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博物館沉浸式體驗設計析解

2024-04-30 14:22謝明洋賈玉芳
中國故事 2024年3期
關鍵詞:參觀者博物館革命

謝明洋 賈玉芳

【導讀】科學界定革命博物館的內涵與分類,通過線上問卷調查與線下實地調研,分析觀眾對革命博物館的滿意度與關注度、探究教育后續效果、查找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潛力。綜合運用五感協同設計理念,對革命博物館的場景、遠程聯動系統、紅色研修室進行沉浸式體驗設計,為革命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提出策略與建議。

當前,革命博物館需要打造線上線下平臺相結合、優勢互補,線上資源有效解決線下單一性、展館不連貫、交通成本高等瓶頸問題;線下可達性、真實場景有效彌補線上平臺,使線上線下相得益彰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主陣地。

一、革命博物館的內涵與類型

革命博物館是中國特有博物館類型之一,其核心內容是以我黨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的歷程,具有鮮明的歷史和紅色文化特征,是研究近現代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革命先烈英勇事跡以及培養青年一代愛國主義情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

革命博物館的建設對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強化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江蘇省張家港市革命博物館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和黨的優良傳統,增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同時,革命博物館也可以成為紅色主題旅游的重要支撐。如福建永安市毛澤東舊居革命博物館,作為永安市的重要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成為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效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革命博物館作為一種重要的革命博物館類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教育、 研究、傳承等多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二、革命博物館實證分析

(一)問卷調查分析

對于革命博物館的調研主要采取網絡問卷調查方式,選取用戶體驗評價、觀展滿意度、展覽方式、互動程度、后續教育效應等重要指標設計問卷問題,對目標對象展開調研并獲得一手數據,基于數據分析,挖掘革命博物館體驗設計方面的新需求,發現問題并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調查人群設定為大、中、小學學生群體,將革命博物館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限定,以便更好地進行現狀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觀眾對場景復原的觀展滿意度最高,為革命博物館沉浸式體驗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撐。

調查問卷通過對觀展后受教育程度、是否反饋觀展感受、是否參與展后評價等問題進行調查,設置分值從1-10,讓被調查者進行打分,縱軸是調查者的打分人數占比,通過數據顯示,目前占比人數較多的觀眾打分為4-5分,革命博物館的后續效應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觀眾按照從1-10的分值進行打分,調研數據顯示占比最多的觀眾對互動性評分僅為5分,可見在沉浸體驗設計方面要加強觀眾參與性互動,進一步明確設計思路。

通過對觀眾的期望值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群體對展覽設計的趣味性要求最高,占62%,期望革命博物館能夠改善交互體驗環境的占19%。

(二)革命博物館實地調研分析

我們以江蘇省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雨花臺烈士陵園、六合區桂子山烈士陵園、辛亥革命博物館等。

除了革命博物館,我們還前往河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等優秀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拓展借鑒參考的范圍。

(三)革命博物館思政教育現狀實證分析

1.革命博物館的呈現數量

按照時間線索,對百年黨史的重要節點進行梳理,標示出有相對應革命博物館的重要黨史節點。從階段看,百年黨史重要事件與已建成線下革命博物館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分布不均的。根據《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三部曲,百年黨史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個階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發生重要事件相對較多,如,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等重要歷史事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博物館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的革命歷程為展示內容。為紀念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建立的革命博物館數量最多,且形成相對完善的線下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所發生的重要事件,與之相對應的線下革命博物館數量較少。

同時,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百年黨史重要事件與線下革命博物館數據與分布地域存在差異。革命博物館的建立與當地歷史條件息息相關,例如特定的革命事件與革命運動。有關的革命遺址、革命紀念建筑、革命文物都是革命博物館依賴的物質基礎。因此發生眾多紅色革命事件、有著濃郁革命氛圍、作為抗日主戰場的省份革命博物館較多,如河南、江蘇、湖南等。

從革命博物館規???,根據展覽內容和展覽容量可區分為大型革命博物館和小型革命博物館。以江蘇省為例,大型革命博物館如人們所熟知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淮海戰役紀念館等,而小型革命博物館則以人物紀念館和人物故居為代表,例如拉貝故居等。

大型革命博物館雖然數量較少但是知名度高,相較小型革命博物館,大型革命博物館展品更為豐富、覆蓋面更廣,地理位置也更為優越,選擇去參觀的游客比重較大;小型革命博物館數量多,散布在全國范圍內。由于其規模較小、地理位置較偏、交通不便,選擇去參觀的游客比重較小,參觀次數也較少。以南京為例,小型革命博物館與大型革命博物館在數量和熟識程度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對照百年黨史,目前依然缺失部分與之對應的革命博物館。從我黨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來看,尚未廣泛宣傳的資源主要分布在改革開放時期;從已有革命博物館的規模來看,一些歷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宣傳與展示。

2.革命博物館的教育環境與展覽方式

現有革命博物館的展覽方式主要以實物陳列、掛圖、信件、場景復原、視頻采訪、數字媒體等形式為主。實物陳列的形式,增加真實感和可信度,是革命博物館最重要的展覽方式;掛圖展覽方式是革命博物館的常規展覽方式,幾乎出現在每一所革命博物館,掛圖的形式具有成本低、方便布展、簡潔明了、能夠便捷地更新不同展示內容的優點;場景復原展覽形式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等特點,非常受參觀者的喜愛,這一展覽形式能夠呈現出歷史復雜、多面的特征,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展覽方式;視頻采訪展覽方式包含圖像、音頻、視頻等,它能夠以故事性、畫面感的直觀生動呈現展覽內容;數字媒體的展覽方式,具有增強現實的效果,提升展品的視覺效果、展館的品牌形象,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播。

例如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運用豐富的設計語言,塑造個性化空間情感體驗。按照序曲、鋪墊、高潮、尾聲進行結構化情感逐級遞進設計理念,分為紀念廣場、災難之庭、祭庭、和平公園四大主題展館,每個展館之間緊密連接,通過調動觀眾情感節奏,切身感受大屠殺紀念館傳達歷史真相、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升華為對世界和平的熱愛。

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青少年體驗展館,館方設計了“運河迷蹤”密室逃脫游戲,參觀者掃碼預約之后,分配不同的游戲角色,使參觀者以運河押運使者的身份參與游戲活動,接下來參觀者要完成一個個闖關任務,每完成一個任務才能順利晉級下一個環節。游戲場景具有很強的代入感,讓參與者在互動中感受古運河文化,領略自然運河風光,“穿越”到古代運河漕運,見證運河歷史變遷。只有順利完成押運糧草抵達京城,并能在押運途中尋找蛛絲馬跡,偵破懸疑案件,找出貪污皇糧的罪犯,每個任務都有打卡評分,游戲最后游客有小紀念品和伴手禮,在游玩后感到“意猶未盡”,期待再次游玩。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江蘇省大部分革命博物館,尤其是小型革命博物館中,缺少空間情感體驗設計,只是單純地對黨史進行靜態陳列展示??臻g情感體驗設計作為一種高效能的沉浸式體驗學習,如果在革命博物館中全方位得到應用,不僅僅是游覽中的一種樂趣和享受,還可以提升參訪后的體驗和后續教育效果。革命博物館的環境相當于一個真實學習環境,利用空間情感體驗設計可以增強學習功能,營造互動參與學習環境,增強學習效果。

3.革命博物館觀展效果提升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如今江蘇省現存的革命博物館展覽效果與教育接受程度較為一般,大多通過實物展示、場景還原等傳統方式,這種以講解為主的單向宣講方式,在當今信息化背景下對青少年群體的吸引力不強。參觀者不能深入了解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無法在體驗真實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受到教育、感染、激勵。

通過記錄現場調研數據、復盤分析參觀過程中的感受,我們發現,只有當人們身臨其境地體驗過才能觸動心靈,反思其背后的意義,寄托對革命先輩的崇敬。革命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不應該僅僅是科普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成為中國新青年的情感寄托。在革命博物館中真正能打動每個參觀者的,不是華麗的辭藻、精美的展板,而是質樸真實、有血有肉的表達。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發生巨大變化,個性化、碎片化、定制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革命博物館的布展方式也需要隨之變革?;ヂ摼W時代下的紅色文化傳承應該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引入融媒體傳播路徑,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廣度和力度,讓革命博物館的思政教育“活”起來。

4.革命博物館的教育后續效應

革命博物館的紅色文化體驗并不局限于觀展的時間與頻次,后續效果體現在參觀后繼續回憶和反思。這也是體驗過程的組成部分,參觀結束并不意味體驗過程的結束。訪后體驗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參觀者的滿意度,還可以增加回訪次數和口碑評價。根據調研發現,當前江蘇省多數革命博物館不具有主動提供后續效應的功能板塊,更多地依賴于媒體宣傳、自媒體、社交平臺等,無法最大程度發揮其后續效應。

通過完善革命博物館的訪后設計,可以形成完整動態的教育鏈條,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構建長效教育效果反饋機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政教育體系,完善終身教育模式。終身教育更具有輻射性和延續性,筑牢全社會、全員參與的意識形態安全防線。

三、革命博物館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潛力

(一)革命博物館存在的問題

1.線下建設潛力發掘不夠

對比百年黨史,線下革命博物館僅表現了其中一部分黨史史實,無論從階段性考察還是從地域分布考察、從革命博物館的規??疾?、從類別考察,百年黨史的豐富內容并未全面以線下革命博物館的形式進行展示,尚有相當的發掘潛力。

2.小型革命博物館宣傳渠道不廣

參觀者的首選往往是大型革命博物館,大量小型革命博物館由于宣傳渠道有限,較少獲得人們的重視,很難成為參觀者訪問的對象,這同樣影響了人們對紅色素材理解的全面性。

3.線下展覽方式創新度不足

現有的革命博物館雖然大多數具備專業的展覽館和展示空間,但囿于展覽方式,展覽形式普遍采用掛圖、實物、信件、場景復原、視頻采訪等方式,總體來說,目前以一種單向靜態的交流方式為主,較少采用互動的方式,缺乏參與感。

(二)革命博物館發展潛力分析

革命博物館影像資料、數字展品、虛擬場景等多媒體信息的展示對參觀者的吸引力遠比文字材料信息要大,觀眾更希望通過多種體驗形式來接受革命博物館信息,且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還原紀念性革命博物館空間中的人、物、事,使參觀者更易融入場景空間,加深體驗感。因此,紀念性革命博物館的發展也應增強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使用,通過豐富的展陳形式為參觀者創造全新的交互體驗,打造多媒體的情感交互。

在新媒體時代,革命博物館有可能突破場館的空間維度,實現云端互聯,能夠使觀眾在觀展的過程中,既能聽到專業、有趣的講解,還能通過線上數字交互平臺互動,增強代入感,解鎖游逛革命博物館的新模式,這樣,江蘇省線下革命博物館就能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跨區域連橫。

四、革命博物館沉浸式體驗設計

革命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利用空間情感設計以及訪后設計的方式手段,將參觀者帶入革命歷史的磅礴畫卷。它以革命故事為核心,構建了線下展館的奇妙世界。根據各地區的紅色革命歷史,每個博物館都以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講述了革命歷程中的人、事、物。

在這個沉浸式體驗中,參觀者可以穿越時空,重走革命之路。觀眾將扮演革命者的角色,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親身體驗那段崢嶸歲月。在互動過程中,他們將接觸到豐富的紅色教育主題。這些主題通過生動的互動游戲、深入的角色扮演和虛擬現實技術得以呈現,讓參觀者深刻感受當時的革命氛圍和情感。

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讓參觀者對革命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讓他們對紅色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是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參觀者真正感受到革命歷史的厚重與價值。

革命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為參觀者提供了生動、有趣的思政教育方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能夠了解革命歷史,還能夠深刻體會到革命先烈的英勇與堅韌。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入腦,更入心,讓參觀者在享受歷史的過程中,深刻領會到紅色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一)交互體驗空間設計

還原革命歷史故事場景。體驗空間設計是營造氛圍的關鍵。體驗空間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展覽內容、觀眾感受等因素,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營造出與展覽主題相符的氛圍。例如,可以利用燈光、音效、道具等手段,重現革命時期的場景和氛圍,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歷史時期。理想狀態下的整體展館建設,應當選擇有革命歷史故事的地點進行整體化、多層次交互沉浸體驗設計,設計理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敘事深度從線性到開放。革命博物館主要通過時間順序來敘述革命發展歷史。將具有時代特征的物品按照一定的主題進行組合,以清晰時空脈絡呈現在觀眾面前,通過視覺感受展品在時空中的歷史位置。雖然時間邏輯清晰,但是像“革命歷史教科書”,顯得枯燥乏味,觀眾無法探索展品的特點和背后的歷史真相。而沉浸式體驗敘事空間設計,采用“開放型”流動結構,留出思索空間,增添神秘色彩,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個性化參觀路線,探索不同的歷史奧秘。

從參觀到代入。革命博物館能夠打破傳統時空限制,觀眾可以多維度進行紅色文化交流,以真正的角色扮演代入到真實的歷史故事當中,主導或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面對歷史事件做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以獨立的視角審視發展歷程,理解革命故事中角色的性格與動機,沉浸式體驗是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依賴參與者是否能夠在博物館場景中完成“角色代入”。而“角色代入”的實現要在情景中構建感知循環和場景的時空重構?!凹t色劇本殺”“革命博物館密室逃脫”都是受到年青一代喜愛的活動設計。

(二)五感融通設計法

通過科技手段突破單一感官表現,多感官沉浸式體驗設計,打通視覺 、聽覺、觸覺、 嗅覺、味覺五個官能之間的界限,使其相互融通,讓視覺有溫度、氣味有厚度、聲音有形狀,融通五感共同生成體驗意境,例如復原攻占敵軍堡壘的巷戰場景。

1.視覺為體。通過光電和VR(虛擬現實)技術還原全景,讓參觀者通過眼睛這個視覺器官接收博物館真實的外部世界帶來的信息。如敵軍堡壘的內部設計不同主題的房間,通過全息影像技術,讓參觀者通過視覺行為體驗到在白色恐怖下革命者所帶來的壓迫與窒息。尤其是可以模擬黑暗夜色籠罩下陰森可怖的敵人堡壘。密閉的空間內可以開設諜戰主題密室逃脫游戲,“視覺所及之處,心靈必能到達 ”,讓觀眾親身參與到血雨腥風的戰斗故事當中。視覺是五種感官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在博物館中的沉浸式體驗設計中做到可停留 、可觀賞 、可穿越 、可居住,使參與者從游覽到沉浸的多維解讀紅色革命歷史故事。

2.聽覺延伸。聽覺是除視覺外第二重要的感官系統,幫助觀眾與外界建立聯系。聲音可以有效觸發人們的想象力,是時光列車的快速按鍵。數字革命博物館設計中,同樣可以引入聲音的設計,戰斗場景有槍炮的轟鳴聲、伴隨場景的變化有自然界的雷鳴雨聲,將觀眾的記憶從現實世界拉扯到博物館的異質空間。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有效滿足用戶的感官功能需求。

3.嗅覺調控。嗅覺是人類感官中最神秘的一種,是設計中容易被忽略的要素。視覺記憶消退非???,有時候僅僅持續幾個小時,但是嗅覺記憶具有持久性的特征,這一點應引起設計者的足夠重視。視覺或聽覺具有認知性,但是氣味是具有感情的,辨識度較高。醫院消毒水的味道會使人緊張,花園里的花香讓人心曠神怡,母親身上的味道可以使哭鬧的孩子安靜下來。在展覽中,放置在博物館劇院后面的特定裝置可以根據場景散發出濃濃的火藥味道,模擬硝煙紛飛的戰場,陰森的牢房散發著潮濕發霉的氣味,這些都成為追溯革命歷史的“最佳線索”。通過調動視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而形成的體驗,記憶留存時間會更長。

4.味覺刺激。對于設計者來說,味覺一直比較難以體現,開發博物館文創冰激凌、文創特色食品伴手禮等形式,刺激不同的味蕾,體驗革命酸、甜、苦、辣的艱辛歷程,這是舌尖上的展覽。當然也可以利用傳感器、投影儀和計算機程序,達到成語“望梅止渴”的意境,通過其他感官的刺激有效調動味覺體驗。

5.觸覺感知。觸覺是指皮膚接觸機械刺激所產生的感覺體驗 。它同樣具有傳遞信息的強大功能, 是一個微妙而復雜的感官系統。溫柔拂面的微風使人愜意,地震的震動搖晃使人感到驚恐,觸覺是觀眾感知革命博物館的另一種心理感受,帶來的直接性和真實性會影響觀眾對展覽內容的認知判斷。外部世界是由實體構成,是可以觸及的物體表面,在革命博物館體驗設計中加入觸覺感知,通過觸控裝置,使觀眾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存在感。圖5設計的紅色情感小亭,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情緒,按動不同的開關裝置,燈帶顯示不同的色彩、革命者的名言警句和內心獨白,使觀眾產生仿佛與革命先烈促膝談心的感覺。

五感設計通過調動多感官,協同發揮深度體驗效果,復原再現真實的場景,跨越時間空間,增強沖擊力,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全方位感受,激發情感引發共情,留下深刻的印象,實現從知識灌輸到價值引領、從書本知識到親身體驗、從間接了解到共同參與的轉變。通過“重走革命路”的方式,觀眾可以體會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

(三)建立遠程聯動方式

革命博物館還可以通過遠程聯動方式,在交互體驗中增強全國各館的統籌性和連貫性,在交互體驗過程中,根據革命歷史事件發生的時空線索,設置網絡通信方式,各地場館互相聯動,實現線下聯動打卡,進行跨地域系列展覽。各分場館完成輔助工作,協助推動下一步劇情發展,最終完成歷史大事件。在此過程中,各地方場館所包含的歷史信息、歷史事件得以相互串聯、環環相扣的情節推動,有助于觀眾形成連貫的紅色革命歷史進程脈絡,構建完整的紅色革命歷史發展歷程。

(四)紅色主題研習室視覺設計

伴隨數字化時代的來臨,科技與藝術碰撞交融,觀眾可以通過更多的方式和途徑觀展,紅色文化的傳承突破單一感官接受模式,實現周邊環境視覺包裹的效果。如,設計紅色研習室,通過典雅莊重的紅色基調,借助聲光表現,使整個空間流光溢彩,墻壁、屋頂、地面每個角落都成為紅色文化的載體。寬敞開放的公共空間,減少觀眾的空間壓迫感,座位之間留有一定的私域空間,每位研修者桌上擺放的燭臺,也是烘托“秉燭夜讀”的探索精神。墻壁設計是展開的紅色書卷,通過電子屏實現滾動播放,觀眾也可以觸屏點播需要的內容。高清激光屏從不同角度打造出 360 度環繞式沉浸紅色研習空間場景。

在紅色研習室的空閑區域,設計個人情感體驗室、私人研修室、團隊研討室等更為私密的小空間,但仍然與整體保持一致,以紅色為主色調,擺放一些懷舊的老物件,如人力三輪車、老式電話亭、留聲機等,將觀眾帶入到舊時光。

革命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設計,還需要與社會宣教目標緊密結合。在設計理念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優化沉浸式體驗環境、活化紅色文化、凝煉核心精神,切準時代脈搏,達到革命博物館社會宣教工作“潤物細無聲”的自然融入效果。

參考文獻

[1] 練潔,李娉,趙星宇. 革命文物元數據標準研究[J]. 中國博物館,2021.

[2] (加)戴維·埃利奧特,(美)瑪麗莎·西爾弗曼. 關注音樂實踐—音樂教育哲學[M]. 劉沛,譯. 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4] 劉天博.當代沉浸式劇場的空間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1.

[5] 鄧素蘭. “潤物細無聲”式的“思政”研究[J]. 陜西教育(教學版),2022.

猜你喜歡
參觀者博物館革命
和名畫“撞衫” 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博物館
腦洞大開
數說InnoTrans 2018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露天博物館
場館學習中的參觀者研究:進展與挑戰*
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