有一種客觀現實的可能性”②。世界是尚未最終完成的和有待實現的,這并不等于說是虛無縹緲的。傳統哲學立足于既定存在的實在存在論,因而就關閉了未來的可能性和開放性。反之,以“尚未存在”作為形而上學基礎的烏托邦存在論面向未來發展的可能。烏托邦存在論以世界的開放性作為起點,以未來的可能性作為最終目標?!吧形创嬖凇本涂梢员灰暈闉跬邪畹拇嬖?,其面對的是世界走向完善的趨向?!癝還不是P”的思想邏輯,正是一種反抗現實的烏托邦邏輯,也是一種衍生各種社會變革設計的創新性邏輯。

為了給他的烏托邦存在論貼上一個唯物主義的標簽,也是為了證明他用“具體的烏托邦”來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布洛赫不僅重新定義了烏托邦,而且擴展了“物質”(Materie)的內涵以強化烏托邦的形而上學意義。經過他的一番理論闡釋,“物質”不再像石頭一樣地存在著,而是成為宇宙演變進化所需的潛能、趨向和力量。他認為,亞里士多德的潛能說已經看到物質是“根據可能性的存在”?!皝喞锸慷嗟绿岢?,實現僅僅是事物中固有的形式—理念或者隱德來希(entelechie)的自我實現;隱德來希就是走向它自身實現的能量(或者是發動者)?!雹邸拔镔|是現實的可能性,它的所有形式都潛伏在它的子宮里面,通過一個過程而得以產生?!雹苁聦嵣?,布洛赫還特別注意到中世紀泛神論將上帝和物質等同起來的思想觀點,因此有學者認為,“布洛赫的物質概念所起的作用幾乎等同于上帝,就像在其他過程哲學中一樣,這個物質可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實現人類的希望,而且可以為倫理的和元宗教的價值奠定基礎”⑤。布洛赫對于物質內涵的理解也承接了謝林的自然學說、黑格爾的辯證思想和過程哲學等思想要素。他重新闡釋物質概念就是為了打造一種“向前看的唯物主義”,并將其等同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

依照布洛赫的解釋,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性的哲學體系,是一種基于物質能動性和歷史過程性的新唯物主義學說。與舊唯物主義學說不同,這種新唯物主義學說既強調物質的客觀存在,也肯定物質的變化潛能。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著不斷發展變化的潛能和趨勢。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具體的烏托邦”。相比那些“抽象的烏托邦”,“具體的烏托邦用認識把握住夢想,這種夢想存在于歷史趨勢之中。作為一種發展中的烏托邦,它關注的是解放在現存社會子宮中已經孕育出來的各種形式和內容”①。不過,客觀現實的發展具有自然的和歷史的這樣兩種不同的發展形式。自然的發展過程似乎總是重復再現的,但也有著趨向于不斷完善的內在潛能。歷史的發展過程取決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性和目的性是歷史發展過程的基本特征。人的行為是受到各種驅力推動的。人的身上不僅有絕大多數的動物本能,而且還具有一些人所特有的內在驅力。擁有自我意識的人是最難以滿足的,他總是在愿望不斷被滿足的過程中向前推進。人始終充滿著希望,于是構想出了各式各樣的烏托邦,正是這些希望及其烏托邦給了人無窮無盡的內驅力。在希望的投射之下,未來并非一個空洞的幻想。

針對那些機械唯物主義式的馬克思主義闡釋,特別是那些化身為“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唯生產力論,布洛赫試圖突出“烏托邦精神”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中的應有位置。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乎未來的哲學,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立足于向前的意識,體現為一種面向新生事物的理論態度。不過,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希望的形而上學或者說烏托邦存在論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來,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的歷史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布洛赫賦予“烏托邦”一種存在論的意義,正是基于這種未來發展的潛在趨向,使得馬克思主義“將具有明天的意識,將對未來有所承諾,將成為希望的認識”②。在他看來,馬克思主義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唯物主義學說,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希望的形而上學”。

二、“尚未意識”與烏托邦認識論

擺在布洛赫面前的一個理論任務是,不僅要為烏托邦進行存在論意義上的哲學證明,而且還要為烏托邦認識論提供應有的理論根據。這種烏托邦認識論以“尚未意識”作為前提來論證“希望”的哲學意義,為此他提供了一種“希望的知識論”。在《希望的原理》這部曠世巨著中,布洛赫幾乎涉及了人類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通過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闡發了“希望”的認識論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所提出的烏托邦認識論就是一種“希望”的文化現象學。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希望的原理》的主題就是圍繞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各種夢想”而展開的理論探討,這些夢想體現為人類企圖超越過去和現實的種種期盼。③這種立足于“尚未意識”的烏托邦認識論,首先肯定人類內心的期待不僅僅是心理的期待,而且還是認識的期待。我們希望,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某種“希望”,我們認識到了某種可能的存在。布洛赫的烏托邦認識論旨在證明,“希望不能僅僅被視為一種作為恐懼對立面的情感(當然恐懼也是某種預示),而要從本質上將希望視作一種認知性的導向行為(希望的對立面不是恐懼而是回憶)”④。作為一種想象性的認知活動,希望始終帶有一種面向未來的意向。希望的意向不只是具有情感化的意向,更重要的是還具備了認識的功能?!皼]有希望,理性就不會開花;沒有理性,希望就不會表達?!雹輷Q言之,是希望促成了思想,思想又助推希望。有希望就會有思想,有思想就會有希望。希望與思想是合而為一的。

說到希望,人們總是將它與夢想聯系起來。那么,希望與夢想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希望就是一個清醒之人所做的夢”⑥,希望是一種“白日夢”。白日夢可以看作希望的具體表現形式。對于弗洛伊德的釋夢理論,布洛赫當然做出了他的思想回應。他關注“白日夢”的精神分析,而不贊同將白日夢和夜夢混淆起來。他更加看重白日夢的意識作為,而對于精神分析學的無意識解釋持保留態度?!断M脑怼肪褪菑摹秷蟾妫盒⌒〉陌兹諌簟烽_始的:“我變化著。我們從童年開始就一直在尋求著什么。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渴望,都是在呼喚。我們并不擁有我們想要的東西?!雹訇P注白日夢,是因為布洛赫認為白日夢就是充滿希望的意識活動。相比夜夢的壓抑,白日夢完全是開放的和面向未來的?!耙箟舻膬热菔潜谎谏w和偽裝起來的,而白日夢的內容是開放的和非常有新意的,是充滿期待的,是看好潛在的因素的?!雹谠谌粘I钪?,我們總是會做“白日夢”。只有那些決不接受邪惡現實的“白日夢”,才能與“具體的烏托邦”相關聯。與“尚未意識”有著內在關聯的那些“白日夢”,布洛赫將其比喻為一種高倍的電子望遠鏡,它可以使人看到未來的某種可能性。因此,“白日夢”非但不是毫無意義的異想天開和癡心妄想,反而是自帶一種強大的思想認知功能,也就是具有一種充滿著希望的意向性。這種意向性不僅是情感性的,更是認知性的,而且是可以引導我們去著手改造世界的。

什么是“尚未意識”?按照布洛赫的烏托邦認識論,“尚未意識”當然不是一種無意識,更不是弗洛伊德所講的被壓抑的和往回看的無意識,而是充滿了積極正能量的希望意識。因為有“希望”,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尚未意識”。關于“尚未意識”的論證,布洛赫是從人的欲望談起的。當他將人定義為希望的動物時,實則是肯定人首先是欲望的存在。當他說到欲望的時候,或許與他的人生經歷有著緊密的關系,他更多地將人的存在欲望與饑餓聯系起來,與企圖改變現實而走向美好生活的欲望聯系起來?!拔甘堑谝槐K要加上油才能燃起來的油燈。它的饑渴是明顯的,它的沖動是無法克制的,是不能夠一直被壓抑的?!雹邸梆囸I”與“革命”之間有著一種必然的聯系。人類始終懷抱的種種“白日夢”和“希望”,往往都是跟人類生存問題相關的。人類不會滿足于當下的現狀,“直立行走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但是人類不會到此為止。人類是作為一種希望的存在而存在的,這個希望就是要過上沒有剝削和主人的生活”④。人類的現實存在尚未達成美好的愿望,“尚未意識”正是對于“尚未存在”的未來可能的認知表達。這些認知表達活躍在各種具體的期盼之中,如同火山噴發前的能量積蓄一樣。

作為一種向前看的意向性活動,“尚未意識”不是精神分析學意義上的“無意識”。在布洛赫看來,“尚未意識是對即將發生之事的前意識,是新事物的心理誕生地”⑤?!吧形匆庾R”是一種在前而不是在后的意向性活動。不過,既然“尚未意識”還是一種天亮前的意識,類似于一種認知的預告,自然具有一些無意識特征。但是,這種預備式的和期盼式的心理狀態并不是被壓抑的,而是始終帶著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預期。為了深入論證什么是“尚未意識”,布洛赫將青年人的朝氣、變革時代的變化和創造活動的作為當作三個典型。青年一代總是帶著一種不滿情緒,帶著一種反抗精神,他們總是試圖去改變成人的世界。在青年一代的眼里,生活的意義在于明天,因為明天有可期待的美好生活。青年一代容易從書本中尋找夢想和希望的寄托,在明天的理想中追求生活的意義。變革時代可以看作人類歷史的青春期,如文藝復興時代呈現出來的人文主義精神及其自由主義的理性憧憬?!耙磺凶兏飼r代都充滿了尚未意識,到處都充滿了尚未意識;這是一種由上升階級所攜帶的尚未意識?!雹拮兏飼r代處在一個新社會形成的開端,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思想文化方面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總是充滿著活力和創造力。這種活力和創造力正是在知識分子和藝術家身上得到了鮮活的體現?!皞ゴ笞髌分心切┳钪匾臇|西往往是超越了常規的,我們只能把它們當作新奇之物來認識。除了表面上的特征之外,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在描繪表面之下的潛在因素,即那些在現時代還沒有完全出現的未來因素。正是這個原因,偉大的藝術作品都具有某些超時代的永恒內容,有一種以前時代從未注意到的新奇之物;正是這個原因,神話歌劇《魔笛》就像是一種歷史化和地域化的史詩《伊利亞特》,它擁有永恒的青春?!雹咴谝晾怪兊娜宋闹髁x作品《愚人頌》中,在馬基雅維利的政治哲學作品《君主論》中,在波提切利的畫作《春》和《維納斯的誕生》中,在伴隨著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商業發展而呈現出的“文化的春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變革時代的創造活動。

不同于傳統認識論所堅持的經驗意識或者理性意識,布洛赫的烏托邦認識論立足于“尚未意識”。在他看來,無論是經驗主義的還是理性主義的,其認識論邏輯就是將認識活動看作是過去時的,完全排斥情感取向的認知作用,因而“尚未意識”只能被當作空想和幻想而遭到壓制。在論證“尚未意識”的思想認知作用時,布洛赫不僅要反對經驗主義的狹隘眼界,而且要批判理性主義的獨斷主張,積極地為人類的欲望和情感進行辯護。人類的欲望情感往往表現為對于“尚未存在”的憧憬,表達了人類意識的超越性沖動。作為一種超越性認識,“尚未意識”蘊含著一種未來的認識,而正是這種認識才不斷地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根據馬克思自己的表述,“意識的改革只在于使世界認清本身的意識,使它從對于自身的迷夢中驚醒過來,向它說明它自己的行動……我們的口號必須是:意識改革不是靠教條,而是靠分析連自己都不清楚的神秘的意識,不管這種意識是以宗教的形式還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現,那時就可以看出世界早就在幻想一種只要它意識到便能真正掌握的東西了”①。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神秘的意識”或許跟布洛赫力圖論證的“尚未意識”是比較接近的。也可以說,它們似乎都代表著一種面向“尚未存在”的烏托邦意識。

三、“文化遺產”與烏托邦文化論

布洛赫力求證明,作為一種烏托邦意識的希望并非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地沉積在人類自古以來的“文化遺產”之中。當我們從人類文化活動及其創造物入手去把握烏托邦意識或者烏托邦精神,就能夠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上把握布洛赫希望存在論的文化闡釋學意義。在關于“希望原理”的闡發中,“烏托邦剩余”和“文化遺產”被視為烏托邦文化的具體內容。布洛赫通過“烏托邦剩余”等概念給出了這樣一個論斷:人是希望的動物,其最強有力的證據就在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之中。從古至今,人類的文明成就和文化余留都留下了人類希望的印記。人類的希望及其烏托邦催生了持續的文化活動,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化成就??梢哉f,是希望創造了文化,而文化又推動著希望。人類的希望和人類的文化永遠是相伴相生的。那么,為何對于文化性質及其作用的哲學探討一直都是一個空白?這是因為在“希望”沒有得到正面肯定和深入辨析的情形下,跟超越性思想及其精神追求相關的文化現象就得不到應有的認識。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之所以發展出一種烏托邦文化論,其原因就是他試圖克服經濟決定論,克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僵化理解。他力圖為文化的積極作用正名,反對將文化看作經濟運動的派生物或者階級利益的傳聲筒。他極力從烏托邦文化論的立場去糾正這種思想的誤區,強調文化活動不僅不是虛幻的存在,而且還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之一。文化的理想特性正是希望的集中體現。

作為一部探討“希望原理”的百科全書,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書中全景式地展現了烏托邦在人類文化中的種種表現。該書篇幅巨大(三卷本共計1500頁左右),作者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小的白日夢開始,廣泛地涉獵了各種人類文化活動,具體探討了神話宗教和文學藝術等表現形式。在希望存在論的視域之下,對于各種“烏托邦”進行了文化闡釋學的深度審視。任何一個歷史階段所產生的文化現象無不反映了人類對于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夢想。對于許多文化傳統和文化成品,我們都可以從中發現無數的“烏托邦剩余”。所謂“烏托邦剩余”是指各種文化里面所內含的思想基質。為什么古希臘的神話與雕塑等能夠流傳下來成為人類文化經典?為什么貝多芬的音樂創作能夠成為偉大的音樂藝術作品?為什么宗教信仰始終不會消亡而只是變換了不同的形式?因為這些文化成就無一例外地都充滿了烏托邦精神,呈現出人類追求美好未來的希望。我們作為現代人為何還會去欣賞這些經典作品?答案就是這些作品中存在著“烏托邦剩余”。在布洛赫這里,“烏托邦剩余”有時用“文化剩余”來指代。

所謂“文化剩余”,其實就是“某種跨越了特定時代意識形態的東西”,“一個時代的社會基礎和意識形態消亡之后,只有這樣的‘特別之物可以經久不衰;它仍然具備了產生影響的基質并成為歷史遺產。從根本上講,這種基質就是烏托邦”。①對于“文化剩余”而言,文學藝術作品是其最好的表現形式。這是因為文學藝術本身就具有的“前顯現”(VorSchein)所呈現的烏托邦特征。偉大的經典作品如同打開了一扇門,讓我們看到通向新奇世界的希望?!罢嬲乃囆g,包括那些非革命的藝術,永遠都是一種號角和挑戰?!雹谀切┙浘貌凰サ慕浀渥髌凡粌H是對未來趨向的描述,也是在描繪某種人類理想的“家園”(Heimat)。文學藝術憑借其想象力創造出尚未存在的世界,為人類反抗丑惡的現實提供某種烏托邦憧憬,而“烏托邦的本質作用恰巧就是對于現實的批判”③。藝術的烏托邦總是帶著一種幻想的幸福,呼喚著人類走向自由的王國。在藝術白日夢的各種表達形式之中,布洛赫特別關注的是音樂的藝術形式。在他的評述中,音樂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富于感染力的,人聲和樂聲所制造出來的美妙旋律散發出濃郁的烏托邦精神。在《烏托邦的精神》這部文集中,他以“音樂哲學”為題討論了音樂與烏托邦精神的內在關系。他不僅僅從音樂史和音樂理論這兩個維度具體評述了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李斯特、瓦格納等大師的作品,同時也以“音樂中的物自體”為題討論了叔本華的音樂哲學思想。他提出,音樂本身具有形而上學的意義。音樂形式可以提供一個特別的媒介,用物理的音響傳遞精神的聲音,可以使人們傾聽到“尚未存在”的某種節律,感受到“尚未意識”的蠢蠢欲動。音樂的形而上學意義在于它最能表達心靈的訴求。凡是被公認的經典音樂作品總是充滿著情感化的“烏托邦剩余”,這些剩余就是希望存在論的聲音表達。例如,在巴赫留下的諸多宗教音樂作品中,無論是康塔塔還是受難曲都表達了人類內心的期望。④相比其他各種藝術表達形式,音樂是最古老和最普遍的心靈表達形式。事實上,音樂與舞蹈是任何民族最原始的藝術活動形式。人類需要音樂,正是因為人類需要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這種內心情感的核心就是希望。因此,布洛赫認為,“歷史地和客觀地看,音樂在根本上可以說是基督教的藝術”⑤。西方的古典音樂實則來源于教堂音樂,這是最為直接的證明。音樂(尤其是聲樂)在基督教儀式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浇陶J為我們人子無法憑眼睛看見上帝,但可以通過耳朵來傾聽上帝。在表達希望和傳遞精神方面,音樂始終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基督教的歌唱儀式如“圣詠”和“唱詩”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信仰體系如伊斯蘭教和佛教等,同樣也表現為一種歌唱化的宗教?;蛟S只有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信仰者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希望的存在。關于希望的烏托邦文化論,自然要論及宗教信仰文化。無論何種宗教信仰體系無不在追求實現善良正義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無疑是烏托邦精神的展示,而且無疑是立足于希望和期盼的“尚未意識”之上的。宗教與烏托邦,宗教與希望,都是合而為一而不可分開的?!胺彩怯邢M牡胤骄蜁凶诮??!雹拮诮绦叛鲶w系憑借其信仰的感染力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烏托邦文化。布洛赫認為,宗教信仰并非一種鴉片或者欺騙,而是一種寄托于未來的希望。在他看來,以基督教為代表的各種宗教信仰體系其實都表達了信仰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期盼。布洛赫這里用“希望”取代了“上帝”。希望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希望。這也是二戰后信仰者一直反思的問題:當大屠殺發生的時候,上帝為什么沒有伸出援手?上帝究竟在哪里?隨著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和莫爾特曼的“希望神學”的出現,人們似乎找到了一個答案:只要有希望在,就有上帝在。布洛赫提出的“宗教無神論”可以理解為:讓希望作為宗教信仰的基石,讓上帝作為希望的代名詞,讓烏托邦主義成為宗教信仰的旗幟。

作為一種“尚未存在”的哲學證明,布洛赫的希望存在論立足于他獨創的烏托邦存在論、烏托邦認識論和烏托邦文化論。這三個組成部分又分別立足于他所理解的自然哲學、意識哲學和文化哲學。但總體而言,他的希望存在論遵循著一條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雙重邏輯。一方面,他始終堅信人類走向自由王國的理想是有其內在的宇宙論根據的。他從宇宙自然世界的實驗特性推演出人類歷史的實驗性進程,力圖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大型的實驗室。另一方面,他又從自由意志的立場去強調希望意愿的內在推動力。如果說,作為一種文化闡釋學,在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討論和分析的情形下,布洛赫的烏托邦文化論是比較成熟和完整的話,那么相比之下,他的烏托邦存在論和烏托邦認識論則還是不夠成熟和完整的。圍繞著“尚未存在”和“尚未意識”的討論,他主要借用了各種自然科學的和心理學的論證材料以及宗教信仰經驗,初步提出了他的烏托邦存在論和烏托邦認識論。最后,他從自己構建的“希望原理”出發去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從而去重新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向,并由此去挖掘人類文化創造的根本意義,這些無疑都推動了當代西方關于希望存在論的多維度思考。布洛赫所構建起來的希望存在論,盡管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哲學理論,但還是為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以及當代文化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價值。

Constructinga“ForwardLookingMaterialism”:BlochsExistentialTheoryofHope

JIALiyan

SchoolofArtsandCommunication,ChinaWomensUniversit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philosophy,rootedinthetheoryofexistence,focusessolelyonexistingexistenceandeternalexistence,neglectingorevenexcludingtheyettoexistandpossibleexistence.Consequently,traditionalphilosophyhasalwayslackedafuturedimension,andthepossibleproblemsofthefuturehavenotenteredtheagendaofphilosophy.Blochsexistentialtheoryofhopeiscontrarytotheactualontologyoftraditionalphilosophybytransforming“hope”fromanexpressionofwillintoacategoryofexistence.“Hope”notonlyexists,butalsodrivesexistence;“hope”isnotonlysubjectivebutalsoobjective.Because“hope”expressesafuturepossibilitytoberealized.Blochsexistentialtheoryofhopeisbasedontheutopianspiritandthevariousutopiandesignsthathaveappearedinhumanhistory.Forthefirsttimeinthehistoryofphilosophy,itpioneeredaphilosophicalproofofthepossibilityofthefuture.Thisexistentialtheoryofhopeattempttoplacehopeintheintersectionofsubjectivityandobjectivitygivesaninnovativeinterpretationofutopia,whichnotonlytransformsphilosophyinauniquewaybutalsoinevitablyleavesbehindtheproblemofhybridityinitsphilosophicalproofs.

Keywords:ErnstBloch;hopeexistentialism;concreteutopia;utopianism

(責任編輯:曾暋靜)

猜你喜歡
恩斯特布洛赫
歐洲奇葩婚姻,三婚公主嫁最浪蕩王子
素材任意門·法國年鑒學派的抗爭之路
淺談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現實意義
顛覆與創造
布洛赫希望哲學視閾下的“中國夢”解讀
布洛赫“黑暗瞬間”的深意
論馬克?布洛赫的比較史情懷
恩斯特博物館級作品將上拍佳士得
關于馬克思主義信仰大眾化的幾點思考
試論馬克·布洛赫的史學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